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分析

本節內容為說明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蒐集方法與資料分析方式。

壹、資料蒐集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資料蒐集方式包括:文件分析、觀察與訪談,分別說 明如下。

一、文件分析

文件分析(document analysis)是指研究者從人們所經驗以及製作各種文字記 錄、照片、文件檔案等資料中,予以分析的過程(張慶勳,2011)。文件的範圍包

50

含會議議程、通知與紀錄、報告書、書信等,其主要是在確認與增強其他途徑所 獲得的證據(潘慧玲,2004)。

在文件的研究資料蒐集上,研究者先蒐集與中小學國際教育相關之官方文 件、期刊與相關網路資訊外,亦請個案學校協助提供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融入課程 時的相關文件,包括學校本位國際教育計畫書、課程實施成果報告、開課說明文 件、教學成果報告書、成果分享會資料、交流課程相關文件等資料(附錄 4),作 為佐證訪談內容與提供研究訊息使用。

二、觀察

觀察法(observation)為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對研究對象的行為作有計畫與 系統的觀察,對研究對象之行為進行客觀解釋的方法(郭生玉,1997)。

研究者實地進入個案學校,觀察學校進行國際教育課程的教學情形,並以客 觀記錄方式來瞭解課程實施的過程。研究者依循現場的實際教學進度安排來觀察 課程,研究者於個案高中共觀察 4 堂課,於個案國中共觀察 3 堂課(附錄 5)。觀 察過程的關注面向包括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與相關教學活動之內容、教師教學方 式、教師與學生之互動、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行為等。研究者於觀察當下,將實 際發生的情形記錄於觀察紀錄表中,從中發掘有意義的事件,並將觀察內容作為 訪談與文件分析內容之佐證。

三、訪談

訪談(interview)為研究者為達成研究目的,選擇經由訪談者與受訪之間面對 面的互動,透過彼此之間的對話而蒐集資料的歷程(張慶勳,2011),此為個案研 究最重要的資料來源之一(尚榮安譯,2001;潘慧玲,2004; Yin, 1994;Yin, 2003)。 訪談形式可分為正式訪談與非正式訪談,正式訪談是指研究者與受訪者約定訪談 時間、地點,並說明研究目的的訪談方式(張慶勳,2011),而正式訪談又可分為

51

結構式訪談、半結構式訪談與非結構式訪談(潘慧玲,2004),相較於結構式訪談,

半結構式訪談更具彈性,其列出訪談大綱作為指引,研究人員可依受訪者回答之 內容來彈性調整訪談問題與提問順序(高淑青,2008)。

本研究採用正式訪談與半結構式訪談,透過訪談可瞭解教師對國際教育的認 知與瞭解其對課程的看法,從學生的訪談內容中可探討學生的課程參與機會與其 選擇是否參與課程的理由,以及學生在參與課程後的學習感受。依據上述研究目 的,本研究的受訪對象可分為大致教師與學生兩類,學生部分又分為有參加與未 參加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學生。關於教師部分的受訪人數,研究者訪談了 2 位個 案高中教師、1 位個案國中主任與 1 位個案國中教師,此 4 位受訪者為個案學校中 參與規劃與執行學校國際教育的主要成員;在學生部分,研究者於兩所個案學校 各訪談 3 位有參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與 3 位未參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學生,故 本研究共有 16 位受訪者。

在受訪者之選擇上,受訪主任與教師為透過個案學校校長之介紹,在受訪學 生的取樣部分為請校方協助介紹與安排為主,且學生主要是以其是否有參與國際 教育課程為背景條件來區分,家庭社經情況、性別、年齡或課業成尌等其他條件 並非為學生取樣的限定條件。

關於受訪者的身份背景(表 3-1),個案高中的 2 位受訪教師為個案高中全球 化選修課程的授課教師,在學生受訪者部分,參與全球化選修課程的 3 位受訪學 生剛好皆為男性,且都未選擇參加全球化班課程中的「全球化教育交流之旅」課 程,另外個案高中未參與全球化選修課程的 3 位受訪者各為 1 名女性與 2 名男性,

分別屬於個案高中韓國語文選修課程、英語資優班與日本語言選修課程的學生;

在個案國中的受訪教師部分,受訪者分別為 1 位教務主任與 1 位童軍教師,教務 主任為學校推動國際教育的主要規劃者,而童軍教師則為蝴蝶保育社授課教師,

在個案國中學生部分,主要是以有無參與國際教育社團以及英國交流課程作為區

52

53

54

談對象設計了不同的訪談大綱(附錄 6),除了區分教師與學生兩種訪談大綱,而 學生訪談大綱又依據學生是否有參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分為兩類,以下為本研究 之訪談架構:

(一)以教師為受訪對象之訪談大綱

1. 對國際教育的認知理解面向:對「國際教育」的理解為何?實施國際教育 的理想方式為何?

2. 關於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規劃與實施面向:

(1)學校目前實施的國際教育內容、實施過程與成效為何?

(2)學校實施的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目標為何?課程的制度規劃與課程內 容設計為何?由哪些人來參與課程計畫與實施?

(3)規劃國際教育融入課程時有何重要考量因素?學生之不同背景是否納 入為考量因素之一?

(4)學校實施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過程與成效為何?

(5)學校在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實施上需要協助或加強的部分?

3. 關於學生參與國際教育課程的機會面向

(1)目前有多少學生參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學生透過哪些管道參與學校 的國際教育課程?理想的實施對象範圍為何?

(2)尌觀察而言,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參與國際教育的機會與學習成效上,

是否可能會有差異?

(二)以有參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學生為受訪對象之訪談大綱

1. 參與機會面向:透過哪些活動或課程能提升國際視野或能力?學校有沒有 提供類似的活動或課程?知道要如何參加這些活動或課程?選擇參與的

55

考量因為何?

2. 學習感受面向:

(1)你所參與的課程能不能增進國際視野或態度?對學校這些課程有興趣 嗎?

(2)在課程學習上有遇到困難或問題嗎?希望學校可提供那方面協助來增 加國際視野?建議為何?

(三)以未參與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學生為受訪對象之訪談大綱

1. 透過哪些活動或課程能提升你的國際視野與能力?學校有沒有提供類似 的活動或課程?

2. 知道要如何參加這些活動或課程嗎?選擇不參與的考量為何?

3. 若排除無法參與這些活動或課程的因素,會想要參加這些活動嗎?

4. 對於學校這些課程有何看法或建議?

貳、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包括所蒐集到的文件資料、觀察紀錄與訪談內容,以下為 本研究資料的處理與分析方式。

一、資料的編號處理

研究者將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標號處理,依據其資料性質進行檔案編號,不同 研究資料的編號方式如下。

(一)文件資料

本研究的文件資料的編號方式是以二個英文字母與二位數字組成,第一個英 文字母為學校代碼,「A」為個案高中,「B」為個案國中,第二個英文字母為資料 的屬性,文件資料代碼為「D」,後兩位數字表是不同文件的流水號,例如「BD02」

56

表示個案國中的第二份文件,「AD09」代表個案高中的第九份文件。

(二)觀察記錄

林生傳(2003)指出觀察之後應即時做紀錄,並作初步的分析與反省,避免 遺忘且能隨時調整(林生傳,2003)。教師們同意接受觀課後,研究者於觀察課程 時立即紙本紀錄當時的課程教學情形,並針對特殊或較有意義的事件增加附註內 容。

當每次觀察課程結束後,研究者將紙本的課程觀察記錄轉為電子檔(觀察記 錄示例請見附錄 7),且進行整理與分析觀察記錄資料的工作。在資料編號處理上,

研究者將觀察記錄代碼設為英文字母「O」,且於後方加上二位數字以代表各次不 同觀察紀錄之流水編號,例如「AO01」表示個案高中的第一份觀察記錄資料;

「BO02」表示個案高中的第二份觀察記錄資料。

(三)訪談資料

本研究於訪談時採用錄音與紙筆紀錄方式紀錄,且於訪談結束後將訪談的錄 音檔案轉成為逐字稿(逐字稿示例請見附錄 8),再將逐字稿內容進行編號、編碼 與分析。

為了保護受訪者身份隱私,本研究將以代碼替代受訪者本名(表 3-1)。訪談 資料的編號類似受訪者的名稱代碼編號,是由三個英文字母與一位數字組成,首 先第一個英文字母為學校代碼,「A」為個案高中,「B」為個案國中,第二個英文 字母「I」表示訪談資料代碼,第三個英文字母為受訪者身份,「T」表示教師或主 任,「S」表示學生,最後一位數字為不同受訪者的流水編號,例如「AIT2」表示 個案高中第二位受訪教師訪談資料,「BIS3」代表個案國中的第三位受訪學生訪談 資料。

57

二、資料的內容分析

資料分析基本上為一種歸納的過程,先將資料組織成為類別,再找出各類別 之間的組型或關係(王文科、王智弘,2002)。研究者處理好訪談逐字稿、觀察記 錄與文件資料的檔案編號後,接著進行資料分析工作,首先進行資料編碼,將各 類資料的中的文句或段落予以概念性標籤(齊力、林本炫,2005),繼而將相關連 的概念提升為主軸編碼,並將相關連的語詞及編碼進行歸納與分類,再進一步詮 釋與探究出其中有意義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