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中文字的特性、識字的相關理論

本節先探討中文性的特性、中文識字的心理歷程,再探討與本研究相 關的中文識字教學法。

壹、中文字的特性

中文小學裡明確教導的 2570 個中文字形的特性,系統地被研究,包括 字形的種類、視覺的複雜性、空間結構、語音的規則和一致性、語義的透 明性、獨立和結合的成分、語音和語義的家族等。在這些研究當中,中文 字形的視覺的複雜性、語音的規則和語義的透明性在小學中增加被教導,

從較早的年級到較晚的年級。書寫的中文是有邏輯的,而且兒童是可以了 解和使用的(Shu, Chen, Anderson, Wu & Xuan, 2003)。以下將中文字的特性整理 如下:

一、形音義結合

中國文字有形音義三種組成要素,大部分的國字本身或多或少都有形 音義的線索。

二、單一音節

每個國字都只有一個音節,不像西方拼音文字系統一字有多個音節。

三、具組合特色

國字的結構有獨體和合體之分(黃沛榮,1996),獨體文字指的是中文 字的基本結構,合體字指的是由獨體字組合而成的綜合字形,中文字具有 組合性文字的特性(萬雲英,1991)。

四、具組字規則知識

中文字有其組字規則知識,意即組成中文字的字元中,某些在字裡有

固定的空間位置,如「宀」固定出現在上方(鄭昭明,1991)。

五、形聲字多(包括部首偏旁的語義知識、聲符偏旁的音讀知識)

國字大約有 80%是形聲字,學生由形聲字「聲旁表音、部首表義」的 特徵,可以增進學生認讀國字或推測字義的能力(胡永崇,2002)。現代中 文字形有超過 80%是形聲字(Shu, 2003)。所謂聲旁表音知識是指,中文字 的發音,常與該字聲旁的發音有關,如「清」有「青」音,「跑」類似「包」

音等;所謂部首表義知識是指,中文字的部首,常可以顯示出字的字義或 類別,如「火」表示與火義有關的字(鄭昭明,1991)。國字的部首類似英 文的字根,有利於學生判斷字義(胡永崇,2002)。形聲字大多是部首與基 本字組合,這些有相同部份的形聲字,形成字族,意即基本字帶字與字族 文中的字族的概念。

六、字形表義的特徵及六書原理

中文通常被稱作象形表意文字,書寫中文最基本的單位是字形,一個 字形通常代表一個詞素(Shu, 2003)。中文字的字形和其意義有著密切的關 係,也就是中文字可以以字形來表示意義,這是中文字根本的性質,也就 是國字的組成規律,亦即六書造字原理(賈國均,1995a)。

六書是國字基本的造字原理,六書之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等四種造字原理皆對於輔助學生識字有一定的幫助(胡永崇,2002)。學習 障礙學生在知覺作用、符號化過程上有異常,所以在教導生字時,應教學 生文字學的知識,幫助學生識字(黃秀霜,1999)。

七、常用字集中,可組大量語詞

國字具有構詞特徵,也就是少量的字,可以組成許多不同的詞,衍生 大量的語詞(胡永崇,2002),如「米」,可造「米粉」、「米糕」等。

而 Shu 和 Anderson (1997)、Shu (2003)則指出,中文字是象形表意詞素文

字的書寫系統,書寫的符號或字形,代表語詞。中文有兩個層次的字形知 識,對字的意義很有用,第一個是字形層次,是語義部首,許多字形用同 樣的語意部首,如媽、奶、姨,共用「女」,且語意上是有關聯的;現代的 中文有 80%-90%的字是由兩個成分組成:一個叫作部首(偏旁、詞根、詞 素),可以對意義有所提示,一個是提供發音(Hoosain, 1991)。部首可能自 己是一個獨立的字體,也可能是一個結合的形式,必須要和其他的字體結 合,比如說「松」包含了「木」的部首,「木」自己可以自成一字,但「河」

包含的「氵」,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字。字形內部結構在有技巧的中文閱讀裡 扮演重要的角色。如吠、喊、唱、喝等口部的字可以推論和嘴巴有關,大 部分的部首都可以推論該字的意思,但不永遠都是這樣,因為經過幾世紀 來的使用,中文書寫系統已經改變了。第二個層次是文字層次,大量的中 文字是由兩個以上的字形混合組合而成,許多文字共用同樣的詞素,如柳 樹、松樹、棕櫚樹共用詞素「樹」,而且語義有關聯。而這兩個層次的中文 字形結構已被發現會影響有技巧的閱讀者之字的處理的過程。

由上可知,教導學生如何學習中文字時,可利用漢字以形表義的圖形 特點及六書原理,與利用中文字許多字形類似的特性,來提升識字困難學 生的記憶力與理解力,正與本研究字族文識字教學法與字理識字教學法的 精神不謀而合,詳見第三節與第四節的說明。

貳、識字心理歷程

曾志朗(1991)指出,學生閱讀文字時,會採用字形、語音和字義等 的多重線索來識字,刺激字的各種訊息先被激發起來,學生再綜合所有訊 息,合成一個最有可能的發音,進而能識字。胡志偉、顏乃欣(1995)則 認為,學生在識字時,字形會先激發長期記憶中的相似字,然後與字音、

字義產生不同強弱的聯結,最後接受愈多激發回饋的字形、字音及字義會

聯結起來,然後達成識字的目標。鄭昭明(1993)指出,人類的記憶系統 有一部「心理字典」,包含了特定的字彙知識,意指每個字有其特有的形音 義訊息、和它們彼此之間的連結關係,這些知識能被外界刺激激起反應,

達到學生欲辨識語音及文字的效果。萬雲英(1991)指出,學生在學習國 字記憶字形時有其心理歷程:(1)泛化階段:學生初步學習生字時,對字 形結構的各個成份尚未有正確完整的聯繫,再認或再寫時,容易產生錯用 或混淆;(2)初步的分化階段:透過複習、比較分析後,學生對生字已經 有初步的完整形象,不再混淆,但是對字形結構的比較細微的部分仍會出 錯,偶爾也會有猜測和泛化的情形;(3)牢固、精確的分化階段:經過不 斷地歸類、複習,及經由課文閱讀進行理解和運用,學生已能對生字有 90

%以上的掌握水準,能分析字的異同,及認識國字的規則,此階段不論是 讀音、釋義、或聽寫,都能正確迅速完成。

由上可知,在教導學生識字時,如果能提供學生形音義等多重線索,

讓學生能激發刺激字的各種訊息,再綜合所有訊息,合成一個最有可能的 發音,進而能識字。字族文識字教學法及字理識字教學法均能更加強學生 形音義的線索,讓學生更容易識字,詳見第三節與第四節的說明。

參、中文識字教學法

識字教學法大致可分成分散識字教學法與集中識字教學法。分散識字 教學法指的是從閱讀中識字,亦即從文章中導入新的語詞,再由新的語詞 中學習新的生字(萬雲英,1991),此法又叫「隨課文識字」。其優點是將 識字置於具體的語境中(老志鈞,2000),讓學生的學習由具體再到抽象,

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程序(萬雲英,1991),不但能在邊學邊用的反覆過程 中鞏固識字成果,且能讓學生學習在恰當的時機使用文字(林美鳳,2007),

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施惠玲,2000),但是缺點是學生不容易比較及

掌握文字的規則,故新字累積較慢(萬雲英,1991);目前國內小學的語文 教學採用此法。

集中識字教學法是 1958 年大陸遼寧省黑山縣北關學校提出的教學方 法,指教師運用字形相近或有共同特性的規則來教導學生識字,主要在教 導學生字彙知識(萬雲英,1991),是一系列字群的學習方法(洪淑娥、吳 耀宗,2008),是一種先暫時離開課文,把重點擺在識字的教學方法(老志 鈞,2000)。其優點是可以讓學生掌握文字規則,較快速累積生字;缺點是 集中識字的量太多、相似字過多,學生容易泛化、混淆,以及其重點放在 分析文字、則學習情境較呆板(林美鳳,2007;萬雲英,1991)。本研究採 用的字族文識字教學法,則結合了集中識字教學法與分散識字教學法的優 點,不但能集中識字,讓學生掌握文字規則、較快累積生字;還能寓識字 於閱讀之中,讓學生學習在恰當時機使用文字,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集中識字教學法如形聲字教學法、基本字帶字教學法、字族文識字教學法 等,就是極具代表性的集中識字教學法,均有不錯之成效,分別介紹如下。

字族文識字教學法是以一個字為母體字,然後加上不同的偏旁去衍生 出許多字形類似的字族字,然後根據這些字族來編寫文章,來達到識字目 的的方法。這些字族字不但字形雷同,且字音常是相同或相近的,而被母 體字利用來衍生字的「偏旁」,是能表達意義的部首。還有一種字族的組成 方法,就是反過來將偏旁部首作母體字,如「人」部,可組成「他、們、

夥、你、伴…」等字。本研究即是針對學習障礙識字困難學生的視知覺缺 陷以及記憶缺陷之特性,選擇在語境之中反覆出現同樣字形以及能由部首 類推字義進而能幫助學生記憶新字的字族文識字教學法。以下介紹與字族 文識字教學法有關的識字教學法:

(一)形聲字教學法

形聲字在漢字裡比例甚高(胡永崇,2002),佔 80%以上(萬雲英,

1991);許慎說文解字裡指出,形聲字的形符也就是部首,代表與事物本身 有關的意義,形聲字裡的聲符,代表事物之聲,和表義之形符(部首)組 合,就是形聲字(引自洪淑娥、吳耀宗,2008)。故形聲字有「部首表義、

聲旁表音」的特徵,如:「場、湯、腸」等皆有「ㄤ」的音韻特性,教學時 可利用形聲字來指導學生認識部首意義、掌握字音線索(胡永崇,2002),

還可利用不同部首的特性,來辨別這一組字(洪淑娥、吳耀宗,2008)。秦 麗花、許家吉(2000)研究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一般學生和學障學生 的識字教學效果,研究顯示兩組學生同樣皆有教學成效,但學障學不及一

還可利用不同部首的特性,來辨別這一組字(洪淑娥、吳耀宗,2008)。秦 麗花、許家吉(2000)研究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一般學生和學障學生 的識字教學效果,研究顯示兩組學生同樣皆有教學成效,但學障學不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