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服務廠商之類別及顧客關係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資訊服務廠商之類別及顧客關係之研究"

Copied!
13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成果報告

資訊服務廠商之類別及顧客關係之研究

計畫編號: 88-2416-H-004-041

執行期間: 87 年 8 月 1 日至 88 年 7 月 31 日

處理方式:可立即對外提供參考

傅豐玲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資訊管理系

(2)

目錄

目錄

… … …

1

表目錄

… … …

3

圖目錄

… … …

5

第一章

緒論

… … …

6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 6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 8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 9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 … .… … …

10

第一節 資訊服務業… … … 10 第二節 關係層次… … … 20 第三節 關係品質變數… … … 23 第四節 中小企業與特質探討… … … 28 第五節 組織採購行為… … … 33 第六節 顧客滿意度… … … 5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 …

58

第一部份 資訊服務廠商關係品質認知… … … 5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 58 第二節 研究變數… … … 59 第三節 研究假設… … … 59 第四節 研究對象及流程… … … 60 第五節 資料分析… … … 60 第二部分 中小企業… … … 62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 62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 65 第三節 研究變數與操作性定義… … … 67 第四節 研究方法… … … 71 第五節 信度與效度分析… … … 74 第六節 分析方法… … … 79

(3)

第四章 統計分析與討論

… … …

81

第一部份 資訊服務廠商關係品質認知分析… … … 81 第一節 廠商描述… … … 81 第二節 資訊廠商類別與認知的關係階層… … … 82 第三節 資訊廠商服務關係品質影響變數… … … 84 第四節 資訊服務廠商類別與服務關係品質影響變數… … … 85 第五節 顧客差異與服務關係品質影響因素間的關係… … … 86 第六節 顧客差異與資訊服務廠商類別之關係… … … 88 第二部分 中小企業… … … 92 第一節 中小企業自身因素的探討… … … 92 第二節 中小企業期望與認知的關係層次的探討… … … 96 第三節 中小企業對資訊服務廠商的評估標準的探討… … … 96 第四節 中小企業的自身因素與期望關係層次的探討… … … 97 第五節 中小企業對資訊廠商的評估標準與期望關係層次的探討 98 第六節 中小企業的自身因素與評估標準的探討… … … 98 第七節 中小企業與資訊廠商認知關係評估… … … 100 第八節 中小企業認知的關係品質變數與關係結果的探討… … … 101 第九節 中小企業期望與認知的關係落差與關係結果的探討… … 102 第十節 關係結果與未來合作意願… … … .. 102 第三部份 中小企業與資訊廠商認知關係差異… … … 104 第一節 認知關係層次… … … 104 第二節 關係品質影響因素… … …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 …

106

第一節 結論… … … 106 第二節 建議… … … 1083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 104 英文部分… … … 105

附錄一… … … 114

附錄二 … … … . 120

(4)

表目錄 表 2-1-1 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中對資訊服務業的分 類… … … .… … … … 12 表 2-1-2 訊廠商依客戶需求及產品特性分類(張秀娟,民 86)… … … 15 表 2-1-3 資訊服務廠商的分類整理(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 .… .… … .20 表 2-2-1 關係行銷的定義(資料來源:王郁惠,民 86)… … … .21 表 2-2-2 關係行銷的層次(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 .… .22 表 2-3-1 關係品質的影響變數(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 … ..… … 27 表 2.2.1 十七項工業產品屬性… … … .… .… .37 表 2.2.1 服務業購買資訊系統的考慮因素… … … .… .… .38 表 2-5-2 地方政府購買軟體的選擇程序… … … .… .40 表 2-5-3 中小企業購買套裝軟體的考慮因素… … … .… .45 表 2-5-4 國內相關研究整理… … … .… .46 表 2-5-5 中小企業採購變數… … … .… .50 表 3-1-1 關係品質量表信度直… … … ...61 表 3-2-1 各個關係行銷層次所對應的試題… … … .… .71 表 3-2-2 回收樣本的產業分布… … … .… .73 表 3-2-3 回收樣本的地區分布… … … .… .73 表 3-2-4 關係品質的信度值表… … … .… .74 表 3-2-5 關係品質的結構效度表… … … .… .78 表 3-2-6 本研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 … … .… .80 表 4-1-1 依關係產品分類樣本數… … … .… .80 表 4-1-2 關係需求類別與認知關係層次卡方檢定表… … … … ..… … … … ..… .… .81 表 4-1-3 業務組合分類與認知關係層次卡方檢定表… … … … ..… … … … ..… .… .82 表 4-1-4 年營業額分類與認知關係層次卡方檢定表… … … … ..… … … … ..… .… .83 表 4-1-5 年資分類與認知關係層次卡方檢定表… … … ..… … … ... 83 表 4-1-6 關係品質影響因素… … … ..… … … ....84 表 4-1-7 關係產品類型與品質影響因素差別分析表… … … ..85 表 4-1-8 業務組合類型對品質影響因素的差別分析表… … … ..… ..… … … ..85 表 4-1-9 年營業額分類對品質影響因素的差別分析… … … ..… … … 85 表 4-1-10 公司年資對品質影響因素的差別分析… … … 85 表 4-1-11 顧客差異與服務關係影響因素迴歸分析統計值表… … … ..… … … ..… 86 表 4-1-12 需求產品關係卡方值表… … … ..… … … … ..88 表 4-1-13 各產業別之業務組合資訊服務廠商卡方值表… … … ....… … … … 89 表 4-1-14 各產業別之資訊服務廠商年營業額卡方值表… … … ....… … … … 89 表 4-1-15 各產業別之資訊服務廠商年資分類卡方值表… … … ....… … … … 90 表 4-1-16 顧客需求類型與客戶特質檢定… … … ..… … … … ..90

(5)

表 4-1-17 業務組合類型與客戶特質檢定… … … ..… … … ..… 90 表 4-1-18 年營業額與客戶特質檢定.. … … … 91 表 4-1-19 公司年資類型與客戶特質檢定… … … ...… 91 表 4-2-1 中小企業高階主管的基本應用軟體能力與深入的軟硬體技術… ...… 93 表 4-2-2 中小企業高階主管的資訊需求描述能力與市場行情熟悉度… … … .… 93 表 4-2-3 中小企業的過去採購滿意度… … … ...94 表 4-2-4 中小企業高階主管的個人自信心… … … .… 94 表 4-2-5 中小企業期望與認知的關係層次… … … .… 95 表 4-2-6 中小企業對資訊服務廠商的評估標準… … … .95 表 4-2-7 自身因素與期望關係的區別分析… … … .97 表 4-2-8 評估標準與期望關係層次的區別分析… … … .98 表 4-2-9 評估標準與期望關係層次的平均數分析… … … .98 表 4-2-10 自身因素與評估標準的變異數分析… … … 99 表 4-2-11 關係品質變數的因素分析… . … … … .… … … .99 表 4-2-12 關係品質變數與關係結果的迴歸分析… … … ..100 表 4-2-13 期望與認知的關係落差與關係結果的變異數分析.… … … ..102 表 4-2-14 關係結果與未來合作意願的多迴歸分析… … .… … … ..… … 103 表 4-3-1 關係層次比較表… … … .… … … .… … … … ..… … 104 表 4-3-2 關係品質影響因素平均數比較表… … … .… … … .… ..… … … … ...105 .

(6)

圖目錄 圖 2-1-1 服務業、顧問業、高科技產業及資訊服務業之相關圖 … … … .9 圖 2-5-1 組織購買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 … … .33 圖 2-5-2 組織購買行為模式… … … .35 圖 2-5-3 組織採購行為整合模式… … … .36 圖 2-6-1 預期失驗的理論… … … .53 圖 2-6-2 滿意決策前因後果的認知模型… … … .54 圖 2-6-3 耐久財與非耐久財的滿意決定性因素… … … .55 圖 2-6-4 以經驗為主的顧客滿意不滿意的基準模式… … … .55 圖 2-6-5 顧客滿意的前因與後果… … … .56 圖 2-6-6 滿意度模式的演進… … … .57 圖 3-1-1 資訊服務廠商關係品質研究架構… .… .… … … ...58 圖 3-2-1 本研究的基本架構圖… … … 62 \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相對於全球經濟及資訊發展的趨勢,台灣的經濟及資訊發展有二大特色是很 吸引筆者注意的,一個是中小企業的重要性:這些顯示重要性的指標包括了每年 5 億多的 GNP,佔有 50%以上的出口總值,95%以上的廠商是屬於中小企業及僱 用 80%以上人口勞力,這些數字顯示了中小企業佔全國生產力的重要性。這些小 而有彈性的組織,是寶島經濟發展的重要武器,提升他們的生產力十分重要。另 一方面是資訊的使用,很多專家都認為歐美國家在這五年為什麼經濟會持續成長 的原因是因為大量使用資訊而產生行政及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之故;相對於這些 歐美國家,亞洲(包括台灣)是資訊產品的生產重地,但對資訊科技使用的普及卻 遠遠落後,這也是亞洲經濟成長不如理想或預期的重要原因,證諸這兩點現象於 是有了這個研究產生,想要去了解一下中小企業在資訊使用上的難題,但是這一 類的研究其實有不少;對難題及現象的歸類者有之,對改進方法之探討者有之, 但是這些改進方法常是踩到了中小企業先天上的一大痛處,即缺乏資訊科技使用 知識,養不起太多大優秀的資訊人員,所以外包是唯一選擇;既然是外包,所以 資訊廠商的服務品質就很重要,而且資訊產品是長期使用,持續發展的,所以顧 客關係的維繫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8)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由中小企業佔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及資訊使用上障礙較深入的了解方面著 手,本研究在動機上有三方面,茲分述之: (1) 希望了解資訊服務提供者(指資訊廠商),對其所知覺的服務品質及顧客 關係是否與服務接受者(顧客,指中小企業)所知覺的服務品質及顧客關 係是否有嚴重之落差,,若有,則隱含了資訊服務廠商對其客戶並不了 解,也就可能無做做有效的改善。 (2) 希望了解有沒有那一類的資訊服務廠商在其服務品質及顧客關係上較 其他類資訊服務廠商好,當然,反過來說,有沒有那一類的服務廠商在 這兩方面是特別差的。 (3) 因為服務品質及顧客關係的維護常與顧客本身的反應有關,所以服務業 管理中有一很重要的課題是顧客管理,如果能了解不同類別之顧客對服 務品質之要求及顧客關繫維繫方式是否不同,則有助於改善服務品質及 顧客關係。

(9)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從研究動機來看,本研究似乎目標很大,為使本研究能清楚達成目的,所以 此處把研究目的再仔細定義如下: (1) 找出衡量資訊服務品質及顧客關係的指標及量表。 (2) 以(1)項指標分別測資訊服務廠商及中小企業,比較他們得分之差異,及 差異所在。 (3) 找出能合適分類資訊服務廠商(按指其服務品質及顧客關係)的分類標 準,闡明其各類在各項指標中之得分。 (4) 找出中小企業影響其認知服務水準及顧客關係之變數,也試圖找找看中 小企業對資訊服務要求上有沒有合適之區隔變數。 第四節 研究限制 因為小型企業對外包之資訊需求可能較中型企業強,但太小型的企業因規模 太小可能並不易感受到資訊所產生之競爭優勢,所以本研究在中小企業的選擇上 以小型企業為範圍(資本額 1 千萬至 1 億台幣之間)。在資訊服務廠商的選擇上, 則為中華民國軟體協會會員名錄中所有的資訊產業,所以這些資訊廠商可能有些 並不是主要服務本研究所定義之中小企業範圍為主。

(10)

第二章、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六節,第一節探討資訊服務業定義、特質及類別。第二節探討資 訊廠商與顧客之關係層次。第三節探討影響資訊廠商與顧客關係品質的因數。第 四節探討中小企業之特質。第五節探討組織採購行為。第六節探討顧客滿意度。

第一節、

資訊服務業

在愈來愈工業化的社會裡,資訊代表一種情報,一種利器,有足夠的資訊才 能在競爭激烈的工商社會中捷足先登;有足夠的情報與資訊,才可以做正確的判 斷及具前瞻性的考慮。而資訊的取得必須有一套策略,做前瞻的規劃,然後才有 辦法取得足夠完整的資訊。 我國資訊軟體工業已有近三十年歷史,早期資訊軟體廠商規模都很小。而近 十年來,隨著經驗的累積及市場逐漸擴張,廠商在技術層次、服務型態、經營規 模上均呈現顯著的轉變,使整個產業在量和質上提昇許多,顯示過去的「資訊軟 體工業」如今已具「資訊服務業」的雛型,產業發展結構日趨健全。 一、 資訊服務業定義 圖 2-1-1、服務業、顧問業、高科技產業及資訊服務業之相關圖 資料來源:張秀娟,本研究增修,民國八十六年,P2-18 本研究認為資訊服務業應是同時跨越服務、高科技及顧問產業之間,其

(11)

間之關係可見圖 2-1-1。 (一) 服務業:從事服務之生產、行銷、經營或分配之營利或非 營利個人或組織之綜稱(陳宏益,1993)。 服務業特質:服務的四大特性(Regan,1963) l 無形性(intangibility):服務與產品不同,它無法 被看到、觸摸、聽聞或品嚐,所以「知覺風險」較高。 l 異質性(heterogeneity):服務會隨著人、事、時、 地、物之不同而改變,要維持服務品質的一致較維持 產品品質的一致困難許多。 l 不可分離性(inseparability):服務的產生及消費幾 乎是同時存在,所以顧客的反應亦是服務品質的重要 影響因素之一,所以為維持好的服務品質,一定要做 顧客管理。 l 不可儲存性(perishable):服務無法儲存以因應需求 的變動,所以平衡供給與需求成為服務業一項重要的 挑戰。 (二) 企管顧問業:管理諮詢是由受過專門訓練的合格人士,依 照與組織訂立的契約,來提供給組織顧問的服務。這些人 客觀而獨立地協助客戶,來發掘管理上的問題、分析這些 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並在客戶提出請求時,協助 客戶執行上述的解決方案(Greiner&Metzger,1983)。 企管顧問業特質:顧問首要責任是提供服務,因此 Gable (1996)認為企管顧問業的特質是要能達到如下的功能: l 解決立即的問題 l 增進客戶的能力 l 預測及解決類似的問題 (三) 高科技產業:目前並未有明確的定義,國內以八大重點科 技界定之,資訊科技為高科技產業之一。此外也有以高科 技產業的特色當成其定義,利用高科技產業的高研發費 用、生命週期短、風險高及雇用科技人員之人數比例高當 成定義指標(張啟禎,1996)。 高科技產業特質: 毛治國(民 78)認為高科技產業和傳統工業的不同在於:

(12)

l 有關產品及製程的科技是此類產業的基本戰略武器 l 發明及創新是產業生存的關鍵 l 由於不斷的發明創新,在高科技產業中,不論是產品 或製程的生命週期均極短促 l 高科技產品之發展及推出,主要是靠兩種力量,一是 技術的推力,另一則是需求的拉力 在龍捲風暴(Moore,民 86)這本書中,作者介紹到高科技 產業生命週期中的五種,使用者的不同特質,其中特別要 留意的是技術小子與高瞻遠矚者很容易對產品有正面、樂 觀的態度,但他們所佔市場的比例終究不夠大,所以高科 技產品如果通不過經濟眼光的考量,很可能「早期的成功 銷售並不代表能成為市場主流」,這也是作者所謂的無法 跨越鴻溝。 (四) 資訊工業:資訊工業為高科技產業中的一部份,主要是以 資訊產品的生產及資訊產品的銷售及服務為目的,此處資 訊產品包括軟體及硬體。 資訊工業特質:由於資訊工業屬於高科技產業的一部份, 因此高科技產業的特質在資訊工業中都可以看到,另外則 包含其他較特殊的特質,張重昌(民 79)認為如下: l 產品快速改變,易於廢舊 l 產品或技術可能有不連續改變 l 產品之市場或顧客多元化 l 產品複雜度高 l 技術發展常可開發新市場需求 將提供資訊產品的廠商分為四類:大金鋼、猩猩及猴群, 每一種資訊產品中,以全球市場的眼光來看,可能會有一 個主要的廠商(大金鋼),兩個以品質或特舒殊服務佔據 某些利基市場的猩猩廠商及一堆用價格競爭或者是非常 少的利基市場,為其他兩類廠商放棄,來艱難生存的猴群 廠商。 台灣(甚至亞洲其它小龍國家)在資訊產品的生產上,佔 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資訊產品的應用上,這五年來,卻 遠遜於歐美國家,(Papows,民 88 年),所以台灣的某些

(13)

資訊產品的生產廠商,可以擠入世界重要廠商,但以應用 為主的資訊服務業,以全球角度來看,是很不起眼的。 (五) 資訊服務業:指以資訊科技為基礎,提供客戶解決管理上 問題之方案,及提供相關必要的應用產品與服務組合(張 秀娟,1997)。 資訊服務業特質:由圖一可看出,資訊服務業是屬於上述 四種產業(服務業、企管顧問業、高科技產業及資訊工業) 的集合,因此資訊服務業應同時具有上述四種產業的部份 特質,茲將資訊服務與以上各產業特質的相關整理如下: l 服務業特質:同時具有服務業特質中的無形性、異質 性、不可分離性與不可儲存性,即資訊服務常在顧客 購買時仍不知該服務廠商之服務品質到底如何,所以 知覺風險較高;資訊服務業會隨著不同的開發小組而 提供不同的資訊服務,且此資訊服務提供的場所有時 也是客戶消費的場所,另外服務亦有些不是完全能儲 存。 l 企管顧問業特質:具有解決立即的問題(如資訊系統 出現偶發性的問題時)、增進客戶的能力(如提供客戶 的資訊教育訓練)、預料及解決類似的問題(如提供解 決公元二千年危機的解決方法)。 l 高科技產業特質:具有高科技產業特質中產品科技是 基本的戰略武器、發明及創新是產業生存的關鍵(如 不斷提供更新一代的產品)、產品的生命週期極短促。 目標客戶的特質與產品生命週期有關。 l 資訊工業特質:具有資訊工業特質中的產品快速改 變、產品或技術可能有不連續改變、產品之市場或顧 客多元化、產品複雜度高、技術發展常可開發新市場 需求等特質。台灣資訊工業的特質則為以 OEM 生產為 主,資訊的應用在全球佔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 資訊服務業分類 綜合國內外的文獻,可找出資訊服務業的分類主要有以下七種,依 序說明如下:

(14)

(1) 以目標市場型態分類 目標市場可分為消費者市場(家庭及個人使用)及工業市場(企 業使用),在資訊服務業中,有不少是服務消費者之零售商(販 賣硬體為主,也提供安裝及維修服務),另外,有為這類零售 商供貨之物流廠商(如聯強),此類市場之顧客關係維護與工 業市場不同,本研究的範圍為工業市場,將消費者市場排除在 外。 (2) 中華民國行業分類 這是由行政院主計處針對各工作者所隸屬的經濟活動,包括 從事生產各種有形物品與提供各種無形服務的經濟活動,以場所為 單位所進行的分類。全部共分為 10 大類,58 中類,117 小類。 分類 說明 項目 資訊軟體 服務業 凡以軟體技術提供系統分析與設 計、程式設計等軟體服務之行業均屬 之。 l系統分析 l系統設計 l程式設計 l資訊系統規劃 資料處理 服務業 凡備有電子計算機及其附屬設備,從 事代客處理資料或代客管理操作有 關設備等服務之行業均屬之。 l資料處理 l資料登錄 l設備管理 l電子計算機   (時間出租) 資訊供應 服務業 凡從事提供各類工商、科技等資訊服 務之行業均屬之。 l工商資料供應 l科技資料供應 l索引資料供應 l微縮訊息存儲 及提供 表 2-1-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中對資訊服務業的分類 資訊服務業是屬於第 8 大類(金融、保險、不動產、及工商 服務業)中的第 4 中類:工商服務業。資訊服務業又細分為資訊軟 體服務業、資訊處理服務業、資訊供應服務業 3 個小類,以下便詳 細列出,以資參考。 不過由於此分類方法的缺點在於彼此分類之間不是互斥的,

(15)

即一家資訊服務廠商極可能同時屬於這三種分類,造成了研究的限 制,如一家以出售虛擬主機及代客設計及維護網站的資訊服務公 司,它服務的內容包含軟體設計及維護,收集及分析上網客戶資 料,維護硬體及網站暢通及定期更新資料庫等工作。因為有不少情 況下一家資訊服務廠商會跨越此三分類之間,所以很少的研究採用 此種分類方法,因此在本研究中亦不採用此種分類方法。 (3) 資策會 MIC 的分類-依資訊服務業產品特性分類 資策會參照美國資訊協會(ADAPSO)的分類定義及我國資訊 服務業特性,將資訊服務業分為:套裝軟體(Software Package)、 轉鑰系統(Turnkey System)、系統整合(System Integration)、 專業服務(Professional Service)、資料處理(Data Processing)、 網路服務(Network Service)等六大類(軟體五年發展計劃,民 83)。其中套裝軟體及轉鑰系統併稱為產品類,系統整合及專業服 務併稱為專案類,資料處理及網路服務併稱為服務類。所以共有三 大類,六小類。 1. 套裝軟體:分系統軟體與應用軟體兩種。系統軟體包含作 業系統軟體、程式語言、電腦網路、電腦通信軟體、中文 系統及字型、各式軟體工具及公用程式。應用軟體包含一 般辦公室自動化工具類如文書編輯軟體、繪圖、多媒體軟 體等,以及行業別應用軟體(如:銀行或製造業應用軟體) 等。 2. 轉鑰系統:指特定用途組合相關的軟、硬體成一系統組合, 使用者只需打開電腦(turn key)即可使用他所希望的系 統,如彩色印刷排版系統、電腦輔助設計系統(CAD)等。 3. 系統整合:這類系統通常指針對某些客戶的大型專案計 畫,整合不同廠牌電腦硬體、軟體及週邊產品,並且需要 結合行業專精知識(Domain Knowledge),如飛航 交通控 制、核電廠模擬控制等。 4. 專業服務:包含顧客的設施管理、訂製軟體開發、資訊系 統規劃發展之顧問諮詢服務,及資訊系統作業之教育訓練 服務。 5. 資訊處理服務:傳統資料處理服務,如資料輸入、電腦主 機作業時間租用、批次作業統計與處理等。 6. 網路服務業:含加值型網路(Value-Added Network,VAN) 服務業與電子資料庫服務業等。前者指利用電信業者所提

(16)

供的基本網路為使用者作資料記憶儲存、轉送、編碼、及 散佈資訊的服務;而後者如即時新聞、電子資料庫、BBS 等較重要的服務項目等。雖然其中的分界點並不一定那麼 清楚,本研究採用此分類為本研究之分類方式之一。 綜合上述六種分類方式,可以將其整合為三大類,即產品類 (套裝軟體與轉鑰系統)、專案類(系統整合與專業服務)與服務 類(資訊處理服務與網路服務業)。此種分類方式是目前的研究中 最常被採用的分類方式,再加上此種分類方式是依資訊服務業的產 品特性來加以分類,符合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因此採用此種分類方 式。 (4) 資策會 MIC 的分類-依年營業額大小分類 資策會 MIC 依照資訊服務廠商年營業額的大小來加以分類, 本研究加以整理與增修後將此分類分為四類,分別為超大型、大 型、中型及小型的資訊服務廠商: 1. 超大型資訊服務廠商:年營業額在十億元以上。 2. 大型資訊服務廠商:年營業額在五億至十億元。 3. 中型資訊服務廠商:年營業額在一億至五億元。 4. 小型資訊服務廠商:年營業額在一億元以下。 由於資策會的研究中只提及依年營業額的大小可以將資訊服 務廠商加以分類,並未指出如何分類,因此本研究依照目前市場上 資訊服務廠商大部份的年營業額平均來區分為四類。在本研究中亦 採用此分類方法的原因在於探討到底大型的資訊服務廠商或是小 型的資訊服務廠商較受到中小企業的青睞,或較易和中小企業維持 良好的關係。 (5) 資策會 MIC 的分類-依成立時間分類 資策會 MIC 依照資訊服務廠商的成立時間來加以分類,本研 究亦加以整理與增修後將此分類分為三類,分別為長期經營、中期 成立及近期成立的資訊服務廠商: 1. 長期經營的資訊服務廠商:成立至今十年以上。 2. 中期成立的資訊服務廠商:成立至今五年至十年。

(17)

3. 近期成立的資訊服務廠商:成立至今五年以下。 由於資策會的研究中只提及依成立的時間可以將資訊服務廠 商加以分類,並未指出如何分類,因此本研究依照目前市場上資訊 服務廠商大部份的成立時間平均來區分為三類。在本研究中亦採用 此分類方法的原因在於探討到底歷史較悠久的資訊服務廠商或是 新成立的資訊服務廠商較受到中小企業的青睞,或較易和中小企業 維持良好的關係。 (6) 依客戶需求及產品特性分類 張秀娟(民 86 年)經初步訪談資訊服務廠商後,將廠商大致 分為四類。依安裝後是依客戶個別需求、或整體客戶群需求加以修 改;及產品是否可逐步擴充或必須整體性的安裝加以區分。 1. 夥伴型的資訊廠商:重視個別客戶的差異,以改善客戶體 質的前提下,期望與客戶建立長期性的關係。 2. 逐步堆砌型的資訊廠商:產品隨市場變化而推陳出新,客 戶為求本身的生存及競爭力,將跟隨資訊廠商的腳步,更 新自己的管理資訊系統。 3. 逐步進化型的資訊廠商:瞄準特定產業及規模的客戶,為 其提供完整功能的產品,以做為企業運作的利器。 4. 不變應萬變型的資訊廠商:以低價佔領市場;不提供客戶 個別性的服務,以降低服務成本。產品功能簡單;客戶可 依自己的需求選擇,並自行加以組合擴充。 依個別客戶需求修改 依整體客戶需求修改 模組化產品 夥伴 逐步堆砌 完整性產品 逐步進化 不變應萬變 表 2-1-2、資訊廠商依客戶需求及產品特性分類(張秀娟,民 86) 張秀娟的分類方式著重於資訊服務廠商在產品推出後的後續 動作,若產品是依個別客戶的需求而產出,再加上並不是完整性的 產品,其後續動作勢必得和這個客戶維持一定的關係,因此是夥伴 類型,其他類型亦可由此方式加以推演出。因為張秀娟的分類方式

(18)

著重於後續動作,可見和之後的關係行銷具有十分重要的關係存 在,因此本研究亦採用這種分類方式來探討何種的資訊服務廠商和 中小企業之間的關係最需要維持及可以維持地最好。

(7) 依供應商角度(資訊服務廠商)之銷售策略分類

根據 Wotruba and Simpson(1989)所指出的四個銷售策略, 分別為「顧問式」、「系統式」、「協商式」以及「團隊銷售」等。其 中「顧問式」策略是指銷售人員提供其專業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 及專業的分析,而不只是產品銷售。「系統式」則是指銷售產品之 外,也銷售其提供的額外行政管理上的支援,其最主要的精神在於 診斷與指示。而「協商式」的銷售策略則是以雙贏為前提,將顧客 視為合作的夥伴,有共同的目標與願景,在這種情況下互利互惠。 至於「團隊銷售」則是鑑於採購過程中,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專業能 力要求,因此會組織成銷售團隊,在不同的階段以不同領域的專家 應對,不過這種策略也是成本最大的一種。 Wotruba 與 Simpson 所提出的依銷售策略來分類,是由供應商 的角度來看,而未局限在資訊服務廠商,但是本研究認為因為資訊 服務廠商亦為其客戶的供應商,所以此種分類方式是可以加以採用 的;再加上此種分類方式在本研究中可以探討出何種策略是資訊服 務廠商和其客戶之間最好的行銷策略,何種策略能夠讓資訊服務廠 商和其客戶之間維持最良好的關係,因此本研究加以採用此種分類 方式。

(19)

將上述六種分類方式表列如下: 研究者 分類 說明 資訊軟體 服務業 凡以軟體技術提供系統分析與設計、程式 設計等軟體服務之行業均屬之。主要包 含: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程式設計、資 訊系統規劃四大項。 資料處理 服務業 凡備有電子計算機及其附屬設備,從事代 客處理資料或代客管理操作有關設備等 服務之行業均屬之。主要包含:資料處 理、資料登錄、設備管理、電子計算機出 租四大項。 中華民國行業標 準分類 行政院主計處 資訊供應 服務業 凡從事提供各類工商、科技等資訊服務之 行業均屬之。主要包含工商資料供應、科 技資料供應、索引資料供應、微縮訊息存 儲及提供四大項。 產品類 包含兩大類: (1) 套裝軟體:非為特定顧客所設計, 且不經修改即可大量銷售的軟體 (2) 轉鑰系統:針對使用者需求而設計 的特殊軟、硬體組合 專案類 包含兩大類: (1) 系統整合:係針對特定客戶需求, 以重新開發之軟體,搭配硬體、網 路及週邊設備等所組成之整體資訊 系統 (2) 專業服務:包括訂製軟體、顧問服 務、教育訓練及系統操作 資策會 MIC 依資訊服務業 產品特性分類 服務類 包含兩大類: (1) 資料處理服務:提供軟硬體及操作 人力,為客戶作資料輸入、資料處 理、計算或列印報表等服務 (2) 網路服務:包括附加價值網路服務 及資料庫服務業兩類 超大型 年營業額十億元以上的資訊服務廠商 資策會 MIC 依年營業額 大小分類 大型 年營業額五億至十億元的資訊服務廠商

(20)

中型 年營業額一億至五億元的資訊服務廠商 小型 年營業額一億元以下的資訊服務廠商 長期 成立至今十年以上的資訊服務廠商 中期 成立至今五年至十年的資訊服務廠商 資策會 MIC 依成立時間分類 近期 成立至今五年以下的資訊服務廠商 夥伴 重視個別客戶的差異,以改善客戶體質的 前提下,期望與客戶建立長期性的關係 逐步堆砌 產品隨市場變化而推陳出新,客戶為求本 身的生存及競爭力,將跟隨資訊廠商的腳 步,更新自己的管理資訊系統 逐步進化 瞄準特定產業及規模的客戶,為其提供完 整功能的產品,以做為企業運作的利器 張秀娟 (民 86) 依客戶需求及 產品特性分類 不變應萬變 以低價佔領市場,不提供客戶個別性的服 務,以降低服務成本。產品功能簡單,客 戶可依自己的需求選擇,並自行加以組合 擴充 顧問式 銷售人員提供其專業的解決能力,以及專 業的分析,而不只是產品的銷售 系統式 是指銷售產品之外,也銷售其提供的額外 行政管理上的支援,其最主要的精神在於 診斷與指示 協商式 以雙贏為前提,將顧客視為合作的夥伴, 有共同的目標與願景,在這種情況下互利 互惠 Wotruba and Simpson (1989) 依供應商 (資訊服務廠商) 之銷售策略分類 團隊銷售 組織成銷售團隊,在不同的階段以不同領 域的專家應對,不過這種策略也是成本最 大的一種 表 2-1-3、資訊服務廠商的分類整理(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1)

第二節、

關係層次

一、 關係行銷之定義 學者 關係行銷之定義 Berry(1993) 由服務業行銷的角度出發,認為在一個提供多種 服務的公司裡,關係行銷是一種吸引、維持並提 昇顧客關係之策略 Jackson(1985) 在研究工商業行銷中指出,基於市場導向,故關 係行銷與人員取向間具有強烈且持久的關係 Gummesson(1987) 指出關係行銷為一種策略,其中互動之管理、關 係與網路為其重要的議題

Rapp and Collins (1990)

關係行銷是一種方法,藉此可將行銷、顧客服務 品質與顧客保留(retention)密切地連結起來, 可說是一種高承諾、高接觸以及全面品質之行銷 導向

Copulsky and Wolf (1990) 關係行銷是一種管理程序,主要的活動為建立一 個包括新、舊顧客之資料庫,並應用差異化與顧 客化之資訊接近個別顧客,評估個別顧客關係之 終身價值,及創造與維持個別關係之成本 Berry and Parasureman(1991)吸引、發展與維持顧客關係之過程 Gronroos(1991, 1994) 關係行銷所涉及之對象不只包括買者與賣者,故 將關係行銷定義為建立、維持並提昇顧客與其他 伙伴有利關係的作法,其目的欲使各方之目標得 以實現 Shani and Chalasani(1992) 經由互動、個人化且具附加價值的長期接觸,以 確認、維護及建立與個別顧客的網路關係,並且 持續地強化此一互惠關係的一種整合性努力 Morgan and Hunt

(1994)

建立、發展與維持成功之關係性交換的所有行銷 活動,其中交換對象包括供應商、競爭者、購買 者或內部成員關係

Sheth, Gardner and

Garrett(1994) 關係行銷是透過合作與互賴,創造並分配價值

表 2-2-1、關係行銷的定義(資料來源:王郁惠,民 86)

關係行銷的觀念及應用正方興未艾。關係行銷最早起源於工業行銷 (Industrial Marketing),因為在工商業或組織市場中,製造商及客

(22)

戶的數目有限,多以契約方式進行長期合作,雙方關係密切且相互依 存。近年來關係行銷的觀念也被應用於服務業行銷中(Berry, 1983), 甚至在製造業行銷中也逐漸受到重視(Dwyer, Schurr and Oh, 1987 )。 與關係行銷有相同觀念的名詞,還有關係管理、一對一行銷、互動 行銷及合夥關係銷售等,有關各學者對關係行銷之定義整理於下表 2-1-1。 綜合過去學者們的觀點,洪順慶(民 84)認為關係行銷可以定義 為:「以個別的顧客和消費者為基礎,藉由資訊技術和資料庫提供個人 化的產品及服務,並進而建立與顧客的結合,從中塑造顧客的忠誠度與 獲取顧客終身價值」。 二、 關係行銷之層次

Berry and Parasuraman(1991)將關係行銷區分為三種層級,實 現的層級越高,則企業潛在所能獲得報酬就越多。在關係行銷的第一個 層級中,主要強調以財務性的價格誘因吸引顧客,然而,價格是行銷組 合中最易被競爭者所模仿的工具,因此並不能為企業建立長期的顧客關 係。第二層級則強調以個人化的服務將顧客(consumer)變成客戶 (client)。Donnelly, Berry and Thompson(1985)曾對顧客與客戶

之不同進行說明,「顧客」對企業而言並無姓名,只反映出交易記錄的 統計數字,而「客戶」則為有姓名的個體,由指定的專業人士來服務他 們。第三層級的關係行銷,除了使用價格及各種社交活動來維持與客戶 的關係外,並同時透過結構性的結合,提供一些競爭者所無法提供之有 價值服務,以增加客戶轉換成本。 傳統的行銷觀念中,著重在如何以行銷組合獲取新的顧客,然而, 獲取新顧客與維持舊顧客在行銷中應該是同樣重要的概念。為了要留住 舊顧客,以避免顧客叛離(customer defection),Kotler(1992)提 出了關係行銷的五種層次,分別為基本層次(basic level)、反應層次 (reactive level)、責任層次(accountability level)、主動層次 (proactive level)及夥伴層次(partnership level),隨著層次越 高則需要的成本越多。

張瑞玲(民 84)曾針對商業銀行之零售金融,進行關係行銷之研

(23)

財務的結合 強調以財務性的價格誘因吸引顧客,然 而價格是行銷組合中最易被競爭者所 模仿的工具,因此並不能為企業建立長 期的顧客關係 財務、社交的結 合 強調以個人化的服務將顧客 (consumer)變成客戶(client),而主要 行銷組合要素變成人員的溝通 Berry and Parasuraman (1991) 財務、社交及結 構性的結合 除了使用價格及各種社交活動來維持 與客戶的關係外,並同時透過結構性的 結合,提供一些競爭者所無法提供之有 價值服務,以增加客戶轉換成本 基本層次 並不算是真正的建立關係,因為隨著交 易結束關係告結,很少有機會和顧客做 進一步的接觸 反應層次 在交易完成後,銷售人員會說:「若有 任何問題可以通知我,您不用找服務部 門。」此時銷售人員對顧客的滿意程度 負有責任 責任層次 銷售人員會在過一段時間後,詢問顧客 的滿意度,及需要改進之處,並這些資 訊提供給製造人員 主動層次 服務人員會一再的提供資訊與服務,使 顧客覺得企業仍然很重視他們的需求 Kotler (1992) 夥伴層次 是關係行銷的極致表現,雙方具有共存 關係,多屬於企業對企業的關係 產品關係行銷 策略目的:提高各產品銷售量 行銷主體:帳戶 顧客化服務程度:標準化 主要行銷組合要素:價格 顧客關係行銷 策略目的:維持顧客的忠誠度 行銷主體:顧客 顧客化服務程度:區隔化 主要行銷組合要素:個人化服務 張瑞玲 (民 84) 家庭關係行銷 策略目的:獲得顧客終身價值 行銷主體:家庭 顧客化服務程度:個人化 主要行銷組合要素:服務傳遞系統 表 2-2-2、關係行銷的層次(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究,其中,他將關係行銷分為三種層次:產品關係行銷、顧客關係 行銷及家庭關係行銷,並認為銀行業者應積極努力於由產品關係提昇至

(24)

顧客關係,再由顧客關係提昇至家庭關係階段。

以上三種關係行銷層次的文獻整理如表 2-2-2。

在所提及的關係層次分類中,因為 Berry and Parasuraman 的關係 層次太過於簡單,且其著重於財務、社交與結構性的結合上,較少討論 到關係的變化,因此本研究決定不加以採用。另外張瑞玲的關係層次是 針對商業銀行之研究,於本研究中的資訊服務廠商中並不符合,所以本 研究亦加以割愛。最後本研究決定採用 Kotler 的分類方式,原因之一 是因為 Kotler 此種的分類方式為最常見也最常被引用的文獻,具有一 定程度的價值性,另一原因則在於此種分類方式重點放在供應商和客戶 之間「關係」演進或變化的過程,一層一層地增加彼此之間的關係,非 常合理,且對於本研究想探討的關係品質亦有相關,因此本研究最後採 用 Kotler 的此種關係層次的分類方式。

第三節、

關係品質變數

一、 關係品質 關係行銷重視的是長期的關係建立,而非短期的交易達成。由過去 學者的研究中發現,關係行銷對企業而言,其利益在於獲取「顧客終身 價值」(Jackson 1989,洪順慶 民 84),對消費者而言則可以減少交易 成本及不確定性,故 Crosby, Evans and Cowles 等人(1990)提出了 關係品質(Relationship Quality)的概念。 Crosby(1990)指出由於服務是無形的、複雜的、消費者對此缺乏 認識、且又需要較長時間的傳遞,因此不確定性相當高,而良好的關係 品質則可以降低不確定性。關係品質的測量應包含兩大部份,一為滿意 (satisfaction),一為信賴(trust)。「信賴」代表消費者相信銷售人 員可以依賴,並且這些銷售人員將會採行對消費者有長期利益的服務; 「滿意」為一種情感性的評估,可說是消費者與銷售人員間互動經驗的 回應。對關係伙伴而言,信賴是一種可預測且必須的行為,而高度的滿 意則聯繫著未來的報償。 另外,若關係品質測量的兩大部份中,客戶的「滿意」及「信賴」 皆十分地高,可以預見的,客戶的「忠誠度」將隨之提高,所以「忠誠

(25)

度」亦可以當作關係品質的測量變數之一。 二、 影響關係品質的變數 1. 關係銷售行為 Crosby 等人(1990)的研究中發現「關係銷售行為」是關係品質 的核心。所謂的關係銷售行為又可分為三個小部份,分為為互動強度、 相互揭露及合作意願。 (1) 互動強度 互動強度反映出銷售人員直接面對面或間接地與顧客作個人 或企業業務目的上的溝通頻率。Williamson(1983)指出互動強 度反映出銷售人員為了與顧客保持開放的溝通管道所做的努力, 同時也表示出彼此關係上的一種承諾。Mohr and Nevie(1990) 認為互動可以建立雙方協調的程度。 (2) 相互揭露 自我揭露是指向他人透露自己的訊息或感受,但揭露必須是 相對的,若只有一方揭露反而造成有害的關係。在銷售過程中, 銷售人員對顧客揭露,有助於爭取顧客的認同,而顧客向銷售人 員揭露則可以協助銷售人員解決一些複雜、結構錯誤的問題,因 此 Crosby 等人(1990)認為其有助於提高顧客滿意與信賴。 (3) 合作意願 Axelrod(1986)認為若互動的雙方能提供協助或合作,將有 助於滿意與信賴的提昇。Crosby 等人(1990)則指出由競賽原理 (Game Theory)的研究來看,合作將導致信任,因此為了解決衝 突及建立關係,應與交易的伙伴相互合作。 2. 關係接觸程度 Legace 等人(1991)在藥品業的關係品質研究中,以關係接觸 (Relational Contact)取代關係銷售行為,而關係接觸包含兩個部 份:一為接觸頻率,一為關係持續時間。

(26)

(1) 接觸頻率 為了提供、傳遞資訊,買賣雙方需要頻繁的互動,來加強顧 客對銷售人員的信任及期望,因此互動越頻繁,越能提高雙方關 係的品質。 (2) 關係持續時間 關係持續時間是指買賣雙方合作關係維持的時間長度。學者 Jackson(1985)認為關係持續時間越長,提供賣方對買方表現能力 和建立關係的機會越多。劉俊宏(民 84)認為,當雙方的關係持續 時間越長,代表雙方有長期的互動及溝通,可以導致較高的信賴 及滿意。 3. 相似性 Crosby 等人(1990)指出,雖然銷售人員與顧客具有相似性將 有助於銷售效果,然而,大部份證實相似性效果的研究,多屬於 研究短期、單一的交易行為。 4. 專業知識 專業知識被視為銷售人員的一項屬性,代表顧客所感受銷售 人員對產品或服務的相關能力,其可以協助銷售人員成功的聯繫 並影響特定對象。Busch and Wilson(1976)發現擁有較高專家 權及參考權的銷售人員,被顧客認為較值得信任,其中專家權的 影響力又大於參考柷。 5. 道德行為 Lagace 等人(1991)在針對藥品業所做的研究中,將銷售人 員的道德行為變數納入其研究模式中。研究結果發現銷售人員的 道德行為對於顧客之信賴及滿意有顯著的影響,並且是雙方關發 展的關鍵因素。 6. 服務具體化

(27)

服務具體化是指顧客所感受到服務的有形部份,包括業務員 的服飾、其所具備的實體服務設備及禮貌等。由於服務具有無形 性的特性,使得顧客難以將其比較及評估。 7. 關鍵事件補救 關鍵事件補救指的是在服務傳遞過程中,對於任何發生在顧 客身上,所造成顧客權利損失或抱怨的事件,能給予適當的處理。 在過去學者的相關研究中,Gilly(1987)發現對於補救過程有高 度滿意的顧客,其購買意願會較那些本來就對服務滿意或沒有抱 怨者為高。Martin(1993)認為在服務補救其間,顧客接觸人員 在決定顧客整體滿意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8. 經營潛力 王炫皓(民 85)在有關多層次傳銷業的關係品質研究中,加 入經營潛力此一影響變數。針對傳銷業而言,其乃指直銷商為了 提高「消費者」和「活躍下線的直銷商」對他的信賴與滿意程度, 並加強顧客忠誠度,而希望「消費者」和「活躍下線的直銷商」 能認同,並願意參與各項活動及經營傳銷事業的程度,因此經營 潛力包含兩個變數,一為活動參與,一為經營意願。

(28)

綜合以上文獻,將影響關係品質變數的文獻整理如下表所示: 研究者 樣本 互 動 強 度 相 互 揭 露 合 作 意 願 關 係 持 續 時 間 相 似 性 專 業 知 識 道 德 行 為 服 務 具 體 化 關 鍵 事 件 補 救 經 營 潛 力 Crosby, Evans and Cowles (1990) 壽險業 ○ ○ ○ ○ ○ Lagace, Dahlstrom and Gassenheimer (1991) 藥品業 ○ ○ ○ ○ 周昌筠 (民 80) 壽險業 ○ ○ ○ ○ ○ 劉俊宏 (民 84) 廣告業 ○ ○ ○ ○ ○ 施義輝 (民 85) 旅行業 ○ ○ ○ ○ ○ 王炫皓 (民 85) 傳銷業 ○ ○ ○ ○ ○ ○ 王郁惠 (民 86) 壽險業 教育業 銀行業 速食業 ○ ○ ○ ○ ○ ○ ○ 表 2-3-1、關係品質的影響變數(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於上述探討的關係品質的影響變數太多,且有些不符合本研究的研 究目的及研究範圍,因此將下列的變數加以剔除: l 關係持續時間:由於此項變數和之前的互動強度有某種程 度上的重覆,故本研究將此項變數和互動強度合併。 l 相似性:因為提出相似性為影響關係品質變數的文獻大部 份皆是探討壽險業者的研究,在本研究中的資訊服務廠商較不被此 項變數所影響,故將之剔除。 l 道德行為:因為提出道德行為是影響關係品質變數的文獻 大部份皆是探討藥品業者的研究,而且因為道德行為這個變數對於

(29)

受測的廠商來說,是屬於比較敏感的部份,我們考慮廠商可能在這 個部份提供較表面化的答案,故將此變數剔除。 l 經營潛力:因為提出經營潛力是影響關係品質變數的文獻 大部份皆是探討傳銷業者的研究,在本研究中的資訊服務廠商較不 被此項變數所影響,故將之剔除。 在剔除了上述四個影響的變數之後,剩下六個主要會影響資訊服務廠 商和其客戶的關係品質的影響變數,分別為:互動強度、相互揭露、合作意 願、專業知識、服務具體化及關鍵事件補救。

第四節 中小企業與特質探討

本節由中小企業的定義、特質,進而探討中小企業在其建立資訊系統時通常 的特性及所面臨的困難。 一、中小企業定義 所謂「中小企業」是相對於「大企業」而言,中小企業之定義並非是絕對的, 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產業與不同期間,會有不同的定義範圍,例如:員工人數、 營業額及固定資產。以下分別依「量」、「特質」加以說明: (一)經濟部(1995)對中小企業之定義採量的描述: 製造業、營造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l 實收資本額在新台幣6,000萬元以下者;或 l 經常雇用員工數未滿兩百人者。 農林漁牧業、水電燃氣業、商業、運輸、倉儲及通信業、金融保險不動產 業、工商服務業、社會服務葉及個人服務業 l 營業額在新台幣8,000萬元以下者;或 l 經常雇用員工數未滿五十人者。 (二)根據民國八十年發佈之「中小企業認定標準」,凡依法辦理公司登記或商業 登記,並合乎下列標準,均屬中小企業: 1. 製造業及營造業實收資本額在新台幣四仟萬元以下,其資產總值不超過新 台幣一億兩千萬元萬者。 2.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實收資本額在新台幣四仟萬圓以下者。 3. 商業、運輸、倉儲、通信及其他服務業,前一年營業額在新台幣四仟萬元

(30)

以下者。 4. 上述以外之行業,前一年營業額在新台幣四仟萬元以下者。 此外,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視同為中小企業: 1. 中小企業經輔導擴充後,其規模超過前項所定標準者,自擴充之日起,二 年內視同中小企業。 2. 中小企業經輔導合併後,其規模超過前項所定標準者,自合併之日起,三 年內視同中小企業。 3. 輔導機關或輔導體系或相關機構辦理中小企業集中輔導,其中部份企業超 過前項所定標準者,輔導機關或輔導體系或相關機構認為有併同輔導之必 要時,在集中輔導期間內,視同中小企業。 (三)根據劉家潾(1996)對中小企業之定義:在各產業中規模較小、不具領導或 左右市場能力,且企業主領導風格傾向集權的企業。 二、中小企業之特質 中小企業因其規模小,在經營上常有許多無形的優勢;但在對外爭取資源上 亦可能有許多的限制。茲將有關中小企業特質探討的文獻整理如下: (一)Doukidis(1996)指出中小企業工作環境主要特徵為: 1. 領導型態方面 l 專制的/直接的 l 集權 l 缺乏授權 l 積極的 l 缺少理性規畫、活躍、主動的前進、作業及策略決策制訂混合在一起 2. 在時間之上組織環境架構的規劃方面 l 短期 l 高度不確定 l 缺少資訊分享 l 缺乏正式組織架構定義 3. 基礎架構方面 l 時常缺乏定義亦缺乏對資訊系統的利用及控制的規定 l 缺乏標準程序及規則 l 沒有正式的系統 l 缺少活動的整合 l 缺少工作描述定義及工作的責任 造成以上結果的原因可能是:缺少訓練、缺少所需的技巧、缺少時間及資源

(31)

或害怕規畫這件事 (二)經濟部中少企業處(1993)描述我國中小企業之特質如下,由其特質可顯 示其優勢及問題。 1. 經營富彈性與應變能力。 2. 家族式經營,不注重管理,生產力偏低。 3. 資金不足,財物不健全,不易獲得銀行融資。 4. 組織單薄,羅致人才不易。 5. 無力從事研究發展與產品開發工作及自創品牌。 6. 注重短期利益,未具長期發展計畫。 7. 規模小,難獲成本優勢。 (三)行政院研考會(1994)描述中小企業外在的環境及本身的特質為: 1.高度的出口導向 2.淺盤子經濟結構:指較不注重長期規劃及發展 3.「擬似家族化」的資本型態 4.旺盛的企業精神 三、中小企業資訊化的特質 (一)Deorgios(1996)指出關於在使用資訊科技方面,中小企業有四個主要項 目不同於大型企業: 1. 中小企業使用電腦傾向於以其做為工具應用,較少將電腦作為溝通之 用。因其對待電腦視如工具,故資訊系統偏重於幫助作業及戰術的活 動,而不被視為一種策略武器。中小企業也可能和其他公司合作,形成 一暫時網路型態(指可以互相利用資訊),以獲得此一工具。 2. 中小企業股東較少,故在組織政策方面問題較少。 3. 中小企業較少有能力提供應用資訊科技方案。 4. 中小企業應用科技的潛在優勢:由於能夠快速的完成轉換,所以擁有很 大的彈性,承擔任何組織變遷的要求,實現可能有的利益。 (二)蔡千姿(1989)整理中小企業資訊化特質,有以下幾點: 1. 缺乏適當而充足的資源:除了資金的限制使中小企業在考慮電腦化投資 時,會特別重視財務負擔;中小企業資源的不足更包括人力、知識及管 理者時間的缺乏。這個特性使得中小企業在引進電腦系統時通常較大企 業困難。 2. 中小企業內部呈現較為無章法的環境。任務分工不明確、權責劃分不 清、缺乏理性有效率的工作程序及規畫、控制等活動,更缺乏適當而及 時的資料。這些特性產生對於良好資訊系統的需求,但往往也形成資訊

(32)

系統發展過程的阻力。而小企業發展的應用系統類型不夠廣泛、系統功 能層次較低等,這些現象也是受到此一特質的影響。 3. 中小企業組織結構傾向集權式。企業主管肩負廣泛的管理責任且具親和 力的作風,而管理結構的層次少,這是許多研究中小企業者的共識。這 個特質影響管理資訊系統的結構及相關的人事組織,使其也傾向集權 式,同時使高階管理者成為系統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人物,其對電腦資訊 系統的瞭解、認知及參與的強烈在在影響著系統的成功與否。 4. 中小企業決策的時幅較短。一般規畫所考慮的時幅短,而決策的過程很 迅速,且決策者參與少,缺乏機制來輔助決策功能。這個特性亦顯露在 電腦化的決策上,許多研究者指出,”未經適當的研究就快速的下決定, 並且立即於實施”往往是中小企業資訊系統失敗的根本原因之一。 5. 中小企業擁有資訊系統的時間較短,電腦化經驗比較少,較缺乏實作的 知識。 6. 中小企業在建立電腦資訊系統時,一般而言對硬體投資較軟體投資重 視,實際花費也是硬體佔較大的比例。這個現象引起許多研究者重視, 並提出要小企業仔細考慮軟體投資的重要性,強調軟體成本應該升高, 且除了首次的購買成本外,還須預估修改、維護、擴充的成本,以及系 統分析與規畫之投資。 7. 雖然中小企業大多重視硬體,但其硬體設備卻往往不足,或系統潛能未 充分利用,電腦淪為昂貴的計算器。硬體能量不足是由於財務資源不充 足或計畫不夠周詳之故;而未能充分發揮資訊系統效益則是整個電腦化 發展的規劃不良與組織不能融合等原因。 8. 中小企業較依賴外界的電腦化支援,對於硬體採購、軟體發展及人員訓 練各方面,往往都需要電腦廠商或資訊公司提供意見或協助。而Delone (1981)指出,對於顧問公司或廠商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之品質,是中 小企業主管在電腦化時關切的問題。針對這個現象,Cheney and Fuerst (1979)更針對這個現象,建議小企業可以採用”分享程式設計師”的方 法,數家企業合雇一位軟體工作者,而免去與外界顧問公司打交道的困 擾和問題。 (三)江凱瑞(1988)整理歷年報章期刊的資料,發現國內中小企業電腦化有以 下困難: 1.高階主管的錯誤認識 (1)最高階主管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因而影響電腦化的作法或造成一些問 題,例如: l 急功好利,常只以節省人力作為效益的衡量。 l 將建立MIS當成只是採購硬體的工作。

(33)

l 軟體投資所受到的重視遠低於硬體設備。 l 在軟體採購上只注重價格。 l 對電腦化的成本結構認識不清。 l 對電腦的功能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l 以為電腦化是一件簡單的工作。 2.規劃能力不足 (1)在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並不瞭解電腦的情況下,即開始電腦化。 (2)國內缺乏MIS規畫人才,各公司未有適當的規畫。 (3)電腦化主事者專業能力不足。 (4)公司缺乏電腦專業人才。 3.公司本身電腦化條件 (1)企業原本運用資訊的能力太弱。 (2)電腦化之前,未考量企業本身是否具備足夠發揮電腦化效果之條件。 (3)企業本身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尚有制度需改造的問題。 (4)資訊單位的地位太低,無力推動電腦化。 4.分析程序欠佳 (1)對電腦化的準備工作缺乏認識。 (2)未進行可行性分析。 (3)管理者提出的需求不明確。 (4)設計之前,分析師和使用單位沒有充分的溝通,以致系統設計不當。 (5)對電腦化可能給組織帶來的衝擊沒有事先周詳的考慮。 (6)內部人員排斥,使用者不配合。 5.外部廠商選擇 (1)軟硬體廠商缺乏職業道德,只求談成生意,交差了事。 (2)負責的軟體公司中途倒閉。 6.管理控制 (1)管理者不清楚在電腦化過程中應扮演什麼角色。 (2)對電腦中心的管理缺乏認識。

(34)

第五節 組織採購行為

中小企業的資訊系統多為向某資訊廠商採購,故本節探討各類組織採購行為 的特徵,以期能歸納出中小企業對資訊系統採購之可用模式。

一、Webster and Wind模式

在影響組織購買者的主要因素上,Webster and Wind(1972)將其劃分為四 類影響因素:環境因素、組織因素、人際因素及個人因素。 (一)環境因素:組織購買者受到經濟環境因素的影響很大,如需求水準、經濟 展望及資金成本等。組織行銷人員很難在這上面改變經濟的環境,只能在 現有的需求量下,盡可能的去增加或維持佔有率。 (二)組織因素:組織行銷人員應盡可能的去瞭解購買組織的目標、政策、程序、 組織結構及制度。而一些新管理技術如及時生產系統、全面品質管理、彈 性製造等也對組織採購政策造成重大衝擊。 (三)人際因素:購買中心通常包含許多不同利益、權威及說服力的參與者。而 組織行銷人員不可能完全知悉在購買過程中,會有何種群體動態發生。然 而,若能獲得有關個人人格及人際因素等方面的資訊,將會有很大的用 處。 (四)個人因素:在購買決策過程中,每個參與者多少會摻入個人的動機、認知 與偏好。這些個人因素又受到參與者的年齡、所得、教育、人格、專業認 同感,以及對風險的認知態度有關。 因此,組織行銷人員必須瞭解他們的顧客,並且考慮環境、組織、人際及個 人等因素對採購情境的影響,而調整行銷戰術以有效掌握採購情境。 圖2-5-1 組織購買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

資料來源:Webster, F.E.Jr. and Wind, Y., “A General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uying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1972, Vol.36, pp.12-19. 組織 購買 個人因素 年齡、所得 教育、職位 人格、文化 風格態度 人際因素 權威 地位 同理心 說服力 組織因素 目標 政策 程序 組織結構 制度 環境因素 需求水準 經濟展望 資金成本 技術變革速度 政治及法令發展 競爭發展趨勢

(35)

二、Sheth模式 Sheth(1973)針對工業的特性提出了工業購買者的行為模式,Sheth的工業 採購行為模式包含了三個部份:首先是涉及組織購買的個人內在心理層面;第二 部份是這些個人的共同決策條件;第三則是共同決策過程中的衝突,以及解決衝 突的不同方式。 (一)決策者的心理:許多組織的購買決策不是操控在採購部門手上,至少會牽 涉到三個以上的部門,分別涉入不同的購買階段。最常見的是採購、品管、 製造部門,分別是採購人員、工程師及使用者。這三個部門有相當的互動 性存在,且經常要共同做決策,因此檢視這三種人的心理狀態相當重要。 在消費者與社會心理學上面,包含著決策者許多不同的心理層面,其中最 主要的是決策者對供應商與品牌的預期。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考量因素, 如使用者強調及時交貨、適當的安裝、效率的服務等等;採購人員希望找 到最佳的價格優惠、載運的經濟性等;工程師則是考量到品質、產品標準 及工程前測等因素。這些預期的差異是造成衝突的來源之一。在模式中指 出,個人背景、資訊來源、積極搜尋、認知扭曲及過去採購滿意度等,皆 會產生參與採購行為者不同的預期。 (二)共同或自主的決策型態之決策型態之決定因素:不是每個公司都是共同決 策,有時會委託給單一部門去採購。供應商必須瞭解客戶的採購是聯合決 策還是自主決策,自主決策時又是委託那個部門負責。有六個因素會影響 購買決策是共同決策或自主決策,分別是時間壓力、認知風險、採購種類、 經營方針、組織規模以及集權化的程度等。這六個因素可以產品特性及買 方公司特性來表示,而這兩大組變數共同影響組織的購買程序,購買程序 則決定了決策是共同或自主的型態。 (三)這個模式的主要用途是要研究共同決策程序,包括購買的動機、收集資 料、評估供應商、解決不同單位的衝突等。購買主要是持續性的供應性需 要、或長期規畫的結果。首先由生產部門提出申購單,之後由規畫部門或 一個包含不同部門成立的特別委員會來決定。採購中心要負責資訊蒐集的 工作,在重複性購買的情況下,不需要太多的資訊蒐集。而支出較大的項 目上,則會需要較多的資訊蒐集。共同決策最重要的便在於其對資訊的吸 收,以及協調不同單位間的衝突。 (四)衝突的解決: 1.若單位間的衝突主要是來自於對供應商與品牌的預期有不同的歧見,則會以問 題解決的態度來解決。其結果會主動積極的去蒐集更多相關的資訊,透過更多 的資訊蒐集來減少衝突。 2.若衝突是來自對特定標準的意見不一,而對購買目標則一致的情況下,可以採 用說服的方式。雖然不需要再增加資訊的蒐集,但在成員的互動及溝通上則有 增加,且有時也會加入外來者來調解衝突。問題解決與說服都是理性的方法解 決衝突,所以其決策也偏向理性,但也相當耗時。

(36)

3.有時衝突是因為各個單位在基礎上的購買目標不同所導致,尤其是有關資金支 出項目的決策購買項目,要透過談判的方式解決。其結果往往是允許一個部門 在特定的情況下自行決定,以交換未來互惠的決策允諾。 4.若意見不合的原因不只是因為目標,而包含了決策風格,則衝突傾向於決策者 之間對彼此人格的不合而產生,其解決之道是靠政治活動的方式來達成。Sheth 認為在組織中,談判和政治手段都是非理性且非效率的方式。 (五)情境因素:組織也會受到許多情境因素的影響,如經濟條件、外貿、罷工、 遊行、組織變革等因素,都會影響組織的購買決策。 圖2-5-2 組織購買行為模式

資料來源:Sheth, J.N., “A Model of Industrial Buyer Behavior”, Journal of Marketing, 1973, Vol.37, pp.50-56. 簡言之,Sheth說明了在組織採購中,涉及採購的成員包括採購人員、工程 人員、使用者等的預期心理。在產品個別因素與組織個別因素交互影響下,組織 會決定採用共同決策或自主決策。而在共同決策的部份,所有涉及採購成員的心 理預期變成了衝突的來源,需要靠種種的手段來解決彼此的衝突。除了這些內生 變數之外,Sheth也體認到組織外部情境因素的影響,而把情境因素納入整個模 式之中。

三、Johnston and Lewin 模式

目前對組織採購最新且完整的模式是在Johnston and Lewin(1996)所提出 的整合模式。這個架構基本上是依據Robinson, Fairs and Wind(1967), Webster and Wind(1972)及Sheth(1973)三篇的模式為基礎架構。作者並針對「組織 採購行為」這個議題,整理了將近25年,165篇的文章,而整理出一個組織採購 個別教育程度 角色導向 生活型態 個人背景¨ 採購滿意 情境因素¨ 自主決策 供應商或品 牌選擇 共同決策 積極搜尋 認知扭曲 銷售人員 展覽商展 郵 寄 期刊廣告 專業及科 技研討會 其他 貿易新知 口碑 衝突解決 1、問題解決 2、說服 3、談判 4、政治手段 組織購買程序 產品個別因素 組織個別因素 時間壓力 認知風險 採購種類 經營方針 組織規模 集權化程度 1、採購人員 2、工程師 3、使用者 4、其他的預期

(37)

行為的整合模式。其中,決策規則和角色壓力是25年以來所新增的概念。 Robinson , Fair and Wind 將組織購買分成八個步驟,分別是(1)需求與解 決認知、(2)決定特徵與數量、(3)描述特徵與數量、(4)尋找潛在的來源、(5) 計畫書的取得與分析、(6)計畫書評估與選擇、(7)選擇下單的方式、(8)結果回 饋與評估。 由模式中可以發現,所有的概念都會影響到組織購買程序。特別值得注意的 是在群組、資訊、衝突/談判三個概念中,與組織購買程序是雙向的關係。也就 是說,這三個概念除了會影響組織購買程序外,組織購買程序會影響到組織購買 群組的特色,如規模、成員等,也會影響到資訊的量與型態,更會影響衝突的本 質與談判策略的使用。 組織採購行為模式在將近25年的發展中,也加入了新的概念。Johnston and Lewin將整理而得的新概念分成組織內部概念,以及組織間概念。其中組織間概 念包含買賣關係與溝通網路;而組織內部概念則包含了決策規則與角色壓力。決 策規則會受到環境、組織、採購特性與銷售特性所影響,有些公司會有正式的規 則和程序,有些則是沒有正式的購買程序,有些則是沒有正式的購買程序,完全 依靠購買者的經驗。Johnston and Lewin除了指出組織特徵會對採購決策過程產 生影響外,更進一步指出組織特徵和產品特徵會對組織決策規則產生影響,並進 而影響採購決策。

圖2-5-3 組織採購行為整合模式

資料來源:Johnston, W.J. and Lewin, J.E., “Organizational Buying Behavior: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996,

Vol.35, pp.1-15. 組織規模 1、規模 2、結構 3、導向 4、工作與目標 5、科技 6、獎勵 環境特色 物質 供應商 法律 政治 競爭者 文化 經濟 科技 國際化 程序或階段8步驟 1、需求認知 2、特徵決定 3、建立規格 4、定義潛在來源 5、要求計畫書 6、評估計畫書 7、選擇供應商 8、購後評估 購買特色 1、風險 2、購買工作 3、產品型態 4、時間有限 5、重要性 6、複雜性 決策 規則 銷售特色 1、價格 2、產品 3、品質 4、服務 5、形象 群組特色 規模 成員 領導 結構 經驗 目標 授權 預期 背景 衝突/談判 1、合作 2、說服 3、議價 4、政治活動 5、權力運用 壓力 角色 參與者特徵 1、教育程度 2、激勵 3、認知 4、個人風格 5、風險偏好 6、經驗 資訊特色 1、訊息 2、來源 3、數量 4、積極搜尋 5、扭曲

(38)

四、十七項工業產品屬性

Lehmann and O’shaughnessy(1974)將工業產品分為四個類型,分別是例 行性採購產品、程序問題產品、績效問題產品和政治問題產品。當採購者對產品 的使用駕輕就熟,沒有任何明顯使用上的困難,該項產品就屬於「例行性採購產 品」。若採購者事先已知該採購產品可用以解決某一類型的問題,但在使用技巧 方面,需要有人告知如何使用,此類的產品則稱為「程序問題產品」。而績效問 題產品,因為產品所能帶給採購者的效益,無法從產品外表直接看出,而需經過 使用產品後,才能以技術上的產出結果判別之。另外,政治問題產品,是指該產 品牽涉到各個部門之間的互動關係,所以產品的選擇與決定往往很難達成協議, 最後通常透過磋商的方式解決。Lehmann and O’shaughnessy並提出了十七項的 工業產品屬性,以測試在不同的工業產品下,決策的項目是否會因而改變。最後 發現工業產品採購決策所考慮的因素會隨者所購買的產品類型而有所不同。 十七項工業產品屬性 1.供應商整體聲譽 2.供應商因應採購公司個別需要的彈性 3.過去與供應商的合作經驗 4.採購的便利 5.可預期的售後服務 6.產品規格 7.產品使用之績效 8.訓練使用所需的時間 9.交貨準時的可靠性 10.融資條件 11.提供的技術服務 12.對銷售人員的信任度 13.價格 14.產品的可靠度 15.使用操作之便利性 16.提供使用訓練 17.維護方便 表2.2.1 十七項工業產品屬性

資料來源:Lehmann, D.R. and O’Shaughnessy, J., “Difference in Attribute Importance for Different Industrial Products”, 1974, Vol.38, pp.36-42.

五、工業市場的區隔

Cardozo(1971)認為工業市場,除了可以從行業別和地理區域加以區格外, 尚有下列的區隔方式:

(39)

(2)採購過程的階段 (3)採購人員主要角色及其承諾感 (4)不同採購者之採購策略 (5)採購者的自信心 六、組織購買資訊系統的考量因素 (一)服務業購買資訊系統的考慮因素 決策點 關鍵因素 1. 清楚描述資訊科技需求 1.科技可行性 2.資源可取得性 3.供應商影響 4.競爭壓力 5.團體或單獨商業計畫的關連 2. 建立採用新科技的單位 1.單位的需求 2.單位的資訊科技對公司其他單位的影響 3.對單位運作的影響 4.對單位商業計畫的影響 5.連結性與標準化的議題 3. 選擇科技 1.資訊科技的現行採購 2.訓練的需求 3.專家的意見 4.科技上的經驗 5.供應商影響 6.經濟因素 4. 選擇供應商 1.科技的規模與成本 2.自製或委外的取捨 3.供應商的聲譽 4.供應商展示與行銷能力 5.高階主管的偏好 6.與供應商合作的先前經驗 5. 授權 1.規模與成本 2.經濟因素 3.管理與政治上的考量 表2.2.1 服務業購買資訊系統的考慮因素

資料來源:Geisler, E. and Hoang, W., “Purcha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Behavior Patterns in Service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Summer 1992, pp.38-42.

Geisler and Hoang(1992)調查67家服務業的資訊科技採購程序,發現服 務業採購資訊系統大致遵循一定的決策程序,分別是清楚描述資訊科技需求、建

(40)

立採用新科技的單位、選擇科技、選擇供應商以及授權等五個程序。在不同的決 策點時,組織會有不同的考量重點。在供應商選擇的部份,主要的考量因素是科 技的規模與成本、自製或委外的取捨、供應商的聲譽、供應商展示與行銷能力、 高階主管的偏好以及與供應商合作的先前經驗等。 (二)地方政府購買軟體的選擇程序 Rocheleau(1994)對地方政府的購買程序提出了四個問題,分別是: 1.有那些因素會影響購買的軟體系統? 2.誰參與購買程序? 3.是否有地理模型的軟體需求? 4.選擇的本身是否會影響後來的滿意度? 在以伊利諾州警察部門做為樣本深入研究後,整理出十二個影響資訊系統採 購的因素,以及各個因素所佔的比重。包含成本因素、電腦績效、系統友善性、 供應商的訓練與支援、軟體供應商的信件、在警察期刊中的文章,軟體展示、其 他部門的建議以及部門內部使用軟體的經驗等等。其中以績效因素的影響最大。 不過由於調查對象主要是針對政府部門的警局作調查,所以在成本上的影響可能 有所偏差。

Variable % Most Important

電腦績效 60.5 報表能力 35.2 系統介面友善性 28.9 供應商的訓練與支援 27.9 成本因素 18.8 取得州政府的資料 42.2 其他警察部門的建議 12.6 取得鄰近部門的資料 18.3 軟體的展示 7.1 過去的使用經驗 4.0 供應商的信件 4.0 警察期刊的報導 0.8 表2-5-2 地方政府購買軟體的選擇程序

資料來源:Rocheleau, B., “The Software Selection Process in Local Governments”, 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94, Vol.24,

No.3, pp.317-330.

(三)高科技市場的供應商考量與轉換行為

數據

表 2-2-1、關係行銷的定義(資料來源:王郁惠,民 86)
圖 2-6-1 預期失驗的理論
圖 2-6-4 以經驗為主的顧客滿意不滿意的基準模式
圖 2-6-6 滿意度模式的演進 資料來源:張佑任, 「整合性服務品質模式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期 望認知產品表現認知差異 顧客 滿意度期 望認知差異顧客滿意度認知產品表現認知差異顧客滿意度期 望認知產品表現認知差異顧客滿意度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聯合診所所提供之服務範圍計有門診醫療服務(一樓)及 復健治療服務(二樓)兩項,本研究係針對一樓「門診醫療服務流 程」進行研究。由於△△聯合診所之門診醫療服務不具設計及研發

and Dagtekin, I., “Mixed convection in two-sided lid-driven differentially heated square cav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Vol.47, 2004, pp. M.,

[16] Dennis, A.R., Nunamaker, J.R., and Vogel, D.R., “A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and Field Research in the Study of Electronic Meeting Systems,” Journal of Management

Y., (1997), “Resource recovery of sludge as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 a future trend in sludge management,” Journal of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2000)

“ Consumer choice behavior i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supermarkets: the effects of brand name, price, and other search attribu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and Varble, D.L, “Purchasing’s performance as seen by its internal customes: a study in a service org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Materials Management, 33(3),

Thu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segments for wine consumers in Taiwan by product, brand decision, and purchasing involvement, and then determine the

and J Van Welle, A., “Strategic Direction through Purchas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pring Special Issue, 2002, pp.30-37..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