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主要發現與討論

第四章 綜合討論

第二節 主要發現與討論

從本研究的八個實驗的結果中,可以整理出幾個關於中文語詞統計學 習的重要研究觀察。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以中文為二語的學習者,能透過統計學習機制 的運作而掌握材料中的統計規律性(如:銜接概率),並依此規律性找出語 詞的界線,據以斷詞。實驗一發現受試者能在重複接觸無停頓的連續中文 音節串後,判斷出實驗者所定義的中文音節詞。而合併通過視覺管道呈現 中文字串的實驗二、三、四的測驗結果,也發現受試者能掌握連續中文字 串中的統計資訊,將語詞由字串中切割出來,三個實驗合併後的平均答對 率顯著高於隨機猜測值( .5)。實驗七以韓文字母作為材料,發現受試者可 透過計算相鄰字母間的銜接概率而判斷哪些字母間的關係較為緊密,而將 字母詞由連續出現的韓文字母串中切割出來。實驗八使用六個中文語詞組 合成連續的中文字串,結果亦顯示受試者能夠通過視覺管道掌握中文字間 的銜接概率資訊,將實驗者所定義的中文語詞由連續的字串中切割出來。

這些結果說明了以中文為二語的學習者不但能通過聽覺管道將語詞切割出 來,亦能在未知組詞規律的狀況下,通過視覺管道捕捉到相鄰文字符號間

(字母或中文字)的統計規律而斷詞。過去的中文斷詞研究多集中在討論 斷詞後的結果,並未說明讀者是依據何種線所來判斷詞彙界線。本研究以 初學中文的外籍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實驗結果提示了中文的斷詞線索可 能來源之一為相鄰中文字間的銜接概率值。當學習者掌握到相鄰文字間的 統計值分布時,即可根據計算出來的統計值差距,而找到語詞的界線,並 將候選語詞由訊號中切割出來,而推動後續的語詞學習。而學習者透過統 計學習機制掌握語言材料間的統計分布關係,說明語詞學習需透過學習者 與環境互動的經驗累積而促動。

對比實驗五和實驗八的結果,觀察到在不同階段的學習者身上,過往 經驗對於掌握新訊號中的統計資訊似有不同的效用。實驗五招募以中文為 母語的本國籍受試者進行實驗。原本預期由於以中文為母語的受試者對實 驗材料所用的中文字的形、音、義皆相當熟悉,在處理每個中文字時的歷 程已經趨近自動化,處理單一中文字時不需耗費太多認知資源,因此應能

86

Lany 與 Gómez (2008)以人工語言作為材料,觀察語言經驗對於12個月大的 嬰兒在統計學習上的表現是否有所助益。其研究結果指出,嬰兒在捕捉到

Poepsel 與 Weiss (2016)觀察單語和雙語背景的受試者在跨情境的統計學習 作業(cross-situational learning task)中的表現,其主要材料為符合英語語音規 律的非詞以及抽象圖形。實驗結果發現兩種語言背景的受試者在一對一的 對應作業(one-to-one mapping)表現上並無差異,但在二對一的對應作業 (two-to-one mapping)表現上,雙語背景的受試者更快掌握其間的規律。此 結果提示了統計學習機制並不受到語言經驗的影響,但當輸入包含較多不 同種類的變化時,擁有雙語經驗的學習者更易於覺察訊號中的多種類結 構。

前述文獻中的研究結果指出,統計學習表現似乎和語言經驗並無關 連,但前述文獻中所採用的材料,包含有對受試者而言全新的刺激單位和 統計規律,或雖是未曾於環境中接觸過的組合,但其構成規律(如語音規 律)是符合語言經驗的。

本研究的實驗五和實驗八的設計,若從學習的角度出發,提供了有意 思的思考點。兩個實驗中,不論是以中文為一語或以中文為第二語,其所 採用的材料皆為曾在語言經驗中出現的材料,但是這些材料的組合規律卻 是和經驗中的材料規律有所衝突的,這是過去的研究中並未提到的方向。

實驗五和實驗八的結果,或可粗略地看出此類新舊經驗的影響方向,未來 可以此觀點探討學習者的學習困難。當新輸入的學習材料之統計分布特性 和經驗中已經穩固的統計資訊有不一致狀況時,或是新舊經驗中的統計分 布資訊重疊的範圍較少時,是否可能對受試者在累積新的統計資訊上產生 影響,而使得受試者展現出不同程度的學習表現,未來可進一步探討。

此外,從本研究的實驗中亦可觀察到統計學習的表現可能會受到一些 外部因素的影響,如材料複雜度,材料之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習者處理該 訊息的慣性,以及學習者的注意力佔比等等。

本研究的實驗六和實驗七皆得到了相當明顯的視覺管道統計學習效 果,不論是單純處理抽象圖形的實驗六(平均答對率為 .77),或韓文字母

(平均答對率為 .65),其統計學習效果皆比實驗二至實驗四的結果(合併 後的平均答對率為 .53)更為明顯。且就受試者接觸材料的次數而言,實驗 二至實驗四中,每位受試者需要重複接觸實驗中所定義的雙字詞300次,其 答題表現始達到顯著邊緣或恰達顯著的結果,然而實驗六和實驗七中的圖 形詞或字母詞材料僅重複了72次,就得到相對顯著的統計學習結果。

為何同為視覺管道的統計學習表現卻有如此不同的差異?我們認為其 可能的原因可分為兩個方向來思考。一部分可能為材料串中統計值的複雜 度,另一個部分可能來自於實驗派典差異。

在以修改自 Saffran 等人 (1997)派典進行的實驗中所用的材料串,其統 計資訊為區間分佈 (TP within = .46 - 1, TP between = 0 - .29),詞內和詞間的 TP 值差異有數種可能組合。換句話說,該材料串中的六個字,各有可能以

88

Fiser 與 Aslin (2002)的派典進行實驗。預期應能得到和 Saffran 派典中相似 的視覺統計學習表現。若該實驗中得到的統計學習效果與實驗二至四之實

此結果提示了派典的轉換可能影響受試者的語詞統計學習表現。將兩 種實驗派典進行比較,可發現兩派典在刺激材料的呈現時間,以及附屬作 業上各有不同。實驗二至實驗四中(Saffran派典),中文字停留在學習者的 知覺範圍內約0.5秒。對於已經對中文字相當熟悉的受試者來說,0.5秒的時 間已經足夠完成辨識。但對於中文的初學者而言,0.5秒或許不足以供初級 學習者完成包括中文字辨識的完整歷程。雖然實驗三當中以學習兩次材料 串的方式,加倍學時,提高了受試者接觸刺激材料的總時間。但受試者每 次接觸材料的時間仍維持0.5秒,若0.5秒對初學中文的外籍學生來說,不足 以完成完整的單字辨識,那麼倍增學時的效果可能就相當有限。而實驗六 與實驗七所採用的方法中,雖然每個刺激材料皆與前述實驗一樣無法回頭 重看,但每個中文字出現在知覺範圍內的時間相對較長,平均每個刺激材 料完整停留在知覺管道中的時間為2秒。此一特性較符合視覺刺激能長時間 停駐於知覺範圍內的特性,使受試者有機會完整辨識材料,並透過重複接 觸 材 料 累 積 材 料 單 位 間 的 統 計 關 聯 資 訊 。Emberson 、 Conway 及 Christiansen (2011)的研究中指出調控實驗刺激材料的 SOA 會影響受試者掌 握單位間統計關係的效果,以視覺管道的刺激而言,在拉長材料的 SOA 後,有助於受試者發現材料單位間的統計關係,而根據統計值歸納出基本 的組合單位。本研究派典轉換後的結果與此發現基本一致。

此外, Saffran 等人 (1997)所使用的派典搭配有附屬作業,其主要目的 為測試受試者是否能在不完全投入注意力的狀況下,不但完成附屬作業,

且計算出材料間的統計資訊值。採用 Saffran 派典的實驗作業中,有些受試 者反應附屬作業的任務吸引了他們絕大部分的注意力,而降低了原應投入 主作業中的注意力佔比。然而在 Fiser 與 Aslin 的作業中,受試者在學習階 段中的唯一任務是觀看螢幕上所出現的圖形或語言符號。相對於 Saffran 的 派典,可投注於刺激材料本體的注意力資源較為充裕,或許是受試者在 Fiser 與 Aslin 派典下統計學習表現普遍較佳的可能原因之一。此外,若統 計學習機制確實可以在低注意力涉入的狀況下自然驅動,顯示該機制可能 為一個接近自動化的處理。在本研究實驗中的附屬作業,則有可能成為切 斷自動化處理的干擾斷點,可能對受試者視覺統計學習的表現產生影響。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