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概述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概述

教育基本法(1999)第二條指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民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 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並將「瞭解與關懷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

列入教育目的之內涵。教育基本法將培養公民國際視野之概念納於其中,可視為 我國重視國際教育與培育多元文化素養之初步作為。

教育部於 2002 年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文化學習與國 際理解」列為十大基本能力指標之一,強調需教導學生認識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

瞭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 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教育部,2008;陳怡如,2011);此外《國民中小學九 年一貫課程綱要》中的社會學習領域亦將「全球關連」列為九個主題軸之一,且 在國小低年級至國中各學習階段都設有「全球關連」的分段能力指標(教育部,

2008;周珮儀,2011)。整體而言,《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文化學 習與國際理解」基本能力與社會學習領域的分段能力指標,其目標皆為培養學生 瞭解其他文化與欣賞不同文化的態度,建立正向的國際觀,希冀以能力指標促使 國際素養與多元文化概念落實於中小學階段之教學中。

教育部過去已針對後期中等教育階段進行國際教育相關的推動工作,例如 1999 年的「高級中學第二外語教育三期 5 年計畫」,以及 2000 年公布的「增進高 級中等學校學生國際視野方案」,但這些方案的對象範圍集中在高中職階段,參與的 學生數受到較多限制(詹聖如,2011)。近期,教育部於 2011 年發布《中小學國際教 育白皮書》,希冀統整全國教育資源,從中小學階段來進行培養學生國際素養的扎根 工程。

除了教育部外,各縣市政府亦有其國際教育政策相關措施,例如臺北市 2009 年 10 月訂定《 2010-2015 年臺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陳麗華,2010);2007 年高

20

雄市教育局於高中職教育科(第一科)中設立「國際教育股」(詹盛如,2011);

桃園縣設立了全臺第一所強調國際導向與提供多語言課程及教學環境的「國際高 中」(桃園縣立大園國際高級中學)(詹盛如,2011)。

由上述內容得知,在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制定與正式公布前,

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已開始關注於培養中小學生面對不同文化與國際議題時應具 備知能與態度,並透過政策與計畫的執行來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由於《中小學 國際教育白皮書》為我國中央的國際教育政策,具有引領各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 更可較系統地進行國際教育推動工作的作用,以及本研究的兩所個案學校皆積極 參與教育部的國際教育補助計畫,故本研究將著重於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 書》之國際教育政策探討,以下將簡介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內容、《教 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推動國際教育計畫要點》之內容與 執行情況。

壹、《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概述

繼《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公布後,2011 年 4 月 20 日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國 際教育白皮書》,展現了教育部積極落實《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各項方案的信 念與行動,以及其對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之重視。以下先簡述《中小學國際 教育白皮書》之發展沿革,以瞭解此白皮書正式公布前的準備過程與前置作業,

其後再簡述《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內容。

一、《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發展沿革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政策制定,緣起於 2009 年 2 月的全國教育局處 長會議,當時許多縣市政府教育局(處)代表意識到全球化時代的來臨,瞭解到 已有不少中小學的教學與課程關注於全球化議題,且這些學校也開始進行各種的 國際交流活動,然而當時我國尚未有個全面且一貫的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故產

21

生希望教育部能規劃國際教育白皮書之期待(教育部,2011c),而教育部亦於 2009 年起著手研擬國際教育白皮書,且於同年 7 月的第二次全國教育局處長會議時提 出《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草案(顏佩如、張美雲,2011)。

為能適切規劃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政策,教育部於白皮書公布前也已開始進 行推動中小學國際教育的前置準備工作,例如教育部為能取得可供為中小學國際 教育政策規劃與管理的資料依據,於 2009 年 6 月中旬至 2010 年 8 月中旬這段期 間,進行「全國中小學國際教育交流及外籍學生尌學資訊管理計畫」,透過由各中 小學所提供之資料與數據,取得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交流與外籍學生的尌學資 訊,有助於瞭解當時我國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之情況(教育部,2010);此外,教 育部為培養推動國際教育之種子教育人員,以及建立國際教育人力資源庫,亦於 2009 年執行「建置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業知能人力資源計畫」,希冀藉由「國際教育 專業知能研習」、「國際教育海外專題參訪」、「國際教育實務研討工作坊」等階段 培訓,發展中小學教育人員之國際教育專業知能(教育部,2009),推動我國中小 學國際教育工作。

2010 年,教育部將《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草案摘要為「推動中小學國際 教育方案」,提經「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的分區座談與大會討論(教育部,2011c;

邱玉蟾,2012a),並於 2011 年公布之《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正式提出此行動方 案內容,其以「整備推動機制與資源,建立國際教育有效支援系統」與「擴大課 程與學習向度,提升國際教育的深度與廣度」為目標,並根據此兩大目標提出「統 整規劃全國行政支援系統,建置整備推動機制」、「帄衡區域資源落差,整合推動 資源」、「建立成效指標及管考機制,進行全面品管。」、「引導學校從融入課程、

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四軌併進,加強國際教育的學習深度」、「引 導學校從地理區域上與國際知能上,擴大國際教育的學習向度」五項方法以及其 19 項相對應的具體措施(附錄 1)(教育部,2011b);2011 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我國

22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相較於由白皮書草案摘錄而成的「推動中小學國際 教育方案」,《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更能完整與詳細呈現我國中小學國際教 育的推動策略。

二、《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政策內容

以下將從中小學國際教育願景與目標、問題分析、推動策略與推動計畫面向,

簡述《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之內容。

(一)願景與目標

2011年公布的《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以「扎根培育 21 世紀國際化人才」

為願景,預計自2012年起至2021 年止,共10年時間,分兩階段執行各項計畫,希 望透過教育國際化的過程,讓中小學生能瞭解國際社會與發展國際態度,並以培 育出具備「國家認同」、「國際素養」、「全球競合力」、「全球責任感」四項 特質的國際化人才為目標(教育部,2011a;教育部,2011c;教育部,2011d)。

「國家認同」是指從認識自我文化出發,認識臺灣特殊的歷史定位,體認認國家 在國際社會的特殊情境,並正視自己對國家的責任;「國際素養」為從外語、文 化或全球議題的學習中產生具國家主體的國際意識,並能理解、尊重與欣賞不同 文化,具備接觸議題與學習跨文化溝通的知識與技巧;「全球競合力」是指激發 跨國文化比較的觀察力與反思能力,瞭解國際間競爭與合作實際運作情形,並強 化參與國際交流及國際教育活動所需的多元外語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體 驗國際競爭與合作經驗;「全球責任感」則為尊重不同族群、地域與文化,強調 人權與永續觀念,體認世界和帄的價值與全球的相互依存性,產生對全球的道德 與責任感(教育部,2011a)。

(二)問題分析

教育部於 2009 年對全國中小學推動國際教育情形進行普查,發現在實施內容

23

部分出現深度與廣度不足的問題,例如學校在推動國際教育多集中在國際交流面 向,而在融入課程、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國際化三個面向則相對失衡;各校推動 國際教育之作法及認知差異大,且經驗與知識無法傳承;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無從 瞭解學校實施國際教育的困難,學校則難以瞭解目標進展與待加強之處。此外,

在實施條件方面,則有資源不足與支援欠缺的問題,包括缺乏專責人力、經費補 助有限、師資培育不足、未能統整社區資源、未能顧及弱勢學生,以及欠缺普查 機制(教育部,2011a)。

(三)推動策略

為具體落實中小學國際教育的願景、目標與改善問題,教育部所提出的中小 學國際教育推動策略將遵循以下三個核心理念:第一,以學校本位為基礎,提供 教學資源與行政支援;第二,以融入課程為主軸,加強縱向連貫與跨科統整;以 及第三,以支持基層為重點,落實中央地方雙向推動機制(教育部,2011a)。

在三大核心理念支持下,教育部以「深度與廣度並重」為主要策略、「資源統 整與支援系統」為次要策略來落實中小學國際教育(教育部,2011a)。

首先,在「深度與廣度並重」主要策略部分,兼重「強化國際教育的深度」

與「增進國際教育廣度」策略,前者「強化國際教育的深度」策略是指以學校本 位方式,且同時強調以「融入課程、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四 面向來推動國際教育,在國際教育融入課程面向,是指依據高中職及國中、國小 的課程需求,逐步研發相關課程、教材及教學模式,鼓勵學校教師將國際議題、

與「增進國際教育廣度」策略,前者「強化國際教育的深度」策略是指以學校本 位方式,且同時強調以「融入課程、國際交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四 面向來推動國際教育,在國際教育融入課程面向,是指依據高中職及國中、國小 的課程需求,逐步研發相關課程、教材及教學模式,鼓勵學校教師將國際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