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在質的研究中,資料的蒐集、處理與分析是同時進行而且不斷地循環,會讓 研究更加順利進行。每次進入研究場域訪談、蒐集文件、參與觀察後,應盡快進 行資料的彙整和歸類,避免在累積的資料中迷失、或遺漏重要的資訊。此外,進 行資料處理的同時,亦同步分析資料,將使後續資料的蒐集方向更加明確,且能 適時地調整蒐集策略與研究(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180-194)。本研究主要 的資料來源為訪談、參與觀察記錄、文件與檔案資料。

48

本研究旨在探究「食育社群」課程發展之歷程,著重由教師的觀點出發,故 以訪談為主要的資料蒐集方式,並輔以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以獲得詳實的訊 息,並交互檢證,茲將採行的三種資料蒐集方法分述如後。本研究為方便資料分 析,故將所蒐集的資料,依照蒐集的途徑分為訪談資料、觀察資料、文件與檔案 資料,並依照資料的類型與蒐集時間、研究參與者等進行命名編號。

一、訪談

質性研究涉及人的理念、意義建構與語言表達,透過訪談可以讓研究者所看 不到的地方,以及為看到的部分尋求解釋,是一個十分有用的資料蒐集的方法

(陳向明,2002;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99)。訪談能蒐集到研究參與者對 問題或事件的認知、看法、感受與意見,使研究者得以融入研究參與者的經驗脈 絡,瞭解他們心理活動與思想觀念。

使用訪談掌握研究參與者對社群課程發展與實踐的看法,與展現於教師的外 顯行為與内在思慮,研究者需瞭解教師們如何進行課程立場分享澄清、溝通詮 釋、選擇決策,捕捉其經驗與觀點。或透過協同合作共同分享故事,檢討現有課 程以及發展未來的願景,可能會發現在這些過程中,一些細微的跡象與資料很可 能就置身於個人與專業的札記、浮現的故事或訪談語調的改變當中。

(一)訪談的實施

本研究訪談的對象包含3位家政教師,先以焦點團體訪談,再另以個別訪 談。訪談時間每次1.5小時以上,安排於受訪者無課、事務處理告一段落的時間。

每位受訪者皆參與焦點訪談1次,個別訪談1-2次。另在學生同意下,安排選修課 程的學生訪談。

訪談過程全程錄音之外,亦會輔以文字記錄,快速寫下訪談的重點或待釐清 的問題;訪談結束會立即繕打成逐字稿,撰寫該次訪談的重點與省思,也在訪談 後,檢視訪談技巧及修正訪談方向、並與指導教授、同儕團體討論訪談內容與訪 談大綱,以利後續訪談的調整與聚焦。

(二)訪談大綱

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訪談,並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訪談對象的差異,來設 計訪談題綱,如附錄一與附錄二。訪談題綱的重要來源為第二章文獻探討的自然

49

模式課程發展與慎思理論,藉由文獻的爬梳與整理,尋找出研究資料的脈絡,正 所謂「理論是行為的基礎(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100)」,其包含:

1、課程綱要、課程理論、課程目標、課程願景,以及有關學習、學生、內 容的基本假定,諸如平等、完整、清晰、真實、權力、學生參與的能力。

2、課程組織與流程:隨時間而改變的課程組織與實施流程。

3、材料與設備:食農體驗學習材料與場地、行動實踐的發想與執行。

4、學科內容:對於教材內容的觀點。全球議題與在地思考的食農教育範圍 與順序。

5、評量計畫。

6、社區組織:社區資源、專業知識與技能。

課程發展時,課程參與者會感受到挫折而缺乏進展,抑或對議題或問題無能 為力,但透過立場的分享溝通與辯護(爭論、澄清),再到課程慎思的建構詮 釋,最終課程方案的選擇(接受、拒絕)這三個歷程,他們將脫離凌亂無章的情 境,進而提出問題解決的策略,而他們對課程的基本假定、信念與價值也會呈現 在課程的設計之中。因此,從訪談逐字稿得以瞭解他們對課程的基本假定、信念 與價值,協助課程參與者反省他們所採用的資料正面所支持的價值或反面的對立 價值。在訪談逐字稿中,將每一個以「因為」為開頭的語詞下方註記,並指出其 相隨的立場之本質,再次詢問社群夥伴,以便能夠追查出一種正當合理化的組合 型態(單文經等人譯,2000)。

二、參與觀察

參與觀察是要瞭解研究情境、參與者及其行為,與其說是研究參與者,倒不 如說是從參與者的身上來學習(莊明貞、陳怡如譯,2006,65)。透過「入乎其 內,觀乎其外」的參與觀察,化陌生為熟悉,以瞭解課程實施的過程,更要化熟 悉為陌生,持續的反省、檢視與質疑研究者的假定、知覺,不斷地提醒自己:

「為何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進行參與觀察有助於研究者理解受訪者訪談時描述 的事件、瞭解家政社群的互動狀況、相關人事物的連結,有助於理解課程發展的 整體情境脈絡。此外,課程發展是一抽象概念,研究者對概念的詮釋、與參與者 對概念的理解之間,可能會有若干的落差,而且重要的資訊不見得皆能由訪談中 獲得,透過研究者是學習者的立場,瞭解情境脈絡資訊、獲取更多的線索,掌握 資料在課程發展脈絡中的意義與整體性。

50

課室觀察時間一學期,從2016年09月02日至2017年01月13日,亦是本門特色 課程第5次實施。研究者的觀察紀錄包含兩大部分,一為實地觀察記錄表,是對 於教師教學行為及活動的記錄,隨時檢視觀察者的視角,是否有陷入先入為主的 敘事角度而不自覺。另一則是研究者的省思札記,針對觀察内容提出疑問或反 思,作為研究分析資料、歸納推論的方向。

三、檔案蒐集

透過閱覽過去的檔案記錄,包含文字或非文字資料,尋覓教師教學與課程發 展的改變。檔案共分成三類,校級課程發展檔案、科級課程發展檔案與學生紀錄 檔案。

(一)校級課程發展檔案

拔萃高中申請競爭型計畫,在申請前期與執行4年期間的會議記錄,從100學 年度-103學年度共60個檔案、校長簡報報告檔3份、選修課程說明公告16份。

(二)科級課程發展檔案

食育社群教師在每學期開學前,會共同討論課程進度、教室使用與材料申 請,並且共同撰寫一份家政必修課程與永續的餐桌選修課程的進度表共有8份、

上課簡報檔13份、校外專家訪視的觀課記錄1份、特色課程規畫表2份、食育社群 計畫與紀錄各1份、社群教師校內分享課程經驗的錄影檔1份、校外分享課程經驗 的簡報檔1份、參加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參賽文件1份、教育部教學卓越獎實地訪視 評審與學生對談錄音檔1份、教育部教學卓越獎校內準備會議錄音檔1份、廣播電 台食育社群教師受訪錄音檔2份。

(三)學生紀錄檔案

學生於課堂所撰寫的學習單60 份、學生分組行動方案成果報告 3 份。學生 自製紀錄片拍攝檔案2 份,一部紀錄片為永續的餐桌修課學生所繳交的行動方 案,拍攝老師訪談與上課實錄,剪輯而成的紀錄片,作為期末分組的行動實踐方 案「以讓更多人了解這門課程為出發點而拍攝的,希望大家能在看完這部影片之 後能多多支持這門課,也希望大家能對當代的飲食議題多一些關懷(拔萃高中家 政科-永續的餐桌紀錄片說明文字)。」另一部紀錄片為繳交高二生活科技科傳播 科技的課程作業,亦是透過拍攝永續的餐桌戶外教室小田園,作為紀錄片主題

「起初大家還不確定方向,後來因為組員中有兩名是特色課程永續的餐桌的成 員,對於拔萃高中的小田園特別有興趣,因此在討論之下決定以此做為我們整組

51

52

53 有內在聯繫的整體(陳向明,2002)。本研究藉用 Maxqda12 質性分析軟體,藉 由三級編碼精神,進行訪談資料的分析,從分析中得到重要的主題,逐字、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