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金氏的致力於中國現代化研究

第一節 學思生涯

金耀基,浙江省天台縣人,1935 年生。據他本人回憶,童年是在動盪不安 的抗日戰爭歲月中度過,常常是這個月在一間小學上課,下個月即轉去另外一處 就學。中日八年戰爭結束後,隨父母至上海,後因國共內戰,於 1949 年轉赴臺 灣。到臺灣後,高中在成功中學就讀,自高中開始,對於時代的巨變以及民族的 前途充滿感性的關懷,其後漸轉向理性的思考。1在動盪的局勢下,對環境與時 空變遷的體悟總是特別深刻,也因此對中國文化的問題產生興趣,特別是自五四 運動以來的中西文化論爭問題,這也可稱之為金耀基思索中國現代化的起點。

中學畢業後,考取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據其所言,之所以選擇法律系就讀,

除了認為法律是重要課題之外,另一因素乃是受到父親是法律學科出身的影響,

然而在就讀法律系的過程中漸漸對法律的公平正義產生疑慮,同時也是因為對於 臺灣法治的建立感到失望,2以致與法律研究漸行漸遠。但因對法理學感到興趣,

經過深入閱讀後,發現其與政治和哲學有密切關係,而時又值政治大學政治研究 所剛成立,於是便選擇進入該所攻讀政治學,並師從王雲五先生撰寫碩士論文。

其學位論文即以〈中國民本思想的史底發展〉3為題,探討中國歷史上重要時期

1 鍾惠民,〈學術生命與智慧的開啟─通訊訪問金耀基〉,《自由青年》,77:5(1987.5),頁 10-11。

2 李懷宇,〈中國的現代轉向要靠第一流的大學〉,收錄於金耀基口述,《學思與生涯:金耀基 對話錄》(香港:牛津大學出版,2008),頁 116。

3 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的史底發展》(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64)。1964 年,

嘉新水泥公司捐出一千萬元成立文化基金會,王雲五被推任為董事長,在王雲五指導下,進行四 項工作:獎勵博碩士論文出版、設置嘉新講座、獎勵優良著作、授與特殊貢獻獎學金。轉引自韓 錦勤,〈王雲五與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197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頁 17。其中,金耀基的論文即在同年由基金會出版。

42

對民本思想的看法,他認為民本與民主思想有所差異,最後中國是要由民本到民 主。4在臺灣的就學期間,由於學科背景的影響,金耀基著作多集中於法律層面 的主題;另一方面,他在青年期即對中國文化問題產生興趣,因而廣博涉獵關於 中國文化傳統思想的書籍,也因此在其著作中,亦有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解 析。由此顯示金耀基向來對文化傳統的特別關懷,在早期也已奠定其厚實的國學 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在 1960 年代初,臺灣文壇適逢一場筆戰,是關於中西文化 論爭5的問題,而這也是金耀基自中學起所長期關心的議題,但當時金卻無意加 入論辯,而是選擇在《獅子吼》期刊發表一篇文章〈世界文化的浮現〉後即赴美。

文中金耀基引用美國人類學者魏斯萊(Clark Wissler)對文化模式說法,提到文 化有個別與普遍兩種模式,前者具獨特性,有一種無法妥協的性質;後者則是在 不同文化中,可發現共同的根本結構,意即為一種共相。金認為東方與西方文化 或許會因個別模式的差異而有所衝突,但雙方的普遍文化模式具有共同的結構,

可據此互相交流。6此代表金氏對於這個近代中國文化的核心問題,有其自身的 見解與看法。據他的觀察,當時臺灣的文化論爭問題,實是延續自清末以來的中 西文化論辯,是浪費墨水且僅止於表面的筆戰,往往流於意氣之辯述,而未能深 入議題的中心,故無法徹底解決問題。自政治研究所畢業後,因進入政治大學擔 任教職,獲得留美一年的機會,以政治大學講師的身分,至美國匹茲堡大學公共 行政研究所進行考察研究。7直到赴美後,對中國現代化議題開始有不同的思考:

8

等到我第一次去美國時,對社會學開始轉有系統的了解,我發現社會學中,

如派森思(Talcott Parsons)、韋伯(Max Webber)等人的著作,很能幫 助我對中國文化問題的思索,回國後我寫了《從傳統到現代》這本書。我

認定這基本上是一個社會變遷的問題,許多中西文化論爭的墨水是浪費 的,很少抓到問題的核心,同時,我清楚的看到中國必須現代化,但現代 化是必須從傳統轉出來的,我相信傳統與現代的連續性,所以我用《從傳 統到現代》這個書名。……而我自己則認為社會學能滿足心智上的需要,

4 李懷宇,〈中國的現代轉向要靠第一流的大學〉,頁 118。

5 此處的中西文化論爭,是指 1960 年代,於《文星》雜誌所展開的筆戰,最後卻是以人身攻擊 與誹謗訴訟告終,而未能解決纏繞百年的文化論辯。

6 金耀基,〈世界文化的浮現〉,收錄於氏著,《從傳統到現代》附錄一(臺北:臺灣商務出版,

1966),頁 195-199。

7 金耀基,〈研究共匪問題〉,《中國一周》,740(1964.6),頁 14。

8 鍾惠民,〈學術生命與智慧的開啟〉,頁 8。

43

特別是我覺得社會學能幫助我對環繞於中國現代化種種問題提供分析與詮 釋的線索。

在當時美國正是早期現代化理論盛行,其研究方式與理論均受社會學者派森思的 結構功能論影響,因而金耀基在接觸到社會學理論後,自然而然利用美國古典現 代化的觀點來思考中國的現代化議題。

回到臺灣後,於政治大學講學,同時在王雲五所主持的商務印書館兼任副總 編輯工作。金耀基在臺灣的求學與任職生涯,與王雲五和臺灣商務印書館的關係 可說相當密切。金耀基與王雲五之間的師生情誼,是在就讀研究所期間建立的。

王氏不僅是金耀基的論文指導教授,在其畢業後更常將許多機會給予這位得意門 生。1958 年,王雲五被奉派擔任總統府臨時行政改革委員會主任委員,掌理行 政改革事務,聘請顧問及研究專員共 30 餘人,分屬行政、國防、財政金融等 10 組分別進行研究。同年 7 月,獲任命為陳誠內閣的副院長,並兼經濟動員計畫委 員會主任委員,直到 1963 年 12 月,辭去副閣揆之職。9金耀基畢業後,在王雲 五任職主任委員期間,被邀至兩個委員會工作。俟 1964 年,王氏重主臺灣商務 印書館後,金耀基自美國返回政治大學教書,王雲五又力邀其至臺灣商務協助編 務。10於此時,開始於《出版月刊》、《東方雜誌》11漸次發表關於中國現代化 的文章。121966 年出版《從傳統到現代》,為探討中國現代化的專論著作。該書 可看出金耀基在赴美後,對於中西文化以及中國現代化問題更有系統且理性的思 考。他利用在美接觸到的社會學知識,分析中國的現代化歷程。然而,這雖是一 部以專業學科知識所撰寫的著作,但行文中仍不時流露出對時代變革與民族情感 的感懷字句。在該書中,金氏引介美國早期現代化理論學者的學說,說明有關中

9 韓錦勤,〈王雲五與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1979)〉,頁 16。

10 金耀基,〈我所認識的王雲五先生〉,收錄於王壽南主編、楊亮功等著,《我所認識的王雲 五先生》(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5),頁 405。

11 《出版月刊》於 1965 年 6 月發刊,是臺灣商務印書館為服務學術文化界所發行的刊物,無營 利目的。到 1967 年 6 月,由《東方雜誌》接續,內容遍及對社會、國家、國際問題等時事討論,

格局似乎較《出版月刊》更大。至於《東方雜誌》則是自清光緒年間即創刊的刊物,其前身是《外 交報》,因國內連年戰亂的緣故而多次停刊、復刊。由此可看出《東方雜誌》與中國近代史的關 聯密不可分,《東方雜誌》負有傳承文化的意味。其中學術與思想是最主要的部分,以文史與社 會科學較多。轉引自韓錦勤,〈王雲五與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1979)〉,頁 106-109。

12 此時金耀基身兼臺灣商務副總編職務,故常於《出版月刊》、《東方雜誌》發表文章,其中 部分文章已開始引介美國早期現代化論學者的著作與學說。如〈傳統社會的消逝〉一文(後收錄 於《現代人的夢魘》一書),即為介紹 D.Lerner 關於現代化論點的著作。在《東方雜誌》則有

〈我對中國現代化的一個看法〉、〈加速中國的現代化〉、〈現代化與世界問題─從李維之「現 代化與社會結構」談起〉等與中國現代化有關的文章。

44

國現代化之問題。他更強調要跳脫中西文化論爭的泥淖,以現代化理論作為參 考,探討中國現代化的道路。

《從傳統到現代》在臺灣出版後,引起相當大的迴響。假若出版次數可作為 風行指標的話,那麼此書應可稱得上是暢銷書籍。初版即印製 12 刷,後時報出 版社又於 1970、1980 年代再版乃至於三版。中國走向改革開放之後,在 1999 年也將該書重編出版。無論就出版次數、出版地以及時間,皆可看出此書的影響 力。在《從傳統到現代》出版後,同年《現代人的夢魘》也隨之問世,書中收錄 金耀基赴美前夕的作品,其中也有部分關於古典現代化理論學者的學說之介紹。

在臺灣商務的編輯工作之餘,金耀基亦於政治大學擔任公共行政系的教師,

這也是他在臺灣短暫的教學時光。在此期間,在行政現代化方面,發表了傳統與

「過渡」社會的中國,儒家官僚政治的文化與行為的相關文章。13同時引介政治 學者雷格斯(Fred Warren Riggs)對於美國與東方國家的行政研究。14在《東方 雜誌》的一篇文章中,他大力提倡行政的現代化,期許行政效率能夠提升,有利 政策的推行,15並關心臺灣現代化的推動。此亦顯示出他對中國現代化各個層面 的研究視角。

1967 年,金耀基考取由美國國會出資的獎金學留學資格(美國夏威夷東西

1967 年,金耀基考取由美國國會出資的獎金學留學資格(美國夏威夷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