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參章 世界與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

第二節 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1990 年代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7

第二節 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1990 年代

Gerchenkron 對於產業後進國家的後發追趕模式,曾提出命題認為:一國的 產業地位越落後,則越無法從本地獲取足夠生產要素與資本積累,因此產業萌 芽就越與本地市場條件間缺乏聯繫性。因此後進國家產業啟動時期,國家常取 代缺位的市場機制,攫取資本的籌措手段常具有集權和強制特徵,對將資源集 中於少數大型企業與大工廠的策略特徵也越明顯,因此該產業的發展也以產能 大幅擴張的高速成長方式啟動。研究東亞發展型國家戰後經濟擴張與產業升級 學者,沿襲 Gerchenkron 國家在產業萌芽時期以政策手段替代或領導市場命題,

解釋日本與東亞四小龍國家如何克服市場缺位,完成鋼鐵石化基礎產業建設,

及半導體及個人電腦等電子產品領域的技術升級。

台灣與南韓在 TFT-LCD 產業 1990 年代以降的發展模式,沿襲著戰後東亞 發展型國家推動產業後進追趕的模式,對當時單獨壟斷 TFT-LCD 產業研發與 製造的領先者日本展開技術追趕。從 1990 年至 2000 年間,台灣與南韓藉由政 府對國內廠商給予研發補助與建廠信貸優惠,在十年內藉由模仿與設備引進方 式,迅速建立本土 TFT-LCD 先進生產線與本地供應企業網絡,進而從規模及 生產製程上超越日本成為全球 TFT-LCD 產業間領先者。47中國在電子信息產業 的發展歷程,延續上述東亞發展型國家發展模式,藉由政府提供優惠政策,在 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積體電路等產業,在短時間內由絕對落地位快速擴張,

已在國際生產網絡佔有重要地位。理解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快速崛起,必須從

47 相關研究對於政府對台灣與南韓TFT-LCD 主要企業在 1990 年代的擴張活動中,在金融資本 供應與租稅政策優惠上協助,認為是奠定今日兩地 TFT-LCD 產業基礎的主要因素;但兩地 TFT-LCD 產業的發展軌跡,卻仍深受歷史制度路徑限制,分別發展出今日由數目眾多的中小 企業虛擬垂直分工網絡構成,注重生產彈性與成本效率的台灣模式;與沿襲大型財閥體系內 部化交易系統,注重經濟規模生產標準化商品的南韓模式。參見:王綺年,「國家角色與產 業發展之連結:比較台灣與韓國之薄膜液晶顯示器產業」,東亞研究,第 39 卷 1 期( 2008 年 1 月),頁 95~123;楊士偉,「台、韓產業競爭之比較研究-以 TFT-LCD 產業為例」,中正大 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2008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8

其中該產業的落後性,與國家所提供的科技產業政策,及兩者所形成的國家產 業關係進行研究。

理解中國 TFT-LCD 產業近十年內高速擴張追趕現象,必須回顧中國當必 TFT-LCD 產業發展初期的市場落後地位與發展歷程。中國 TFT-LCD 產業的落 後性,導因於本身生產技術與國際先進製程脫節,並缺乏足夠經濟生產規模;

加以中國資本市場投資者,較青睞與民生消費相關,並已臻於成熟的能源金屬、

金融銀行與電信類股,對於本國高科技製造業相對缺乏理解,使TFT-LCD產 業無法以直接金融方式籌募足夠資金進行擴張。因此,政府所能提供政策優惠 及金融資本,成為協助主要廠商建立規模與克服初期市場風險主要條件。以下 將中國 TFT-LCD 產業發展歷程,依據時間先後順序,分為三個時期,並從影 響產業發展的主要行為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主要本土生產企業,與佔據 產業領先者地位,並對發展中國電子產業扮演重要角色的相關外資間關係進行 回顧,藉以整理出中國 TFT-LCD 產業發展模式,與因此所形成的國家與產業 關係。

中國本地液晶顯示技術發軔自 1970 年代末,中國科學研究院長春物理所與 北京清華大學等研究機構,首先開始進行 LCD 基礎技術研發。中科院當時以的 扭轉向列相液晶顯示技術(Twist Nemat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TN-LCD)與超扭 轉向列相液晶顯示技術(Super Twist Nematic Liquid Crystal Display,STN-LCD)的 基礎技術研發為主,清華大學實驗室曾成功試產 LCD 樣品,但並未進一步引起 自發的產業效應。481980 年,電子部轄下的國營企業七七四廠、七七○廠、上 海電子管廠,開始以美國進口或拼裝設備進行 LCD 產品試產,因產品開發停留 於實驗工廠階段,並未付諸商業化量產。1984 年,國有企業深圳天馬引進海外 企業轉移舊設備從事四吋至十二吋黑白 TN-LCD 面板製造;1991 年,國家八五

48 參見:工業技術研究院,2004 平面顯示器年鑑(台北:經濟部技術處,20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9

計畫「640×200 超扭曲液晶顯示項目」,由七七○廠和清華大學、南京五十五所 開發完成彩色小尺寸 STN-LCD 面板,但研發成果在此計畫結束後並未能形成 自發性的產業網絡。

隨著時序進入 1990 年,世界首座 TFT-LCD 第一世代生產線在日本成功開 發量產,取代原有的 TN-LCD 與 STN-LCD 技術成為新世代的主流平面顯示技 術。其後,在台灣與南韓企業持續投入研究發展與產能擴充,在二十世紀末的 十年內陸續跨越三個製程世代,將相關應用擴張至十五吋彩色監視器與筆記型 電腦螢幕;而中國企業當時專注於從美國、日本等地區整廠輸入成熟彩色映像 管專用電子管技術建立生產線,用以加工組裝當時主流的彩色映像管電視機,

因此並未關注或引入尚在萌芽中的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技術。直至 1998 年,吉 林省承接國家九五計畫中的大型平面顯示器量產計畫,從北方工程技術中心技 術團隊衍生成立國有企業長春吉林彩晶電子,配合中共兩億人民幣的財政撥款,

自日本 DTI 引入第一世代 TFT-LCD 生產線設備,用以生產十吋以下小尺寸儀 表專用液晶面板,中國自此進入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時代。吉林彩晶當時受限 於產品類型應用不符市場需求,且工廠產能未達到最小經濟規模,在成本與產 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在國家計畫結束後並未衍生相關產業網絡。49

若回顧八五與九五計畫期間,中國的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模式,可發現此 時期中國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產業的國家與產業間關係,屬於產業完全建立並 附屬於國家體系內。由中央政府制訂研發計畫,並以財政撥款方式,委託地方 政府代為投資建立並經營國有企業性質的實驗性工廠。生產企業在經營規劃與 產品銷售通路上,服從於政府部門的科技產業政策規劃,並不需因營利需求而

49 吉林彩晶成立後,吉林省政府曾計畫藉由公開上市引入民間資金,減輕政府負擔,但因計畫 引進的大股東通海高科涉及虛假上市與非法詐取資金,使吉林彩晶預定上市籌資進度停擺。

最後仍回頭倚賴吉林省政府以財政撥款方式維持運作,企業也因此無法籌募足夠資金繼續擴 充產能與技術參與新世代競爭。參見:邵喜斌,「中國大陸第一條 TFT-LCD 生產線的引進與 發展」,現代顯示(北京),2005 年第 8 期(2005 年 8 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0

必須與同業相關民間企業或外資發生任何業務上關聯(參見圖 3 之 1)。政府以國 家級科研單位作為技術研究發展核心,以國家財政撥款支應建廠與引進設備費 用,配合國有企業生產線嘗試將研發成果付諸量產。以該模式所動員的研究人 員、企業資本與生產線運作,全部集中在政府體系中以內部化分工方式完成,

與民間企業與海外網絡間缺乏聯繫。此一時期政府科技產業政策,並未將薄膜 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納入國家整體科技規劃重點項目,使得研究研究計畫與 生產活動呈現零碎不連貫,在計畫預算執行完畢後,無法在當地衍生獨立運作 的生產聚落,對民間企業亦無產生示範效果。50

圖 3-1:中國 TFT-LCD 國家產業關係(1990 年代)

在 TFT-LCD 產業萌芽初期的 1990 年代,中國僅以實驗工廠方式進行政府 體系內的實驗量產,並未緊密跟隨並關注海外先進國技術發展。在二十世紀結 束前,世界先進技術已經邁入第五世代生產線製程,主流製品已進展至二十至 三十吋彩色監視器與液晶電視用模組。中國仍以一代線生產用於手機及電子儀 器的小尺寸液晶顯示器,在生產規模與技術層次上與國際先進技術已產生明顯 脫節,距離世界最先進產業技術,已經落後十年、共四個世代的差距(參見表 3 之 7)。

50 參見:季國平,「中國 TFT-LCD 產業的發展」,現代顯示(北京),2005 年第 8 期(2005 年 8 月)。

制訂計畫/財政撥款

執行預算/經營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外資 國營企業

委託執行

設備出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