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資料分析

壹、資料分析 一、視覺分析

研究者將本研究對於三位受試者所進行的所有評量的資料,包含基線 期、處理期及保留期三個階段,分別匯集、整理及登錄。

本研究採單一受試實驗研究的視覺分析法進行分析,目的在瞭解受試 者在各個階段裡的表現之情形,並且比較相鄰的階段間的答題正確率差異 的情形。將每一位受試者的識字測驗的各分測驗(看字讀音、聽詞選字)

的得分,以正確率為縱的座標,評量次數為橫的座標,點繪成曲線圖。由 圖中資料點的大小、及方向的改變來進行視覺的分析,整理出每位受試者 識字測驗的階段內(基線期、處理期、維持期)的變化摘要表,再根據階 段內的變化摘要表整理出階段間(基線期+處理期、處理期+維持期)的 變化分析摘要表,比較基線期、處理期和保留期間的差異,以比較不同階 段間的處理成效。並運用視覺的分析來瞭解每位受試者在各個分測驗的表

現的情形。階段內的分析及相鄰兩階段間的分析內容如下(杜政治,2006):

(一)階段內分析

階段內的分析是在表示同一階段內之資料的情形。

1、階段長度:是指每個階段內資料點的數目多少。

2、趨向預估:趨向是表示資料點之分佈趨勢,採用中分法畫出趨勢線,並 注意趨向是進步(+)還是退步(-)。

3、趨向穩定性:用該階段中最大的數值乘以 10%作為範圍,並用迴歸線作 標準,畫出趨向的範圍,然後再計算落在該範圍內的資料百分比是多少,

如果有 75%以上的資料點是落在該範圍之內,則該趨向就具有穩定性,而 穩定性愈高,資料點的趨勢是愈一致。

4、階段平均值:將階段內所有的資料點除以資料點的總數,即為平均值,

可以知道平均的狀況。

5、水準範圍:亦即列出該階段的最大值與最小值,可以瞭解該階段的資料 點之變化情形。水準範圍愈小則愈穩定。

6、水準變化:亦即階段內第一個資料點與最後一個資料點之間的絕對值差 值,並要標出其變化是進步(+)、退步(-)或者是無變化(=)。而絕 對值愈小,表示愈穩定。

7、水準穩定性:在階段內的平均值中,畫出與 X 軸平行的平均線,然後在 在該線上下量出穩定標準值的二分之ㄧ,即得兩點,再從點上畫出與平均 線平行之直線,以此作為水準範圍,而若水準穩定百分比(範圍內資料點 數/總資料點數)在 75%以上,則資料為穩定,而若在 75%以下,則資料 為不穩定。

(二)階段間分析

階段間分析是在比較不同的階段間之差異變化。

1、階段間趨向方向與效果變化:是在比較相鄰兩個不同的階段間趨向的變 化情形,是正向、負向、或是無變化的,可以據以看出介入的效果。

2、趨向穩定:是在比較不同的階段內趨向穩定的情形,是穩定還是不穩定。

3、水準變化:是指前一階段的最後一個資料點與後一個階段的第一個資料 點之間的數值的變化之絕對值,並要標出進步(+)或者是退步(-),而 進步愈大,表示介入的效果愈明顯。

4、重疊百分比:是指以前一階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範圍,來計算後一個 階段的各資料點落在前一階段該範圍的百分比,若在基線和處理階段,百 分比愈小表示介入效果是愈好的,若在處理和保留階段,百分比愈大表示 介入效果愈好。

5、非重疊百分比(Thomas, 1998):是指以前一階段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範 圍,是計算後一個階段的各資料點不落在前一階段該範圍的百分比。當非 重疊百分比是大於 90%時,表示介入是非常有效。而介於 70%~90%時,

表示介入是有效。如介於 50%~70%時,表示介入效果是可疑的,當非重疊 百分比是小於 50%之時,表示介入是無效的。

二、簡化時間序列分析法之 C 統計考驗(Fitz & Tryon, 1989)

本研究使用 C 統計來考驗受試者的進步情況是否有達顯著的差異,能 彌補視覺分析之資料的不足,來分析驗證介入效果如何。C 統計可以幫助 研究者判斷單個實驗階段的資料點的穩定程度,亦可協助研究者判斷相鄰 兩階段間介入或保留效果顯著與否(Jones, 2003)。公式如下:

貳、信度

一、教學程序一致性考驗

本研究採觀察者間信度百分比,來考驗研究者教學時的教學程式是否 一致。在教學進行期間以隨機錄影的方式記錄上課的情形,每位受試均抽 取總教學節數的 1/2 作記錄,商請另一位資源班老師擔任檢核者,以檢核 研究者的教學是否符合教學程序。而記錄結果於每節課後作一致性考驗,

教學程序檢核表見表 3-5,教學一致性考驗統計表見表 3-6,觀察者間信度 百分比需達 80%以上,觀察者間信度的計算公式如下:

觀察者間信度=一致性次數/一致性次數+不一致性次數 × 100%

本研究教學程式一致性每次均一致,故觀察者間信度為 100%,相關數 據詳見表 3-6。

二、學習成效一致性考驗

本考驗利用評分者間信度來考驗受試者的答題表現評斷者是否一致。

在本研究中,每位受試在每個實驗階段均抽取總評量次數的1/2作考驗。研 究者即為評分者,在「看字讀音」方面,由研究者拿出語詞卡,受試要唸 出讀音,研究者採錄影的方式,聘請研究者資源班上的另一位老師擔任檢 核者,以檢核不同評分者的一致性;在「聽詞選字」方面,研究者在測驗

後拿測驗卷給檢核者看,以檢核不同評分者的一致性。此名檢核教師雖是 教授數學,但亦為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畢業,並有8年的特殊教育教學經驗。

評分檢核表見表3-7,評分者間信度統計表見表3-8,評分者間信度百分比 須達80%以上,其計算公式如下:

評分者間信度=一致性次數/(一致性次數+不一致性次數) × 100%

本研究學習成效一致性考驗每次均一致,故評分者間信度為100%,見 表3-8。

參、社會效度訪談資料分析

本研究訪問學生、及學生的資源班老師或導師,對於此教學法的成效 及接受度如何,採下列方法收集資料:事先徵得受訪者同意後,訪談時研 究者立即錄音,以供事後整理內容。接著再將這些資料加以編碼整理說明,

以利分析資料:T代表教師,S代表學生,如S1就代表受試甲;P代表頁數,

如P1就代表第1頁;L代表行數,如L1就代表第一行。「S1P1L1」就代表受試 甲的第1頁的第1行。訪談大綱如附錄十一(學生部份)和附錄十二(教師 部份)。

表3-5 教學程序檢核表 姓名:

日期:98年 月 日 時間: 點 分 ~ 點 分

單元名稱: 教學節次:□第1節 □第2節

檢核者:

檢核項目 是/否

1、聽寫、矯正回饋複習(第一節課無) □是 □否

2、唸讀字族文 □是 □否

3、圈出母體字 □是 □否

語詞1 語詞2 語詞3 是 否 是 否 是 否 4、語詞帶讀字音

5、討論字義

6、不同顏色粉筆帶領學生書空筆劃 7、上臺練習書寫、唸一次

8、字理解析或奇特聯想 9、學生畫圖象圖

10、教師及學生先後將圖象故事(口訣)講一遍 11、練習書寫語詞

12、唸讀字族文 □是 □否

總 分

註:檢核者以打勾方式勾選,勾「是」得1分,勾「否」不得分,然後計算 總分。

表3-6 教學程序一致性考驗統計表 受試者/次數 甲/1 甲/2 甲/3 乙/1 乙/2 乙/3 丙/1 丙/2 丙/3 研究者(分數)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檢核者(分數)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28 一致性(+或-)+ + + + + + + + + 觀察者間信度=100%

表3-7 評分檢核表 日期:

受試者: □受試甲 □受試乙 □受試丙 題型: □看字讀音 □聽詞選字

學習階段: □基線期 □處理期 □保留期 單元:

評量順序:

答題情形 題號 研究者 檢核者 1

2 3 4 5 6

一致性(+或-)=

註:評斷學生作答正確時打「○」,評斷學生作答錯誤時打「×」。

表 3-8 評分者間信度統計表 受試者 識字分測驗 基線期 處理期 保留期 受試甲 看字讀音 100 100 100 聽詞選字 100 100 100 受試乙 看字讀音 100 100 100 聽詞選字 100 100 100 受試丙 看字讀音 100 100 100 聽詞選字 100 100 100 平均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