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據前述之結論,提出具體意見,以供教育行政單位、師資培育機構、學校推 展環境教育、教師發展環境教育課程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一、對教育與學校行政機構的建議

(一)提供在職教師進修的機會

根據本研究發現不同的教學方式會影響學童的環境態度與行為意向,由此可見,教 師的教學方式對於學童的學習有顯著影響,因此,對於教師新的教學理念與課程設計能 力之培養,均為推展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近幾年來,教育行政機構積極的在推動教育 改革,且目前師資的培育已開放多元化,但對於在職教師的專業進修,卻緩不濟急,使 得教師的專業能力與觀念未能順利提升,因此政府相關單位可以積極規劃在職老師的進 修相關事宜,或出版相關刊物,以提供教師提升專業智能的機會。

(二)加強環境教育方面的宣導

本研究亦發現學童的環境資訊主要來自電視廣播,因此可將有關環境教育方面的宣 導,製成影片在電視播放,使得學童除了能在學校學習環境方面的資訊,亦可在課外時 間學習環境方面的資訊。

(三)專責機構製作環境教育影帶

在訪談與學習日記中,控制組學童最喜歡影片欣賞與簡報檔介紹,建議未來能以專 責單位或專業組織來負責編寫與製作相關環境問題影片,讓學童能教深入的了解台灣過 去與現在所面臨的環境問題,配合課程與教師的教學,更加深學童對環境的認知,進而 達到影響學童環境態度與行為意向的目標。

二、對教師之建議

(一)加強資源與自然保留區方面之教學

在學童基本環境認知中,非再生能源造成的環境問題與自然保留區的設立的得分最 低,在未來的相關的教學設計時,可加強這兩方面的教學,將資源教育與自然保留區設 立的立法精神及現況,清楚的傳授給學童,以增進學童這兩方面的學習效果。

(二)提升學童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歷程中,學習興趣是重要的推動力之一,本研究實驗教學六年級下學期,學 童因為課業與畢業將屆的影響,使得學童的學習態度降低,尤其是科任課程更為明顯,

實驗組安排 STS 理念教學的實作活動,以生活週遭的環境為議題之教學活動,融入科學 概念與技能學習,從活動中提高學童的學習興趣,對於環境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的 課程教學,STS 理念的教學方式是不錯的教學選擇。

(三)學童之多元能力的培養

實驗組在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方面都有進步,在問題解決的能力上亦有顯著 進步,實驗組學童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童不只學會環境知識,還學會了利用資訊教育所 學技能,查到所需的資料,在小組活動中學習與他人相處,表達自己的意見等基本的人 際關係,討論時,藉由同儕不同意見的表達,而有更深入的思考,在角色扮演時,讓學 童的思考更具廣度,由學童自己動手並思考建構其知識,因此,STS 理念教學不失為一 種有效的教學方式。

(四)以漸進的方式進行 STS 理念教學

在觀察實驗組教學期間學童的表現,初期並不順暢,但漸入佳境,因此在實施 STS 理念教學時除了要考量到課程特性,還要考慮學童需求與能力,常須因地、因時制宜的 加以調整,若欲有較佳的教學效果,則需考慮學童的接受度與適應期,教師的要求與教 材的難度則應由簡至難逐漸提昇,採漸進式的做法,並多給予學童鼓勵。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在本研究的研究過程中,有許多未盡完善的地方,也有許多內容未能深入探討,實 感遺憾,期望能拋磚引玉,有更多先進學者繼續此課題之研究,使其日趨完備,茲提供 以下對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供相關研究者參考。

(一)研究對象方面

研究者限於時間、人力與經費因素,只能以台中縣南陽國小六年級六班的學童為研 究對象,因此,本研究結果僅能推論至台中縣南陽國小六年級學童。所以,未來研究的 對象可往縱向與橫向的延伸,例如縱向可延伸至國小各學年或國中、高中、大學等,而 橫向可延伸到其他縣市國小六年級學童,則其研究結果將更具有代表性或推論性,也更 周延及普遍性。

(二)研究方法方面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採取四週準實驗教學的研究方式,只針對學童在教學前後的環 境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之量化資料加以統計比較,及對學童做抽樣訪談,並沒有對學 童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的改變做深入的調查與長期觀察,以獲得更直接、深入的 實徵性資料,以了解學童在接受不同教學方式時,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的改變過 程與影響的因素,因此,未來的研究可採個案研究的方式,加以更深入的探討。

(三)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採用質性與量化的資料加以分析,量化問卷是根據文獻及教學內容,自編問 卷以進行研究,雖然問卷題目以盡量配合學童的能力與教學目標,且有專家效度與信 度,期望能準確的呈現國小六年級學童得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但問卷仍有改進 的空間,有意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者可修訂本問卷,使其成為更據信效度的問卷。

在質性資料方面,建議未來想對這方面更深入研究的學者,可以增加更多元的質性 資料蒐集例如錄影、網頁製作等的方式,將學童的活動過程與成果記錄下來,使質性資 料更充實。

(四)研究變項方面

本研究的研究變項主要是接受不同教學方式之學童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的差 異,與學童對不同教學方式的看法,均以學童為研究變項,並未對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 的體驗與成長加以深入探討,因此,建議未來可對教學者的教學經歷與成長加以研究。

另外,本研究中學童的背景資料只針對學童的性別、父母親職業、學歷與資訊來源,

影響學童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經本研究得知學童資訊的 來源主要是電視廣播、父母,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學童的看電視或親子相處的時數對學 童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意向的影響。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美芬、熊召弟(1997)。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秋雯(2004)。環境倫理價值觀融如國小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 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素貞(2004)。台南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環境教育分項能力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

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王雅珍(2004)。高雄市國民中學生活科技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 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雅雪(2003)。環境教育融入一年級生活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君(2003)。以生物多樣性主題融入國小二年級生活領域課程之行動研究。台北市 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聖欽(2004)。國小六年級環境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五王國小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 教學模式。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王澄霞(1995)。STS活動中之「學」與「教」。科學教育學刊,3(1),115-137。

王澄霞(1997)。科學教師培育: 科學、技學與社會之連結。科學發展月刊,25(3),

167- 174。

王澄霞、陳國華(1993)。結合科學﹑技術與環境之學習成就評量。環境教育,

18,45-50。

王澄霞、陳國華(1994)。STS 主題-「油脂與生活」之開放性思考評量。化 學,52(1),107-114。

王澄霞、蔡曉信(1994)。以腳架策略開發STS專業能力的模式。師大學報,39, 429- 454。

王澄霞、劉奕昇(1995)。開發臭氧層破洞STS 單元。師大學報,40,331-364。

王澄霞、謝昭賢(1997)。以認知圖評量”酸雨”STS 教學的學習成就。師大學報,42,

13-29。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37,87-103。

王鑫、呂光洋、周昌弘、晏涵文、郭允文、楊賜國(1989)。環境保護教育理念架構之 規劃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孔恩(1970)。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等譯)。台北,遠流。

牛頓教科書(2005)。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指引六年級下學期。

台北:牛頓開發教科書。

巴頓米高.奎恩(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圖書。

甘漢銧、熊召弟、鍾聖校(1991)。小學自然科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石明卿(1989)。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學報,3,267-309。

江東祐(2002)。國小學童環境行為之探討-以花蓮地區國小學生為例。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江新和、陳榮祥(1998)。開發國小自然科 STS 教材之實驗研究。科學與教育學報,3,

79-108。

行政院環保署(1999)。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課程編制理論。台北市:行政院環保署。

行政院環保署(2004)。環境教育法草案總說明。2005/12/03,取自:

http://w3.epa.gov/epalaw/prelaw/pre01840.doc 行政院環保署網站(2005)。http://w3.epa.gov

朱美玲(2004)。STS 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探討。屏東 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朱惠芳(2000)。「自然與科技」的教學理念與實務。教學科技與媒體,53,46-52。

朱淑吟(2002)。利用網頁專題製作引導STS專題式教學對學生學習影響之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市。

汪靜明(1998)。新自然哲學的生態保育思潮。主計月報,85(4),78-88。

汪靜明(1998)。新自然哲學的生態保育思潮。主計月報,85(4),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