•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四)對族群歸屬感

預測變項中的「社團情感」能正向預測學生的族群歸屬感,顯示國小原住民 學生在社團情感上愈佳,愈容易提升其族群歸屬感的程度。

(五)對族群行為

預測變項中的「社團行動傾向」能正向預測學生的族群行為,顯示國小原住 民學生在社團行動傾向上愈佳,愈容易提升其族群行為的程度。

(六)對族群投入

預測變項中的「社團行動傾向」能正向預測學生的族群投入,顯示國小原住 民學生在社團行動傾向上愈佳,愈容易提升其族群投入的程度。

第二節 建議

依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下列幾項建議,以供社團指導教師、學校及未 來研究者參考。

一、對社團指導教師的建議

(一)強化學生對社團目標的認知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級較低、每週參與時間較少、參加年資較短的學生,其社 團參與態度較不佳,族群認同感也較低,原因可能是學生對所參與的社團不熟悉

所造成。臺灣雖然是一個多元族群文化的社會,但學校教育仍以漢族文化為主流,

原住民學生進入學校體制中,難免因課程設計、學業成就、同儕交友等影響,在 心理上開始產生對自我定位與認同感抉擇的歷程。因此,建議社團指導教師應於 每學期進行社團教學前,對學生進行社團目標的介紹與凝聚,加速對社團事務的 熟悉,提升對自我族群的認知與情感,以增進社團參與態度,並藉此提高學生的 族群認同程度。

(二)提供學生參與及表現的機會

本研究發現社團行動傾向對整體族群認同、族群自我認定、族群行為與族群 投入有較高的預測力,也就是說當學生在參與原住民舞蹈社團活動時,擁有愈積 極的社團行動傾向,就愈容易提升族群認同的程度。原住民舞蹈蘊含著各族群豐 富的文化內涵,是一種外顯的身體活動,提供多元化的展演或比賽活動機會是非 常重要的。長期以來,原住民學生的家庭結構與社經地位多處於弱勢,無論在家 庭照顧或學校課業表現皆不如一般漢人學生,也因此更需要師長的關注,使其能 展現自我、建立信心。而學生在參與社團活動時,對社團多抱持著正面肯定的態 度,認為透過社團活動可以為自己帶來成就感,會主動協助社團教師完成社團事 務。因此,建議社團指導老師除了讓原住民學生協助處理社團事務外,可以多提 供機會讓其貢獻力量,透過參與社團活動規劃,深入接觸屬於自我族群的歷史、

習俗、舞蹈、歌謠等文化;透過社團活動的執行時,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展現 族群獨特的文化內涵,讓原住民學生因每一次的展演獲得正向回饋,增加個人成 就感,凝聚對社團與族群的向心力。

二、對學校的建議

一個形象良好的社團是學生及家長在選擇時的重要考量,因此學校在發展社 團時,應致力於建立良好的社團形象,例如:製作專屬團服,強化社團團體形象;

使用社團聯絡簿,讓家長能隨時了解學生參與狀況;利用課餘或晨光時間安排社 團活動,避免影響課業;參與社區的各項藝文活動展演。再者,原住民舞蹈社團 要保留與傳承的是屬於學生生長社區的傳統文化,學校是扮演傳統文化教學角色 時,研究者建議學校應整合學校與社區的資源,鼓勵擁有專長的教師、社區人士,

長期共同參與社團,讓學生能學習到最貼近生活、也最豐富的族群知識與技能,

使原住民舞蹈社團活動可以真正融入社區生活,學生也可同時在學校與社區中學 習自我族群文化,產生自我族群認同感。

三、對未來研究者的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對象僅限於參與「活力2013E起舞動全國原住民族青少年及兒童母語歌 舞劇競賽」決賽之國小參賽隊伍學生,但未與沒有參與決賽的學生做比較,建議

加以比較其差異性。此外,本研究因時間與人力等因素受限,僅以參與全國決賽9 個學校的參賽學生為研究範圍,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將北、中、南、東四區所有參 賽隊伍的學生皆納入研究範圍,做廣泛地推論,使研究更具價值。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礙於時間與人力等因素,僅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無法滿足研究 的全面性與深入性,建議未來研究者可採質、量研究並行的方式,透過對全國不 同分區社團的實地觀察與深入訪談,蒐集更詳盡的資料,使研究結果更完善。

(三)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僅以社團參與態度三個層面與族群認同五個構面來探討之間的關聯性,

但實際上影響社團參與態度與族群認同的因素,應不僅侷限於本研究所考慮的範 圍,其他如「社團教師態度」、「社團凝聚力」、「社會支持」、「家長期望」及「舞 蹈課程」等因素,均值得未來研究納入探討。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甫昌(2003)。當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

王建華(1991)。在社團中創造自己-論國民小學實施社團活動的成效。師友月 刊,284,10-12。

田哲益(2004)。臺灣原住民歌謠與舞蹈(一版三刷)。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田瑞良(2004)。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影響因素初探。雲科大體育,6,137-142。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2014)。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原始數據】。

未出版之統計數據。取自:

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940F9579765AC6A0

何富財(2004)。高中學生自我概念、社團參與態度與社會行為發展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天泰(1998)。原住民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明隆(2007)。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吳秉穎(2007)。國小學童社團參與因素、類型與挫折容忍力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吳萬益、林清河(2002)。行銷研究。臺北市:華泰書局。

吳聰賢(1989)。態度量表的建立。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主

李天民(1996)。台灣原住民舞蹈集成。南投縣:臺灣省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李天民、余國芳(2001)。世界舞蹈史。臺北市:大卷文化有限公司。

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定位與課程內容設計之研究。臺 北市: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李芳菁(2010)。宜蘭縣國民小學原住民民族教育與學童族群認同自我概念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李春慧(2004)。花蓮縣萬榮鄉布農族學生認同階段性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李美枝(1980)。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大洋出版社。

李瑛(2000)。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族教育-教育決策倫理之探討。哲學與文化,27

(4):349-361。

李慶泰(2002)。國小學童身心健康與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沙兆禎(2011)。南投縣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傳統舞蹈社團對學業成就、同儕 關係、休閒效益、族群認同與自我概念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 葉大學,彰化縣。

卓石能(2002)。都市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 高雄市原住民國小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本源(2002)。編製中小學學生體育態度量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林生傳(2005)。教育社會學。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輔導與發展。載於曾建元(主編),大學社團人(113-130

頁)。臺北市:東吳大學。

林秀燕(2007)。花蓮縣原住民學童傳統舞蹈活動與族群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花蓮縣。

林瑋珊(2009)。大學生社團參與態度對於服務學習觀感及團體動力知覺影響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懷民(1989)。說舞。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邱皓政(2013)。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 北市:五南圖書。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童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孫大川(1995)。語言、權力和主體性的建構-以台灣原住民族語問題為例。台 灣南島民族族語研究論文集,299-307。

徐彩淑(2004)。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參 與社團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守仁(2002)。原住民學校「族群認同」課程之個案研究:以一所桃園縣復興 鄉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出版社。

張琇喬(2000)。台灣布農族學生族群認同之相關研究─以南投縣信義鄉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縣。

張嘉禎(2008)。南投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及社團參與之關係(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張瓊瑩(1986)。國民中學聯課活動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2014)。原住民教育政策白皮書。取自:

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1255&Type=1&Index=9&wid=45a6f03 9-fcaf-44fe-830e-50882aab1121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4)。97 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

http://www.k12ea.gov.tw/ap/download_view.aspx?sn=a5b84ef0-f04a-48bc-a4f4-3 6cf084b6da1

教育部體育署(2014)。101 年度教育部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取自:

http://www.sa.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403226262484.pdf

莊喻如(2011)。原住民學童族群認同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文忠(1998)。山地布農族學童族群認同與自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