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課程統整理論

在 1970 年代以來多股變通的課程思潮激盪下,「課程統整」與世界課程改革 的潮流同步,躍上了課程改革的舞台(歐用生,2003),新成為課程領域的焦點(周 珮儀,2000),也成為最響亮的教育名詞及最耀眼的教育實踐(歐用生,2003)。「課 程統整」是指兩個以上的學科知識有效地連結、利用、融合成一個整體的教學架 構,來幫助學生跨越各學科獲得和議的全面理解(陳怡倩,2016)。課程統整不是 只有課程內容的革新,也是教學方法的革新,統整的層面不僅是個人的層面,也 是社會互動和情境的學習(林佩璇,2004)。因此,統整趨勢對於學科取向課程的 衝擊,是以各學科及其獨特研究和確證方法的相關來組織課程,而統整的形式也 往往因時因地而異(周珮儀,2000)。

美國哈佛教育研究院主導策劃的 Project Zero 計畫,是針對兒童和成人透過藝 術學習提倡統整教學,現任的院長 Shari Tishman 提出:「21 世紀的世界公民,

絕對無法應用單一學科的知識來解決瞬息萬變的問題」。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 的思維模式其實已經逐漸跳脫傳統的縱向思維,轉為橫向思維、網狀思維、系統 性思維、甚至是創造性思維、視覺性思維。這種轉變除了因應時代的趨勢之外,

也凸顯知識學習的單一化已無法趕上知識的複雜性與多面性。因此,統整學科的 學習是 21 世紀的必然趨勢,並被認為是 21 世紀人才培訓的方式(陳怡倩,2016)。 台灣的學校教育長久以來係以傳授知識為主,而教學重心更是學科本位的課 程架構。這種知識分科的學習,使得學生習得零散知識,缺乏知識和經驗的完整 結合,不僅使學生與生活逐漸脫節,變成雖有知識但不一定有生活能力。(陳伯璋,

2003)。基於課程分化所產生不利影響的反思,「統整」的概念在課程革新中成了 一個新的訴求(林佩璇,2004)。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建構了一至九年級課程 縱的垂直銜接之架構(方德隆,2000a),在課程架構方面,將課程統整為七個「學 習領域」,打破傳統的學科組織方式,教育目標特別強調統整能力(歐用生,2003),

以課程統整、合作學習、協同教學的方式,使課程統整能達成培育國民所需的基 本能力(陳伯璋,2003),並且強調「學習領域為學生學習之主要內容,而非學科 名稱」、「學習領域之實施應以統整、合科為原則」、「教科員書的編輯應以九年一 貫、統整的精神,發展各科課程內容」(歐用生,2003)、「實施大單元或統整主題 式的教學」等字眼也出現在課程綱要之中(方德隆,2000a)。確立統整課程的型 態,以糾正過去分科課程的弊端(歐用生,2003),統整學科教學逐漸受到重視,

(陳怡倩,2016)。此節將簡述「課程統整的基本理念與意涵」、「課程統整的功能 與目的」、「課程統整模式」、「課程統整的優點」,並提出一己之看法。

一、課程統整的基本理念與意涵 (一) 課程統整的基本理念

「統整」就是使其完全、圓滿之意,係指在概念上或組織上將分立的相關事 務整合起來或互相關聯(方德隆,2000a),將許多部分整合成互協調且無矛盾、

有意義的的整體(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統整」則是一種全方位尋找連 結的課程設計,通常是由師生一起合作規劃(Beane,1992;1997),師生從中擷 取發展共同主題、策略和技能所需的知識(周珮儀,2003),以個人問題和社會議 題為課程組織中心來統整知識(Beane,1992;1997),進行課程組織,以真實世 界中具有個人和社會意義的問題作為組織中心(歐用生,2003),將相關的知識內 容及學習經驗整合地組織在一起,使課程內的各項知識及經驗成份,以有意義的 方式緊密地連結成一個整體(薛梨真、游家政、葉興華、鄭淑惠,2000),並親身 經驗解決問題的方法,達成經驗和知識的統整(歐用生,2003),讓學生在學習的 過程中,比較容易學習到知識的意義、得到完整的經驗(薛梨真、游家政、葉興華、

鄭淑惠,2000),以及對自我和社會關注的主題,提供機會發展和應用各種知識技 能,來加深我們對自己及世界的了解(蔡清田、許素秋,2004),達到更佳的學習 效果,並且更容易將在學校內所學習到的知識與經驗(薛梨真、游家政、葉興華、

鄭淑惠,2000),透過課程的實施,將民主、人類尊嚴和文化多元等概念(蔡清田、

34

許素秋,2004),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更能適應社會生活(薛梨真、游家政、葉興 華、鄭淑惠,2000),促成個人成長和社會的統整(周珮儀,2003),改善現有課 程的分化區隔流於零散,不能與生活結合的現象(陳伯璋,2003)。依據統整的原 意,統整課從學科角度來思考,在理念上可分出下列五項:

1.每一分科內部統整性的強化。

2.分科之間的聯繫的增加。

3.合科型態課程的開發。

4.科際與多學科型態課程的創造。

5.各種不同成分所發展之統整課程的建立(黃光雄、楊龍立,2000)。

(二)課程統整的意涵

課程統整是一種課程設計或課程組織的方式,將課程分割的部分,依某種原 則加以組織、整合與合併,可說是一種課程設計及組織的形式,並不意味著合科 教學,它強調課程中各種相關因素的連結(陳皓薇、林逢祺、洪仁進,2004),以 全方位和整體的考量來做連結,才能稱之為統整。因此在進行課程統整之前,應 確立一些方向引導課程的設計,必須激發學習者的動機和創造行為,統整學習者 的不同知識及經驗上發展背景,引起學習者主動學習的動機,誘發更進一步學習 的意願,才不致忽略依據學生程度和年齡作不同深度和廣度的探索,以免為統整 而統整(林佩璇,2004)。因此課程統整要考慮如下四個向度:

1.過去經驗和現在學習的統整

人類對於自己和其世界的觀念,諸如覺知、信念、價值等都來自經驗的建構。

生活經驗是一切教育的基礎,人們從經驗反省中所習得的觀念,可成為未來面對 問題和情境的資源。

2.學科與學科知識間的統整

課程的設計如能將知識暫時帶離分科的間隔,讓知識置於情境脈絡中,學習 者會更容易感受到它的意義。

3.內容和技巧的統整

統整的重心,不只是知識的內容,也包含技巧統整。內容統整是指學科知識 的統整,而在進行統整時,可藉由應用重要的學習技巧加強知識內的學習。技巧 的規劃有助於增進學生的理解,對課程內容作更有意義的詮釋。

4.個人和社會的統整

統整在協助學習者參與民主社會的責任、了解人和社會互動、協商的過程,

以追求個人和社會的意義(Bergstrom,1998)。因此課程應環繞個人和社會的議 題加以組織,並由師生協同合作計劃和實施,如此的安排有助於製造一個民主的 教學環境,以作為統整的情境(林佩璇,2004)。

二、課程統整的功能與目的 (一)課程統整的功能

課程統整之所以受到重視,主要原因是學科課程著重各學科既有的知識體 系,使學生學得的只是零碎片斷的知識(周淑卿,2002)。而教師在狹隘的課程觀 中,無法提供學生與生活更有關的學習(林佩璇,2004),學生無法解決實際生活 的問題。反過來說,統整課程是在各種課程要素之間加強連結(周珮儀,2003),

讓學生學到具有整體性、連貫性的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周淑卿,2002)。因此,

課程統整具有使我們的學習「意義化」,很容易「內化」,容易「類化」,使學習「簡 化」等功能(黃炳煌,1999)。換言之,課程統整可使我們的學習更加有「意義」;

並經由「內化」的功能,可以儲存到個人原有的心智結構中,成為個人整體知識 系統的一部分;再因「類化」的功能使知識一經內化,則個體便易於觸類旁通,

廣加運用,促使學習「簡化」(教育部,2001)。因此,課程與教學必須進行「統 整」,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意義與成效(鄭淵全,2007)。課程統整的功能簡述如下:

1.意義化(signification)

部分的學習本身不易看出其意義,只有把部分放在全體中去觀察和思考,才 能看出部分與部分之間,以及部分與全體之關係,從而瞭解其意義之所在。

36

2.內化(intemalization)

學習的內容若具有意義,則容易被記住、消化、儲存在原有的心智或概念架 構中,而成為個人整體知識的一部分。

3.類化(generalization)

知識一經內化,則個體在今後遇到類似的情況時,便易於觸類旁通,廣加應 用。

4.簡化(simplihcation)

學習能「意義化」、「內化」、「類化」,自然對所學內容能化繁為簡,歸納出原 理原則,而達一通百通的學習最高境界(鄭淵全,2007)。

(二)統整課程的目的

教育是要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學 生。課程統整不僅止於學科的合併或融合,更要重視學習者的統整。方德隆(2000a)

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認為課程統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惟從傳統課 程邁向統整課程,即使缺乏學理的依據,也必須要有具體的實施策略。歐用生

(2003)從學生同化與調適的認知學習過程,認為課程統整是要發展關聯的概念 網路,利用有組織的概念讓學生去解釋各學科的主題、活動之間的關聯,學生利 用他們的生活、經驗和理念去統整不同的學科,使學習更有意義。因此,課程統 整本身不是目的,發展統整的了解才是目的。周珮儀(2003)亦強調統整課程是 透過腦力激盪的過程激發出與課程主題相關的概念和活動,並建立概念和活動的 網絡組織,發展引導性問題來引導學生從事探索活動,以情境導向與問題解決來 作為真實性評量。

課程統整除了重視學生的學習與獲得之外,亦有從學科知識來論述的觀點:

林佩璇(2004)由知識觀敘述,課程統整不是分散或片刻的累積,是有意義的組

林佩璇(2004)由知識觀敘述,課程統整不是分散或片刻的累積,是有意義的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