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Kohut)2所主張,新生的「現代主義」 (Modernism)是一種「對自我的重組」

(reshuffling of the self)。

希爾德.許碧爾(Hilde Spiel, 1911-1990)表示 1900 年代的維也納是現代歷史 上最全盛的時期之一,她聲稱:

2 科胡特(H. Kohut, 1913-1981):奧國(Austria)精神分析學家,後來移民美國。修改佛洛 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設定,另創自我心理學(self psychology)。

3 Hilde Spiel, Vienna’s Golden Autumn 1866-1938, Autumn: 1866-1938(New York: Weidenfield and Nicolson, 1987),vi. “No greater period of aesthetic refinement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 can be viewed in isolation. To explain its rise and decline, we should not merely define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time, but also delve deep into the past and follow a path, albeit a dwindling one, into the future. When attempts are made to describe the magical two decades in Vienna between 1898 and 1918, the reader is sometimes left wondering how that seemingly sudden flowering of talent cam about. ”

5

1860 年代維也納與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之哈布斯堡王朝(Hapsburg Empire)6 正緩慢逐漸的衰退,世紀末的維也納空氣中瀰漫著對於社會與政治將形 解體之震顫,卻也因此成為培養我們這個世紀之藝術與知識革命的肥沃溫床。迎 接下一個新世紀,思想創新表現於無調性音樂、表現主義繪畫、經濟學、現代建 築、精神分析以及性學上,對於政治上、哲學上、音樂上產生的活動造成影響,7因 此維也納是靈感發源地更是新思想誕生之處。8

文學與藝術方面,「象徵主義」(Symbolism)9、「青年風格」(Jugendstil)

8 Jörg von Uthmann, “Decline and Fall,” in Opera News, December 2001, 25.

9 象徵主義(Symbolism),約 1886 年一群法國、比利時作家所提倡的新文學運動,反自然主

6

10 與「分離主義」(Secessionism)崛起,他們從社會的約束與宗教道德中變得自 由奔放,脫離古老流派的基本原則。當時出現革新的維也納年輕文學家史尼茲勒

(Arthur Schnitzler, 1862-1931)與霍夫曼斯塔爾(Hugo von Hofmannsthal,

1874-1929)。法國之「自然主義」(Naturalism)11 覺醒也影響維也納,帶來該城 市知識份子的智力高峰,此風格之著名詩人包含丹麥詩人雅科布森(Jens Peter

Jacobsen, 1847-1885)以及挪威劇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在藝術 方面,1897 年克林姆(Gustav Klimt, 1862-1918)也以畫家身分大膽創立分離主義。

前衛藝術家埃貢.席勒(Egon Schiele, 1890-1918)、奧斯卡.科柯施卡(Oskar

Kokoschka, 1886-1980)以及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也激進地發 揚「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

大約在 1900 年左右,特別是在德國地區開始有「反自然主義」效應出現,位 品的《青年》雜誌(Die Jugend)。最初提倡者為德國人葉克曼(Otto Eckmann, 1865-1902),他模仿 草木、花卉、藤蔓之形狀,憑主觀印象,抽象地描繪自然飄逸的細長線條,成為平面圖形,流行於 德國建築、美術、手工藝,及室內裝璜方面,尤其書冊裝飾圖案更能表現此種藝術風格。此種藝術 亦影響當時之文學,與新浪漫派文學同樣主張透過文藝的象徵和昇華作用,表達理想化的人生,此 類作家如里爾克(Rainer Rilke, 1875-1926)、喬治(Stephan George)霍夫曼斯塔爾。

11 自然主義(Naturalism),主張文學的目的為真實而非美麗矯飾,提倡文學的科學分析法,

貶抑拘泥於虛禮的寫作技巧,並將文學視為社會改革之方法。

7

(Ansorge-Verein für Kunst und Kultur)13 內的戴默爾(Richard Dehmel, 1863-1920) 與李利恩克龍(D. v. Liliencron, 1844-1909)的抒情詩也列入譜曲詩詞之素材考量。

澤姆林斯基原先參加音樂家同盟會(Wiener Tonkünstlerverein)為了作曲家生 涯職業發展機會,之後轉移至安索格藝術文化中心。儘管他影響了荀貝格,但在 成名的維也納第二樂派之下,澤姆林斯基仍不視為其先驅,而理查德.施佩希特

(Richard Specht, 1870-1932)於 1910 年《音樂》(Die Musik)期刊裡將澤姆林斯 基與荀貝格同時列為「年輕維也納作曲家」(Die Jung-Wiener Tondichter),說明澤 姆林斯基仍為此時代不可忽視之重要人物之一。14

12 比利時象徵主義劇作家如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1862-1949)。

13 安索格藝術文化中心(Ansorge-Verein für Kunst und Kultur):當時維也納新產生的一個藝 術家組織,澤姆林斯基在 1903-1904 年間投入於此組織,這個團體當時是由當時在柏林的一個鋼琴 家兼作曲家康拉德.安索格(Conrad Ansorge, 1862-1930)之命名而來,此地提供音樂家、作家、

畫家一個互相交流的地方,作家如戴默爾、李利恩克龍,畫家如克林姆等人都在此中心內。Marc Moskovitz, Alexander Zemlinsky: A Lyric Symphony, New York: Boydell & Brewer, 89.

14 整理自 Barbara Detrick Swedlow, Musical and nonmusical influences in selected vocal works by Alexander Zemlinsky, Master of Arts diss., 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1-4.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