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舞蹈社團的參與態度對族群認同之預測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舞蹈社團的參與態度對族群認同之預測

本節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原住民學生參加原住民舞蹈社團的參與態度對族群 認同之預測情形,以社團參與態度的三個層面-「社團認知」、「社團情感」及「社 團行動傾向」為預測變項,而整體族群認同及其五個構面-「族群自我認定」、「族 群態度」、「族群歸屬感」、「族群行為」及「族群投入」為效標變項,採用強迫進 入法進行同時迴歸分析,茲將結果分述如下:

一、社團參與態度對整體族群認同之預測

在整體族群認同方面,如同表 4-5-1 所示,變異數膨脹係數(VIF)值沒有>

10,所以可確認預測變項之間沒有多元共線性的現象。整體迴歸模式能明顯預測 整體族群認同(F=24.622,p<.05),可以解釋整體族群認同 26.3%的變異量,具 有統計上的意義。

表 4-5- 1

社團參與態度對族群認同之多元同時迴歸分析摘要表

預測變項 B 標準誤 Beta(β) t 值 共線性統計量 允差 VIF 截距 42.307 4.182 10.117

社團認知 .042 .254 .012 .165 .654 1.528 社團情感 .770 .254 .235 3.030* .593 1.686 社團行動傾向 1.058 .236 .335 4.476* .635 1.576

R=.513 R2=.263 調整後 R2=.252 F=24.622*

*p<.05

從係數估計的結果可知,預測變項中的社團情感(t=3.030,p<.05;β=.235)

能正向預測整體族群認同,顯示國小原住民學生在社團情感上愈佳,愈容易提升 其整體族群認同的程度;社團行動傾向(t=4.476,p<.05;β=.335)能正向預測整 體族群認同,顯示國小原住民學生在社團行動傾向上愈佳,愈容易提升其整體族 群認同的程度。其中又以社團行動傾向的預測力最高。

標準化後之迴歸模型為:

「整體族群認同=.335×社團行動傾向+.235×社團情感+.012×社團認知」

二、社團參與態度對族群自我認定之預測

在族群自我認定方面,如同表 4-5-2 所示,變異數膨脹係數(VIF)值沒有>

10,所以可確認預測變項之間沒有多元共線性的現象。整體迴歸模式能明顯預測 族群自我認定(F=17.058,p<.05),可以解釋族群自我認定 19.8%的變異量,具

有統計上的意義。

表 4-5- 2

社團參與態度對族群自我認定之多元同時迴歸分析摘要表

預測變項 B 標準誤 Beta(β) t 值 共線性統計量 允差 VIF 截距 8.819 1.433 6.154

社團認知 .004 .087 .003 .043 .654 1.528 社團情感 .180 .087 .167 2.065* .593 1.686 社團行動傾向 .340 .081 .328 4.195* .635 1.576

R=.445 R2=.198 調整後 R2=.187 F=17.058*

*p<.05

從係數估計的結果可知,預測變項中的社團情感(t=2.065,p<.05;β=.167)

能正向預測族群自我認定,顯示國小原住民學生在社團情感上愈佳,其族群自我 認定就愈高;社團行動傾向(t=4.195,p<.05;β=.328)能正向預測族群自我認定,

顯示國小原住民學生在社團行動傾向上愈佳,其族群自我認定就愈高。其中又以 社團行動傾向的預測力最高。

標準化後之迴歸模型為:

「族群自我認定=.328×社團行動傾向+.167×社團情感+.003×社團認知」

三、社團參與態度對族群態度之預測

在族群態度方面,如同表 4-5-3 所示,變異數膨脹係數(VIF)值沒有>10,

所以可確認預測變項之間沒有多元共線性的現象。整體迴歸模式能明顯預測族群 態度(F=13.747,p<.05),可以解釋族群態度 16.6%的變異量,具有統計上的意 義。

表 4-5- 3

社團參與態度對族群態度之多元同時迴歸分析摘要表

預測變項 B 標準誤 Beta(β) t 值 共線性統計量 允差 VIF 截距 8.289 .871 9.519

社團認知 .129 .053 .191 2.428* .654 1.528 社團情感 .161 .053 .250 3.035* .593 1.686 社團行動傾向 .019 .049 .031 .394 .635 1.576

R=.408 R2=.166 調整後 R2=.154 F=13.747*

*p<.05

從係數估計的結果可知,預測變項中的社團認知(t=2.428,p<.05;β=.191)

能正向預測族群態度,顯示國小原住民學生在社團認知上愈佳,其族群態度就愈 佳;社團情感(t=3.035,p<.05;β=.250)能正向預測族群態度,顯示國小原住民 學生在社團情感上愈佳,其族群態度就愈佳。其中又以社團情感的預測力最高。

標準化後之迴歸模型為:

「族群態度=.250×社團情感+.191×社團認知+.031×社團行動傾向」

四、社團參與態度對族群歸屬感之預測

在族群歸屬感方面,如同表 4-5-4 所示,變異數膨脹係數(VIF)值沒有>10,

所以可確認預測變項之間沒有多元共線性的現象。整體迴歸模式能明顯預測族群 歸屬感(F=4.705,p<.05),可以解釋族群歸屬感 6.4%的變異量,具有統計上的 意義。

表 4-5- 4

社團參與態度對族群歸屬感之多元同時迴歸分析摘要表

預測變項 B 標準誤 Beta(β) t 值 共線性統計量 允差 VIF 截距 10.470 1.192 8.784

社團認知 -.127 .072 -.146 -1.754 .654 1.528 社團情感 .162 .072 .195 2.231* .593 1.686 社團行動傾向 .123 .067 .155 1.831 .635 1.576

R=.253 R2=.064 調整後 R2=.050 F=4.705*

*p<.05

從係數估計的結果可知,預測變項中的社團情感(t=2.231,p<.05;β=.195)

能正向預測族群歸屬感,顯示國小原住民學生在社團情感上愈佳,其族群歸屬感 就愈高。

標準化後之迴歸模型為:

「族群歸屬感=.195×社團情感+.155×社團行動傾向-.146×社團認知」

五、社團參與態度對族群行為之預測

在族群行為方面,如同表 4-5-5 所示,變異數膨脹係數(VIF)值沒有>10,

所以可確認預測變項之間沒有多元共線性的現象。整體迴歸模式能明顯預測族群 行為(F=12.235,p<.05),可以解釋族群行為 15.1%的變異量,具有統計上的意 義。

表 4-5- 5

社團參與態度對族群行為之多元同時迴歸分析摘要表

預測變項 B 標準誤 Beta(β) t 值 共線性統計量 允差 VIF 截距 8.689 1.444 6.019

社團認知 .046 .088 .041 .521 .654 1.528 社團情感 .146 .088 .138 1.659 .593 1.686 社團行動傾向 .271 .082 .267 3.325* .635 1.576

R=.388 R2=.151 調整後 R2=.138 F=12.235*

*p<.05

從係數估計的結果可知,預測變項中的社團行動傾向(t=3.325,p<.05;β=.267)

能正向預測族群行為,顯示國小原住民學生在社團行動傾向上愈佳,愈容易展現 出愈佳的族群行為。

標準化後之迴歸模型為:

「族群行為=.267×社團行動傾向+.138×社團情感+.041×社團認知」

六、社團參與態度對族群投入之預測

在族群投入方面,如同表 4-5-6 所示,變異數膨脹係數(VIF)值沒有>10,

所以可確認預測變項之間沒有多元共線性的現象。整體迴歸模式能明顯預測族群 投入(F=21.965,p<.05),可以解釋族群投入 24.1%的變異量,具有統計上的意 義。

表 4-5- 6

社團參與態度對族群投入之多元同時迴歸分析摘要表

預測變項 B 標準誤 Beta(β) t 值 共線性統計量 允差 VIF 截距 6.040 1.035 5.837

社團認知 -.009 .063 -.011 -.142 .654 1.528 社團情感 .122 .063 .153 1.945 .593 1.686 社團行動傾向 .304 .059 .395 5.201* .635 1.576

R=.491 R2=.241 調整後 R2=.230 F=21.965*

*p<.05

從係數估計的結果可知,預測變項中的社團行動傾向(t=5.201,p<.05;β=.395)

能正向預測族群投入,顯示國小原住民學生在社團行動傾向上愈佳,愈容易展現 出愈佳的族群投入。

標準化後之迴歸模型為:

「族群投入=.395×社團行動傾向+.153×社團情感-.011×社團認知」

七、討論

綜合以上社團參與態度對族群認同的預測力,研究結果支持本研究假設 3-2

「國小原住民舞蹈社團學生的參與態度對族群認同具有預測力」,亦即社團參與態 度愈佳,則能使國小原住民學生的族群認同提升。沙兆禎(2011)研究發現原住 民學生有參加原住民傳統舞蹈社團者,可以提升其族群認同程度,此與本研究結 果一致。

本研究欲從心理方面的態度三個層面來探討對族群認同的影響,從研究結果 可以發現社團行動傾向對整體族群認同、族群自我認定、族群行為與族群投入的 預測力是最高的,亦即「行動傾向」與「認知、情感」相較之下,行動傾向更容 易使得國小原住民學生發展形成族群認同。

從態度形成的學習論與認知論中可知,當個體暴露在各種訊息刺激下,可以 經由對重要他人的認同及模仿來學得認知和情感,並且採取行動來保持自身狀態 的和諧一致。而認同發展理論也認為個體的認同是一種終生的過程,從幼年時期 開始,在時間、文化和社會背景作用下,不斷的歷經探索、區別與調適發展而形 成。由此可知,本研究的原住民舞蹈社團,其塑造了完整的原住民傳統語言、文 化等元素的情境,學生可以透過自身參與社團活動,學習其原住民母語口說、傳 統歌謠吟唱、傳統舞蹈,深入了解族群神話傳說與歷史的意涵,並經由舞台劇的 演出,親自投入族群文化內涵的懷抱,故當國小原住民學生長時間積極投入原住 民舞蹈社團活動,久而久之,其內心在認同發展的型態上將可形成定向型的認同,

提升個體對族群認同的程度,並展現出對族群自我認定的信心,對族群展現的行 為偏向正面積極,同時也越能積極投入族群的相關事務。

雖然社團行動傾向對族群認同的影響較大,不過從研究結果也可以發現社團 情感在整體族群認同、族群自我認定、族群態度與族群歸屬感也有高度的預測力,

亦即當國小原住民學生對社團的情感越偏向尊重、喜歡等正面的感覺,其在整體 族群認同、族群自我認定、族群態度與族群歸屬感就越容易提升。特別是在族群 態度方面,社團情感的預測力非常高,可見得當國小原住民學生如果能藉由社團 活動的參與過程,產生情感交流,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引發正向情緒反應與評 價,就容易接受自己族群的特質和理念,表現出正向積極(喜愛)的族群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