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壹、 看見慈輝班的學生

2012 年初夏,因緣際會擔任慈輝班的社團指導老師,當時的自己正就讀社 會工作學系四年級,為了多接觸自己的興趣人口群─青少年,以及培養自身未來 步入職場的工作能力,對「慈輝班」完全陌生的自己決定藉此機會一探究竟,就 這樣展開對慈輝班的探索之旅。

身邊一些親友常說中途輟學學生都是行為偏差、沒有人管得動的孩子,甚至 還說慈輝班裡頭關的是一群流氓、壞學生,但實際與慈輝班學生接觸後,發現完 全不像親友所描述的樣子,慈輝班學生是有禮貌、待人熱情的孩子,只是家庭狀 況使他們求學之路坎坷,讓他們不情願地做出一些非常人所期待之行為舉止,真 為他們感到心疼與不捨,認為親友誤解這群輟學學生,對他們來說是相當不公平 的標籤。因此,想透過研究來理解、澄清慈輝班學生的身心狀態,並了解慈輝班 學生對慈輝班的看法與慈輝班對學生之影響,以利社會大眾認識慈輝班學生的本 質及此教育措施的重要性。

貳、 看見學校的影響力

我們都知道學校是兒童、青少年第一個所接觸的社會化場域,除了家庭之外,

學校便是兒少花費最多時間進行學習、社交之場所,且國中學生相較於國小學生 的學校生活,更是佔據一天大部分的時間,可想而知學生與學校環境所進行的各 種交互作用對國中學生之影響是不容小覷。劉國兆(2009)依據衝突理論提及學 校充斥著權威與衝突,當學生與校園內所有人員間的期待、價值不同時,適應不 良或反抗情形即會發生。這種適應不良或反抗的行為表現包含中途輟學,而我國 設置慈輝班的目的,即期盼能減緩復學學生於校內之衝突,以增加其良好的適應。

有研究報告指出,若中途輟學復學學生返校後能住宿於學校,讓學生留校的 時間加長,對其復學後的生活適應較有助益(嚴學復、黃靜怡,2008),這可能 是因為學生與同儕、教師等人員朝夕相處,使得人際支持被增強,而提供學生適 應學校的動力。截至 2015 年全台共有九間國中辦理慈輝班,且皆為住宿型態,

原先為通勤式之江翠國中慈輝班,因實施成效狀況不如預期,已於 2012 年停止 招生,這更加顯示出住校與否可能影響學生復學情形的差異,況且慈輝班招收對 象多因家庭緣故而就讀,住校則能減少學生在家中的時間,減緩其受家庭危險因 素之影響。不過,除了住宿與否外,是否慈輝班內還有其他因素也影響著學生的 適應,這是本研究所欲探究之處。

研究者所擔任社團指導老師的慈輝班屬非融入式之編班型態,在指導慈輝班 學生的過程中,常思考將背景相似的學生集中在一起,是否會使其自我概念轉變?

因輟學學生就讀原校時,班上同學背景差異大,易透過比較而增強負向的自我概

7

念,也因如此研究者在想,若班上同學背景差異縮小後,輟學學生發覺他人背景 與自己相似,並非僅有自己有這樣的遭遇,是否其自我概念較不會受到比較的影 響而低落?然而,研究者到學校進行社會工作的實習後,發現全台慈輝班的編班 型態可分為融入式與非融入式,更讓人好奇慈輝班學生是否因編班型態所帶來不 同的互動關係,而影響自身的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

研究者透過電話訪談慈輝班主任、輔導組長或社工人員,了解部分慈輝班以 融入式編班為主,目的是希望降低中途輟學學生被標籤,但融入式慈輝班會將慈 輝學生抽出原班級進行技藝課程,儘管這樣的安排本出於保護學生的良善美意,

但如此一來,是否也讓融入式班級的同儕以不同眼光看待慈輝學生,導致標籤化 的產生?進而影響慈輝班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這些問題目前並無 文獻討論。

參、 看見復學後的困境

中途輟學復學學生在自我肯定、師生互動、同儕相處、課業學習、校規或班 規的適應方面皆容易面臨到困境。彭駕騂(1994)指出復學學生返回學校後,在 心智、言行舉止、學習及人際關係方面常有適應上的問題需要克服,其中心智上 的問題常顯現於行為與關係當中。雖然將輟學學生找回學校固然重要,但當輟學 學生返回校園時,若適應不良之原因未獲得解決,使其依然無法於學校中獲得良 好適應,致使輟學情形再次發生,故防止再度輟學也是政府與相關輔導人員需要 重視的工作。也因如此,慈輝班設置目的即減緩輟學學生適應不良之因素,讓輟 學學生能夠逐漸適應學校環境與生活,達到一種銜接、緩衝之功能。而本研究希 冀透過探討慈輝班對學生復學適應情形之影響,以提供政策規劃以及社工、輔導、

教育相關等人員於工作上之參考。

擁有良好的適應往往取決於心理的健康與否,而心理狀態常受到自我概念之 影響。個體早期的自我概念深受家庭價值觀、態度等浸染,而慈輝班學生主要來 自於功能不全的家庭,學生在缺乏家庭的關愛與照顧之下導致其自我概念低落,

自我概念低落則可能使學生的生活適應狀況不佳,因此,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兩 者間是有著關聯性。郭為藩(1996)即指出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間有交互作用,

自我概念在個體生活適應過程中是不停地變動與不斷地重新建構。林裕雄(2009)

也在其研究中發現慈輝班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具有中、高度的正相關。而 林裕雄的研究並用量化、質化方法,使研究更加具體、完整,不過,其研究對象 僅有一間慈輝班的學生,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全台慈輝班學生,故本研究試將研 究對象擴大為全台慈輝班學生。

8

綜上所述,慈輝班學生正處於青少年時期,是自我概念變動頗多的時期,也 是促使成年期後穩定狀態的關鍵階段,故其所接觸的家庭、學校及社會環境脈絡,

皆是形塑自我概念重要的因素。因此,慈輝班若能夠培育學生擁有良好的自我概 念,則可協助學生適應學校生活,以及未來不可預知且多變的社會環境,故自我 概念在了解慈輝班學生及其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上佔有重要地位。基於上述原因,

本研究欲探究全台慈輝班學校環境、慈輝班學生之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情形,

以及學校環境與自我概念、學校生活適應間之關係,希望研究結果能夠提供社會 工作者與教育、輔導人員在輔導學生自我概念之工作參考,以利工作者改善慈輝 班學生之學校生活適應,達到學生穩定就學的目標。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