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國中表演藝術課程基本理念及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國中表演藝術課程基本理念及內涵

言之,六堆客家文化不但保有傳統文化本質,在飲食、服飾、工藝、建築、音樂 方面也有其鮮明的特色。

第二節 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國中表演藝術課程基本理念 與內涵

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科技化的時代,社會變遷快速及國際關係日益密切,

各國為提升國際競爭力,積極藉由教育改革,來強化國民素質及國家競爭力(教 育部,2010a)。國家發展的重要資源和動力是「教育」,政府為提升整體國民之素 質及國家競爭力(林孟君,2012),於民國 95 年啟動「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微調 原則」;民國 97 年公布修正「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

2010b);100 學年度起,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自三年級、七年級逐年向上實施,

一路延伸至高中與高職,讓學校一般性藝術教育更連貫、普及(教育部,2010b),

以培養學生具備「帶著走的基本能力」,揭示了新課程的理想和方向(林孟君,

2012)。

九年一貫課程全面實施後,隨著世界各國教改脈動的熱潮,加上全球化與國 際化所帶來的轉變,使得學校教育面臨諸多挑戰,為因應社會需求與時代潮流而 與時俱進(教育部,2014),政府於民國 103 年請國家教育研究院建置「教育改革 研究機制」,以持續探研教育改革之發展與效益(教育部,2016),並於民國 103 年 11 月公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揭櫫「成就每一個孩子-適 性揚才、終身學習」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願景(吳雨錫,2015)。此節將簡述

「九年一貫國中表演藝術課程基本理念與內涵」與「十二年國教國中表演藝術課 程基本理念與內涵」,並提出一己之看法。

一、九年一貫國中表演藝術課程基本理念與內涵 (一)基本理念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結晶,人類生存中心的精神力量,也是生活的重心之一,

更是完整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環。九年一貫之「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即是「藝術 學習與人文素養」,包含了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等方面的學習,是經由藝術 陶冶、涵育人文素養的藝術學習課程(教育部,2010a)。並以藝術為教育手段,

來引發學生學習,進而達到教育之功能與目的。「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意指三至 九年級的藝術學習課程,以藝術學習培養每一位學生藝術表現、審美與實踐,及 繼續學習的藝術基本能力,鼓勵其積極參與藝文活動,提升藝術欣賞能力,陶冶 生活情趣,並以啟發藝術潛能與人格理性與感性均衡健全發展(呂燕卿,2008),

達成學校一般藝術教育的價值與目的(教育部,2010a)。

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學生透過參與廣泛而全面的藝術教育,

在表演藝術、音樂藝術與視覺藝術課程裡表達其觀念與想法,學習創作藝術作品,

將情感表露於藝術作品中,運用理解、分析、應用、批判、省思其作品的內涵、

給他人的感受與自身經驗所象徵的意義(呂燕卿,2000),進而了解藝術創作作品 的文化背景與意涵。並打破各學科間互不相關聯的現象,有創意的將藝術與美感

24

帶進教學之中,在其他領域的學習中融合、聯結與整合,達到九年一貫課程統整、

知識融合的理念。

(二)課程目標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內涵需要長期的培養,其所醞釀的乃是由內而發與個 人本質相融合;透過生活經驗來建立審美察覺、詮釋、創造與想像能力,故學習 目標是一種重視內在的生活態度之建立,是一種自我內在省察,與個人特質之才 藝展現,藉此有系統的統整性學習,達成培育學子建立自信、情意抒展、審美創 作、思辨討論,與相互之間的分享欣賞,隨著真、善、美之循環擴展,達到藝術 生活之實際目標(呂燕卿,1999)。故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目標分為:探索 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今分述如下:

1.探索與表現:

使每位學生能自我探索,覺知環境與個人的關係,運用媒材與形式,從事藝 術表現,以豐富生活與心靈。

2.審美與理解:

使每位學生能透過審美及文化活動,體認各種藝術價值、風格及其文化脈 絡,珍視藝術文物與作品,並熱忱參與多元文化的藝術活動。

3.實踐與應用:

使每位學生能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連,透過藝術活動增強對環境的知覺;

認識藝術行業,擴展藝術的視野,尊重與了解藝術創作,並能身體力行,實踐 於生活中(教育部,2010a)。

(三)基本能力指標

九年一貫教育改革中,除了課程理念及課程目標之外,更加強調學生基本能 力的培養,其基本能力涵蓋了知識、情意和技能(吳雨錫,2015),並以學生學 習年齡、三個課程目標主軸「探索與表現」、「審美與理解」、「實踐與應用」之藝 術基本能力的建立為主體所發展訂定的,即為「分段能力指標」。藝術與人文學習

領域之「分段能力指標」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級(融入生活

26

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成就了學生主體、校本課程、連貫統整的課程觀,更強調 基本能力的培養,其中能力的意義也同樣涵蓋知識、情意和技能。一項基本能力,

必須透過多次的教學活動才能養成;而一次的教學活動,也應兼顧多項基本能力 的培養。對於基本能力的學習,必須是學生在多項基本能力的交融互用中才能獲 得。這種重視生活能力或學習能力的學習,可讓我們更重視教育歷程中學生的主 體性,將教學從教師的「教」,轉而聚焦在學生的「學」上面(吳雨錫,2015)。 然而,表演藝術是綜合藝術,其課程內容不侷限於單科學習,可廣泛的納入各學 科統整融合,讓表演藝術更具廣度與深度,讓學生在課堂之所學能運用與融入於 日常生活中,使其達成九年一貫教育之功能與目的,成為學生帶著走的基本能力。

二、十二年國教國中表演藝術課程基本理念與內涵 (一)基本理念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課程發展本於 全人教育的精神,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 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他人、社會、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願 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蔡清田,

2014)。

藝術領域課程在「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下,以學生學習為本位的藝術 領域課程綱要設計,依循「核心素養」,立基於藝術創作、鑑賞及其在生活實踐 的本質為目標,首先分析「表現」、「鑑賞」與「實踐」學習構面的內涵,然後 建構共同「核心表現」,並據以發展科目的學習重點:「學習表現」與「學習內 容」。各科目之間是以共同「核心表現」為架構,彼此之間能緊密連結,可作為 學校發展跨藝術科目課程的基礎,或是發展跨領域課程的聯結關鍵(教育部,

2015b)。

藝術是人類文化的累積,更是陶育美感素養及實施全人教育的主要途徑。人們 藉由藝術類型的符號與其多元表徵的形式,傳達無以言喻的情感與觀點,進行溝

通與分享,藝術教育應具多元視野,營造機會讓學生能運用其感官、知覺和情感 辨識藝術的特質與意義,認識與鑑賞環境中各類藝術形式與作品,探索與感受生 活環境中的人事與景物,促進其創意及思考的能力(教育部,2015a)。在表演藝 術課中,學生專注於各自的舞台崗位發揮所長,藉由傾聽、觀察,與他人相互配 合,才得以成就一場表演,體現「共好」的價值,這是表演藝術課中,學生實際 經歷與理解的學習內涵(阮璿文,2016)。藝術的創作、鑑賞與實踐,亦可增進人 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之尊重多元、同理關懷與永續發展的和諧共生關係,

傳承文化與創新藝術(教育部,2015a)。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評鑑學生學習結果的規準,是指預期學生所要表現的行為,可以 判斷整個課程方案達成目標的程度,作為課程修訂的參考依據,引導課程評鑑的 進行(黃光雄、蔡清田,2005)。十二年國教藝術領域之課程目標,將透過三學習 構面「表現」、「鑑賞」與「實踐」培養總綱的三個學習核心:「自主行動」、「溝通 互動」、「社會參與」與延伸九個核心素養面向(張幼玫,2016)。藝術領域中學生 透過「表現」、「鑑賞」與「實踐」的三個學習構面,達成以下課程目標:

1.表現:

善用多元媒介與形式從事藝術與生活的創作和展現,傳達思想與情感。

2.鑑賞:

參與審美活動,透過感受與理解進行思維判斷,體認藝術的價值。

3.實踐:

培養主動參與藝術的興趣和習慣,欣賞人生,增進美善生活(教育部,2015a)。

(三)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

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 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蔡清田,2014)。

28

「領域/科目核心素養」的意涵,係指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 綱》與《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發展指引》的核心素養,結合各領域/科目之基 本理念與課程目標後,各《領域/科目課程綱要》展現的核心素養具體內涵(蔡清 田,2016a)。藝術領域核心素養的重點如下:

1.自主行動:

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藝術活動;以設計式的思考,發現與解決問題;培育學生具 規劃執行藝術與創新應變的能力。

2.溝通互動:

運用藝術符號表達情意;使用資訊科技與媒體,進行創作與賞析;強化學生的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並能與他人溝通與分享。

3.社會參與:

經由藝術參與和實踐,建立人我社會與環境和諧共生的關係,傳承文化與創 新藝術,並促進環境關懷與社會發展;在藝術學習過程中,發展適切的人際互動,

經由藝術參與和實踐,建立人我社會與環境和諧共生的關係,傳承文化與創 新藝術,並促進環境關懷與社會發展;在藝術學習過程中,發展適切的人際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