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家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 中國TFT-LCD產業個案研究(2000-2010)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家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 中國TFT-LCD產業個案研究(2000-2010)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魏 艾 博士. 政 治 大. 立 國家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 ‧ 國. 學. 中國 TFT-LCD 產業個案研究(2000-2010).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黃聖琳 撰 中華民國一○○年八月.

(2)

(3)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 9.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16. 第一節 理論探討. ……………………………………. 18. 第二節 文獻回顧. ……………………………………. 22. 第三節 小結. ……………………………………. 30. 第二章 文獻檢閱. 政 治 大. 第三章 全球與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 立. 第一節 液晶顯示器產業簡史. 33. ……………………………………. 37. 學. ‧ 國. 第二節 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1990 年代. ……………………………………. ……………………………………. 41. 第四節 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2006~2010. ……………………………………. 52. 第五節:小結. ……………………………………. 60. io. 第二節 中國對液晶產業扶持政策:十五計畫時期. al. sit. 第一節 中國對電子信息產業科技政策. ……………………………………. 63. ……………………………………. 66. er. Nat. 第四章 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科技政策. y. ‧. 第三節 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2001~2005. n. v i n Ch 第四節 中國對液晶產業扶持政策:擴大內需時期 …………………………………… U i e h n c g 第五節 小結 …………………………………… 第三節 中國對液晶產業扶持政策:十一五規劃前期. ……………………………………. 76 81 87. 第五章 科技政策對液晶產業影響 第一節 液晶顯示器生產聚落轉移. ……………………………………. 88. 第二節 中國企業技術進步評估. ……………………………………. 90. 第三節 外資技術轉移與投資策略應對. ……………………………………. 95. 第四節 國際體系對中國科技政策限制. ……………………………………. 98. 第五節 小結. ……………………………………. 10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 104.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 106. 第六章 結論.

(4) 圖目錄 ……………………………………………………. 圖 1-1:研究問題. 8. 圖 1-2:主要平面顯示器技術分類 …………………………………………………. 12. 圖 1-3:TFT-LCD 產業鏈. …………………………………………………………. 13. 圖 1-4:研究流程. …………………………………………………………. 17. 圖 2-1:新世代 TFTLCD 玻璃基板產出面積與製程投資額……………………. 31. 圖 3-1:中國 TFT-LCD 國家產業關係(1990 年代). 40. ……………………………. 政 治 大. 圖 3-2:中國 TFT-LCD 國家產業關係(2001-2005 年) …………………………. 立. 圖 3-3:京東方股權控制關係. 47. …………………………………………. 49. 圖 3-5:深超光電/華星光電股權控制 圖 3-6:熊貓光電股權控制. …………………………………. 56. ‧. ‧ 國. …………………………………………. 學. 圖 3-4:龍騰光電/龍飛光電股權控制. 58. ……………………………………………. y. 71. ……………………………………………. er. io. al. 60. sit. Nat. 圖 3-7:中國 TFT-LCD 國家產業關係(2006-2010 年) ………………………… 圖 4-1:設備退稅與零組件免稅額. v ni. n. 圖 4-2:液晶電視家電下鄉消費與補貼額…………………………………………. Ch. 44. engchi U. 83. 圖 5-1:中國 TFT-LCD 產值與全球佔有率…………………………………………. 90. 圖 5-2:主要生產國在 USPTO 註冊 TFT-LCD 相關專利量……………………. 91. 圖 5-3:TFT-LCD 研發比重與全國科技業平均值. 92. 圖 5-4:中國 TFTLCD 產業鏈建構. ………………………………. …………………………………………. 94.

(5) 表目錄 表 3-1:全球液晶顯示器技術里程碑. …………………………………………. 35. 表 3-2:中國主要大尺寸面板生產企業概況(2001-2005) ……………………. 42. 表 3-3:主要政府關聯企業協力網絡. 46. ………………………………………………. 表 3-4:中國主要大尺寸面板生產企業概況(2006-2010) ……………………. 54. 表 3-5:中國液晶顯示器技術發展里程碑. 62. 表 4-1:主要生產企業國家持股比例 表 4-2:中國 TFT-LCD 企業政策貸款. ………………………………………… ………………………………………… …………………………………………. 治 政 大 表 4-4: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 TFT-LCD 招標項目與上榜企業(2007-2009) 立 表 4-5:國家發改委審批通過新世代面板廠投資案 表 4-3:七個顯示器產業園區優惠政策. …………………………………………. ………………………………. 學. ‧ 國. 69 73 75 80 86 89. 表 5-2:中國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生產企業技術層次………………………. 93. ‧. 表 5-1:2009 至 2010 年全球新增 TFT-LCD 產能……………………………….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6) 摘要 中國 TFT-LCD 產業在十五計畫至十一五規劃期間(2001-2010 年),相 對於東亞先進者出現產能快速的產能擴張與技術追趕現象。本研究認為: 在此現象背後,政府所提供的科技產業政策扮演主要促成因素。 本研究藉由整理中國 TFT-LCD 產業在 2000-2010 年間的發展歷程, 歸納各時期 TFT-LCD 產業的發展模式與政府產業關係。本研究發現: 中國政府部門持續對 TFT-LCD 產業所推出優惠政策手段,為促成本土 TFT-LCD 產業大量投資與技術進步主要因素;與中國政府部門具有產權 聯繫的大型 TFT-LCD 面板廠,為科技產業政策主要執行者與受益者; 地方政府基於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以提供基礎建設與股權投資方式,積 極執行科技產業政策,與當地投資設廠的 TFT-LCD 面板廠藉由股權關 係進行結盟,同時擔任企業所有者與保護者角色;中國 TFT-LCD 產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與外資間關係,則從九五計畫時期單純設備購買輸入,至十五計畫時期, 轉為與二線外資共同投資設廠與技術開發,至十一五規劃時期,隨一線 主要外資獲准直接設廠,與本土企業轉為競合關係。. n. al. er. io. sit. y. Nat. 本研究認為:中國 TFT-LCD 產業的國家產業關係,主要企業受產業 景氣循環制約,須持續進行先進製程設備投資保持經濟規模,因此對政 府部門政策優惠與資本挹注維持依賴,因此兩者間在國家與產業關係上, 維持一管制/扈從及挹注/接受模式。此一依賴關係,並未因主要企業製 程進步與規模擴大而出現改變,反而更形鞏固。.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詞:TFT-LCD、技術追趕、政府關聯企業、國家產業關係.

(7)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990 年代以來,以資訊科技為核心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人類帶來生產技 術與產業型態革新。1資訊科技產業(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T),近二十年間隨 著產業投資持續擴張,持續開發各式電子及通訊產品,連帶降 低在實體世界中 因溝通所產生的交易成本,進而為人類提高整體降 動生產降 ,並因此誘發各種. 政 治 大. 產業創新活動,促成創新知降 與資訊的擴散與累積效果。2電子信息產品日漸擴. 立. 張的產業關聯與生產規模,促使主要生產國家基於民族主義或技術安全需求,. ‧ 國. 學. 將本國企業掌握先進製造技術與量產規模視為重要發展目標。. ‧. 自 1990 年代以降,中國經濟規模以 9%的年均成長率擴張。2010 年第二季,. y. Nat. sit. 中國以 1.337 兆美元的國內生產毛額,正式超越日本的 1.288 兆美元國內生產毛. n. al. er. io. 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出口部門方面,中國 2009 年出口額 1.202 兆美. i n U. v. 元,佔世界出口總額的 9.6%,超越德國的 1.12 兆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 Ch. engchi. 中國工業部門在家電製造業、通訊設備、紡織、醫藥、機械裝備與化工業等十 餘項產業,已有百餘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 1 2. Alvin Toffler 著,黃明堅譯,第三波(台北:時報出版,1994)。 傳統上對於電子產業界定,最初僅包含電腦硬體及軟體產業,近年含括至與電子產品相關的 高科技產業,如:電腦、通訊、消費電子等領域。美國將其中技術層次較高產品界定為「資 訊科技產業」(Information Technology,IT),其範圍包括硬體產業(含半導體、電子零組件)、軟 體服務產業、通訊設備產業,及通訊服務產業;歐洲國家由於本身電信產業技術較先進,特 別強調通訊科技,將相關產業稱為「資訊與通訊科技產業」(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直至 1996 年的世界貿易組織經貿部長級會議議定資訊技術協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 ITA)時,將資訊技術產品涵蓋範圍給予統一定義,包含:1.電腦硬體產 品;2.半導體及積體電路;3.電腦軟體;4.電信器材;5.光電產品;6.半導體製造及測試設備。 而上述產品,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行業分類標準,被列入通信設備、電子計算機、電子元件、 電子專用設備、日用電子器具及電子器材等業別,稱統一稱為「電子信息產業」 。資料來源: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 - introduction,”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inftec_e/itaintro_e.htm>;中國國家統計局, 「行業分類標準」 ,<http://www.stats.gov.cn/tjbz/hyflbz/>。 1.

(8) 在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電子信息產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電子信息產業 自 2001 年起,平均年產值成長率達 28%,為中國最大吸引外資與外貿出口部 門。根據中國工業與信息化部統計資料,2010 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佔全國外貿 出口比重達 37.5%。2010 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整體產值達 6 兆 3,645 億人民幣, 出口值達 5,912 億美元,在規模上皆居於世界首位。在個別產品表現方面,2010 年中國年產 9.98 億隻手機、1.8 億台彩色電視,與 2.46 億台個人電腦,產值皆 為全球第一。世界工廠的產量規模與生產技術持續進步,使中國電子信息產業 在全球重要性逐漸提昇。3. 立. 政 治 大. 中國大規模製造並出口眾多電子信息終端產品,原動力卻來自於吸引相關. ‧ 國. 學. 外資企業進入中國投資設廠,藉由中國本地廉價勞工與生產成本進行產品代工. ‧. 製造,達成緊密產業內分工,奠定中國電子產品世界工廠地位。4但中國電子信 息產業在高價值的關鍵元件如積體電路、液晶面板等產品上,自給率卻相對較. y. Nat. er. io. sit. 低。若以普遍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液晶面板為例,2009 年中國生產全球 49.9% 的手機、48.3%的彩色電視,但對於生產上述產品所必須使用的液晶顯示器模. al. n. v i n 組,中國卻只佔有全球 5.5%的產能。 C h 反映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競爭力,主要 engchi U 5. 倚賴下游組裝將產品以標準模組化大量生產獲利,在中上游設備、關鍵元件產 品的製造技術與量產能力相對較低。. 3. 4. 5. 統計資料來源:「2010 年電子信息產業經濟運行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與信息化部,<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62/13593391.html >。 童振源研究台商電子產業投資大陸過程中,發現此一分工方式確能使台商與大陸雙方獲利: 中國得以獲得個人電腦、手機相關產品生產技術與設備,而台商得以擴大產品國際市場佔有 率。童振源研究發現在主機板、光碟機等成熟產品上,台商國際競爭力與其在中國投資金額、 生產量的年增量間存在明顯相關性;但此一現象,也反映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在產量與技 術深度倚賴外商,以致產品增值與出口利潤多發生於外商企業。參見:Chen-Yuan Tung, “Made by Taiwan but made in China: the impact of Taiwanese businesspeople’s outward investment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in China on their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in Kevin H. L. Zhang ed,China as a world workshop(London: Routledge,2006),pp.85~109. 拓墣產業研究所,剖析全球面板產業競爭力版圖 (台北:拓墣科技,2009)。 2.

(9) 中國在積體電路、液晶面板等高價值電子信息產品元件領域,在製造技術 與量產規模上處於落後的後進者地位。62000 年後,上述產業陸續在政策鼓勵 下展開大規模投資計畫,相關生產大型企業也陸續成立,期望能在技術製程與 生產規模上得到跳躍式進步,縮短與日本南韓等產業先進國家間距離。.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電子信息產品在國際市場間競爭激烈,產品競爭力取決於背後各國產業規. 政 治 大 業技術進步向來重視,在立 1996 年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綱要和. 模、創新技術與國家適當科技政策扶持等綜合因素。中國對於促進電子信息產. ‧ 國. 學. 2010 年遠景目標綱要》時,已將電子信息產業列為戰略性產業加以重點扶持; 在 2001 年的《信息產業十五計劃綱要》,提出擴大電子信息産品製造業規模,. ‧. 以成為世界電子信息産品製造業大國為目標;在 2006 年制定《信息產業科技發. sit. y. Nat. 展十一五規劃及 2020 年中長期規劃綱要》時,首次提出「自主創新」戰略,集. al. er. io. 中資源於積體電路、新型元器件等十五項重點技術發展,以掌握核心技術與製. v. n. 造能力為目標。中國持續在電子信息產業強調重視規模擴張與技術自主,目的. Ch. engchi. i n U. 在拉近與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落差,利用科技發展達成富國強兵的目標,以經 濟動力創造國家的競爭優勢。. 科技後進國家因本身產業技術水準相對落後,使本身科技產業發展程度與 先進國家間存在鴻溝。後進國家如何克服技術落後劣勢,進而拉近與先進者間 差距?Alexander Gerschenkron 研究歐洲後進科技國家產業追趕史,首先提出國 家以積極干預方式,突破技術落後限制的追趕途徑。7其後研究二戰後東亞發展 6. 7. 此現象具體表現在中國近年進出口,進口產品項目金額最大的前四項產品分別是:半導體晶 片、石油、鐵礦石、液晶面板。資料來源:中國海關總署, < http://www.customs.gov.cn/tabid/400/default.aspx> Alexander Gerschenkron 指出工業技術相對落後國家,與先進國家在工業化過程與特徵上將顯 3.

(10) 型國家經濟成就學者,延續此類「落後、干預、追趕」邏輯,用以解釋東亞國 家戰後快速成長現象,因而傾向支持科技後進國家在缺乏自發性發展的落後市 場環境中,以國家有意識選擇少數策略性產業,配合政策資源挹注與強制動員 發展途徑,以鉅額投資與大型研發計畫方式,達成最終產業技術躍進目標。8. Gerschenkron 主張科技後進國家產業追趕模式,今日若應用於發展電子信 息產業是否仍能適用?在相關研究中,王綺年曾以制度比較層面著手,從科技 與產業政策角度回顧台灣與南韓兩國液晶顯示器產業展史。其研究發現自 1990. 政 治 大 臨國內產業與環境並不具有挑戰先進者的比較優勢,兩國皆延續東亞發展型國 立. 年代液晶顯示技術開始普及時,台灣與南韓皆是液晶顯示器產業的落後者。面. 家在石化、半導體等策略性的干預傳統,將液晶顯示器列為重要的策略性產業,. ‧ 國. 學. 以一系列制度安排加以扶植以利追趕。在相關企業萌芽初期,積極以政策資源. ‧. sit. n. al. er. io. 8. y. Nat. 著不同。Gerschenkron 認為國家的經濟越落後,本身傳統農業部門越不能對在原始積累與需 求市場上提供支持。因此在籌措工業化所需資本措施中,將益發強調國家帶有集權化和強制 性特徵,資源集中在大企業/大工廠的生產模式在工業化過程也更形強化,常呈現由製造業高 速成長帶來跳躍成長。參見:Alexander Gerschenkron,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Book of Essa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pp.1~30. 1980 年代以來,研究東亞發展型國家學者研究日本、南韓與台灣二戰後經濟成就現象,其研 究對象仍集中於國家力量發展石化、鋼鐵與半導體等少數策略性產業,藉以帶動整體經濟成 長。Chalmers Johnson 認為代表國家力量的日本通產省官僚有意識的介入市場運作,將有限 資源利用其政策資源與能力,分配給重點產業部門,以提升其生產力與競爭能力;在其後 Alice Amsden 則對南韓進行實證研究並提出學習理論,認為為二戰後後進工業國家與先進工業國家 之間的技術鴻溝,難以在短時間內克服,而在缺乏技術下難以透過創造與創新改善,唯有透 過學習模仿以及政府扶植幼稚產業以增加產業競爭力,避免因缺乏技術能力而落入持續落後 循環。Amsden 因此認為南韓是指導型市場經濟的典範,國家有意識的制度安排壓抑了市場理 性的價格機制,國家居中協調國內外的力量,透過各種補貼措施扶植國內策略性工業,暫時 扭曲價格,以擴大投資投資規模;Robert Wade 在其後也提出管理市場理論解釋其對台灣與南 韓的研究。Wade 認為戰後東亞國家迅速工業化,肇因於各國能對資本財持續投資,使海外先 進技術能快速移轉國內量產,並且將資源集中投資於關鍵策略性產業。並且體認到產業競爭, 在國際市場而非國內市場,國家藉由各種政策工具指導、管理市場旨在獲取國內企業在國際 市場長期競爭力。自 Johnson 以降,包含 Wade 與 Amsden 等人的研究,皆從國家力量藉由制 度變遷影響產業發展角度,解釋東亞國家戰後工業規模與技術成長現象,對於國家力量協助 產業發展持肯定態度,但對於國家力量對於市場干預仍認為是克服技術落後、獲取國際市場 競爭力的暫時性手段而非目的,產業壯大後的競爭最後仍須回歸市場機制。研究範圍其實仍 不脫 Gerschenkron 研究成果擴展。參見:Chalmers Johnson, 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 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 1925~197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Robert Wade,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Alice Amsden,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4. Ch. engchi. i n U. v.

(11) 引領相關企業進行先進技術研發,與挹注新世代生產線擴產。缺乏當時國家科 技政策在技術引進、大型研究計畫與資金融通等環節積極擔任主導角色,當時 身為產業後進者的台灣與南韓企業,即無法克服當時企業規模不足以及技術落 後的劣勢,建立起完整自足產業鏈,進而以成本優勢與經濟規模克服先進者日 本的競爭,進而取代其成為目前全球液晶顯示器領先者;9徐斯儉則以發展型國 家理論出發,透過回顧二十一世紀初中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 歷程,藉以分析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與產業之間的關係。徐分別對比代表 國家與市場的中國優惠政策與國際市場分工兩股力量,何者為近年中國積體電. 政 治 大 市場分工力量引導,但相關海外技術資本於中國進行分工投資的主要誘因卻源 立 路產業高速擴張主因。研究發現中國積體電路產業發展過程,雖深受國際科技. 自國務院《十八號文件》內銷稅率優惠及相關市場保護政策所吸引。政策及投. ‧ 國. 學. 資優惠引導相關投資,直接帶動在中國積體電路生產聚落與先進技術轉移,形. ‧. 成中國本地半導體產業鏈,突破中國當時侷限於勞力密集下游封裝測試的產業 比較優勢定位;10呂爾浩在徐斯儉研究基礎上,輔以國家干預形式與企業財產. y. Nat. er. io. sit. 權兩項變數分析,比較中國與台灣、日本、美國間半導體產業發展模式個案, 藉以落後程度與國家在其中擔任角色差異。呂認同 Gerschenkron 主張國家科技. al. n. v i n 落後程度,將決定國家干預角色積極程度說法,且認為國家施以干預前的官僚 Ch engchi U 程度,將影響干預政策緊密程度。11. 王綺年的研究結果,認為國家強制動員能力應用於講求資本密集與經濟規 9. 王綺年, 「國家角色與產業發展之連結:比較台灣與韓國之薄膜液晶顯示器產業」 ,東亞研究, 第 39 卷 1 期( 2008 年 1 月),頁 95~123;王綺年, 「我國產業政策與大陸政策之矛盾-以薄膜 液晶顯示器為例」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年)。前文延續 Amsden 與 Wade 研究 成果,。仍然關注於 1990 年代以來,國家力量對液晶顯示器相關產業擴張所帶來的挹注效果。 兩篇研究仍肯定國家力量對於液晶顯示器產業壯大所佔主要角色。在文末皆點出因民主化帶 來制度變遷,與海外投資環境誘因,對於發展導向的科技政策成效將造成明顯牴觸與減弱可 能性,此為未來可能研究重點。 10 徐斯儉, 「國際競爭下的中國高科技產業:以半導體產業為例」 ,中國經濟專題研究論文,第 二期 (台北:政治大學中國經濟資料庫,2006 年 10 月),頁 1~25。 11 呂爾浩,「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模式:2000-2005 一個跨國比較的途徑」,政治大學東亞研 究所博士論文(2009 年)。 5.

(12) 模的電子信息產業,仍能達成產業技術追趕效果。但其研究對象中,南韓與台 灣在進入液晶顯示器產業前,已在個人電腦與半導體相關產業創造出具規模的 產業網絡,在亞洲產業技術僅落後日本,兩者電子信息產業在當時是否能稱為 落後代表也難明確界定;而在徐斯儉研究時期前,中國積體電路產業在國際產 業中,確實在先進製程與生產線設備上屬於落後者行列。但積體電路產業高度 國際化結構,使以往產業政策扶植受益者為國內產業的印象受到挑戰。若以企 業所有權概念,而非拘泥於以生產網絡是否位於中國境內來定義產業技術躍進 成果歸屬,中國對先進積體電路投資政策優惠,其實已被美國與日本等跨國外. 政 治 大 其後呂爾浩的個案分類,確能從市場與官僚體系關係的角度解釋:為何各國發 立 商技術資本所大量介入,技術進步與規模擴張成果亦難以盡歸國內企業享有;. 展同類高科技產業過程中仍存在途徑差異。但其研究內容專注於國家/產業間的. ‧ 國. 學. 影響,對於國際間競者在同時期的角色,只存在於被動的引進投資或技術轉移. Nat. y. ‧. 背景,關於其他具有影響性的競爭作為卻容易被忽視。. er. io. sit. 在前述研究基礎上,本研究認為:若重覓另一具有產業技術追趕意願、國 家主導能力較強,且處於產業技術明顯落後國家進行個案研究,預期能對於電. al. n. v i n 子信息產業中,國家以技術追趕為目的所推出的科技政策,對產業發展的實際 Ch engchi U. 影響得到更為明確結論。. 中國對電子信息產業所設定的目標規劃,為藉著加強發展戰略地位的電子 元件產業技術,躋身世界電子信息產業製造大國。12而平面顯示器產業為近年 中國重點發展的電子信息元件產業。中國平面顯示器產業在 2000 年至 2010 年 間,出現對於薄膜液晶顯示器的投資熱現象,與其間相應的科技政策扶持與鉅 12. 中共在 2006 年所推出的《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及 2020 年中長期規劃綱要》中,中 共計畫透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重點發展積體電路、新型元器件等十五項重點技術,期望藉 著掌握核心技術,達成進入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強國目標。引自:「信息產業科技發展十一五 規劃及 2020 年中長期規劃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與信息化部, < http://www.miit-lab.org.cn/contents/2/69.html >。 6.

(13) 額產業投資的背景,因而引發本研究興趣。若單純以產業內比較利益角度而言, 二十世紀末葉,中國在平面顯示器產業已落後最新技術已達十年以上,產業位 置相對美日台韓等先進者而言,只處於最終產品組裝的下游絕對落後地位。二 十一世紀初期,中國在液晶顯示器產業投資行為卻違反比較利益邏輯,出現往 上游資本技術密集生產線的鉅額投資趨勢,展現在產能與技術上加速追趕並超 越先進國家的企圖。相關積極投資行為背後,也有著國家科技政策的支持。13本 研究認為:2000 年初期,中國在平面顯示器產業落後與追趕情況,與 1990 年 代的台灣與南韓發展背景類似,國家亦推出以國內企業為扶持主體。在此鉅額. 政 治 大 資源從制度上對選定產業施以科技政策扶持,及政策推出後對該產業實際影響, 立 投資與高速擴張現象中,研究並理解國家如何在以技術追趕為目的下,以有限. 是本論文選擇研究議題的主要動機。. ‧ 國. 學 ‧. 本研究希望瞭解問題為:在二十一世紀中國高度成長的電子信息產業中, 國家如何在重要策略性產業技術追趕過程扮演重要促成因素,藉著制訂科技政. y. Nat. er. io. sit. 策影響目標產業達到規模擴張與技術突破目標。具體而言,即中國政府針對 TFT-LCD 產業所推出的優惠政策、市場保護措施、研發補貼、投資融資挹注與. al. n. v i n 協助技術轉移等政策手段,是否促進 C h TFT-LCD 產業在擴張新世代生產線、產 engchi U. 值與產量擴張、建立產業供應網絡、提昇製造技術。. 13. 中國對平面顯示器產業相關產業扶持的科技政策,最早源自 2001 年頒佈《信息産業十五計 劃綱要》時,將開發高性能彩色平板顯示技術,實現 TFT-LCD 液晶顯示器産業化生産列入 重點發展項目;其後 2007 年頒佈的《信息產業十一五規劃》中,持續強調發展自主薄膜晶 體管液晶顯示器件,並將液晶顯示器元件列入「電子信息産業發展基金」專列補助項目;2009 年《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更提出以內需帶動電子信息產品應用拓展、鼓勵引導社 會資金投資、強化自主創新建設,加強政策扶持液晶顯示器最新生產技術。 7.

(14) 追趕取向科技政策. 策略性產業發展. 政策優惠. 產業投資增加. 市場保護. 產值產量擴大. 研發補貼. 產業網絡成型. 投融資協助. 技術層次提升. 技術轉移. 自給率提高. 圖 1-1:研究問題. 政 治 大 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歷程,主要集中在中國以追趕為目標的科技政策,對中國液 立 本研究進行目的在嘗試整理並試論述中國近年強調自主創新科技政策背景. 晶顯示器產業發展影響。根據上述研究動機與問題,對以下要點於研究中進行探. ‧ 國. ‧. 整理2000年至2010年期間內,中國政府對電子信息產業相關科技政策及. y. Nat. 1.. 學. 討。. er. io. sit. 目標,藉以探討中國對電子信息產業的科技政策演進過程與其特點。 2.. 整理其間中國政府用於獎勵扶持境內液晶顯示器企業,鼓勵其在自主研. 3.. 通過觀察產業發展歷程與中國積極追趕導向的科技政策對於液晶顯示. n. al. i n 發、產能擴充、技術轉移的科技政策內容。 Ch engchi U. v. 器產業影響,進而探討目前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的國家/產業關係,及 其發展模式。. 8.

(15)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一、. 研究途徑. 對於本研究所指涉國家透過科技政策影響液晶顯示器業發展現象,相關研 究途徑主要可分類為:國家創新體系途徑、國家競爭力研究途徑,和國家社會 關係途徑三類。. 立. 政 治 大. 國家創新體系研究途徑發韌於 1980 年代。Freeman 認為各國技術持續創新. ‧ 國. 學. 動力,源於國內產業界、研究機構及政府部門,彼此在發展科學和技術的相互. ‧. 聯繫和合作中所形成一協力網絡。國家在此一協力網絡中,扮演創新活動之規 劃與協調或協助角色,功能在於連結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共同設定創新目標,. y. Nat. al. er. io. sit. 並研擬相關政策與措施,而藉由各體系間的分工互動進而達至技術創新目標。14. n. v i n 1990 年代,Porter 則以國家和產業為分析單位提出「鑽石體系」 ,分析建立 Ch engchi U. 國家競爭優勢過程。其認為各國優勢產業能在國際間獲得領先地位,除資源稟 賦、需求條件、產業聚落、企業結構及競爭等外部環境因素外,國家本身能不 失時機地以政策領導企業、產業掌握機會,是各國創造全球競爭優勢不可或缺 的驅動因素。15. 14. Chris Freeman, Technology and Economic Theory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Printer, 1987);Chris Freeman, Japan: a new 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London:Printer,1988) ,pp.330~348. 15 Porter 以鑽石模型解釋包括英、美、日、德、韓、新加坡等全球十個重要國家,國內產業在 國家掌握機遇,並有意識扶持下,建立國內相關產業群聚,在國際間獲得競爭力案例。參見: Michael Porter 著,李明軒等譯,國家競爭優勢(台北:天下文化,1996)。 9.

(16) 發展型國家理論常使用的國家社會關係則屬於政治經濟學領域,相關研究 從制度變遷層面出發,聚焦於國家與私部門間互動關係,一方面解釋國家機器 如何透過政策執行貫徹遂行意志,另一面則探討社會部門以及國際力量對國家 所形成限制與影響。對二戰後東亞發展型國家經濟成就,在 1990 年代,研究重 點在國家以經濟發展邏輯領導市場,並透過政策作為引導民間產業部門、主導 策略性產業發展;至 2000 年後,隨民主化造成國家自主性下降,與民間企業規 模壯大而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國家角色從領導產業轉為跟隨,研究焦點遂轉為 國家如何在內外部環境制約下,繼續緊密跟隨與協助企業發展。. 政 治 大 以上三種主要研究途徑中,以鑽石理論為核心的國家競爭力研究途徑,因 立. 其研究方法脫胎於企管界,研究篇幅多集中討論國內資源稟賦、市場規模、產. ‧ 國. 學. 業聚落與個別企業決策,因關照範圍過廣,較適於用於產業研究,卻較難以單. ‧. 獨討論國家角色;至於國家創新體系研究途徑,因以網絡觀點將產業界、研究 機構與國家,彼此各自視為獨立行為者,從此三角關係可確認技術創新效果,. y. Nat. er. io. sit. 對於解釋國內整體科技創新機制具有解釋力,但介於公私之間的中介組織與研 究機構角色認定,卻使創新動力究竟根源於國家或產業因素卻較難釐清;國家. al. n. v i n 理論所帶出的國家/社會研究途徑,以制度變遷方法探討國家行為與經濟發展議 Ch engchi U 題時,將國家與產業關係二分對待,適用於本研究對代表國家力量的科技政策, 與代表私部門的科技產業發展間變項關係。是以本研究選擇第三種國家社會研 究途徑,研究國家力量對產業發展所產生影響。.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關注於中國科技政策對液晶顯示器產業扶持成效與限制,主要資料 來源以書面文獻資料為主,預計通過歷史研究法、文獻研究法與比較分析法, 10.

(17) 對中國科技政策對液晶顯示器產業影響做一整體性探討,以利深入研究中國科 技政策效果及限制。. (一) 歷史研究法. 歷史研究法是一種質性分析法,期能透過回顧個案事件或特定政策發展的 前因後果,藉以歸納其中問題與因果相關性。. 政 治 大 試驗,至 2000 年後方始出現較大規模產能。本研究透過回顧特定時間內(2000 立. 中國對於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相關投資,始於 1990 年代末期的零星. 年至 2010 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相關政策,以及同時期中國薄膜電晶體液. ‧ 國. 學. 晶顯示器產業實際發展里程碑,藉由中國政府的官方文件、期刊論文、產業研. ‧. 究報告等資料作為分析依據,以歷史研究法分析中國此一時期如何透過科技政 策實施,影響境內顯示器產業發展。. n. al. er. io. sit. y. Nat (二) 文獻分析法. Ch. engchi. i n U. v. 文獻分析法,主要以分析與研究主題具有相關文件,梳理其間的脈絡與關 鍵問題。本研究將檢視政府產業政策與產業發展之相關研究書籍及期刊等,並 對此進行歸納分析,並試圖將相關概念運用於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領域。 在探討中國科技產業政策發展資料部分,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與信息 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政策文件為主,此外,將從相關資訊 網站,如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中國電子工業網和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網等,及 相關書籍、期刊和重要媒體的分析報導,獲取相關資料。. 11.

(18) 三、. 研究範圍. (一) 對象 日常的平片顯示器技術,包含液晶顯示技術(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 與電漿顯示技術(Plasma Display Panel ,PDP)、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技術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 ,OLED)等主要顯示技術。16 液晶技術中主要應用的薄膜液晶電晶體顯示技術(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TFT-LCD),廣泛應用於各種尺寸電子信息產品,近年來. 政 治 大 規模與相關產業供應鏈已發展完備,對平面顯示器產業具代表性,且中國 2000 立 已佔整體平面顯示器產業應用比重已超過 80%。17鑑於 TFT-LCD 技術,在產業. ‧ 國. 學. 年前,與產業先進者相較處於落後地位,易於觀察期間中國產業追趕程度,故 本研究選作為觀察個案。18. y. 陰極射線映像管(CRT). Nat. io. sit. 電漿顯示器(PDP). 有機電機發光平面顯示器(OLED) 電機發光平面顯示器(EL). n. al. 非自發光型: 液晶顯示器(LCD). er. 平面顯示器. ‧. 自發光型. i n U. v. 高分子電機發光平面顯示器(PLED). Ch. 發光二極體(LED). 被動式矩陣. engchi 扭曲向列液晶(TN). 超扭曲向列液晶(STN). 主動式矩陣. 薄膜電晶體. 非晶矽薄膜電晶體(a-Si TFT). TFT-LCD 技術範圍. 低溫多晶矽薄膜電晶體(LTPS TFTs) 高溫多晶矽薄膜電晶體(HTPS TFTs). 圖 1-2:主要平面顯示器技術分類. 16. 17 18. 相關資訊參考:AUO Online, 「TFT-LCD 製程介紹」 , <http://www.auo.com/auoDEV/technology.php?sec=tftProcess&ls=tc >,檢閱日期:2010 年 10 月 15 日。 財訊出版社,台灣面板產業新版圖(台北:財訊文化,2007),頁 12。 TFT-LCD 產業鏈,主要圍繞著面板廠前段製程所產生價值的網絡。在台灣與南韓 TFT 產業 過去發展經驗顯示,大型面板廠的投產,可以帶動中上游相關化學材料、積體電路、光學膜、 電路板等零組件產業,使網絡內供應商技術提昇與規模擴大;在下游終端產品應用方面,具 有規模經濟的液晶面板成本較低,能有效提昇客戶產品競爭力。參見:張順教,高科技產業 經濟分析(台北:雙葉書廊,2006),頁 233~286。 12.

(19) 薄膜液晶顯示器產業,依其製程可區分為:上游基板切割(Array)、中游液 晶灌注(Cell)及下游後段模組(LCM)三部份(產業關係,參見圖 1 之 3)。由於產 品價值主要產生於前段製程,其技術進步受新世代生產線投資影響相較於下游 更為明顯,且企業在此一階段所掌握生產技術與製程設備是否先進,足以影響 日後擴張幅度。19故本研究所稱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產業,範圍定 為掌握中上游資本技術密集製程部分,且限定在擁有滿足生產大尺寸液晶顯示 器最低門檻的第五代生產線以上的專業面板製造企業。. 原料設備. 前段製程. LCD 原料廠商. Array/Cell 製程. 液晶. 玻璃基板切割. 立. 彩色濾光片製造. 化學材料. 蝕刻製程. 光學膜. 液晶灌注. 靶材. 液晶模組黏合. 政 治 大. 監視器. 背光模組黏合. 大尺寸顯示器. TFT 模組加工. 航空/軍用設備 車用裝置. ‧ 國. 消費性產品. ‧. 液晶電視. 驅動 IC. 個人電腦監視器. 印刷電路板. 筆記型電腦. 偏光板. 手機. y. Nat. 零組件. 行動裝置. 研究範圍. n. al. er. io 圖 1-3:TFT-LCD 產業鏈. 19. 資訊設備. Module 製程. 學. LCD 自動化設備 生產廠商. 終端產品. sit. 玻璃. 後段模組. Ch. engchi. i n U. v. 在產業關聯度方面,根據台灣最新產業關聯程度表資料: 「電子零組件」產業在代表向前關 聯效果的特定產業感受度(1.4251),以及代表向後關聯效果的的影響度(1.2336),皆高於全體 產業平均值,總關聯程度(2.6587)次於化學材料、其他金屬、石油及煤製品、鋼鐵業等中間 產品,在 52 項產業中名列第五。而在更詳細區分的 165 項產業分類中, 「電子零組件」產業 項目下,液晶顯示器所屬的的「光電材料及元件」產業總關聯程度 2.007,略低於半導體產 業的 2.1117,同屬於不易受其他產業影響,但容易顯著帶動電腦產品、電腦周邊設備、視聽 電子產品等相關產業發展。資料引自:行政院主計處,產業關聯表編制報告-民國 95 年(台 北:行政院主計處,2010)。 13.

(20) (二) 時間. 中國進入大尺寸液晶顯示器生產,始於 2000 年吉林彩晶第一條 TFT-LCD 生產線開始量產。而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被列入重點發展,始自「十五 計畫」期間。2001 年所推出的《信息產業十五計畫綱要》,與其後接續《信息 產業十一五規劃》,及 2009 年為因應全球金融危機,以擴大內需與推動產業轉 型所制定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皆持續有計劃地扶持該產業。20是. 政 治 大 中國對液晶顯示器產業的科技政策及影響。 立. 以本研究研究時間範圍,定在此段高速成長期(2000 年至 2010 年) ,希望整理. ‧. ‧ 國. 學. (三) 性質.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及國家科技政策的研究,除牽涉各國歷史的發展軌跡外,. y. Nat. er. io. sit. 與國家政策、研究機構、教育體系及民間企業等團體的互動息息相關;亦牽涉 到國際科技發展方向、國際產業競爭及互動等因素的變化。. n. al.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在研究性質上係屬「非實驗性的研究」 ,撰寫方式則屬於「描述性研 究」為主,輔以各項電子信息業發展指標與數據作為說明的依據及補充,期能 對中國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整體的科技政策及發展模式有一明確的描述與分 析。對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也包含實體產業發展在內,本研究將從中國液晶顯示 器案例分析,來了解科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策變革與中國產業發展轉變。. 20. 引自: 「信息產業十五計畫綱要」 ,中國信息產業網,<http://www.cnii.com.cn>; 「信息產業十 一五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與信息化部, < http://kjs.miit.gov.cn/n11293472/n11295040/n11478852/11637550.html>; 「電子信息產業調整 振興規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 < http://www.gov.cn/zwgk/2009-04/15/content_1282430.htm >。 14.

(21) 四、. 觀察指標. 本研究關注國家科技政策對於產業發展的實質影響。對於科技政策對於產 業層面實際影響蠡測,本研究設定以下三類觀察指標:. (一) 產業規模. 產業規模大小,攸關整體產業對外議價能力與在國際市場間影響力。此項. 政 治 大 場影響力是否獲得明顯增加。其中可供觀察的指標包括:整體產業絕對產量、 立 指標關注整體產業在產量上的變化,整體產業絕對產量是否成長,與在全球市. ‧. ‧ 國. 學. 產業投資金額、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變化。. (二) 產業鏈中個別企業表現. sit. y. Nat. al. er. io. 產業鏈中個別企業表現,代表產業在上中下游發展是否建立完整自足的產. v. n. 業群聚。此項指標關注產業鏈中個別企業表現,可觀察科技政策是否有助於產. Ch. engchi. i n U. 業鏈中相關企業創立與擴張。其中可供觀察的指標包括:產業鏈上中下游相關 製造企業生產規模、本國相關企業家數、本國企業重要零組件的技術自給能力 消長、外商供應比例變動等指標。. (三) 產業技術里程碑. 持續投資於最新生產設備,與掌握最新製程技術,是確保未來競爭力重要 途徑。此項指標關注產業整體在質量上的變化,可觀察科技政策是否有助於產 業是否持續掌握最新生產技術,或拉近與全球競爭者間生產線世代差距。其中 15.

(22) 可供觀察的指標包括:國內最新世代技術里程碑、與國際競爭者間最新技術差 距、創新性應用技術的開發等指標。. 第四節 研究架構. 一、. 研究流程與論文架構. 本研究進行流程:首先將提出研究動機與目的,其次梳理對於技術落後國. 政 治 大. 家科技追趕相關理論與文獻;接著回顧中國與世界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里程碑. 立. 差距,理解中國與產業先進國間的技術差距;接續整理中國對液晶顯示器產業. ‧ 國. 學. 所推出的科技政策內容,接著整理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在各時期發展進步歷程; 繼續以上述產業發展歷程,設立指標以評估國家科技政策對產業發展程度所產. ‧. 生影響;最後,對國家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程度關聯性做一結論。. sit. y. Nat. n. al. er. io. 本研究預計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首先說明本研究背景,並提出研究. i n U. 動機與目的,其次定義研究範圍、方法與章節安排。. Ch. engchi. v. 第二章為理論回顧與文獻整理,針對以追趕為目標的科技政策與產業發展 相關文獻理論作概括回顧整理,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第三章將整理液晶顯示器產業發展史。首先將簡述全球液晶顯示器發展沿 革,及回顧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在各時期的發展歷程,包括 1990 年代、 2000-2005 年、2006-2010 年三個主要發展時期。其中將運用前述所設定的觀察 指標,以整理中國與世界技術發展在各個時期里程碑上的差距,與中國主要液 晶顯示器企業發展程度。 16.

(23) 第四章,將探討中國政府對電子信息產業的整體科技政策,並將國家在此 政策脈絡下,針對液晶顯示器產業所施行扶植相關扶持政策要點進行系統性整 理。. 第五章,則對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因科技政策所產生實質影響逐一論述。 本章將運用所設立觀察指標,比較中國液晶顯示器產業在政策實施前後,整體 產業在質與量程度上,是否得到明顯進步。. 政 治 大 第六章為結論,對本研究作一總結及展望,總結中國科技政策對液晶顯示 立. 器產業產生實質影響成效其限制。. ‧ 國. 學 文獻與個案資料蒐集. ‧. 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 n. al. 圖 1-4:研究流程. Ch. engchi. 17. er. io. 個案研究. sit. y. Nat 文獻檢閱. i n U. v. 結論及建議.

(24) 第貳章 文獻檢閱 第一節 理論探討. 在新古典經濟理論假設中,科技進步成果被視為是一種無法排他的公共財 (Public Good),所有企業無論其規模、國籍,具有同等機會取得與使用先進技 術,而不受限制。然該論述卻忽略在現實狀態中,產業內最尖端技術常被產業. 政 治 大. 先進者,藉由專利制度保護與集團生產內部化等手段所壟斷,確保後進者在市. 立. 場上,只能獲得過期專利或產品生命週期邁向成熟的技術。此一制度安排,使. ‧ 國. 學. 產業先進者與後進者間,常保持數個世代的技術落差,目的在於避免先進技術 外溢,確保產品較技術落後者獲取較豐厚利潤。21. ‧ y. Nat. sit. 對先進國來說,因為掌握科技的尖端技術籍此賺取技術利得(Technological. n. al. er. io. Rents),並再投資於更新技術研發與產品全球銷售,藉此繼續引領下一波新產. i n U. v. 品週期;而後進國家則僅能透過成熟產業多角化經營賺取微薄利潤。22因此對. Ch. engchi. 技術落後國家而言,如何以科技政策工具,促進產業規模擴張與技術進步,關 係國家整體競爭力提升。而發展型國家理論認為:技術後進國家與先進國間差 距,源自相對落後的技術,與已臻成熟的高科技產品間的技術鴻溝在現實中無 法跨越。因此後進國家必須透過各種國家制度性的干預與學習模仿機制,逐步 縮小技術落差追趕上先進國家技術水準。. 對於科技後進國家所實施的追趕政策手段的相關研究,最早可追溯自經濟 21. 22. Robert Gilpin 著,陳怡仲等譯,全球政治經濟-掌握國際經濟秩序(台北:桂冠出版,2004), 頁 134~181。 瞿宛文、安士敦,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台北:聯經出版,2003),頁 195。 18.

(25) 史學者 Alexander Gerschenkron 以歷史回顧方式整理觀察德、法、俄等歐洲後 進工業化(late industrialization)國家發展歷史。Gerschenkron 認為國家經濟越落 後,本身資源與技術環境越貧瘠,與經濟發展間越缺乏聯繫,並不足以如先進 國家一般發動自發性工業化。Gerschenkron 為此主張:後進發展國家為縮短在 產業規模與技術上與先進國家的落差,可透過國家機器強制動用必要資源,透 過整體規劃與計畫經濟方式,採取有選擇性的產業政策,針對具有高度關聯效 果的策略性產業給予獎勵優惠,以培植大工廠/大企業途徑達成產業規模與技術 高速成長目標,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作為替代尚未健全市場機制的制度創造 方法。23. 立. 政 治 大. Gerschenkron 對於後進國家落後性與技術追趕模式主張,後續被衍生出眾. ‧ 國. 學. 多支持國家扶植策略性科技產業的論點。相關主張有抱持「保護幼稚工業」. ‧. (infant industry theory),以培植未來新興產業目的;有為克服因落後所帶來「市. y. Nat. 場失靈」(market failure perspective)結構,而認同國家在此一時期對市場進行干. er. io. sit. 預的必要性;有傾向為國家培養未來成長核心,支持策略性產業關聯帶動整體 經濟成長的「不均衡成長論」 。各種理論關照面向各自有所不同,分別從培養本. al. n. v i n 國核心產業、補充市場體制與培養成長來源著眼,然究其共通背景,皆建立在 Ch engchi U 對於後進國家的落後性的理解出發。. 幼稚產業保護論,指國內具有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在萌芽初期因相關基 礎建設不足與生產技術落後,尚難與既有先進國家企業競爭。國家為達成保護 國內企業生存與增加國內就業機會目的,以政策干預方式暫時保護具有發展潛 力的新興產業,期待產業生產成本隨規模生產而降低,企業藉著做中學累積技. 23. Alexander Gerschenkron,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 Book of Essa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ersity Press, 1962),pp.5~30. 19.

(26) 術創新能力後,能發展為足以與國際競爭的主要產業。24對於幼稚產業的保護 方式,最初僅藉著貿易限制達成市場保護,其後更在對企業資金籌措、研發補 助、租稅獎勵各層面衍生出眾多政策保護途徑。但何時該撤除保護,以避免保 護易放難收,在產業認定標準上,如何避免虛擲大量資源、選擇真正具潛在比 較優勢產業,成為圓滿此一理論的重要課題。25. 市場失靈論者,認為科技後進國家在追趕先進國家初期,本身市場條件落 後,常面臨本身基礎設施與研發資源等公共財不足、資本市場不健全、國際產. 政 治 大 要素達到最具效率的配置,社會成本與社會效益無法由市場價格機能反應時, 立 業結構已臻寡佔等限制,將拖累先進科技創新無從產生。若無法誘導境內生產. 將造成市場失靈。26科技後進國家學者,尤其強調本身出現市場失靈的可能性,. ‧ 國. 學. 並指出世界各主要工業化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皆曾因市場失靈而實施過各種不. ‧. 同的產業政策,目的即在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使市場經濟能順利地運轉;27而 質疑者則易擔憂國家干預將引發無效率的資源分配,將可能惡化原本市場失靈. y. Nat. n. al. er. io. sit. 的結果,形成政府失靈,28認為國家干預唯一可能正面效果,只出現在降低政. 24 25. 26. 27 28. Ch. engchi. i n U. v. 于宗先、王金利,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台北:聯經出版,2003)。 在選擇保護對象的標準上,Mill 認為保護應只侷限在經過短期保護後,有可能變為比較優勢 自立發展的新興產業,且保護期只能限制在引進國外技術的轉移學習時期;Bastable 從成本 效益標準出發,認為扶植幼稚產業所需要的社會成本,不應超過該產業未來利潤折現值總和; 小島清則著重要素稟賦變化角度觀察,認為所保護的幼稚產業只要有利於提昇對潛在資源的 利用,能使要素利用率的提高帶動產業關聯效果,即屬有利經濟發展的幼稚產業,即使不符 前述標準,也值得保護。Amsden 認為南韓對策略性產業保護存在嚴苛標準,保護政策伴隨 著國家對相關企業以自製率、技術進步幅度與出口產值的監視機制要求,瞿宛文則認為台灣 則是以投資並扶持衍生企業方式,將風險社會化利益,藉著投資持股關係留存於公部門。參 見:John Stuart Mill,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Chapters on Sociali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C. F. Bastable, Public finance (London: Macmillan,1992);Kiyoshi Kojima,“Toward a Theory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6(Dec 1985),pp.135~145;瞿宛文、安士敦,超越後進 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台北:聯經出版,2003)。 Anthony Atkinson and Joseph Stiglitz, Lectures on Public Economics (N.Y.: McGraw-Hill, 1980), pp.3~10. 江小涓,經濟轉軌時期的產業政策(上海:三聯書店,1996),頁 18~24。 Dsavid L. Weimer, Aidan R.Vining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Pearson: Prentice Hall,2005), p. 206. 20.

(27) 府管制、朝向完善市場機制、減少價格扭曲等市場化體制改革時。29. 不均衡成長論由 Hirschman 所提出,認為長期處於技術落後國家的根本問 題,在於因本身資本缺乏、生產技術落後所導致的投資能力不足。在此侷限下, 如執意同時投資多種產業,將不堪負荷。其主張國家在生產資源有限,及產品 與要素市場機能不健全下,可針對具有高度關聯效果的特定產業給予一定的獎 勵及優惠,使其能順利成長並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Jang-Sup Shin (申璋燮)則 指出一般後進發展國家並無能力全面提昇基礎建設、提升勞工生產力及技術能. 政 治 大 贊成以不均衡的方式選擇部分產業給予獎勵政策,並積極引進最新技術推動該 立 力,在個別重點產業上予以特殊扶植,反可幫助國家整體的經濟發展。因此其. 產業成長,俾得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30. ‧ 國. 學 ‧. 綜合上述觀點看來,克服市場失靈與保護幼稚產業兩種論點,分別認為市 場機制不健全與幼稚產業體質弱小的不利問題,此現象仍屬於可克服的中短期. y. Nat. er. io. sit. 現象。失靈現象將隨市場制度建設趨於健全,或產業規模擴展而得到解決,因 此國家對於產業的保護與扶持政策,傾向於暫時性權宜措施而抱持較保守態度,. al. n. v i n 認為市場機制仍為最終解決方案;不均衡成長論立足於整體經濟成長需求,確 Ch engchi U 能因此對於所選擇策略性產業扶植維持較長期關懷,積極從有助於帶動目標產 業技術進步的相關基礎建設、產業網絡、技術學習等層面,以各種政策工具加 以協助完善產業條件。. 29. 30. 陳師孟、朱敬一等舉台灣 1980 年代的黨國體制為例,認為國家的角色並非促進經濟成長首 要因素,以政府力量或黨國體制貿然干預,將帶來官僚行政裁量權擴大,導致逐利與尋租負 面效果,為整體福利帶來負面效果,抵銷市場機制分配效益。參見:陳師孟等,解構黨國資 本主義:論官營事業之民營化(台北:翰蘆圖書,1991)。 Albert Hirschman, The Strateg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58). 21.

(28) 第二節 文獻回顧 科技產業政策制定,依據目的性可分類為市場需求導向與國家主導兩類。 市場需求導向觀點,源自新古典經濟理論,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強調以市場需求 作為主要依據,認為市場機能為決定科技進步的主要要素,國家應基於健全市 場機能的角度加以協助,而非直接逕行干預,政策目的必須促使企業在良好的 環境中健全發展。主張市場需求導向的科技政策內容,主要著重在健全市場環. 政 治 大. 境與重視基礎科學發展,以研發獎勵誘因激勵企業進行自主研發新興技術。31. 立. ‧ 國. 學. 主張國家主導觀點,則延續 Gerschenkron 及其後發展型國家學者主張,認 為國家應積極主導科技產業發展,以促成國家經濟成長目標。其主要著眼於技. ‧. 術進步所帶來的外溢效果(Spillover Effect)具有公共性質,適合由國家主導投入。. sit. y. Nat. 國家主導科技政策論點,主要主張國家在科技產業發展動向與規劃上,主導大. al. er. io. 型科技研究計畫,以提升整體產業技術及人力資源;對於技術落後國家而言,. v. n. 因技術落差導致高科技產業領域的市場規模不足,正值萌芽期階段產品開發的. Ch. engchi. i n U. 不確定性與投資的高風險性,因此需要國家透過政策與研究機構介入協助技術 開發,若非國家主導介入協助,則民間鮮有企業願承擔風險投入。. 袁建中等認為科技政策可用政策工具,可由科技發展過程中的各個不同階 段(包括研發要素投入、創新、生產與行銷等領域)實施。至於科技政策執行的 政策工具層面,則可將政策工具區分為供給面、需求面與環境面三個分類。32. 31. 32. M.Callon, “Is science a public good?”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4);袁建中等,科技管理:觀念與案例(台北:聯經出版,2004),頁 71~72。 袁建中等,科技管理:觀念與案例(台北:聯經出版,2004),頁 72。 22.

(29) 供給面政策工具,目的在以資源挹注手段直接影響技術創新,主要包含財 務、人力、技術支援與公共服務;需求面政策工具,主要針對最新產業技術創 造需求量,透過如產品採購與研發外包等手段,使產品市場規模擴大,以影響 產業技術創新意願。需求面的政策工具,如依其目的性主要可分為創造需求與 干預市場兩種;環境面政策工具,則以間接影響科技發展的制度環境著手,其 領域包含專利保護、租稅優惠與各項科技法規。因創新研發需要基礎環境配合, 故環境面政策工具,主要可分為:建立科技發展基礎設施、激勵創新意願,與 引導創新管制等三類。33. 政 治 大 以下將延續前述論點,整理科技後進國家以追趕產業先進者為目的,所制 立. 定的科技產業政策,可具體落實層面。從相關文獻歸納,主要常被應用於克服. ‧ 國. 學. 創立風險、國外技術轉移、建立產業群聚、創造資本積累等四個層面。. ‧ sit. y. Nat. (一)、 協助企業克服外部風險. al. er. io. 由於創新技術研發過程中,常因國內相關資源稟賦條件缺乏,導致市場機. v. n. 制無法在資本籌措、研發人力及技術轉移、產業資訊獲取方面提供產業足夠基. Ch. engchi. i n U. 礎條件支援,結果將導致產業因無法獲得積累而不斷陷入落後循環。. 供給面的科技產業政策,面對草創時期國內資源稀缺問題,主張以國家資 源積極創造供給條件以脫離創始階段的技術落後。面對產業萌芽初期技術商品 化成功率不確定,先期成本無法回收伴隨而來的高度財務風險,主張以國家所 控制的金融資本介入,以投資融資等財務供給手段介入,此一手段常成為東亞 國家科技產業政策執行中使用最廣泛的工具;在專業人力供給方面,政策工具 包括透過調整教育體系與機構,及非正規的訓練來培養科技發展的人力;亦可 33. 袁建中等,科技管理:觀念與案例(台北:聯經出版,2004),頁 93~97;賴士葆等,科技管 理 (台北:華泰文化,2005),頁 414~417。 23.

(30) 透過專門資訊蒐集部門,提供專利資訊、市場趨勢發展,與海外競爭者資訊等 訊息。. 瞿宛文與 Amsden 研究台灣與南韓等科技後進國家,在積體電路產業對美 國、日本等先進者的落後追趕歷程。當時因兩國產業結構,在產值與產量上主 要仍以傳統製造業為主體,而高科技產業研究發展經費佔產值比重遠高於傳統 製造產業,且技術商品化成功機率難以預測,是以投資於資本技術密集的半導 體技術當時在國內並無比較優勢,且先期投入企業將面臨高度財務風險。本身. 政 治 大 補超額財務風險,易使國內大型資本寧可專注經營本業,且吝於將資金跨領域 立 市場結構落後使半導體產業萌芽與本國市場間缺乏直接聯繫,且報酬不足以彌. 投資於先進技術的研究發展,間接投資導致具經濟規模的產業聚落無法成形,. ‧ 國. 學. 陷入另一次落後;特別當產業面臨景氣衰退時,更將使不具經營經驗的跨業財. 致技術升級目標將不可能發生。. Nat. er. io. sit. y. ‧. 團或中小規模企業,怯於冒險從事具有風險性的技術創新,則藉由技術追趕達. 瞿宛文與 Amsden 認為當時台灣與南韓政府所採政策手段,即是在財務、. al. n. v i n 專業人力及產業資訊等層面,替代當時匱乏的市場機制為萌芽初期的半導體產 Ch engchi U 業創造積極供給條件。基於為獲取先進半導體技術對產業升級帶來的正面外溢. 效果,國家出面以政策力量暫時替代原有市場角色。此時國家以追趕為目標的 科技政策,包括直接運用財政工具協助企業融資、取得優惠租稅,或以大型研 發計畫協助企業分攤投資及研發風險等措施,以風險社會化方式,協助相關企 業降低從事新技術的開發與創新外部性風險,以增強企業長期投資信心。34國 家主導的金融資本對於產業技術突破所挹注資金,以風險社會化方式承擔持續. 34. 在大型研發計畫推動模式上,當時南韓以挹注民間大型企業信貸資金協助進行技術研發,配 合保護市場方式協助企業克服創始階段風險,台灣則以選擇以開發基金協助工研院衍生企業 進行先進技術投資,以示範效果吸引民間資本投資上游晶片設計與下游封裝測試工廠。參見: 瞿宛文,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學會,2003),頁 185~208。 24.

(31) 追求技術進步任務。雖然資金規模不必然保證帶來技術進步,但回顧二十一世 紀以前東亞國家技術追趕歷史,可證明國家對策略性工業進行長期政策放款, 對促成重化工業與高科技業規模擴大與技術創新具有重要影響。35. (二)、 海外技術轉移 產業技術落後與市場環境不健全,使科技後進國家的技術跳躍發展無從產 生。因初期技術無法在國內憑空創造,因而外國既有先進技術與產業資本的引 入,成為科技後進國家以逆向工程、合作開發或模仿等方式,學習先進國家技. 政 治 大 先進技術,必須倚賴國家以人為政策手段,替代創造適合學習環境,供海外技 立 術,帶動國內技術進步的重要途徑。然而處於落後的科技環境,難以自然承接. ‧. ‧ 國. 學. 術轉化為本國技術研發基礎。. 在產業萌芽初期技術獲取及移轉方面,需國家積極創造供給條件,透過國. sit. y. Nat. 家研究機構進行早期技術研發,或率先採用最新技術,再以授權使用或專利轉. al. er. io. 移等途徑移轉至民間企業;在技術自發創新方面,則常透過國家成立官方、半. v. n. 官方代理機構或政府關聯公司,負責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以及開發國內產品,進. Ch. engchi. 而達到推動策略性產業進步目標。. i n U. 王文岳、蔡偉銑與 Amsden 等從制度層面著手,分別回顧台灣與南韓在 1970 35. 在資本籌措模式上,國家以金融財政干預手段影響策略性工業,包括日本主要銀行體系、南 韓主辦銀行制度,與台灣國營銀行等國家金融資本,藉著對國家策略性工業進行長期政策放 款,對促成國內重化工業與高科技業規模擴大與技術創新。日本主要銀行體系藉著企業交叉 持股,監督企業經營與技術創新;南韓政府則以企業是否在自製率、出口量等標準上達成目 標,作為主辦銀行持續放貸與否的標準;台灣則以國家投資方式主導企業創新。1990 年代 末期,日本、南韓與台灣分別因長期不景氣、國際貨幣基金貸款附帶條件,與民主化改革等 因素,分別實施不同程度的金融體制改革與金融市場開放,隨以往國家慣用金融抑制模式, 逐步被迫朝向直接金融市場變遷,致使國家對策略性產業的金融挹注強度受到限制。參見: 林文斌, 「日本、韓國、台灣金融體制改革的比較政治經濟分析」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2006 年);蔡增家,「資本控制與金融自由化:以日本為例」,問題與研究,第 38 卷 3 期(1999 年 3 月),頁 71~93;蔡增家, 「南韓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1963~1997」 ,問題 與研究,第 37 卷 11 期(1998 年 11 月),頁 29~48。 25.

(32) 年代、1980 年代國家科技學習制度建立過程,分析國家如何以科技政策有計劃 成套引進海外積體電路等先進技術。相關研究證實當時兩國政府曾積極出面承 擔企業家角色,在跨國公司與國內企業間充任中介者,積極以國家力量主導的 研究機構與科研計畫等相關配套制度性安排,將外來先進技術選擇性加以學習 吸收及改進,並以創立國有示範工廠、衍生企業以吸收技術並加以量產,或有 償技術轉移民間企業。36透過此一制度性安排,確保國內企業能與國際間主流 技術順利銜接,協助企業克服產業創立初期因訊息不對稱,產生因技術陣營選 擇失誤而被市場淘汰風險。. 立. (三)、 建立產業群聚. 政 治 大. ‧ 國. 學. 對於半導體與平面顯示器等先進電子信息產品元件投資,能誘發上游產業 投入生產,使所需相關化學材料、氣體、生產設備等產業技術進步與生產規模. ‧. 擴大;在終端電子產品應用方面,規模經濟生產能以優勢成本誘發相關產業來. sit. y. Nat. 採用其產品,上下游間良性網絡結構能有效擴大整體電子信息產業規模。是以. al. n. 業在先進技術能否由落後走向領先的重要標誌。37. Ch. engchi. er. io. 在後進國家追趕先進者過程中,本身能否建立並擁有完整產業體系,是本國產. i n U. v. 此一基礎環境建設,則有賴於國家提供基礎設施做為吸引投資誘因。政策 內容主要包含公部門在交通、水電、科學園區等領域,以科技基礎建設方式提 供產業相關公共財;並透過國家制度建設方式,在租稅優惠、專利制度保障,. 36. 37. 當時台灣已有工業技術研究院與清華、交通大學構成科技學習機制,南韓亦擁有國家科學科 技會(NSTC)與科技部等體制可協助企業轉化為日後國內技術創新基礎。關於台灣經驗,參 見王文岳,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家—產業制度的建立、發展與轉型」 ,國立 政治大學政治所碩士論文(1999 年),頁 20~51;蔡偉銑, 「台灣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政策過 程分析」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2006 年)。韓國經驗參見:Alice Amsden , Asia’s Next Giant: South Korea and Late Industrialization (NewYork: Oxford Universityersity Press, 1989),pp.1~6;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韓國產業發展制度與政策」 ,經濟發展政策及制度 叢書 (台北: 行政院經濟委員會經濟研究處,1990)。 張順教,高科技產業經濟分析(台北:雙葉書廊,2006),頁 74~130。 26.

(33) 以及對於研發創新予以額外獎勵等方式,創造相關企業投資誘因;在引導創新 研發的管制措施上,國家則可透過獎勵同業購併、抑制不公平競爭、防止壟斷 等方式,建立適合產業競爭的制度環境;在技術管制的部分,鼓勵先進技術移 轉加速國內產業技術進步。另可透過貿易管制,限定國外競爭產品輸入以保護 新興產業。及在外資引進上管制,避免國內資本遭受跨國企業強勢壓抑。. 二十一世紀後中國高速成長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趨勢相關研究中,也能發 現中國吸引美國、日本及海外華人技術資本至中國各地建立生產聚落過程,必. 政 治 大 腦組裝廠及配零組件供應網絡,或上海晶圓廠搭配晶片設計公司與封裝測試廠 立 然伴隨建立相關產業配套供應商與下游廠商,具體表現為位於昆山的筆記型電. 的產業群聚現象。相關研究對於此生產網絡的群聚現象解釋,主因仍指向企業. ‧ 國. 學. 投資決策深受國家與地方政府所給予的優惠政策驅動。38. ‧ sit. y. Nat. (四)、 創造資本積累. al. er. io. 後進國家技術追趕過程中,主要生產企業由上市籌資、信貸資金與本業獲. v. n. 利等途徑所獲得的現金流量規模,攸關企業能否持續投資於先進製程與尖端技. Ch. engchi. i n U. 術研發。是以國家在科技追趕過程中,莫不藉著積極創造需求與干預市場雙重 政策工具,以各種方式挹注相關企業,達成資本積累以維持其基本生存與競爭 力。. 相關創造需求的政策內容,可透過國家與企業簽訂契約形式,藉以影響產 業研發資源配置。包含利用合約研究方式促使民間資本,投入特定領域的研發. 38. 參見:吳培福, 「中國發展策略性產業之外資政策研究-以電子產業為例」 ,中山大學大陸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頁 176~190;王信賢, 「物以類聚:台灣 IT 產業大陸投資之群聚現 象與理論辯析」 ,中國大陸研究,第 47 卷 3 期 (2004 年 9 月),頁 85~109;徐斯儉、呂爾浩, 「計畫外崛起的蘇州半導體產業(1996-2004) 」 ,發表於 2005 年中國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 討會(台北:中國政治學會主辦,2005 年)。 27.

(34) 活動。或透過合約採購形式,利用政策採購行為,促使目標產品終端需求擴大, 降低企業投入新技術研發的潛在風險;而干預市場政策工具,則透過國家主動 影響市場交易規範,或制訂產品規格來改變產品需求。其中包含藉由技術標準 的訂定,以影響產業修改產品規格,進而使整體產業朝目標研發,以提升技術 水準。. 隨著二十一世紀初金融全球化所帶來的資本市場開放與金融體制改革,使 對策略性產業的資本挹注,藉著上述創造需求與干預市場標準方式,從以往直. 政 治 大 十一世紀初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模式,曾整理中國對於國內積體電路製造業所 立 接干預轉為分散於資本市場規範、產業標準制定與租稅制度中。呂爾浩研究二. 給予的一系列政策優惠。包括以十八號文給予符合標準的積體電路製造企業產. ‧ 國. 學. 品內銷稅費優惠,並藉由金卡工程等政府電子採購訂單,搭配 TD-SCDMA 手. ‧. 機技術規格綁訂單方式,培植提昇國內企業半導體製造水準與營收,甚至對如 中芯國際指標性大型企業放寬上市籌資獲利門檻。39相關政策,表面上為對相. y. Nat. er. io. sit. 關企業在財務或市場層面給予優惠政策,但上述政策優惠限定特定符合製程能 力企業而非一體適用,主要仍從符合國家技術要求的相關製造企業,維持其持. n. al. 續研發與製造能力著眼。.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節 小結 承上所述,科技產業政策施行,主要由國家政策手段配合特定組織所形成 的制度變遷。日本與東亞四小龍等東亞產業後進國家,在二戰後常藉由成立大 規模生產企業,並投入大規模先進生產設備投資,配合國家優惠政策,形塑一 39. 徐斯儉, 「國際競爭下的中國高科技產業:以半導體產業為例」 ,收錄於中國經濟專題研究論 文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經濟資料庫,2006 年 10 月);呂爾浩, 「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 模式:2000-2005 一個跨國比較的途徑」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年),頁 75~80。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面臨歐盟日益嚴苛的排放標準與汽車產業如電動車等突破性 科技的發展,為延續該國在汽車產業上的地位,土耳其也開 始布局電動車,於 2018 年由 Anadolu Group、 BMC、 Kök Group、 Turkcell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桃竹苗分署-幼 獅職業訓練場(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職業訓練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臺 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39 資訊與網路技術 1 林家諄

 In short term, we advise to select the green industry and to inventory the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which the green industry needs, and then stipulates regional

亞洲‧矽谷學院 工業技術研究院 資訊工業策進會 產業人才投資方案.

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我國產業發展及人口結構之改變,勞動部推動

國內經濟部分,11 月份的工業生產、出口以及商業營業額均較上月減 少、較上年同月增加,預期 12 月份工業生產指數將與 11 月相近,商業營 業額可望高於

為配合政府推動六大新興產業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之發展與開拓就業

Medium (Commercial (Risk Reduction) 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