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7

以及對於研發創新予以額外獎勵等方式,創造相關企業投資誘因;在引導創新 研發的管制措施上,國家則可透過獎勵同業購併、抑制不公平競爭、防止壟斷 等方式,建立適合產業競爭的制度環境;在技術管制的部分,鼓勵先進技術移 轉加速國內產業技術進步。另可透過貿易管制,限定國外競爭產品輸入以保護 新興產業。及在外資引進上管制,避免國內資本遭受跨國企業強勢壓抑。

二十一世紀後中國高速成長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趨勢相關研究中,也能發 現中國吸引美國、日本及海外華人技術資本至中國各地建立生產聚落過程,必 然伴隨建立相關產業配套供應商與下游廠商,具體表現為位於昆山的筆記型電 腦組裝廠及配零組件供應網絡,或上海晶圓廠搭配晶片設計公司與封裝測試廠 的產業群聚現象。相關研究對於此生產網絡的群聚現象解釋,主因仍指向企業 投資決策深受國家與地方政府所給予的優惠政策驅動。38

(四)、 創造資本積累

後進國家技術追趕過程中,主要生產企業由上市籌資、信貸資金與本業獲 利等途徑所獲得的現金流量規模,攸關企業能否持續投資於先進製程與尖端技 術研發。是以國家在科技追趕過程中,莫不藉著積極創造需求與干預市場雙重 政策工具,以各種方式挹注相關企業,達成資本積累以維持其基本生存與競爭 力。

相關創造需求的政策內容,可透過國家與企業簽訂契約形式,藉以影響產 業研發資源配置。包含利用合約研究方式促使民間資本,投入特定領域的研發

38 參見:吳培福,「中國發展策略性產業之外資政策研究-以電子產業為例」,中山大學大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 176~190;王信賢,「物以類聚:台灣 IT 產業大陸投資之群聚現 象與理論辯析」,中國大陸研究,第 47 卷 3 期 (2004 年 9 月),頁 85~109;徐斯儉、呂爾浩,

「計畫外崛起的蘇州半導體產業(1996-2004),發表於 2005 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 討會(台北:中國政治學會主辦,2005 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8

活動。或透過合約採購形式,利用政策採購行為,促使目標產品終端需求擴大,

降低企業投入新技術研發的潛在風險;而干預市場政策工具,則透過國家主動 影響市場交易規範,或制訂產品規格來改變產品需求。其中包含藉由技術標準 的訂定,以影響產業修改產品規格,進而使整體產業朝目標研發,以提升技術 水準。

隨著二十一世紀初金融全球化所帶來的資本市場開放與金融體制改革,使 對策略性產業的資本挹注,藉著上述創造需求與干預市場標準方式,從以往直 接干預轉為分散於資本市場規範、產業標準制定與租稅制度中。呂爾浩研究二 十一世紀初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模式,曾整理中國對於國內積體電路製造業所 給予的一系列政策優惠。包括以十八號文給予符合標準的積體電路製造企業產 品內銷稅費優惠,並藉由金卡工程等政府電子採購訂單,搭配 TD-SCDMA 手 機技術規格綁訂單方式,培植提昇國內企業半導體製造水準與營收,甚至對如 中芯國際指標性大型企業放寬上市籌資獲利門檻。39相關政策,表面上為對相 關企業在財務或市場層面給予優惠政策,但上述政策優惠限定特定符合製程能 力企業而非一體適用,主要仍從符合國家技術要求的相關製造企業,維持其持 續研發與製造能力著眼。

第三節 小結

承上所述,科技產業政策施行,主要由國家政策手段配合特定組織所形成 的制度變遷。日本與東亞四小龍等東亞產業後進國家,在二戰後常藉由成立大 規模生產企業,並投入大規模先進生產設備投資,配合國家優惠政策,形塑一

39 徐斯儉,「國際競爭下的中國高科技產業:以半導體產業為例」,收錄於中國經濟專題研究論 文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經濟資料庫,2006 年 10 月);呂爾浩,「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 模式:2000-2005 一個跨國比較的途徑」,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年),頁 75~8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9

適於對技術先進者進行產業追趕的制度環境。

二十世紀末以來,電子信息產品應用與產值持續提升,上述東亞國家也在 全球電子信息產品生產網絡分工中,成為主要生產聚落。在生產電子信息產品 所需各式元件中,如半導體特殊晶片、記憶體、軟體與液晶顯示器等關鍵元件 生產技術,常被東亞國家基於產業關聯性與國家科技安全需求,視為本地化生 產重點產業加以扶持。在策略性產業建立過程中,必然伴隨一系列以技術追趕 為目的的科技政策手段所帶來的制度變遷。此類型制度變遷,關係產業能否在 前述領域,對目標產業的擴張產生實質影響,進而達成政策目標。

本研究所關注電子信息產業中的重要元件--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

可依其製程順序區分為:上游玻璃基板切割(Array)、中游液晶面板灌注(Cell),

以及下游後段模組(LCM)三部份。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主要產品價值,主要 產生於玻璃基板切割與液晶面板灌注製程。面板廠所製成的 TFT-LCD 面板模 組作為中間產品,交付終端產品製造商組裝成產品附加價值已較低,限於篇幅 不予討論。

由於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先進製程需持續籌集鉅額資金投資先進生產設備,

且生產過程涉及特用技術,一般家電品牌、資通訊廠商與專業系統代工組裝商,

無法耗用大量資源自行生產。因此平面顯示器產業中主要企業生產型態,主要 可分為:少數擁有自有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生產線,能在集團企業內部將零 組件製造、薄膜電晶體液晶面板製造、產品組裝與商品行銷環節進行垂直整合,

主要以滿足內部產能需求為主的大型整合元件型企業,如日本夏普(SHARP)、

韓國三星電子(SAMSUNG)為代表;與企業本身並不擁有產品品牌,以協助家 電廠商與個人電腦品牌等下游業者,專注於薄膜電晶體液晶面板製造為主要業 務的專業代工型面板廠,以台灣友達光電(AUO)與奇美電子(CMO)為代表。

2006),頁 233~286。

41 TFT-LCD 面板廠講求規模經濟,主因在於不同世代製程,所投片玻璃基板的尺寸不同,所 能割取的面板數目也不同,愈新的製程,投片尺寸愈大,能割取面板數也愈多,規模經濟也 會最佳,更能使成本有效降低,產品價格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新世代生產線,資金需求日 益龐大,除築出一道難以逾越的進入門檻外,逼退潛在的進入者外;也能以更低廉價格切割 面板,使無力跟進投資或持觀望態度的競爭者因失去價格優勢而退出競爭市場。參見:陳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2

數次液晶循環,無法跟上擴產腳步廠商逐漸業務轉型或退出市場。經過十餘年 的商業競爭與企業整併,大尺寸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市場形成今日全球前四 大企業,佔據共 75%國際市場的產業結構。

目前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先進設備與技術,集中在日本、台灣與南韓等 產業先進者。二十一世紀後,中國在以政策扶持國內半導體產業後,持續在薄 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為重點技術追趕產業推出政策鼓勵投資,以建立國內先進 生產技術與擴大規模為目標。本研究關注此一以大型企業投資大工廠,以科技 追趕為目標的政策內容,是否落實於產業並對主要企業產生實質影響,擬從上 述理論與文獻內容探討著手,將技術追趕的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結合,觀察中 國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過程中,國家政策手段對產業影響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