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中途輟學議題與慈輝班發展

未必所有的適齡國民皆能夠順利地進入國民義務教育體系中,譬如說那些因 家庭變故、家境清寒及家庭功能不彰,因而中輟或有中輟之虞的青少年。以下透 過整理有關中途輟學的成因及延伸出的問題,來加深對於現今中途輟學議題的概 念。

一、中途輟學之成因

社會工作專業的使命即是改善個體與其環境間的互動,而生態系統理論提 醒著社會工作者「人在情境中」,強調每一個系統的互動都是為了取得平衡、

達到適應。中途輟學的議題並非僅侷限於個別問題或個體上,其也是個體與環 境交流下的結果。故以下根據慈輝班招生簡章、中途輟學相關研究報告,以及 研究者自身實習的經驗,將可能導致國中學生輟學之因素,以生態系統理論進 行分析。

生態系統理論可分為微視系統(Micro-system)、中介系統(Meso-system)、 外部系統(Exo-system)與鉅視系統(Macro-system)等四個系統(林萬億,

2006:253),每一個系統皆是環環相扣的結構。然而,國中學生所處的階段最 直接接觸到的系統為微視系統與中介系統,因此,本研究以此二系統作為主要 分析單位,將中途輟學學生可能輟學原因分析如下(劉佩雲,1995;蔡德輝、

楊士隆,2013;鄧煌發,2000):

微視系統是個體最直接面對,也就是最頻繁接觸的家庭系統、同儕團體,

以及學校系統中的同學與師長,其對個體有最直接的影響。首先,探討家庭系 統可能造成學生輟學的因素有:父母離異、雙親身亡、隔代教養,以及因家長 智能障礙、身心障礙、坐牢導致家庭功能不彰,還有家庭經濟困難(出身貧困 的學生會缺乏足夠的衛生醫療服務和食品,可能造成有發展遲緩及學業上的問 題)、家長職業等,以上這些主要是家庭背景因素,而家庭系統內的互動關係,

也是影響學生輟學與否的關鍵,譬如說家長管教不當、父母冷漠與不關心學生、

親屬失和、家長虐待或傷害等。

13

在同儕團體系統中,可能會受到已輟學同學之影響,或是校內外行為偏差 朋友的引誘,甚至加入幫派組織或青少年組織而導致中途輟學,也可能學生在 校與同儕關係不佳、受同學欺壓與霸凌,而不敢至學校上學,以上情形皆可能 為導致學生輟學的原因。

學校系統方面,除上述提及校內同儕關係部分外,師生關係不佳、教師管 教不當與偏見、歧視(障礙或特殊學生可能會被施予不當的教育)也會促使學 生輟學,例如:師長根本不看好一位學生,而這位學生的行為表現也不會很好,

這即是負面的比馬龍效應,也可以從中理解到師長並無以優勢觀點、正向眼光 看待學生,而導致此中途輟學之結果;另外,還有其他像是學生對學校生活與 課程無法適應、面對考試壓力及學業挫敗無法承受等,也將會成為學生放棄就 學的機會。

再來,中介系統是各微視系統之間的互動狀態,像是家庭系統與學校系統 的交流、家庭系統與同儕團體系統間的互動。在家庭系統與學校系統兩者間互 動可能產生學生輟學的因素包括:學校離住家距離遙遠(學生居住於偏鄉)、 低社經地位的學生在中產階級的學校裡感到不受重視,也可能因家庭與學校發 生衝突(學校對家庭的歧視與偏見)以致於學生中途輟學。

在家庭系統與同儕團體系統間,其互動關係可能產生中途輟學的原因為,

家庭加入或參與某團體組織導致學生無法穩定就學,例如 2013 年新聞媒體所 報導的「日月明功虐死案」(湯世名、張聰秋、顏宏駿、林良昇,2013),而也 可能是因為整個家庭系統加入了幫派、組織等。然而,學生或許也會因家庭與 社區鄰里關係不佳或疏離,以及社群網絡對家庭系統存有偏見與歧視,而產生 的衝突造成中途輟學,以上的因素則為家庭系統與外在的社群網絡(社區)系 統間互動的結果。而學生個人也可能與社群網絡間的互動導致輟學,譬如學生 流連或沉迷於網咖、其他娛樂場所等。

最後,在教育部統計數據中,輟學比例最高的個人因素,其包含生活作息 不正常、心理與生理上的疾病(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癌症等)、肢體障礙使 行動不便、觸犯法律、遭受性剝削或性侵害、未成年懷孕或結婚、低自我概念、

低自尊、缺乏學習動機等因素。

綜觀上述,不同系統間不良的互動與調適,易造成國中學生展現出中途輟 學行為,而心理與生理的狀態也可能透過個體與環境互動,產生不良適應後導 致出現中途輟學之行為,因此,個體與環境相互交流的影響對個體來說是相當 深遠,而協助中途輟學學生的相關輔導人員,除針對個體本身問題進行處遇外,

也應重視其所處的環境脈絡,雙管齊下才能達最佳輔導成效。

14

二、中途輟學延伸之問題

學生因中途輟學而離開校園,減少學校對其的保護,並增加許多外在環境 對自身的傷害,這對學生個人、家庭、學校、社區,甚至是社會皆為重大的影 響與威脅。吳芝儀(2000)提出中途輟學後存在的可能危機因素分為四個層面:

(一)個人層面:

學生若有著許多挫折經驗,則容易將「壞學生」的形象自我標籤化,

以致於有負向自我概念、低自我肯定,而缺乏學習動機。

(二)家庭層面:

若中途輟學學生的家庭為破碎或功能喪失者,因而讓其長期缺乏家 庭的關照,使得中途輟學學生對家庭親職角色和功能產生認知扭曲,

影響到日後對家庭的參與及投入,相當容易步上父母的後塵,而難建 立具有健全功能的家庭。

(三)學校層面:

中途輟學學生常群聚在學校附近的空屋、荒地,或常放學後進出校園,

伺機向其他學生要脅、恐嚇,而那些輟學後非自願重返學校的學生,

再次面臨充滿失敗、挫折的學習,使其感到無助與憤怒,成為不定時 炸彈,對學校、教師和其他學生來說皆是潛在的危險。

(四)社會層面:

中途輟學學生很容易受到同儕的互相影響,不由自主的做出違反社 會規範或法律的危險行為,而游走在犯罪邊緣,造成社會治安的隱憂。

從上述內容可知,引發中途輟學行為的因素,或中途輟學行為發生後可能出 現的危機,不僅阻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影響其未來生涯之發展,更何況青少 年是國家重要資產,政府有責使青少年免於這些危險的波及,而慈輝班就是其中 一種保護中途輟學學生的措施。

貳、 慈輝班發展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環境劇烈轉變,使得家庭結構、功能失衡問題層出不 窮,而青少年自呱呱落地後,即深受家庭系統的直接影響,也因如此,家庭問題 成為導致青少年中途輟學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若學校課程設計與輔導工作未 能顧及個別差異性、因應學生心理與生活之需求,使得因個人及家庭因素而有中 輟之虞的邊緣學生,在校園、班級中獲得不到人際與成就的支援,再加上,課業 問題使其展現出學習動機及學業成就低落,這些情況很可能讓學生步上中途輟學 之路(王翠娥,2004)。以上的描述凸顯出學校教育體制規劃,以及校園內社會 工作者與輔導人員支持、協助對學生之重要性。

15

未成年學生的教育是社會大眾與傳播媒體所關注之焦點,尤其是青少年的社 會新聞事件常令人產生許多負面之聯想,這促使協助學生穩定就學議題成為社會 工作與教育輔導工作共同認定之焦點問題(黃韻如,2007)。因此,我國為解決 中途輟學議題,陸續設置各種中介教育措施以幫助中途輟學學生回歸校園。對於 中途輟學的防治,有學者傾向同意慈輝班之設置,認為其能為中途輟學學生帶來 更為光明的未來,導正負向發展繼而預防問題,協助學生適應學校生活(王翠娥,

2004;吳芝儀,2001;李曉晶,2002)。

不過,慈輝班並非全然帶來正向的影響,有學者指出實務上常出現教師為淨 化班級,每當學生有中輟或中輟之虞的情形,即轉介其至慈輝班就讀,未能思考 如何發揮原校輔導室與學校社工的功能,如此一來,間接地形塑慈輝班為提供服 務的另類學校或中輟收容所的定位,導致這群學生被標籤化、汙名化(林萬億,

2004;黃韻如,2006)。

以下主要整理慈輝班之設置緣起與概況、設置類型與編班型態,以及慈輝班 與一般學校差異之相關資訊、文獻,茲說明如下:

一、慈輝班之設置緣起與概況

1993 年我國以試辦計畫(台灣省國民中學慈輝專案試辦計劃)的方式,在 各縣市國中小學校實施「慈輝班」教育,主要招收因家庭功能不彰或家庭變故 致使生活陷入困境,而瀕臨中途輟學之學生,以關懷、尊重、信賴的積極教育 理念,提供那些因種種不利因素而自我放棄的學子適當學習環境與機會,重新 在各類技藝訓練中充分地體認到自我能力及存在價值,重拾對人生璀璨之夢想

(蔡德輝、吳芝儀,1999)。此計畫以結合社會資源,協助返校學生,增進身 心健康,使其能夠正常發展,並對中途輟學復學學生施以特殊教育及技藝訓練,

以改善並適應生活環境為目的。

台灣省國民中學慈輝專案試辦計劃自 1993 年起,陸續有國民中學成立慈 輝班,輔導對象以國中學生因家庭遭遇變故而中途輟學,經追踨輔導返原校就 讀後,仍無法適應學校生活,而家長或監護人同意願意接受輔導者為主,慈輝

台灣省國民中學慈輝專案試辦計劃自 1993 年起,陸續有國民中學成立慈 輝班,輔導對象以國中學生因家庭遭遇變故而中途輟學,經追踨輔導返原校就 讀後,仍無法適應學校生活,而家長或監護人同意願意接受輔導者為主,慈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