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小企業與特質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中小企業與特質探討

本節由中小企業的定義、特質,進而探討中小企業在其建立資訊系統時通常 的特性及所面臨的困難。

一、中小企業定義

所謂「中小企業」是相對於「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之定義並非是絕對的,

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產業與不同期間,會有不同的定義範圍,例如:員工人數、

營業額及固定資產。以下分別依「量」、「特質」加以說明:

(一)經濟部(1995)對中小企業之定義採量的描述:

製造業、營造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l 實收資本額在新台幣6,000萬元以下者;或

l 經常雇用員工數未滿兩百人者。

農林漁牧業、水電燃氣業、商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金融保險不動產 業、工商服務業、社會服務葉及個人服務業

l 營業額在新台幣8,000萬元以下者;或

l 經常雇用員工數未滿五十人者。

(二)根據民國八十年發佈之「中小企業認定標準」,凡依法辦理公司登記或商業 登記,並合乎下列標準,均屬中小企業:

1. 製造業及營造業實收資本額在新台幣四仟萬元以下,其資產總值不超過新 台幣一億兩千萬元萬者。

2.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實收資本額在新台幣四仟萬圓以下者。

3. 商業、運輸、倉儲、通信及其他服務業,前一年營業額在新台幣四仟萬元

以下者。

4. 上述以外之行業,前一年營業額在新台幣四仟萬元以下者。

此外,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視同為中小企業:

1. 中小企業經輔導擴充後,其規模超過前項所定標準者,自擴充之日起,二 年內視同中小企業。

2. 中小企業經輔導合併後,其規模超過前項所定標準者,自合併之日起,三 年內視同中小企業。

3. 輔導機關或輔導體系或相關機構辦理中小企業集中輔導,其中部份企業超 過前項所定標準者,輔導機關或輔導體系或相關機構認為有併同輔導之必 要時,在集中輔導期間內,視同中小企業。

(三)根據劉家潾(1996)對中小企業之定義:在各產業中規模較小、不具領導或 左右市場能力,且企業主領導風格傾向集權的企業。

二、中小企業之特質

中小企業因其規模小,在經營上常有許多無形的優勢;但在對外爭取資源上 亦可能有許多的限制。茲將有關中小企業特質探討的文獻整理如下:

(一)Doukidis(1996)指出中小企業工作環境主要特徵為:

1. 領導型態方面

l 專制的/直接的

l 集權

l 缺乏授權

l 積極的

l 缺少理性規畫、活躍、主動的前進、作業及策略決策制訂混合在一起 2. 在時間之上組織環境架構的規劃方面

l 短期

l 高度不確定

l 缺少資訊分享

l 缺乏正式組織架構定義 3. 基礎架構方面

l 時常缺乏定義亦缺乏對資訊系統的利用及控制的規定

l 缺乏標準程序及規則

l 沒有正式的系統

l 缺少活動的整合

l 缺少工作描述定義及工作的責任

造成以上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缺少訓練、缺少所需的技巧、缺少時間及資源

或害怕規畫這件事

(二)經濟部中少企業處(1993)描述我國中小企業之特質如下,由其特質可顯 示其優勢及問題。

1. 經營富彈性與應變能力。

2. 家族式經營,不注重管理,生產力偏低。

3. 資金不足,財物不健全,不易獲得銀行融資。

4. 組織單薄,羅致人才不易。

5. 無力從事研究發展與產品開發工作及自創品牌。

6. 注重短期利益,未具長期發展計畫。

7. 規模小,難獲成本優勢。

(三)行政院研考會(1994)描述中小企業外在的環境及本身的特質為:

1.高度的出口導向

2.淺盤子經濟結構:指較不注重長期規劃及發展 3.「擬似家族化」的資本型態

4.旺盛的企業精神 三、中小企業資訊化的特質

(一)Deorgios(1996)指出關於在使用資訊科技方面,中小企業有四個主要項 目不同於大型企業:

1. 中小企業使用電腦傾向於以其做為工具應用,較少將電腦作為溝通之 用。因其對待電腦視如工具,故資訊系統偏重於幫助作業及戰術的活 動,而不被視為一種策略武器。中小企業也可能和其他公司合作,形成 一暫時網路型態(指可以互相利用資訊),以獲得此一工具。

2. 中小企業股東較少,故在組織政策方面問題較少。

3. 中小企業較少有能力提供應用資訊科技方案。

4. 中小企業應用科技的潛在優勢:由於能夠快速的完成轉換,所以擁有很 大的彈性,承擔任何組織變遷的要求,實現可能有的利益。

(二)蔡千姿(1989)整理中小企業資訊化特質,有以下幾點:

1. 缺乏適當而充足的資源:除了資金的限制使中小企業在考慮電腦化投資 時,會特別重視財務負擔;中小企業資源的不足更包括人力、知識及管 理者時間的缺乏。這個特性使得中小企業在引進電腦系統時通常較大企 業困難。

2. 中小企業內部呈現較為無章法的環境。任務分工不明確、權責劃分不 清、缺乏理性有效率的工作程序及規畫、控制等活動,更缺乏適當而及 時的資料。這些特性產生對於良好資訊系統的需求,但往往也形成資訊

系統發展過程的阻力。而小企業發展的應用系統類型不夠廣泛、系統功 能層次較低等,這些現象也是受到此一特質的影響。

3. 中小企業組織結構傾向集權式。企業主管肩負廣泛的管理責任且具親和 力的作風,而管理結構的層次少,這是許多研究中小企業者的共識。這 個特質影響管理資訊系統的結構及相關的人事組織,使其也傾向集權 式,同時使高階管理者成為系統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其對電腦資訊 系統的瞭解、認知及參與的強烈在在影響著系統的成功與否。

4. 中小企業決策的時幅較短。一般規畫所考慮的時幅短,而決策的過程很 迅速,且決策者參與少,缺乏機制來輔助決策功能。這個特性亦顯露在 電腦化的決策上,許多研究者指出,”未經適當的研究就快速的下決定,

並且立即於實施”往往是中小企業資訊系統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5. 中小企業擁有資訊系統的時間較短,電腦化經驗比較少,較缺乏實作的 知識。

6. 中小企業在建立電腦資訊系統時,一般而言對硬體投資較軟體投資重 視,實際花費也是硬體佔較大的比例。這個現象引起許多研究者重視,

並提出要小企業仔細考慮軟體投資的重要性,強調軟體成本應該升高,

且除了首次的購買成本外,還須預估修改、維護、擴充的成本,以及系 統分析與規畫之投資。

7. 雖然中小企業大多重視硬體,但其硬體設備卻往往不足,或系統潛能未 充分利用,電腦淪為昂貴的計算器。硬體能量不足是由於財務資源不充 足或計畫不夠周詳之故;而未能充分發揮資訊系統效益則是整個電腦化 發展的規劃不良與組織不能融合等原因。

8. 中小企業較依賴外界的電腦化支援,對於硬體採購、軟體發展及人員訓 練各方面,往往都需要電腦廠商或資訊公司提供意見或協助。而Delone

(1981)指出,對於顧問公司或廠商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之品質,是中 小企業主管在電腦化時關切的問題。針對這個現象,Cheney and Fuerst

(1979)更針對這個現象,建議小企業可以採用”分享程式設計師”的方 法,數家企業合雇一位軟體工作者,而免去與外界顧問公司打交道的困 擾和問題。

(三)江凱瑞(1988)整理歷年報章期刊的資料,發現國內中小企業電腦化有以 下困難:

1.高階主管的錯誤認識

(1)最高階主管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因而影響電腦化的作法或造成一些問 題,例如:

l 急功好利,常只以節省人力作為效益的衡量。

l 將建立MIS當成只是採購硬體的工作。

l 軟體投資所受到的重視遠低於硬體設備。

l 在軟體採購上只注重價格。

l 對電腦化的成本結構認識不清。

l 對電腦的功能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l 以為電腦化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2.規劃能力不足

(1)在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並不瞭解電腦的情況下,即開始電腦化。

(2)國內缺乏MIS規畫人才,各公司未有適當的規畫。

(3)電腦化主事者專業能力不足。

(4)公司缺乏電腦專業人才。

3.公司本身電腦化條件

(1)企業原本運用資訊的能力太弱。

(2)電腦化之前,未考量企業本身是否具備足夠發揮電腦化效果之條件。

(3)企業本身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尚有制度需改造的問題。

(4)資訊單位的地位太低,無力推動電腦化。

4.分析程序欠佳

(1)對電腦化的準備工作缺乏認識。

(2)未進行可行性分析。

(3)管理者提出的需求不明確。

(4)設計之前,分析師和使用單位沒有充分的溝通,以致系統設計不當。

(5)對電腦化可能給組織帶來的衝擊沒有事先周詳的考慮。

(6)內部人員排斥,使用者不配合。

5.外部廠商選擇

(1)軟硬體廠商缺乏職業道德,只求談成生意,交差了事。

(2)負責的軟體公司中途倒閉。

6.管理控制

(1)管理者不清楚在電腦化過程中應扮演什麼角色。

(2)對電腦中心的管理缺乏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