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風險社會與傳染病防治

第五節 21 世紀的傳染病大流行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見 的 疾 病 。 臺 灣 自 1966 年推行口服小兒麻痺疫苗之後,感染發生率大幅 下降,1981 年即降為 0 件。但 1982 年間,臺灣地區爆發小兒麻痺的流 行,總共仍有 1,031 個病例,致病率為每十萬人口有 5.8 名,起許多個案留 下肢體殘障。經全面給予小兒麻痺疫苗之後,疫情受到控制,之後臺灣 的小兒麻痺症發生率大幅降低,並於 2000 年完全根除小兒麻痺50

第五節 21 世紀的傳染病大流行

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衛生報告(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7)51中揭櫫,「新 興及再浮現傳染病」是21 世紀全球公共衛生巨大的威脅。包括:嚴重急性呼吸 道症候群(SARS),以及其他新興傳染病(例如拉薩熱、馬保病毒出血熱等)引起 國際重視52。近年來層出不窮之新興傳染病、微生物污染、化學或有毒物質造 成的食品污染,隨著國際食品貿易的流動,更加重了疾病爆發流行的可能性,

英國的新型庫賈氏症(CJD)即為一例。過去受到控制的傳染病亦捲土重來,再次 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新威脅。例如登革熱,僅1998 年世界衛生組織便接獲全球 56 國報告高達 120 萬例病例,並且病例數以每 10 年增加 1 倍的趨勢成長。抗 藥性病株的出現,對傳染病控制的挑戰更形嚴峻,超級抗藥性肺結核(XDR-TB) 目前儼然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威脅。

許多新興或再浮現傳染病,更透過境外移入個案直接威脅臺灣公共衛生體 系隨著公共衛生進步、預防接種日漸普及,國際交流、旅遊頻繁,境外移入傳 染病機率大增,加上登革熱、腸病毒等本土傳染病。使得傳染病一直是臺灣公 共衛生的重大挑戰。

2002 年 11 月至 2003 年 2 月中,中國廣東地區發生非典型肺炎疫情

50同註 48,頁 409。

5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7, Retrieved June 10 2020, from:https://www.who.int/whr/2007/en.html

5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SARS, How a global epidemic was stopped, Retrieved June 10 2020, from:https://apps.who.int/iris/handle/10665/207501.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流 行, 並迅速鰻 延 至亞洲 。2003 年 4 月 16 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宣布,

SARS 的致病原為新發現的冠狀病毒,並被正式命名為「 SARS 病毒」。

隨 後 SARS 病毒席捲亞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2002 年 11 月 1 日 至 2003 年 7 月 31 日間,全球共發現 8,096 例 SARS 可能病例,其中 774 例死亡,主要病例集中於中國、香港、臺灣、加拿大及新加坡等國 家53

SARS 事件後,世界衛生組織購修訂 IHR(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國際衛生條例),並建置 PHEIC(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委員會,針對國際上發生

「情況嚴重、突然、不尋常或意外」、「公共衛生影響超出了受影響國家的邊界

」、「可能需要立即採取國際行動」時,發布「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他國家的公共衛生風險,以及可能需要採取協調 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的不同尋常事件,世界各國負有對「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 衛生事件」作出迅速反應的法律義務54

世界衛生組織共計發佈 6 次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別是:2009 年H1N1 新型流感疫情、2014 年小 兒 麻 痺 病 毒 疫情、2014 年西非 Ebola 疫 情、2015 年至 2016 年 Zika 病毒疫情、2018 年至 2019 年剛果 Ebola 疫情,以 及於2020 年 1 月 31 日宣布的 COVID-19 疫情。

6 次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簡述如下:

一、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

2002 年中國出現第 1 例 SARS 病例後,各國陸續傳出疫情。2003 年 3 月 14 日,台灣首次發現一對臺商夫婦感染嚴重非典型肺炎。出現首例病例通報 後,當時衛生署基於SARS 的病因、診斷、檢驗及防治方法仍不明確,且當時

53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上網日期 2020 年 6 月 8 日,檢自: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j5QtbRPVkmFMg9BwiGezZA.html

5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HR Procedures concerning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 Retrirvrd June 8 2020, from: https://www.who.int/ihr/procedures/pheic/en.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整體防疫尚無不妥,暫未將SARS 列為法定傳染病。但隨著疫情迅速擴展,行 政院於2003 年 3 月 27 日宣布依「傳染病防治法」第 3 條,公告 SARS 為第四 類法定傳染病,屬於新感染症,同時訂定「SARS 病例緊密接觸者居家隔離之 標準處理作業流程」,公布居家隔離措施。在公告SARS 為法定傳染病後,政府 依「傳染病防治法」等相關規定,提升港埠檢疫、集中檢疫、隔離治療等防疫 措施,疫情尚處控制中。

然而臺灣疫情卻在 2003 年 4 月下旬急轉直下,並爆發臺北市立和平醫院、

仁濟醫院院內群聚感染SARS 事件,並導致兩家醫院陸續封院與醫護人員死 亡;臺北市華昌國宅亦爆發疑似社區群聚感染SARS 案例。加上國內 SARS 通 報、死亡案例相繼增加,引發了民眾恐慌與社會不安,醫療機構第一線醫護人 員更因缺乏醫療口罩及防護衣等必備的防疫物資,醫護人員不安與恐慌。行政 院於2003 年 5 月 2 日公布「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防治及紓困暫行條例」,全 文共19 條,明定組成委員會專責 SARS 有關的傳染途徑、檢驗、診斷與治療方 法、治療藥物及開發疫苗等研究;各級政府機關得指定特定防疫區域實施管 制、強制隔離、撤離居民或施行檢疫、防疫措施;徵調民間醫事人員協助防治 工作、徵用或調用防疫物資等規定,主管機關得要求傳播媒體更正錯誤的防疫 訊息,以補強當時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不足之處55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 2002 年 11 月 1 日至 2003 年 7 月 31 日的統計資 料顯 示 ,全球共 通 報 8,096 例 SARS 可能病例,其中 774 例死亡。主要 受 感 染的國 家包 括 中國(5,327 例)、香港(1,755 例)、臺灣(346 例)、加拿 大(251 例)及新加坡(238 例)等國家,臺灣直到 2003 年 7 月 5 日,世衛組織 才將臺灣從SARS 疫區中除名,宣導疫情結束56

55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13)。SARS10 年-生聚與教訓。台北:疾病管制署。頁 26-36。

56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上網日期 2020 年 6 月 8 日,檢自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Kou_i6ATU8jUnmKlAORhUA.html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2009 年 H1N1 新型流感疫情:

自從 SARS 之後,全球衛生單位持續關注「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流感 大流行是指某株新出現的流感病毒,可能造成全球性大流行。依過去流感傳播 經驗,流感大流行具有高傳播性、高致死率,且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衝擊。

因此自 1997 年香港發生禽類 H5N1 流感病毒感染人類的案件之後,流感大流行 再次發生的可能性就受到世界衛生組織與各國衛生單位的重視,之後這株 H5N1 流感病毒從 2003 年起,從亞洲擴張其感染禽鳥的地理範圍,甚至陸續出 現人類病例,因此全球因應流感大流行的整備工作隨之展開。

2009 年出乎意料出現了 H1N1 新型流感病毒,除了疫情發生的地點是在 美洲,而不是原先所預期的亞洲之外,病毒株及嚴重度亦與之前的假定不同。

流行病學上所謂的「大流行(pandemic)」,是指疫病發生跨國、跨洲流行並 造成許多人感染的狀況。「流感大流行」約數十年可能發生一次,1918-1919 年 全球大流行的西班牙流感,估計造成全球 2 千萬至 5 千萬人死亡,1957-1958 年 的亞洲流感及 1968-1969 年的香港流感,估計造成 100 萬至 400 萬人口喪生。

在 H1N1 新型流感大流行發生前,H5N1 流感病毒被認為最可能引發 21 世 紀的第一次流感大流行。H5N1 流感病毒自 1997 年起受到重視,當年在香港導 致 18 例人類病例,有 6 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隨即於 1999 年公布第 1 版全球 流感大流行準備計畫。H5N1 流感病毒亦逐漸開始在部分亞洲國家造成疫情,

越南、泰國等國陸續發生人類感染病例,且致死率高達 50%以上,這些跡象顯 示流感大流行似乎迫在眉睫。世界衛生組織隨後於 2005 年更新第 2 版全球流感 大流行準備計畫因應57

在 2009 年之前,世界衛生組織以 H5N1 流感病毒為假想敵,對流感大流行 的整備邏輯可歸納如下:

一、減少人類暴露於 H5N1 流感病毒的風險,保護高危險族群。

57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5). WHO global influenza preparedness pla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10-4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加強病情監視,迅速確認人類感染病例。

三、如發現病毒在人與之人間傳播的能力增強,應迅速在疫情爆發地點展開

「快速圍堵(rapidcontainment)」行動,對當地民眾投給抗病毒藥劑,抑止或 延緩新病毒向外散播。

四、各國應訂定流感大流行準備計畫,並儲備防疫物資等因應量能。

五、增進全球流感疫苗的產能。

世界衛生組織及許多國家自 2004 年起投入流感大流行準備工作,但多年 來,全球大流行狀況仍停留在第 3 級(phase3),亦即 H5N1 流感病毒並沒有進一 步演變,仍然是禽類病毒,僅造成零星的人類接觸病例,尚未突變成為可人傳 人與持續性社區流行的流感,一直未達到前述大流行發生的第 3 項條件58

未料於 2009 年 4 月,墨西哥及美國發現 H1N1 新型流感疫情,一開始被稱 為「豬流感」,且病毒特性資訊不完整,當時被認為疫情在墨西哥當地造成相當 多人死亡,引發全世界關注。雖然本次疫情並非全球關注已久的 H5N1 流感病 毒,疫情爆發地區亦不是原本所推測的亞洲,而是發生於北美洲,但疫情進展 仍十分快速。

2009 年 3 月,H1N1 新型流感首先於墨西哥開始流行,接著傳至美國、加 拿大,並迅速擴散至全世界。在病毒確認後不到 2 個月,世界衛生組織便宣布 全球進入「大流行」階段。6 月至 9 月間,南半球疫情持續延燒;北半球則自 秋季開始第二波流行,多數地區的流感疫情曲線於年底前開始趨緩,世界衛生 組織於次年 8 月宣布此次大流行結束。

我國首例 H1N1 新型流感確定病例出現於 2009 年 5 月 20 日,之後陸續於 邊境發現境外移入病例。7 月 2 日發現病毒進入國內社區、7 月 17 日出現首例 住院個案、7 月 30 日出現首例死亡個案,並發生多起因暑期活動而造成的聚集 感染事件。國內的疫情曲線約在 2009 年 8 月開始上升,11 月下旬達到高峰,

58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andemic Influenza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A WHO guidance documen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31-35 (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隨後開始顯著下降,即便歷經 2010 年春節長假期的人潮的聚集及移動,各項疫 情監視指標仍然平穩,疫情遂於 2010 年 2 月底宣告平息。

為控制 H1N1 新型流感疫情,衛生署共採購 1,500 萬劑疫苗,自 2009 年 11 月 1 日起開始接種,以醫療防疫人員、孕婦、嬰幼兒、重大傷病患者與莫拉克

為控制 H1N1 新型流感疫情,衛生署共採購 1,500 萬劑疫苗,自 2009 年 11 月 1 日起開始接種,以醫療防疫人員、孕婦、嬰幼兒、重大傷病患者與莫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