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施測時間介於學期末、寒假與第二學期開學期間,許多研究對象未參 與寒期輔導,加上當時天候狀況不佳,部分研究對象生病未到課,故研究對象流 失許多,無法達到普及調查程度。另外,本研究以郵寄問卷請學校負責人代為施 測,因此,出現許多系統性填答或是漏答之情況,無法當場請受試者重新填答,

故有效研究樣本與母群體樣本數差異大。

貳、 研究變項方面

影響慈輝班學生對班級氣氛、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因素有很多,本研 究僅以性別、年級、家庭型態與家庭社經地位作為控制變項;另外,本研究所探 討之自我概念變項,僅有心理自我與學校自我兩個向度,其他可能影響學校生活 適應的向度則未列入本研究之範疇中。

參、 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僅以自陳式量表來取得慈輝班學生之班級氣氛、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 適應的資料,並且主要以集體施測方式為主,研究對象可能會受到當下集體施測 的氛圍或同儕之干擾,產生社會期待效應,導致測量結果有所偏誤,另外,本研 究無直接深入現場觀察研究對象的實際學校生活情形,或是進行質性訪談,無法 搭配運用多種研究方法進行評量研究對象在變項上展現的真實性,致使本研究之 研究結果可能存有誤差,有待後續研究之改進。

肆、 研究工具方面

由於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資料獲取不易,且擔心研究樣本數不足的問題,預試 對象則選擇與本研究對象有相似背景者,像是資源式中途班之學生,有長期缺課 議題的學生等,另外,因預試對象樣本數不足以進行統計分析,故在信效度的檢 驗,主要以表面效度、內容效度為主,未於正式施測前進行信度分析,且本研究 正式施測後部分測量工具的信度較低。

伍、 研究分析方面

本研究選取慈輝班學校與其校內的學生作為研究資料的蒐集對象,分析時的 變項則為學校環境及學生自我、適應之狀態,在這之中學生與班級、學校的巢套

(Nested)關係,使得所蒐集的變項資料呈現階層結構。此時,若使用一般迴歸 模式分析,無法將學校、班級層級的影響力考量進來,然目前學校數不多,只有 九校,且超過超過二分之一的學校學生人數小於30人,因此預期學校與班級層級 的影響力可能有限。儘管如此,未來研究者仍可使用結構線性模型(Hierarcchical linear model, HLM)加以探討。

99 落格文字資料】。取自:http://goo.gl/igyKa8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全國中輟學生復學輔導資源研究發展中心(2009)。基本概念篇。2015 年 5 月 20 日,取自:http://dropout.heart.net.tw/main.htm

江睿霞(1994)。父母婚姻衝突對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12,133-156。

吳芝儀(2000)。國中階段中輟學生輟學經驗與危機因素之研究。犯罪學期刊,

5,179-232。

吳芝儀(2001)。中輟生的危機與轉機。嘉義市:濤石文化。

100

學校行政,92,205-230。doi:10.3966/160683002014070092011 林清江(199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市:五南。

101 中部地區為例。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5,25-46。

強迫入學條例(1944 年 7 月 18 日)。

教育部(2015a)。103 學年度中輟統計數據【資料檔】。2015 年 9 月 22 日。取 自:http://203.68.64.40/six/main/asub19.html

教育部(2015b)。國中中輟生人數【資料檔】。2015 年 9 月 22 日。取自:

http://140.109.120.173/cgi-bin/qs_fdr.cgi

莊明貞(1985)。國中學生學校生活素質與學校適應行為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7,85-93。

莊榮俊(2002)。國中學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自我傷害關係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莫麗珍(2003)。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妙雪、郭玲芳(2008)。單親家庭高中(職)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 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華岡農科學報,22,37-56。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市:師苑。

陳又華(2008)。高中生人際吸引力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小娥、蘇建文(1978)。父母教養行為與少年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

102

10,91-106。doi:10.6251/BEP.19780601.9

陳志平(2004)。「情緒教育輔導方案」對慈輝班學生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 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李綢(1983)。國小兒童自我概念發展之研究。測驗年刊,30,93-100。

陳李綢、蔡順良(2009)。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依璇(2011)。不同背景國中學生的學校希望感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治豪、王以仁(2006)。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 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6(1),46-74。

陳秋儀(1999)。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所知覺的問題、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

陳億貞(譯)(2006)。普通心理學(Pathways To Psychology)(原著者:

Sternberg , Robert J.)。台北市:雙葉書廊。

http://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738196

馮文秀(2001)。不同原因、時間的單親家庭學生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的比較 志技術學院爲例。原住民教育季刊,17,106-113。

黃芷潁(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自我概念、班級氣氛知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俊傑、王淑女(2001)。家庭、自我概念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應用心理研究,

11,45-68。

黃保勝(1996)。台中市國民小學轉學生學校 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103 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71-110。

楊季霖(2009 年 5 月)。認輔制度比較─以基隆市大德國中慈輝班學生及一般

廖榮利(1990)。適應。載於蔡漢賢(主編),社會工作辭典(頁 638)。台 北市: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2012)。社會工作倫理守則。2015 年 9 月 2 日,

取自:http://www.tasw.org.tw/p1-news-detail.php?bgid=4&gid=11&nid=315 趙富年(1980)。影響國中學生生活適應的家庭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劉佩雲(1995)。國民中小學學生中途輟學成因及輔導策略之探討。教育研究資 訊,3(2),85-93。

劉素妙(2011)。國民中學慈輝班學生行為問題與學校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劉國兆(2009)。國中生的學校生活適應策略與同儕文化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 學報:教育類,23(2),167-185。

劉焜輝(1985)。師大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學生

104 觀點。訓育研究,38(2),34-47。

蔡德輝、吳芝儀(2000)。我國實施中輟防治與選替教育芻議。中輟復學生與青

5,233-275。

鄭麗珍(2001)。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的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臺大社 會工作學刊,5,197-270。doi10.6171ntuswr2001.05.05

學生輔導法(2014 年 11 月 12 日)。

盧欽銘(1979)。我國兒童及靑少年自我觀念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123-131。doi:10.6251/BEP.19790601.9

賴永和(2001)。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生活適應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 學報,11,63-85。doi:10.6251/BEP.19781201.6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魏莉莉、馬和民(2009)。學校生活適應不良突顯的“90 後”。當代青年研究,

11,64-69。

魏銘相(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依附關係、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未出

105

貳、 英文文獻

Altenbaugh, R. J. Engel, D.E., & Martin, D.T. (1995). Caring for kids: A critical

study of urban school leavers. Washington, DC: The Falmer Press.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 McGraw-Hill.

Aron, L.Y. (2006). An overview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 US Department of Labor, Employment and Training Administration.

Bosworth, R. (2014). Class size, class composi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tudent achievement. Education Economics, 22(2), 141-165.

doi:10.1080/09645292.2011.568698

Byer, J. L. (2000). Measuring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on academic self-concept.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

Research, 24(1), 25-34.

Caroleo, M.(2014). An examination of the risks and benefit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Relational Child & Youth Care Practice, 27(1), 35-46.

Cooley, C. H. (1902). Human nature and the social order. New York: Scribner.

Crouse, K., Hardy, M. J., Potts, E., & Morrow, R. (1981). Reflections: Self concept

development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ron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mittee, Ontario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Federation.

De La Ossa, P. (2005). “Hear my voice”: Alternative high school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implication for school change. American Secondary Education,

34(1), 24-39.

Dusek, J. B. (1996).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Foley, R.M. & Pang, L-S. (2006).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Program and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89(3), 10-21. doi: 10.1353

hs.2006 0003.

James, W. (1890).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 H. Holt and Company.

Macqueen, K. (2014). Is big bad and small good? Maclean's, 27, 24-28.

Marsh. H. W. (1990). A multidimensional, hierarchical model of self-concep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justific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2),77-170.

Pears, K. C., Kim, H. K., Capaldi, D., Kerr, D. C. R., & Fisher, P. A. (2013). Father–

child transmission of school adjustment: A prospective intergenerational stud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9(4), 792-803. doi:10.1037/a0028543

Poyrazli, S., Ferrer-Wreder, L., Meister, D.G., Forthun, L., Coatsworth, D. &

Grahame, K.M. (2008). Academic achievement, employment, age and gender and students' experience of alternative school. Adolescence, 43(171), 547-556.

106

Rogers, C. R.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Shavelson, R. J., Hubner, J. J., & Stanton , G. C. (1976). Self-concept: Validation of construct interpretation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3), 407-441.

Shoshani, A., & Slone, M. (2013). Middle school transition from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 Young adolescents’ character strength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4(4), 1163-1181.

doi:10.1007/s10902-012-9374-y

Smith, A., Peled, M., Albert, M., Mackay, L., Stewart, D., Saewyc, E. &the McCreary Center Society. (2007). Making the grade: A review of alt. education programs

in British Columbia. Vancouver, BC: McCreary Center Society.

Tobin, T. J., & Sprague, J. (1999). Altern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for at-risk

youth: issues, best practice, and recommendations.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432805)

Vadeboncoeur, J.A. (2009). Spaces of difference: The contradiction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al programs. Educational Studies, 45, 280-290

Wilson, K., Stemp, K. & McGinty, S. (2011). Re-engaging young people with

education and training: What are the alternatives? Youth Studies Australia, 30(4), 32-39.

107

附錄一 量表使用同意書

108

109

110

111

112

附錄三 慈輝學生施測問卷 親愛的同學:

您好!首先,感謝您的熱心協助,這份問卷主要是想瞭解目前國中生「對自 己的瞭解」和「在學校生活」的情形,請依據您目前生活的實際情況來回答,選 出最符合的選項,這不是考試喔!所以沒有對或錯,您可以放心作答,只要依照 您真實的情況來填寫,並請您逐題回答、不要遺漏您的回答唷!您在問卷中所有 的回答都是寶貴的資料喔!

您所填寫的資料,僅供學術分析與研究,絕對保密,敬請放心。

本問卷為匿名填寫,所以不用在問卷上填上您的姓名。

再次感謝您的大力協助!

衷心祝福您健康快樂、學業進步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杏容 博士

研究學生:鄭紓彤

連絡電話:02-7734-5531

【第一部分】個人基本資料 1. 性別:

□○

1

男生 □○

2

女生 2. 年級:

□○

1

七年級(國一) □○

2

八年級(國二) □○

3

九年級(國三) 3. 家庭型態:

□○

1

雙親家庭(父母都在) □○

2

單親家庭(父母離婚)

□○

3

新移民家庭(我的爸爸或媽媽是外國人﹝□大陸或東南亞;□其他國家﹞)

□○

4

隔代家庭(只有祖父母/外祖父母) □○

5

其他(請您直接填答下一題) 4. 近一年內您居住的家庭成員有:

□○

1

和父母﹝手足﹞住在一起

□○

2

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手足﹞住在一起,算是三代同堂

□○

3

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手足﹞、其他親戚住在一起;或由親戚照顧

□○

4

只有和爸爸或只有和媽媽﹝手足﹞住在一起

□○

5

住的家庭是爸爸或媽媽再次結婚所組成的

□○

6

和祖父母/外祖父母﹝手足﹞住在一起,但沒有跟父母住在一起

□○

7

和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住在一起;或是住在安置機構

□□□

113

114

115

116

117

附錄四 慈輝班施測問卷 敬愛的教師:

您好!首先,感謝您的熱心協助,這份問卷主要是想瞭解目前慈輝班「編班 型態」與「輔導人力」的情形,請依據貴校目前慈輝班設置的實際情況來回答!

您所填寫的資料,僅供學術分析與研究,絕對保密,敬請放心。

本問卷為匿名填寫,所以不用在問卷上填上您的姓名。

再次感謝您的大力協助!

衷心祝福您健康快樂、事事順心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杏容 博士

研究學生:鄭紓彤

連絡電話:0986-256-102 一、慈輝班之編班型態

□○

1

融入式(由慈輝班學生與一般學生組成一個班級)

□○

2

非融入式(僅由慈輝班學生組成一個班級)

二、慈輝班內主要輔導學生之人力(以有服務慈輝班學生者為主)

1. 每班的班級導師有 □○

1

1 人 □○

2

2 人 □○

3

3 人(含)以上 2. 輔導教師有 □○

1

1 人 □○

2

2 人 □○

3

3 人(含)以上

(專輔老師、兼輔老師、專輔人員皆屬此選項)

3. 學校社工有 □○

1

0 人 □○

2

1 人 □○

3

2 人(含)以上 4. 生活輔導員有 □○

1

1 人 □○

2

2 人 □○

3

3 人(含)以上

(住宿管理員、住宿輔導員、夜間輔導員皆屬此選項)

5. 認輔老師共有 人

受認輔慈輝班學生共有 人 三、貴校目前慈輝班學生總人數 人 四、填寫者基本資料

1. 性別 □○

1

男生 □○

2

女生

2. 服務於慈輝班之年資 年

3. 目前於慈輝班所擔任之職務 4. 是否具有輔導相關背景 □○

1

是 □○

2

□□□

118

附錄五 問卷施測說明

敬愛的老師:

您好!在課業繁忙之際,對您的熱心協助此份問卷的施測深感謝意。

有關本問卷施測的過程,請您協助以下幾點事項:

一、問卷施測時間為 15 至 20 分鐘。

二、請選擇學生能靜下心的時間、地點施測。

三、施測前請向學生說明下列事項:

1.本問卷不需要填寫姓名、班級、座號。

2.題目沒有所謂的對與錯,請學生依據生活情況,據實作答即可。

3.請以在學校整體生活情形來進行填答,勿過度針對特定人事物。

4.學生若有問題請踴躍發問,煩請老師代為解說。

5.請學生專心填答每一道題目,勿隨意勾選。

四、學生可能產生問題的題目:

1.【第一部分】第 3 題,麻煩老師提醒學生若勾選第○

3

個選項,

還需勾選後面﹝□大陸或東南亞;□其他國家﹞之選項。

2.【第一部分】第 3、4 題,分類詳細學生可能會混淆,請依據問 卷上的提示講解讓學生理解。

3.【第一部分】第 5、6 題,當學生認為其主要照顧者有兩位以上,

請學生在主要照顧者中,選擇最高的教育程度與職業類型。

4.【第一部分】第 6 題主要照顧者職業類型,若學生主要照顧者 的職業不在表格內,請學生直接將照顧者職業填寫在空格處。

五、請學生務必檢查有無遺漏填答後再交卷。

六、問卷回收後請轉交給負責教師。

再次感謝您的大力協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學生鄭紓彤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