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丁亞雯 (2012)。 以「課程與教學」為十二年國教推動核心─臺北市推動的策 略與行動。中等教育,63(1),183-187。

方德隆(譯)(2004)。Allan C. Ornstein,& Francis P. Hunkins 著。課程發展與設 計(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Design)。臺北市:高等教育。

王文科(2002)。課程與教學論。臺北市:五南。

王嘉源、王柏鴻、羅耀宗(譯)(2003)。Peter F. Drucker 著。杜拉克談未來管 理(Managing for the Future)。臺北市:時報文化。

卯靜儒(2009)。美國 60 年代課程改革─從被動遭逢到主動面質。載於卯靜儒

(主編),課程改革–研究議題與取徑(頁 95-113)。臺北市:學富。

卯靜儒(2015)。解開學習共同體實踐歷程中教師專業發展的密碼。中等教育,

66(1),06-15。

卯靜儒、甄曉蘭、林永豐(2012)。高中課程改革之政策形塑與實施的歷程分 析:以95 課程暫綱為例。課程與教學,15(3),181-205。

余佩珊(譯)(2004)。Peter F. Drucker 著。彼得.杜拉克 : 使命與領導 : 向非 營利組織學習管理之道(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臺北市:

遠流。

吳妮真(2004)。高中學生對 99 家政課程綱要學習需求與學習興趣之探討:教 師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 市。

卓妙容(譯)(2015)。Ken Robinson,& Lou Aronica 著。讓天賦發光(Creative Schools: The Grassroots Revolution That’s Transforming Education)。臺北 市:天下文化。

周淑卿(2004)。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臺北市:高等教育。

周麗端(2013)。中等學校的家政與家庭教育。中等教育,64(4),6-13。

林志成、田耐青、林仁煥、田育昆(2011)。特色課程的涵義與理論。載於林志 成(主編),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頁119-140)。臺北:高等教 育。

168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 展(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淑媛(2008)。國中國文教師設計讀寫課程慎思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洪久賢(2000)。從家政教育談生活與素養。訓育研究,39(4),46-48。

洪瑞璇(2008)。國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游走在「結構─能動」之間(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范信賢(2010)。特色學校的課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98,055-062。

范信賢、尤淑慧(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願景與理念。教育研究月 刊,231,34-48。

國家教育院(2015)。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綜合活動領域課程綱要 草案。取自 http://www.naer.edu.tw/files/15-1000-10467,c639-1.php?Lang=zh-tw

張云棻(2013)。12年國教在臺北–臺北市成淵高中多元適性跨班選修課程為 例。教師天地,182,41-44。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取自

http://www.k12ea.gov.tw/files/common_unit/a7285432-45bf-4371-b514-3eb12aff9871/doc/99普通高中課程綱要.pdf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教育部(2016)。高級中等學校教師每週教學節數標準。取自

http://edu.law.moe.gov.tw/LawContentDetails.aspx?id=GL001242&KeyWordH L=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論文寫作的枕邊書。臺北:學富。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Corrine Glesne 著。質性研究導論(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臺北市:高等教育。

許美瑞(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家政教育」之回顧與展望。中等教 育,52(6),4-18。

郭進隆(譯)(1994)。Peter M. Senge 著。第五項修練 :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 實務(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臺北市:天下文化。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學。

陳伯璋、陳柏達(譯)(1971)。Jerome S. Bruner。教育的過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臺北市:世界文物。

陳佩雯 (2012)。 精彩教、快樂學~談臺北市十二年國教推動-專訪臺北市教 育局丁亞雯局長。教師天地,176,4-7。

單文經、高新建、游家政、蔡清田、張明輝、王麗雲(譯)(2000)。James G.

169

Henderson,& Richard D.Hawthorne 著。革新的課程領導(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臺北市:學富。

曾慶玲、李秀靜(2013)。當家政遇上食育。中等教育,64(4),86-108。

童怡箏(2013)。高中家政課程變革及其對高中家政教師的影響。(未出版之碩

黃繼仁(2005)。許瓦布的課程思想。載於黃政傑(主編),課程思想(頁 59-102)。新北市:冠學。

170

蔡敏玲(2001)。教育質性研究報告的書寫:我在紀實與虛構之間的認真與想 像。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4,233-260。

蔡清田(2006)。課程創新。臺北市:五南。

黎學謙(策展人)、黃春木(講者)(2013)。Big Reform , Big Challenge

【TEDxNTNU】。取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FGzNJV3-k&list=PLM4YYfwbo15XLtC_KsXMx5MwwDMvdN8sy

賴怡玫(2013)。老師,您哪『位』?-國中非考科教師專業認同之探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薛金蓮(2016)。老鳥慢飛—資深自然科教師學改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謝錦桂毓(2010)。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臺北市:麥田。

簡良平(2003)。學校課程決定-理論與實證。臺北市:師大師苑。

藍雲、陳世佳(譯)(2009)。Parker J. Palmer 著。教學的勇氣-探索教師生命 的內在視界(The Courage To Teach: Exploring the Inner Landscape of a Teacher’s Life)。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顏寧、黃詠光、吳欣隆(譯)(2009)。Kathy Charmaz 著。建構扎根理論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臺北市: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