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金氏之中國現代化研究實踐

第一節 中國現代化的整體變遷過程…

一、中國現代化歷程

根據已故的北京大學學者,同時是以研究現代化著稱的羅榮渠教授指出,從 現代化的框架來看,中國近百年以來為振興國家進行的政治、社會與文化運動,

皆可視為探索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運動。1羅氏更進一步將中國近代變革運動的各 階段,與中國現代化思潮做一對照。

首先是在遭逢西方外力衝擊時,為應變而思考變革的自強思想,以及維新變 法以至啟蒙運動之前,意即自清末至五四思想啟蒙運動的改革過程,視為是中國 現代化意識的最初萌芽。及至辛亥革命以後,隨著思想啟蒙與思潮的激盪,以及 科學與民主之提倡,至一次大戰後,對於中西文化的爭論也面臨轉折,此階段可 視為現代化意識的明顯確示。其後在中西文化觀問題漸趨沉寂後,知識界新的論 爭又興起,將中國的出路自文化延伸至經濟領域,亦即中國的發展道路問題。其 中最重要的是提出「現代化」取代「西化」的概念。關於現代化一詞在中國的出 現,其實在思想啟蒙運動時期即已偶爾出現,胡適在 1929 年為英文《基督教年 鑑》寫了一篇〈中國今日的文化衝突〉,使用了「一心一意的現代化」(Wholehearted modernization)一詞,正式引用現代化的提法。2但現代化被用以作為新的社會 科學詞彙,並在報刊上刊載引用,是在 1930 年代,當時正逢世界經濟蕭條危機,

以及日本發動瀋陽事變的背景下,面對國家危難之際所促發的發展意識。在 1933 年 7 月份的《申報月刊》為了創刊週年紀念發行特輯,刊出「中國現代化問題號」

特輯,是目前所知現代化一詞在中國正式被推廣運用的端緒。當時的特輯主要探 討兩個問題,即:中國現代化的困難與障礙是什麼,要促進中國現代化,需要什

1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頁 341。

2 徐高阮,〈胡適之與「全盤西化」─一頁思想的歷史〉,《文星》,52(1962.2),頁 5。

86

麼先決條件;其二是中國現代化要採取哪一種方式:是個人主義或社會主義;而 外國資本所促成的現代化或國民資本所自發的現代化,實現的步驟又有哪些。3其 後,在《申報月刊》刊行中國現代化專號不久後,在 1935 年初,以薩孟武、何 炳松等十位教授所發表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提出中國本位宣言後,

卻又引發思想界的一些論爭。此階段可視為現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4

除羅榮渠外,殷海光也曾對於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提出看法,他認為中國現代 化問題,基本上是從古老文化過渡到現代文化的問題。5並將中國對西方衝擊的 回應過程分為三個進程,分別是洋務運動時學習西方船堅炮利的器用層次的現代 化,使得中國文化發生外層的改變;第二步是在自強運動後的維新變法,產生制 度的改變,也就是制度層次的現代化,造成中國文化中層的改變;第三步則是知 識份子對於傳統文化與思想的改造與變革,屬於思想層次的現代化,迫使中國文 化發生內層的變化。6張朋園也指出,中國要求現代化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是技 術革新時期(1860 年-1895 年);二是制度革新時期(1895 年-1916 年);三 是意識型態革新時期(1916 年-1921 年)。7第一個時期是自英法聯軍到甲午戰 爭前,是為技術層次;第二個時期是歷經甲午戰後、立憲改革運動以及革命運動,

而至思想文化啟蒙運動的前期,是為制度改革層次;第三個時期則是思想文化啟 蒙運動,是為思想改革層次。張玉法依照取法對象,再進一步的將中國現代化分 為三種模式,依照時間排序,可分為其一是咸豐同治年間至北伐期間的「西化式 現代化」,仿效對象為英法等歐洲國家的技術、制度與思想,即包括前述提及的 三項層次。其二是北伐後由國民黨推動的「中國本位的現代化」,主要是兼容中 西,對西方與中國文化採截長補短與批判之態度。其三則是中國共產黨在 1949 年後,所採行的「俄化式的現代化」,意即效法蘇俄採取「社會主義式的現代化」。

8他認為中國現代化進程,可以下圖說明:

3 〈中國現代化問題特輯〉,收錄於婁子匡校纂,《申報月刊》,第二卷第七號(臺北:東方文 化書局出版,1972),頁 1。文章類別包括有:中國現代化整體問題、經濟方面的現代化與文化 的現代化。

4 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頁 342-365。

5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下冊(臺北:文星書店出版,1966),頁 439。

6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下冊,頁 459-477。

7 張朋園,〈中國現代化所遭遇的困難〉,收錄於金耀基等著,《中國現代化的動向》(臺北:

勁草出版,1975),頁 121。

8 轉引自蔡淵洯,〈抗戰前國民黨之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運動(1928-1937)〉(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頁 4、13。

87

圖 5-1-1 從中國現代歷史看現代化動向

資料來源: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動向〉,《中華文化復興月刊》,7:8(1974.8),頁 27。

從上圖觀之,就中國遭受衝擊與應變的過程,從面臨西方現代性的挑戰,開始追 求現代知識,造成新領導階層的崛起,舊有的士大夫階層沒落,兩者勢力的此消 彼長。隨後在西力堅船砲利的入侵,使得經濟型態有所改變,再促使政治與社會 的變遷。9由此視之,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可分為三個漸進層次的改革,同時也 可從政治、經濟、社會等制度的改變,觀察中國現代化的動態。就模式而言,隨 著取資對象之不同,而可歸納為三種類型。伴隨著日漸劇烈的衝擊,也激發出現 代化的思潮。在此期間所遭遇到的困挫,以及知識份子因國家危難所產生的危機 意識,並進而引起論爭,這一切亦皆為中國現代化的歷程。綜觀上述,自清末以 來的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以至立憲運動,到推翻專制體制的辛亥革命,以及民國 建立後的啟蒙運動,皆是中國亟思變革的改革運動。

綜上所述,中國近百年來的變革運動,實可視為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尋與發 展。然而,這並不代表對現代化的追尋僅止於思想啟蒙時期,其後,兩岸分治形 成分庭抗禮的局面,雙方奉行不同的思想理念,走向不同的發展道路,因而在戰 後的發展也呈現相異的面貌,而這亦是兩岸現代化進程的展現,同時也是金耀基 著力最深以及其現代化思想的中心所在。

1966 年,金氏於《從傳統到現代》一書中,除了對古典現代化理論的引介,

對「現代」與「現代性」亦有所闡釋。他引用社會學家冷納(D.Lerner)轉引另

9 張玉法,〈中國現代化的動向〉,《中華文化復興月刊》,7:8(1974.8),頁 27-35。

88

一位美國社會學者拉薩斯菲(P.F.Lazarsfield)的潛在結構分析型模,指出「現 代」與「現代性」的內涵主要可包含:都市化、工業化、世俗化、媒介參與及民 主化等特質。中國現代化運動與進程,金耀基認為近代中國歷史,實可視為中國 追求現代化的歷史,他運用社會學的視角與方法,檢視中國現代史的發展,這也 是前述「歷史社會學」的嘗試。而至 1970 年代,他指出對現代化的看法,認為 現代化可說是傳統社會運用科技知識以統制自然,解決社會與政治問題的過程。

就內容而論,大致可分為心智的現代化、政治的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 化與心理現代化等等。就發生之源頭,意即發生之動力而言,按照一般的說法,

一種是自我本土的發展或內發性的現代化,另一種是由外力促逼或外發性的現代 化。前者是社會本身經長期「創新」發展而形成;後者則是在和前者接觸後,進 而「借取」前者的經驗。後者即是中國現代化的模式,10即是一種外鑠的類型。

他再進一步的說明中國現代化過程,最主要的演變是由中心與邊陲之間的隔絕,

轉變為互相交流的關係。同時,中國的大小叛亂不斷,是由於社會系統中「危機 機構」,也就是應變危機的系統,是以暴力方式解除社會內部的緊張與衝突,顯 性功能在於改換人事,隱性功能則是維護社會系統之完整。再加上中國社會結構 統合性高,故不易造成基本形式的改變。

另外,金耀基指出中國現代化的主力,實是由秀異份子,意即為由知識份子 所領導一由上至下的運動,同時亦是帶有濃厚政治與文化性的運動。故而要了解 中國現代化的動理,則需分析政治與文化的秀異份子對現代化的認知,以及其政 治與文化方面的取向,而知識份子多圍繞著「認同」與「變革」兩觀念,故可從

「認同」與「變革」的消長觀之。金耀基將中國現代化運動分為五項進程,分別 為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五四思想啟蒙運動以及共產黨的社會與文化 大革命。從整體過程觀之,領導人物的心態,在「認同」方面是由強轉弱,乃至 否定;「變革」方面則是由小轉大,以至於全面肯定。然而,中國現代化在面臨 衝擊下,漸趨積極地學習西方,但對「認同」與「變革」兩觀念的本質與重要性,

卻有認知不清的謬誤,「認同」主要是指傳統在現代化的重要性,「變革」則是 中國社會結構的轉變,從傳統到現代,從農業到工業皆是一連續體,不可分割,

故而要破除傳統與現代兩極對立體的概念。實際上認同與變革不必然會產生衝 突,意即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傳統仍然是有其功能的。綜合言之,中國現代的 變革,是世界現代化運動中的一環,激發現代化的動力,則源自於外力的迫使,

10 金耀基,〈現代化與中國歷史─提供一個理解中國百年來現代史的概念架構〉,收錄於氏著,

10 金耀基,〈現代化與中國歷史─提供一個理解中國百年來現代史的概念架構〉,收錄於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