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將兩組作品以詩詞特性、音樂的處理與歌曲詮釋三大方面,歸納澤姆林 斯基藝術歌曲之創作風格,並作總結性的論述。

一、詩詞特性

1. 詩人選擇

作品七與八中共有五位詩人,其中雅科布森年代較早於澤姆林斯基 25 年 並唯一丹麥詩人,其餘四位摩根斯坦、戴默爾、維特海默、李利恩克龍皆為 與澤姆林斯基同時代之德國詩人。其中雅科布森在作品七有一首和作品八中 有兩首的選詩,戴默爾在作品七中有兩首選詩,李利恩克龍在作品八有兩手 選詩。詩詞風格各有不同,有象徵主義、寫實主義、自然主義類型。可知澤 姆林斯基選擇詩人範圍之廣,也許因為共通語言能夠深入瞭解詩詞的關係,

喜用當代德國詩人的作品,他依本身對詩詞氣氛感受之喜好選擇,並不一定 使用詩人最具代表性及成名之作品。

2. 詩作選擇

作品七與八歌曲集均創作於 1898-1899 年間,在選詩安排上可見澤姆林斯 基真實生活世界之相關性並有故事性之安排。澤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作品七是

94

他獻給艾爾瑪的禮物,整組作品七圍繞於愛情之激情與幸福情境當中;特別 是第二首〈招喚〉、第三首〈海洋之眼〉帶有性暗示意味,強烈表達對於愛 情中激情的渴望感受,第四首〈伊梅林玫瑰〉刻劃艾爾瑪如同伊梅林公主對 於騎士們的百般獻殷勤而無動於衷,第五首〈星期天〉用最流暢的多連音琶 音伴奏型洋溢幸福感,道出旋律環繞、沒有懊悔之音,如同對艾爾瑪的愛情 沒有絲毫懷疑猶豫,只有滿腔的熱情與渴望。

在作品八創作期間澤姆林斯基改變信仰,因此作品八具有宗教性與戰爭 下的生命議題風格,第一首〈塔樓守衛者之歌〉雖描述樓塔守衛者之心情,

更帶有基督徒之宣告性與守望者的意味,第二首〈而且這天他所有的痛苦〉

在描述人類遭遇困難窘境時仍帶有信心的步伐,第三首〈以鼓與笛〉場景遷 至戰場,以老兵的角度用軍樂歌誦君王,感嘆戰爭之殘害,第四首〈死在稻 穗中〉深刻描寫士兵垂死場景並與世長辭,對照思想耶穌為世人所受的鞭傷,

使我們得以從罪惡中得著與平安。

3. 詩作題材

澤姆林斯基選詩題材多元,特別喜歡異國風情和愛情與童話故事之題 材,此特徵可見於作品七與八,童話故事題材運用於作品七之第一首〈曾有 兩個孩子〉與第四首〈伊梅林玫瑰〉,愛情題材見於作品七之第二首〈招喚〉、

第三首〈海洋之眼〉、第四首〈伊梅林玫瑰〉與第五首〈星期天〉,特別是第

95

二、三首戴默爾的詩詞具有強烈的感官性。作品八的題材因為澤姆林斯基宗 教經驗的關係,特別選擇具有生命議題的詩詞,探討人類生存在宇宙萬物間 之定位。

4. 詩詞與作曲設計

在詩詞與樂曲的搭配上,詩詞決定了樂曲之整體架構、音樂氣氛以及節 奏使用,在作品七與八之詩詞與樂曲曲式、風格、節奏、拍號、速度及旋律 有十分緊密之結合。澤姆林斯基常使用豐富之和聲色彩來營造詩詞情境,節 奏常以切分音鋪陳詩詞內容,曲式上常以詩節式和貫穿式敘述詞意。在兩組 作品中速度都偏向中慢板,在拍號上除了作品八第一首〈塔樓守衛者之歌〉

特別有變換拍號營造場景變化之外,其他都只用一種拍號。在德文術語標示 的部分具有相當的份量,有樂曲進行中間常因為詩詞意境需要而增加強弱以 外的情緒性術語指示,例如在作品七第一首〈曾有兩個孩子〉僅 21 小節之樂 曲,除了開頭的術語之外,樂曲進行中也出現六次特別術語指示。和聲織度 豐富且複雜,常圍繞著七、九和絃,少有三和絃之音響出現,延遲解決音響 的效果使意境更加瀰漫深刻。

96

二、音樂處理

1. 曲式結構

歌詞之內容文字表現會直接影響曲式結構,作品七與八中澤姆林斯基所 選用的詩詞較少有段落對稱性,多使用貫穿式。作品七和八使用反復式的樂 曲只有兩首,分別在作品七第四首〈伊梅林玫瑰〉與作品八的第三首〈以鼓 與笛〉,兩首作品皆有敘述故事性的特質,詩的結構乃為搭配詞意而有音高節 奏上之些微差異並帶有變化之詩節式。而另外的七首作品較自由為貫穿式,

為順應歌詞段落上戲劇起伏較大的畫面安排,而有不同的音樂表現。

2. 聲樂旋律線條

澤姆林斯基歌曲中的旋律線條與鋼琴是密不可分的,因為和聲音響豐富 的特性使得譜面上旋律線條增加不少臨時升降記號,常有增減音程在其中,

少有大跳出現,其旋律組成要素大約在二至五度間徘徊,僅有兩次超過八度 大跳的音程;例如作品八在第一首〈塔樓守衛者之歌〉第 44-45 小節出現上行 九度大跳,同樣在第四首〈死在麥穗中〉第 24-25 和 46-47 小節聲樂也出現戲 劇性的上行九度大跳,第一首和與第四首用大跳音程聯繫音樂上之安排。

因為半音裝飾的關係,常有連續大小二度的音程出現,聲樂與鋼琴半音 組合之旋律,承襲華格納之風格,在作品七與八中無處不見,特別在作品七

97

第三首〈海洋之眼〉聲樂與鋼琴半音組合之旋律,聲樂開頭的演奏音準難度 甚高。因此澤姆林斯基所作的不是單純簡易的聲樂旋律線條,必須需結合鋼 琴的豐富和聲才能完整呈現其創作之美。

3. 術語標示

樂曲中有許多的術語標示,提示演奏上的情境掌控,更能引領我們更接 近作曲家所想的原曲面貌。澤姆林斯基在樂曲中術語皆用德文表示,在作品 七的前三首開頭術語皆為「有變化的中板」(Mässig bewegt),前三首雖然不 是同一位詩人的作品,但仍呈現某種程度上的一致性,要在中板的速度範圍 內盡其用各種演奏唱技巧展現歌曲變化性,每一首作品中都出現很多情緒性 的術語指示,從他使用的術語指示可以觀察到作曲家喜好之樂曲風格,樂曲 當中最常出現的表情術語有「有表現地」(ausdrucksvoll)、「熱情地」

(leidenschaftlich)、「柔軟地」(weich)、「溫柔地」(zart),影響力度之術語有

「加強地」(steigern)「輕聲地」(leise),鋼琴部分常有「深刻地」(innig)之 術語出現。

98

4. 調性暗示

克朗斯(Hartmut Krones,1944- )指出澤姆林斯基與布拉姆斯常使用f小調 描述順從認命的景況或是悲苦之災難。46

在作品七與八中,有兩首為f小調之樂曲。作品七第三首〈海洋之眼〉

為描寫對性慾極大之渴望欲抒發之苦,最後轉為F大調結束。作品八第三 首〈以鼓與笛〉在刻劃老兵的心境,感嘆戰爭的殘害,最後同樣也是轉 為F大調結束。

5. 鋼琴合作角色

在澤姆林斯基藝術歌曲中,聲樂特別需要鋼琴的合作才能呈現作品,原 因是和聲的豐富性暗藏在聲樂與鋼琴中間產生不可分割性,更重要的是鋼琴 營造了詩詞所呈現的場景與意象,如同作品七第二首〈招喚〉前奏之鋼琴切 分音型鋪陳夜晚之氣氛,作品七第三首〈海洋之眼〉鋼琴開頭動機 A 展現海 浪波動感,作品七第四首〈伊梅林玫瑰〉仿騎士駕馬之騎馬節奏;作品八第

46 Gorrell, 177.

作品 編號

Op.7 Op.8

No.1 No.2 No.3 No.4 No.5 No.1 No.2 No.3 No.4 小節數 前奏 dm #fm fm FM GM bEM bAM fm bem

99

一首〈塔樓守衛者之歌〉前奏之海浪動機,作品八第三首〈以鼓與笛〉模仿 小鼓的聲響。這些動機的運用幫助整首樂曲之一致性與完整度。在作品七與 八前奏與尾奏的長度也有特別的現象,如表格所示:

作品 編號

Op.7 Op.8

No.1 No.2 No.3 No.4 No.5 No.1 No.2 No.3 No.4 小節數 前奏 2 1 2 2 0 17 4 2 4

尾奏 1 0 2 1 0 9 8 7 7 作品七之前奏與後奏長度很明顯的較短,在作品八的鋼琴部分明顯偏 重許多,澤姆林斯基在作品八特別重視鋼琴製造氛圍之運用,將視為 支配藝術歌曲詩詞內容起伏之重要角色。

三、樂曲詮釋

1. 詩詞寓意

作品七與八之詩詞差異甚多,必須仔細研讀詩詞寓意及其話中有話的言 下之意,才能正確地表現出樂曲的原貌,有時字面上的直譯必須加上想像力 才能更有表現力;例如作品七第二首〈招喚〉是一首極為情色性之詩作,雖 然用詞沒有提到任何露骨的字眼,其實它就在描寫幻想性行為中之興奮過 程。用第三人稱描述的口吻又和剛才前者所提到的樂曲有分別;例如作品七

100

第三首〈伊梅林玫瑰〉在描述童話故事的部分,必須身兼冷靜敘述者口吻,

有時又要帶有公主冰冷的氣質,或因應詩詞展現騎士的心理變化。

詩詞所提到的故事有另一層寓意;例如作品八第四首〈死在麥穗中〉,詩 詞全程紀錄一位士兵的慘死情況,最後還以與世長辭作為結尾,但以整組作 品八須以宗教性詮釋此曲之時,應用傷痛中帶有盼望與感謝之意詮釋此曲,

士兵之死意表耶穌痛苦的受難,世人因著祂的死得有永恆的生命,其與世長 辭乃為「這事以成了!」暫時告別世界,尾奏展現死亡的撕裂痛苦後,轉為 安息之氛圍,因此演唱時應以盼望之意境結束全曲。

2. 音色變換與戲劇張力

歌者在作品七與八面臨的挑戰不是高音的突破,而是情緒的掌控語音色 的控制,因為詩詞的類型關係,音色需要有深沉且戲劇張力強的特質,從其 術語標示不停變換顯示兩組作品的樂曲間之變化很多,因此需要多變的音色 來處理詮釋。例如作品七第二首〈招喚〉詩詞帶有濃厚的情色意味,需要深 沉且具有強烈穿透力的音色,作品七第四首〈伊梅林玫瑰〉音色要表現公主 驕傲的銳利音色,也要能變換成第三者敘述中較平穩的音色,作品七第五首

歌者在作品七與八面臨的挑戰不是高音的突破,而是情緒的掌控語音色 的控制,因為詩詞的類型關係,音色需要有深沉且戲劇張力強的特質,從其 術語標示不停變換顯示兩組作品的樂曲間之變化很多,因此需要多變的音色 來處理詮釋。例如作品七第二首〈招喚〉詩詞帶有濃厚的情色意味,需要深 沉且具有強烈穿透力的音色,作品七第四首〈伊梅林玫瑰〉音色要表現公主 驕傲的銳利音色,也要能變換成第三者敘述中較平穩的音色,作品七第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