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國際教育融入課程

教育部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策略從學校本位角度出發,以課程融入方式為 推動主軸,並以此作為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國際化之推動基礎,而教 育部(2012b)為推動國際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目前已研發出《中小學國際教育 融入課程資源手冊》國小版(教育部,2012b)、國中版(教育部,2013a)與高職 版(教育部,2013b)等資料,作為中小學教師實施國際教育之課程教學資源與參 考範例。由於本研究之個案學校以國際教育融入課程面向來推動國際教育,因此 研究者認為需要先瞭解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意涵,以及瞭解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 課程之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國際教育課程主題與課程融入的教學模式。

33

壹、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內涵

隨著社會的變遷,教育新興議題不斷出現,而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與課程架 構內納入新的教育議題便變得相當重要,故可突破傳統課程架構與時間限制的課 程融入教學(teaching across the curriculum)之理念與作法應運而生(吳清山、林 天祐,2010)。課程融入教學是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某種要課程內容融入 在主修課程上面,以機動滲透的方式傳授給學生,因而達到教育於無形的目的(吳 清山、林天祐,2010)。課程融入教學的優點之一在於不必新增主修課程便可擴充 學生的學習領域,且具有機動性,可以彈性調整課程內容,但課程融入教學的成 敗關鍵為教師必頇對所欲融入的內容有所瞭解,且具備課程統整之能力(吳清山、

林天祐,2010;曹治臻,2013),才能有效且確實的發揮議題融入課程之成果。

國際教育雖已非教育之新興議題,但中小學的國際教育為我國近年重要的教 育關注面向。教育部(2012b)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基於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理念,

亦重視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實施,強調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為國際教育向下扎根的 基礎,透過深耕與落實國際教育課程與教學,以此與其他三個同為國際教育推動 面向之實施方法(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合作運用,促進中小 學國際教育之推展。

Larsen(2004)主張國際教育必頇融入於課程中。國際教育課程融入是指將與 文化學習、全球議題、國際關連有關之議題內容(例如全球暖化、人權與國際援 助、區域經貿整合等)普遍融入各領域或科目的正式及非正式課程教學中,其目 的在於開展學生對國際議題、全球發展與世界和帄的理解與意識,培養其具有國 際關懷的態度與行動(教育部,2012b)。

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推動方式是成本較低的作法,且能適用於任何學科中

(Buchino & Herring, 2011),其可讓學生不需耗費鉅資,在課堂中尌能接觸國際議 題、理解國際社會與培養國際素養,且國際教育融入課程之作法能讓不同階級、

34

性別、種族的學生皆能有機會學習國際觀知識,以及發展面對全球化環境必備的 知能,故國際教育融入課程具有落實教育機會均等的可能性,也使國際教育不再 為特定背景學生之專利(教育部,2012b)。

貳、國際教育之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

目前已有相關研究(王友聖,2008;呂瑋修,2008;林彥伶,2012;董素芬,

2012)在探討中小學國際教育指標之建構,而為了利於學校進行學校本位國際教 育課程與教學之發展與實施,教育部(教育部,2012b;教育部,2013a;教育部,

2013b)亦設立了國際教育的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作為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融入課 程之參考依據,以下為教育部所建立之國際教育課程目標與能力指標內容。

一、國際教育之課程目標

教育部依據《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所揭示的「國家認同」、「國際素養」、

「全球競合力」及「全球責任感」四項國際教育目標,發展出包含認知、情意與 行動面向之國際教育課程目標(教育部,2012b):

(一)培養學生具備國際視野的本土文化認同與愛國情操,實踐個人對國家的責 任。

(二)培養學生尊重與欣賞不同文化以及跨文化溝通與反思能力。

(三)培養學生在國際競爭與交流中所需的外語能力及專業知能。

(四)培養學生認識全球重要議題,並在全球競合中發揮個人所長。

(五)引導學生具備全球意識、全球智能、全球公民責任感及全球行動力。

二、國際教育之能力指標

教育部依據「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感」四項

35

國際教育目標,建立中小學國際教育之能力指標(附錄 2),而這些指標又可各分 為基礎、中階與高階能力(教育部,2012b)。能力指標的層級並非與中小學教育 階段相對應,而是由學校依其實施國際教育的情形,來選擇符合學校需求的能力 指標階層(教育部,2012b)。尌指標的內容而言,相較於基礎能力指標對於各目 標面向的認知與理解,高階能力指標更為重視反思、批判與行動能力。

教育部彙整了中小學國際教育的課程目標,建立出國際教育的能力指標,且

《中小學國際教育融入課程資源手冊》(教育部,2012b:18)針對各項能力指標 進行更詳細的補充說明。研究者認為國際教育的能力指標與課程目標有助於學校 找尋國教育的推動方向,且可作為學校發展符合學校本位需求之國際教育課程的 參考依據,另外,學校也可透過能力指標與課程目標,來檢視其過去實施與未來 預計推動的國際教育活動,是否有達到教育部所制定的國際教育課程目標,以此 檢視學校所推動之國際教育活動是否為《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所謂的國際教 育。

參、國際教育之課程主題軸

學校可透過將全球或國際議題融入於課程中,培養學生之世界公民意識,以 及其對全球化的適應力與競合力。

Collins、Czarra 與Smith(1995)分析全球教育與國際教育相關研究,歸納出 十類全球議題,包括衝突及控制、經濟體系、全球信仰體系、人權與社會正義、

資源、能源與環境的全球治理、政治體系、人口、種族與族群的共同性與多元性、

科技官僚革命以及永續發展。

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的課程議題部分,教育部以「全球議題」、「文化學習」

與「國際關連」作為國際教育之課程主題軸,並在這些主題軸下各自發展出相關 的課程主題與次主題(教育部,2012b;教育部,2013a;教育部,2013b),而學

36

校可透過將這些議題融入於課程中,發展學生之世界公民意識。以下將列舉「全 球議題」、「文化學習」與「國際關連」主題軸與其各項次主題。

一、全球議題

「全球議題」課程主題軸,主要是想讓學生瞭解全球議題的基本概念,培養 其全球素養;使學生具備對全球議題間複雜性與相互關連性的分析能力,以及評 估與辨識全球國際環境的能力;讓學生面對價值衝突時能保持中立態度;培養學 生的公民意識與全球公民行動力等,在「全球議題」下可分為「和帄與衝突」、「合 作與競爭」、「正義與人權」、「環境與永續」四項主題與各次主題(教育部,2012b;

教育部,2013a;教育部,2013b)。

(一)和帄與衝突:包括國家安全、武器競賽、恐怖主義與展爭等次主題。

(二)合作與競爭:包括國際組織、國際援助、文教交流、國際關係、國際經濟 競爭等此主題。

(三)正義與人權:包括教育與福利、健康與醫療、人權、犯罪、飢荒與貧窮、

性別帄等、資訊科技等次主題。

(四)環境永續:包括水、土地與空氣的環境惡化、自然資源的使用與替代能源 開發、生物多樣性、全球暖化、熱帶雨林、綠色革命等次主題。

二、文化學習

「文化學習」課程主題軸,目的是想讓學生以多元觀點深入瞭解自身以外的 文化在於培養學生以多元觀點深入瞭解自身文化以外的文化,瞭解文化的改變歷 程;引導學生能評估文化中的事件和發展趨勢,以及比較不同文化的多元觀點;

培養學生具備跨文化的理解與溝通能力,並進一步包容文化差異與欣賞多元文化 價值等,「文化學習」下可細分為「文化面向」、「文化多樣性」、「文化接觸」與「文

37

化識能」等四項主題與各次主題(教育部,2012b;教育部,2013a;教育部,2013b)。

(一)文化面向:包括種族衝突與通婚、語言、階級、宗教、人口結構、移民、

難民等次主題。

(二)文化多樣性:包括文化的共通性與差異性、文化的認同等次主題。

(三)文化接觸:包括文化的互動與交流、文化衝突與合作,以及文化創新與轉 化等次主題。

(四)文化識能:包括文化詮釋、文化欣賞、文化批判等次主題。

三、國際關連

「國際關連」課程主題軸,在於培養學生能分析個人行動對在地、國家及全 球影響,以及辨識全球問題與在地社區、國家的關連性;培養學生具備參與全球 公民活動的能力;使學生在面對全球議題的歷程中,具有取得國際議題相關資料,

與分析資料來源可靠性的能力等,「國際關聯」主題軸下又可發展出「全球化」、「時 間關連」、「空間關連」與「議題關連」四項主題與其各自發展的次主題(教育部,

2012b;教育部,2013a;教育部,2013b)。

(一)全球化:包括全球化的現象、全球化的正面或負面影響、在地全球化與全 球在地化、世界觀等次主題。

(二)時間關連: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全球發展的相互影響等次主題。

(三)空間關連:包括個人、國家公民與世界公民之間的相互連結等次主題。

(四)議題關連:包括全球的相互依賴性與因果關係等次主題。

在國際教育課程三大主題軸下,包含了許多的相關主題與次議題。學校與教 師在發展課程或設計教學活動時,可參考學校的特色、學生興趣,從「全球議題」、

在國際教育課程三大主題軸下,包含了許多的相關主題與次議題。學校與教 師在發展課程或設計教學活動時,可參考學校的特色、學生興趣,從「全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