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小學國際教育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中小學國際教育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以「國際教育」、「全球教育」、「教育國際化」等關鍵詞,蒐集與中小 學國際教育有關之文獻與研究,並整理分析如下:

壹、國際教育政策分析

蔡孟娜(2010)以質性研究,探討高雄市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內涵與推動情 形;陳弘哲(2010)綜合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探究英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策略、

國際教育政策與交流計畫,分析英國中小學教育之優勢,作為我國發展中小學國

41

際教育之參考;朱啟華(2010)則是以批判教育學觀點,從教材及教育目的面向 評析《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的內容分析白皮書;黃碧智(2012)亦針對白皮 書中的學校本位與融入課程核心理念進行分析與檢視。

貳、國際教育之指標建構

王友聖(2008)與呂瑋修(2008)分別以桃園縣、臺南市為例,進行中小學 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其以教育行政人員為主要研究對象,歸納出中小學國際 教育指標構面,包括願景、組織、課程與教學、經費資源、環境設施、交流合作 等,而王友聖亦強調教師素質與學生素養於國際教育推動中的重要性;方瑞霙

(2012)則是從社會領域下進行全球教育目標及能力指標相關連程度之研究;林 彥伶(2012)與董素芬(2012)則是以學者專家為研究研究諮詢對象,進行全球 教育能力指標與課程指標之建構研究。

參、國際教育交流

董進彬(2011)以桃園縣兩所國小為例,進行國際交流之個案研究;林蓓莉

(2011)亦以國小為個案進行國際教育交流之研究,其肯定國際交流可提升學生 的國際素養與知能。上述研究歸納出學校在國際交流時常遇到的困境,包括學校 不易找尋國際合作學校、學生家庭經濟及家長價值觀影響交流學生人數、交流深 度因語言能力受限等。

肆、國際教育教師專業

陳弘哲(2010)研究指出英國中小學國際教育可蓬勃發展是因為具有國際教育 專長教師;曾鼎育(2012)使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嘉義縣與臺南市中小學 教師為對象,探究目前中小學教師國際素養之現況,其研究結果為中小學教師的 國際教育整體素養屬於中上程度,其中以「國際教育的認知」表現最佳,而「外 語能力」最低;許玉芳(2010)以桃園縣國中教師為對象,探究教師全球議題知

42

能與專業發展關係,其發現國中教師全球議題知能整體情況為中上程度,在「環 境議題」向度表現最佳,且桃園縣國中教師全球議題知能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間呈 現正相關;吳卉宜(2013)以個案研究方式,探究國際教育專業發展的實施概況;

林素炫(2011)進行臺中市國小教師國際觀之研究,其發現教師於個人國際經驗 上的接觸面尚有提升空間;林素卿(2011)亦於研究中建議應將全球教育融入相 關的師資培育課程中,使教師能在師資培育階段能培養出全球意識與敏銳度。

伍、教材內容分析

在「教材內容分析」之研究部分,相關研究(張嘉勳,2008;陳昀嬋,2009;

蔡依倩,2009;吳宜寰,2012;林麗惠,2012)分析了教課書、補充教材中的國 際教育內涵,發現不同版本教課書與教材在國際教育內涵與議題的分布上有所差 異。

陸、課程發展與教學

關於課程發展與教學之相關學術論文,可依其研究方法區分為行動研究、準 實驗研究以及個案研究等部分,以下分別敘述之。在課程發展與教學面向的論文 中,大部分的研究(陳劍涵,2004;顏佩如,2004;吳靜芬,2009;李光豐,2009;

李岩勳,2009;陳盈丹,2009;邱卿雲,2009;曾淑珠,2009;江文芳,2010;

王虹文,2011;李小琪,2011;高雅鈴,2011;陳慧美,2012;洪西馨,2013)採 用行動研究法,各研究者自行發展設計全球教育主題式教學方案,並透過教學、

檢視成效與反省修正教學方案等過程來進行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全球教育課程 實施後,學生在認知、情意與參與行動面向多獲得良好的表現,且有顯著的提升 成效。

顏行亮(2005)、周士堯(2007)、曾晏祝(2007)、陳詵婕(2010)等人則是 以準研究實驗法進行全球教育課程之研究。不同於課程行動研究結果有一致性的

43

傾向,曾晏祝(2007)發現在全球議題認知與全球意識上,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 學效果皆良好,無顯著差異,但在全球議題規劃能力、課程參與及興趣、全球參 與意願方面,主題式統整課程比傳統教學的效果更好;陳詵婕(2010)亦發現其 實施全球教育課程在量化分析上未能顯著提升國中生全球知識、態度與行動,但 在質性分析上卻可見其成效;而周士堯(2007)與顏行亮(2005)的研究結果則 是認為學生在課程實施後,在全球教育知識、情意與技能的學習成效上有明顯的 進步。

在個案研究部分,鄭育嬿(2010)進行臺灣與香港學校網路專案計畫之研究,

其認為港臺跨國網路專案式學習可實踐與達成國小教育國際化,以及發揮網路合 作學習之特色與克服電腦在教育應用之困難;古基煌(2012)以兩所參與教師連 結專案之國中進行個案研究,研究發現有參與學校夥伴關係之學生具有國際觀,

顯見參與國際教育是有正面肯定的,而課程、師資與教學是參與團隊最大的挑戰,

也是推動國際教育的關鍵;李思範(2010)研究指出個案學校實施國際教育的成 果相當顯著,但也指出個案學校在教室連結專案中,學生於語言溝通能力上有所 限制 ,且缺乏將國際教育交流成果推廣至全校學生的機制等困境;黃碧智(2012)

進行國小學校本位融入課程之個案研究,歸納出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研發歷程,

包括國際教育概念之釐清、尋找主題、進行教學設計、詴教、前測與後測、反思 與再修正教學設計,其也整理在設計國際教育融入課程時的主要困難為:將概念 轉化為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中的活動無法與國際教育結合、容易成為側重知識的 傳遞)、 教學的執行、時間與負擔的問題等;曹治臻(2013)以兩所國小為個案,

進行全球教育融入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其認為個案學校皆以學校本身 的優勢發展全球教育課程,但也發現個案學校在經費、語言能力、教學與行政配 合上遇到問題,且學校也認為政策問題需要改進。

研究者大致將國際教育相關研究,依其主題分為國際教育政策分析、指標建

44

構、國際交流、教師專業發展、教材內容分析,以及課程發展與教學等類別。從 上述研究中可發現與課程發展與教學有關的文獻不算少,其中多數研究主要著重 於課程的發展與實施,並評量學生整體的學習成效與反思修正教學過程,另外研 究者也發現與國際教育有關之研究文獻,多數是以國小階段為個案或研究對象,

以國中或高中為研究對象的文獻較少。不同於多數國際教育研究,本研究的研究 個案學校為國中與高中。

相關研究指出學校在實施國際交流時,會出現限於少數學生參加的現象(董 進彬,2011;李思範,2010),此可能是受到經濟因素與家長價值觀因素的影響(董 進彬,2011),學校也較缺乏將國際交流成果推廣至全校學生的機制(李思範,

2010),而本研究目的之一是想瞭解學生在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與教學活動的參與方 式,管道與機會等,但目前與國際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相關之研究,多數是以部 分班級或年級學生作為課程實施對象,其較少對於學生參與課程的管道與機會進 行探討。理想上若國際教育以課程融入的方式來實施,發展為全校學生普遍適用 的國際教育課程,應可擴大學生參與國際教育的數量,但如果學校在實施國際教 育課程時仍侷限於在部分班級或社團實施,是否仍會產生與國際交流一樣有參與 機會不同之疑慮,因此本研究想瞭解個案學校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與教學活動之實 施對象範圍、學生參與管道,以及是否多數學生皆有接觸國際教育的機會,並且 詴圖從學生選擇是否參與國際教育課程之理由,來探討是否存在某些因素,可能 會影響學生接觸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與教學活動的接觸意願,例如學生是否會因受 到家庭社經背景或外語能力而影響其參與國際教育的意願或參與機會。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