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維也納第二樂派的先鋒-澤姆林斯基

第一節 澤姆林斯基的生平

第三章 維也納第二樂派的先鋒-澤姆林斯基

第一節 澤姆林斯基的生平

澤姆林斯基出生於奧地利的雷歐波德城(Leopoldstadt),曾經是荀貝格對位法教 師、朋友與親戚以及柯恩哥德的教師,是德、奧、捷克三國著名的指揮家與作曲 家,曾加入馬勒的作曲家聯盟。

澤姆林斯基的誕生地為維也納的第二區,居民多屬猶太人的勞動階層。父親 阿多佛.馮.澤姆林斯基(Adolf von Zemlinsky)為一位作家,在天主教的家庭中成 長,娶了克拉拉.瑟蒙(Clara Semo von Zemlinsky),阿多佛之岳父和岳母是虔誠的 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徒,儘管維也納反猶的風氣正盛,阿多佛仍選擇改信猶太教。

他的姓氏本為 “Semlinsky” 後來自行加上貴族的稱號 “von,” 並將姓氏改成

“Zemlinsky.” 直到 1918 年,澤姆林斯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將 “von”此 稱號除掉。15

1874 年,阿多佛帶朋友的小孩至家中借用鋼琴上課,在家中旁聽鋼琴課的澤 姆林斯基即向父母請求,也想要學。父母為他找到鋼琴老師,他習琴後,進步神 速,遠超越他人,在父母的鼓勵之下,開始在公開場合即興鋼琴,雖然家境非十

15 Antony Beaumont. "Zemlinsky, Alexander." 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30919 (accessed April 18, 2011).

9

分富裕,但其父母盡其所能栽培澤姆林斯基。16 1877 年澤姆林斯基的妹妹瑪蒂爾 德(Mathilde) 17 出生,父母將他送到附近的猶太學校(Sephardic school)上學,兩年 後轉到公立國小(Volksschule),十歲參加一個教堂新創立的詩班,一直唱到變聲,

就開始至教堂當詩班司琴與禮拜和節日彈奏管風琴。進入高中(Gymnasium)後,老 師建議讓他進維也納音樂院(Vienna Conservatory)就讀,於是澤姆林斯基於十三歲 時,就讀預備學校(Vorbildungsschule),隨威翰.勞赫(Wilhelm Rauch)學習鋼琴。

1887 年,進入職業學校(Ausbildungsschule),分別隨安東.杜爾(Anton Door)與羅 伯特.傅克斯(Robert Fuchs, 1847-1927)18 學習鋼琴及和聲對位,杜爾與傅克斯及 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97)交往甚密,不僅傳授澤姆林斯基鋼琴和作曲的 技巧,也讓他接觸布拉姆斯的音樂,使布拉姆斯的音樂影響他早期的作品。

音樂院畢業之後,他刻意留校兩年隨傅克斯之弟約翰.傅克斯(Johann Nepomuk

Fuchs, 1842-1899)19 學習作曲,1892 年在門下完成《D 小調交響曲》(Symphony no.2 d minor ),於學期末音樂會上指揮演出,當時布拉姆斯在場聆聽,這是澤姆林斯基 和布拉姆斯第一次正式的見面。布拉姆斯對他的音樂印象深刻,並向出版商辛洛 克(Simrock)推薦,使其早期的作品能廣為人知。在他的出版品和未岀版品當中,

有一半以上是為聲樂所創作的,包括歌劇、合唱作品、聲樂和鋼琴的藝術歌曲與

16 Antony Beaumont, Zemlinsky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0), 14.

17 瑪蒂爾德,是荀貝格的第一任妻子。

18 羅伯特.傅克斯,奧地利人,作曲家、教師、管風琴家和指揮家。

19 約翰.傅克斯,奧地利人,作曲家、教師、編輯和指揮家。

10

聲樂與管絃樂的作品。澤姆林斯基的伴奏能力和對於音樂的敏感度,使他的藝術 歌曲作品如同其他聲樂作品一樣有成就。1897 年,他的第一部歌劇《莎勒馬》

(Sarema)在慕尼黑得了璐珀獎(Luitpold Prize),並於巴伐利亞國家劇院首演。1900 年,第二部歌劇《曾幾何時》(Es war einmal)由馬勒指揮於維也納皇家歌劇院(Vienna

Hofoper)首演。

澤姆林斯基的職業生涯中,指揮不曾間斷過,他在維也納的國民歌劇院工作

(Volksoper),隨後應馬勒之邀到維也納宮廷劇院(Vienna court opera),但因為馬勒 遭解聘所以又回到國民歌劇院工作至 1911 年。馬勒對於其作曲影響深遠,馬勒之 成功鉅作《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激勵澤姆林斯基。1922 年 9 月 19 日澤姆林斯基寫信給出版商赫茨卡(Emil Hertzka, 1869-1932):

我在夏天時以《大地之歌》的形式寫了些東西。我還沒有想到適當的標題,

它是由七首彼此相關的歌所組成,由男中音、女高音及管絃樂團演奏,但中 間並不間斷。我正在為它配器中。20

這首作品就是以《大地之歌》之形式,創作的《抒情詩交響曲》(Lyrische

Symphonie, op. 27)

,副標題為「由泰戈爾詩作,為女高音、男中音和管絃樂團的七 首歌曲」(Sieben Gesänge für Sopran, Bariton und Orchester nach Gedichten von

Rabindranath Tagore)。21 1911-1927 年,澤姆林斯基遷居布拉格,擔任德國歌劇院

(German Opera)與布拉格管絃樂團(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之指揮,在這段期

20 此信件並未出版,現今收藏於 Universal Edition 的檔案室中。本文間接引自,Monika Lichtenfeld, “Zemlinsky und Mahler”, in: Otto Kolleritsch(ed.), Alexander Zemlinsky: Tradition im Umkreis der Wiener Schule, Graz (Institut für Wertungsforschung, Universal Edition) 1976, 101-110,和 Antony Beaumont, Zemlinsky,trans. Dorothea Brinkmann, Wien (Paul Zsolnay) 2005, 447.

21 羅基敏、梅樂亙(Jürgen Maehder)編著,《少年魔號-馬勒的詩意泉源》,台北:華滋,2010,

72。

11

間他指揮了許多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和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歌劇,也製作了許多現代的歌劇,包括作曲家克雷內克(Ernst Krenek, 1900-1991)、懷爾(Kurt Weill, 1900-1950) 、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 1895-1963)、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和荀貝格。

1927 年澤姆林斯基到柏林的克洛爾歌劇院(Kroll Opera)擔任助理指揮,並在國 立柏林音樂院(Berlin Hochschule für Musik)任教合唱指揮。在柏林的期間,他的妻 子伊達(Ida)罹患白血病,於 1929 年過世。澤姆林斯基隔年,與第二任妻子露易絲.

博蒙特(Antony Beaumont, 1949- )曾引用澤姆林斯基的話「我的時代將在我死 後來臨」(my time will come after my death)23。露易絲曾在澤姆林斯基過世後將 他的作品寄給音樂家和出版商希望能出版,但是都遭拒絕。二次大戰結束,他的 作品在奧地利的廣播上重新播出,但當時澤姆林斯基的作品風格已過時,並未受

22 她 14 歲時向澤姆林斯基學習歌唱,並在 20 歲左右與澤姆林斯基相愛。

23 Beaumont, 469.

12

歐洲大眾歡迎。直到1960年馬勒誕辰百週年慶,才喚醒大眾對澤姆林斯基音樂之 重視。1970年,澤姆林斯基的時代終於來臨,他的作品能廣為接受,並成為維也 納第二樂派之先鋒。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