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族群認同理論及相關研究

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是多元族群的社會,少數族群與多數族群在族群共存的 互動過程中,社會資源往往受強勢族群長期掌控,少數族群的社會發展機會大多 受到限制。當遭遇到主流社會裡種族歧視和偏差的同化政策,少數族群更將處於 社會劣勢地位,而面臨到族群融合與文化認同的問題(譚光鼎,1998)。

目前居住在臺灣主要有四大族群,分別是閩南、客家、外省及原住民,前三 群均自稱為「炎黃子孫」,均屬於漢人(謝世忠,1987),在歷史來源、文化、生 活習性等各分面都十分類似。相形之下,原住民人口的總數僅有 52 萬人,只占全 國總人口數的 2%。生活上,各方面都跟漢人有著明顯差異,且各族間也存在著文 化上的差異。身為少數族群的原住民隨著大量漢人的移居,從臺灣唯一的主人,

逐漸成為邊緣群體。

根據謝世忠(1987)在「認同的污名」一書中指出,臺灣漢人社會在教育水 準提升後,對原住民的傳統偏見已經減輕,但仍普遍存難以抹去負面刻板印象,

如笨、懶、落後等,致使原住民學生大多認為漢人看不起原住民,在心中產生負 面想法,進而引發族群汙名化的形成,造成原住民學生在學業、同儕交友等受到 影響。所以當少數族群遭遇某種形式的歧視,則族群認同的問題自然而然成為社 會研究關注的焦點(許木柱,1990)。本節將針對族群認同意涵進行探討,依序說 明認同和認同感、族群認同的定義、要素與理論,最後綜合族群認同相關研究加 以整理分析。

一、認同和認同感

「認同」的字義解釋,是指個人在感情上喜歡某一個人或某一團體,因而在 行為方式、價值標準等方面模倣,而使本人與他人或團體趨於一致的心理歷程。

George A. Theotorson and Achilles G. Theotorson(1969)現代社會學字典(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稱「認同」(identification)是一種同化與內化的社 會心理過程,它是將他人的價值、標準、期望與社會角色,內化於個人行為和自 我概念之中,當個體發展對特定群體的認同時,他會將該團體的興趣、標準與角 色期望內化(引自陳枝烈,1997)。

根據張春興(1989)所著張氏心理學辭典的解釋:「認同係精神分析論創始人 佛洛伊德(S. Freud)氏理論中的術語。其原意是指個體潛意識地向別人模仿的歷 程,以後心理學家擴大其原意,視認同為個體行為社會化的歷程,是指個體經社 會學習或社會化之後,在心理上所產生的一種主觀的歸屬感或歸屬意識。認同的 特徵是在有客體對象情形下所從事的主觀吸取,且在個體的社會活動中,因模仿 的對象不同,而使個體的認同隨成長而變化(如由父母而教師而同儕團體等),故 同一個體可能有多方面不同的認同。」許木柱(1990)亦認為「認同」屬於心理 層面的作用,是個體將另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為特徵,或內隱的人生觀、價值觀

等予以內化成個人屬性的歷程。

經由上述,我們可以發現個體經由社會化的歷程後,在心理上會產生一種主 觀的歸屬感或歸屬意識,即是認同感(陳麗華,1999)。許文忠(1998)指出認同 感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一)自我認同(ego identity)或個人認同(personal identity)

指自己對自我現況、生理特徵、社會期待、以往經驗、現實情境、未來希望 等層面的覺知,統而合之,形成一個完整而和諧的結構,可說是追求一種對於我 身為我這個人的一種同一性(sameness)與連續性(continuity)的感覺。

(二)社會認同(social identity)

根據 Tajfel(1982)的定義:「個人所擁有的關於他所從屬的群體,以及這個 群體身 分 所伴 隨而 來的在 情感 ( emotion )上與價 值觀 ( value )上的 重 要性

(significance)的知識(knowledge)。」可說是個體身為一個群體成員的自我觀念,

使用來定位自己的社會身份的總合。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持有並提高個體對群體的認同感是人類心靈的基本需求 之一。當個體擁有明確且堅定的認同感,內心會依此產生秩序感和安全感。如果 認同感被迫放棄,分類人群的心理秩序會被擾亂;如果安全感不足,會引發群內 的否定及自我憎恨,及對群體的疏離感、邊際感等心理失調現象。所以當內在秩 序與安全規準有所更動時,如因應社會的變遷,則認同感應維持如一或有所變動,

便成為依自覺(self-conscious)的方式來抉擇,由於認同感是自我的抉擇,便不致 因此被迫放棄而擾亂個體分類族群的心理秩序(鄒雲霞,1981;凌平,2001)。

二、族群認同的定義

各個族群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自然會發展出不同的價值觀與生活形態,

如果各個族群之間未能發展出相互尊重與包容的態度,處於弱勢地位的少數族群 常遭受某種形式的歧視,因此對少數族群而言,族群認同的議題顯得特別重要,

它一方面影響個體自我定位與心理歸屬,另一方面影響族群的凝聚與否(譚光鼎、

湯仁燕,1993)。

認同作用是個體將其他個人或群體的行為特徵(如說話神情、衣著風格等),

或內隱的態度觀念、價值標準等,經由模仿、內化,而使其個體與他人或群體趨 於一致的心理歷程(張春興,1989;許木柱,1990)。個體的認同隨成長與生活環 境的改變,可能發展出多種的群體認同形式,包括階級認同、政治認同、文化認 同等,而族群認同即是個體在群體部分表現出的一種認同形式。

國內外有不少學者曾投入族群認同的研究,各自提出了不同看法,以下將各 學者對族群認同的定義整理成表 2-3-1:

表 2-3- 1

國外學者族群認同定義彙整

學者 族群認同的定義

Taylor & Simard

(1979)

族群認同是個人自我定義的成份,它來自於個人與某個族 群間的親屬關係(引自許文忠,1998)。

Phinney & Alipuria

(1987)

族群認同是個體對其成為某個族群團體成員的自我意識

,以及與此意識有關的態度與行為(引自張琇喬,2000)。

Nimmi Hutnik

(1991)

由上述可知,族群認同作為一種自我界定(即將自己認定、歸屬於某一族群)

是個體對自我的認知中的一部份。因此,本研究將「族群認同」定義為當個體對 自身族群團體產生歸屬感覺,以及由此族群身分所產生的歸屬意識(想法、知覺、

感情和行為),並以積極的態度、情感、歸屬感、或榮耀的心參與及投入所屬族群 文化活動與文化實務,形成的自我認定與認同的歷程或狀況。

然而,族群認同是一種多面向的架構,具有多樣性、可變性及多層次性。個 體的自我認知中存在多種族群認同,若族群認同只是建立在「共同祖先」的信念 及薄弱的文化共同特徵上,這對個體的意義不大,且較無歸屬感覺。隨著快速的 現代化、科技的進步與社會流動的機會增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複雜,若 只執著於一種族群認同,將帶給個體更多的心理壓力。現在的族群認同愈來愈可 能以一種自覺(self-conscious)的方式來選擇,對個體而言,族群認同不再是一種 固定的、不具彈性、堅定的、從一而終的承諾,也不必是單一的,多元的族群認 同可以同時存在。隨著時空背景及情境不同,尤其在經過特定的個人經歷或社會 事件之後,個體對族群界線的定義會有所變動,進而導引出新的族群認同(Wallman

,1983;蔡瓊嬅,1997;許文忠,1998;張琇喬,2000)。

三、族群認同的要素

族群認同是個複雜的心理狀態概念,不僅包含了族群文化結構,也包含個人 的心理歸屬、態度表現和對他人的知覺反應等。因此,研究族群認同的學者在選 擇族群認同的要素時,必須先將族群認同具體描繪出來,才能讓研究的對象適合 被測量。目前,國內從事原住民族群認同研究的學者們,最常採用的族群認同要 素是由 Rotheram & Phinney(1987)及 Phinney(1987,1990)整理歸納出來的分 類法,其中包含六個要素為:(一)族群知覺;(二)族群自我認定;(三)族群歸 屬感;(四)族群態度;(五)族群行為;(六)族群投入。

以下將這六個族群認同的要素,分別說明其內涵:

(一)族群知覺

也稱為族群覺察,是屬於個體族群認同的認知層面,指的是個體對於我族和 他族的了解認知,包括族群特徵、歷史、語言、習俗等。而兒童能正確的辨識和 標記自己所屬的族群,主要是以對族群的認知基礎,如一些明顯的視覺線索(特 別是膚色)、語言或習俗(如特殊的食物、節日),但這些認知會隨著兒童的經驗 累積和認知發展而改變(陳麗華,1999)。

(二)族群自我認定

也稱為族群自我認同、自我標識,是以個體屬於某一族群的知覺及概念為基 礎,運用語言、歌謠等正確且一致的族群標誌來界定個體的族群。

Aboud(1987)指出,研究者常常以小孩子是否能正確地使用相關的族群名稱 來稱呼自己,來指涉這個成份,亦即這個名稱的選擇與他的父母所屬的族群是否 相符(引自許文忠,1998)。然而,少數族群的兒童比多數族群的兒童更早體驗 到族群意識,且更常覺察到族群的差異,因此,學童若能認定個人族群的身分,

其在族群認同上會有較高的表現(譚光鼎,1998;許文忠,1998)。

實際上,原住民的族群認同並非是選擇性的認同,而是社會建構的認同,由 優越族群強加締造而成(李瑛,2000)。對少數族群而言,某些顯示族群差異的 族群標誌,是經過社會分類而成,例如:因為膚色,稱呼一個人為黑人或原住民,

這樣的強迫接受並非完全為他們所認可。在進行問卷編製時,對於某些族群標誌 不可是研究者主觀認定,必須考量受試者普遍對自己族群的定位。

(三)族群歸屬感

根據張春興(1989)對歸屬感的定義為(引自許文忠,1998):

根據張春興(1989)對歸屬感的定義為(引自許文忠,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