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年一貫之環境教育議題及自然與生活科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九年一貫之環境教育議題及自然與生活科技

為了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來臨,各國政府都致力於教育改革,以因應更嚴苛的競爭和 挑戰,我國政府亦不落人後,於民國八十九年公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

希望能藉由教育改革提昇國民的素質和國家的競爭力,在 隔 年 卽 開 始 分 段 實 施 ,又於民 國九十二年修訂成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此次課程改革之主要背景是由於國家 發展的需要與對社會期待的回應;盼能在不斷的檢討改進中,創造更優質的學校文化與 教育成果,促進國家發展,也能適為民意反映,進行新觀念的課程改革,以滿足社會期 待(教育部,2003)。

一、九年一貫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

九年一貫課程重視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要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而不是一些背不 動的書包。教育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有健全的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

強健的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因此,這個跨世紀的九年一貫課程應該培養具備 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及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教 育部,2003)。其基本內涵包含:

(一)人本情懷方面:包括了解自我、尊重與欣賞他人及不同文化等。

(二)統整能力方面:包括理性與感性之調和、知與行之合一,人文與科技之整合等。

(三)民主素養方面:包括自我表達、獨立思考、與人溝通、包容異己、團隊合作、社 會服務、負責守法等。

(四)鄉土與國際意識方面:包括鄉土情、愛國心、世界觀等(涵蓋文化與生態)。

(五)終身學習方面:包括主動探究、解決問題、資訊與語言之運用等(教育部,2003)。

為了達成國民中小學的教育目的,其課程的設計理念應以生活為中心,透過人與自 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學習領域教育活動, 達成下列課程目標(教育部,2003):

(一)增進自我了解,發展個人潛力。

(二)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

(三)提升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能力。

(四)培養表達、溝通和分享的知能。

(五)發展尊重他人、關懷社會、增進團隊合作。

(六)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

(七)增進規劃、組織與實踐的知能。

(八)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

(九)激發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十)培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九年一貫之環境教育議題

九年一貫課程的特色之一,將資訊、環境、兩性、家政、人權、生涯發展等六大議 題融入各領域課程的教學,其中環境教育的融入課程,就教學的內涵而言,環境保護議 題是最近國內外所關注的焦點,九年一貫課程中保留環境教育融入的空間與彈性,正可 以表現此課程的國際觀與現代性(張子超,2001)。

所謂議題就是針對一件事情,同時存在兩種以上的看法,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不同 的生活場景,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判斷,然而,面對一個環境議題時,這些價值觀影響著 他們看待環境議題的角度。因此,在探索環境議題時,會接觸到許多不同的價值判斷,

在多元中尋找自己的判斷,學生能自主的實踐一個議題探索的歷程,從中獲得經驗與自 信,使個人對環境產生內在的賦權(empowerment),提升環境關懷的正向力量。(陳 志欣,2003)。

在九年一貫實施綱要中,敘述環境教育的目標在培養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覺知和對環 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學習環境相關的基本概念與知識,並經由深刻的價值分析與澄 清,建立積極的環境價值觀與態度,最後獲得環境行動能力與實際環境行動的經驗。

(一)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論、預測、分 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與對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 的欣賞與敏感性。

(二)環境概念知識

教導學生了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石流、河川污染、核污 染、能源和空氣污染… … 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永續發展、生物多樣性);

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生態設計、

綠色消費、非核家園… … 等)。

(三)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藉由環境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學生能欣賞和感激 自然及其運作系統,對環境議題具有獨立思考及判斷的能力,欣賞並接納不同文 化,關懷弱勢族群,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四)環境行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收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法、評估可 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五)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生活 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教育部,2003)。

在九年一貫環境教育議題中,六年級是屬於第二學習階段,該學習階段的能力指標 分列如下(教育部,2003):

(一)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1-2-1 覺知環境與個人身心健康的關係。

1-2-2 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二)環境概念知識:

2-2-1 能了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2-2-2 能持續觀察與紀錄社區的環境問題並探究其原因。

2-2-3 能比較國內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

(三)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3-2-1 了解生活中個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並培養與自然環境相關的個人興趣、嗜好 與責任。

3-2-2 能主動親近並關懷學校暨社區所處的環境,進而瞭解環境權的重要。

3-2-3 了解並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四)環境行動技能

4-2-1 能歸納思考不同區域性環境問題的原因與研判可能的解決方式。

4-2-2 能草擬一份社區環境保護行動計畫。

4-2-3 能分析評估國內區域性環境問題發生原因,並思考解決之道。

4-2-4 能運用簡單的科技以及蒐集、運用資訊來探討、瞭解環境及相關的議題。

(五)環境行動經驗

5-2-1 能具有參與調查與解決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

5-2-2 能透過校園環保活動(如節約能源、節約用水、廢棄物減量),規劃和執行 簡單的環境調查活動。

5-2-3 執行綠色消費、節約能源、節約用水、廢棄物減量、環境保護及環境關懷行 動。

在本研究的教學內容中包括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能了解生活周遭的 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能持續觀察與紀錄社區的環境問題並探究其 原因、了解生活中個人與環境的相互關係並培養與自然環境相關的個人興趣、嗜好與責 任、能主動親近並關懷學校暨社區所處的環境,進而瞭解環境權的重要、能分析評估國 內區域性環境問題發生原因,並思考解決之道、能運用簡單的科技以及蒐集、運用資訊 來探討、瞭解環境及相關的議題、能具有參與調查與解決生活周遭環境問題的經驗、能 透過校園環保活動(如節約能源、節約用水、廢棄物減量),規劃和執行簡單的環境調 查活動、執行綠色消費、節約能源、節約用水、廢棄物減量、環境保護及環境關懷行動 等環境教育之能力指標,涵蓋了環境教育的五大教學目標。

三、九年一貫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最主要是要培養具有科學與科技素養的公民。「素養」蘊涵於 內,卽 為 知 識、見解與觀念;表現於外,卽 是 能 力 、技術與態度,依其屬性和層次又可 以分為過程技能、科學與技術認知、科學本質、科技的發展、科學態度、思考智能、科

學應用、設計與製作等八項(教育部,2003)。

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的基本理念,是藉由學習科學開拓視野,使 世界看起來不同;認知這些自然現象與自然的演變規則,使我們應用自然運作的原理,

於是就有了各種創造發明;透過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人類擅用機具、材料、方法、知是 和創意等資源,增進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科學還能讓我們學會如何去進行探究活 動;同時我們也應該了解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活的影響;透過學習使我們能善用 各種科學與技術、便利現在和未來的生活(教育部,2003)。

然而,在自然與生活科技的課程設計上,有下列六項課程目標(教育部,2003):

(一)培養探索科學的興趣與熱忱,並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二)學習科學與技術的探究方法和基本知能,並能應用所學於當前和未來的生活。

(三)培養愛護環境、珍惜資源及尊重生命的態度。

(四)培養與人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

(五)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激發開展潛能。

(六)察覺和試探人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自然與生活科技的課程是一種適性的教育,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教學時應以學 生活動為主體。在課程綱要中,也建議教學應以能培養探究能力、能進行分工合作的學 習、能獲得科學智能、達成課程目標為原則。因此,教學形式應不拘於一,是教學目標 及實際情況而定,可採取講述方式、或小組實驗實作方式… … .等,唯不宜長期固定於某 一形式(教育部,2003)。因此,本研究則採用講述方式與 STS 教學方式進行自然與生 活科技的課程教學。

四、環境教育議題與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相關研究

九年一貫的環境教育議題是採融入式課程設計,也就是在七大教學領域中實行環境 教育,在九十二年公佈的課程綱要中,將環境教育的主要學習內容與可以整合之領域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