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資料來源與分析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資料來源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為主,運用參與觀察與問卷調查的方式,將觀察教學 紀錄、教學省思札記、觀察員觀察教學紀錄表、專家觀察教學紀錄表、學生課堂 回饋單、課堂影像紀錄等文件資料,進行資料分析來探討實施「佳客偶逢如有約」

課程後,教師面臨的困難,以及學生課堂的反應回饋。其質性資料來源與分析分 述如下:

一、質性資料來源

本研究運用參與觀察與問卷調查來蒐集資料,調查法(survey) 可以在短時間 內蒐集到多數人的資料,常被用來蒐集事實、情感、想法與行為的資料,是最有 效率、最受歡迎的資料蒐集方法,可以應用不同的工具蒐集資料,其中常使用的 工具為問卷(Toma1,2010)。可用於蒐集事實、感情、價值、態度等資料(王文 科,2001)。因此,研究者於課程結束後讓學生填寫「學生課堂回饋單」,運用問 卷調查的方式,來蒐集學生對於課程的回饋感受與看法。

觀察法係指觀察者用心觀看特定場域中的人、事、物,並記錄所見所聞。觀 察法分為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林素卿,2012),「直接觀察」係指觀察者直接參 與其中去看、去聽和記錄發生的事,「間接觀察」係指觀察者透過觀看錄影帶來記 錄事件(Schmuck,2006)。因此,研究者每堂課填寫教師教學觀察紀錄表、教師 教學省思札記,運用「直接觀察」方式來蒐集資料。惟人類之視覺或聽覺有其限 制,及為了不干擾觀察研究的進行,就須藉助各種工具來記錄或保存所欲蒐集之 資料,這些工具包括照相機、攝影機和錄音機等各種儀器,及問卷、量表等書面 表格(周文欽,2010),故研究者另以「間接觀察」的方式,運用觀察員觀察教學 紀錄表、專家觀察教學紀錄表、課堂影像紀錄等來蒐集資料。

茲將本研究之質性資料來源,說明如下:

(一)教師教學觀察紀錄表

68

在研究過程中,由研究者擔任教學者,並於每次教學後觀察課堂教學影片,

來撰寫教學觀察紀錄表,教師教學觀察紀錄表以時間來分為三個部份,分別為:

導入活動、發展活動、綜合活動,主要目的在描述紀錄表演藝術課程的實施情形、

課程的時間掌握、所觀察到學生的表現,教學中與學生的對話、互動、討論等,

詳見附錄五。

(二)教師教學省思札記

「教學省思札記」是研究者於每次觀察課堂教學影片,撰寫教學觀察紀錄表 後,以反思表演藝術課程之教學紀錄,藉以修正表演藝術課程的安排與活動設計,

其中包含課程安排與時間掌握、學生參與情況與上課表現,以及研究者在課程後 的自我檢討,透過每堂課的省思札記檢視自我後,再次釐清問題及情況的發生,

以便在教學上修正及改進,促使教師專業成長,詳見附錄六。

(三)觀察員觀察教學紀錄表

「觀察員觀察教學紀錄表」為本研究協同合作者之教學現場觀察紀錄,觀察 教學紀錄表的對象分為學生與教學者:在教學活動進行中,觀察學生的學習反應 與上課參與情形;觀察教學者是以表演藝術課程的教學方式與表現,給予研究者 回饋與建議,以藉此修正表演藝術之課程與活動設計,詳見附錄七。

(四)專家觀察教學紀錄表

「專家觀察教學紀錄表」為本研究諍友之教學觀察紀錄。專家觀察教學紀錄 表的對象分為學生與教學者:在教學活動進行中觀察學生的學習反應、與上課參 與情形;觀察教學者是以客家文化課程的實施與引導,給予研究者建議與批判,

以藉此修正客家文化之課程與活動設計,詳見附錄八。

(五)學生課堂回饋單

表演藝術課堂回饋單,是由研究對象於每週課後填寫,主要目的是要藉此 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感想與對於課程的反應,並能藉此得知學習者在此課堂中的心

態與接受度,可協助研究者瞭解學習者的學習情形,檢核是否有達成單元之教學 目標,詳見附錄九。

(六)學生學習單

研究者將針對教授的課程四髻鬃花靚靚、課程五偶來做藍衫、課程六花布花 世界,設計其符合課程內容之學習單,此學習單可協助教學者了解學生的學習情 形,檢核是否有達成單元之教學目標,詳見附錄十、十二。

(七)課堂影像紀錄

本研究之課程影像紀錄,包含攝影和錄影兩部份:錄影是全程以一台錄影機 錄影,提供給專家及協同合作者作課後的觀察評量,亦為研究者反覆省思及分析 問題使用,為研究者事後回顧之重要依據紀錄;攝影是在每堂課中,運用相機拍 攝學生課堂表現,詳見附錄十一。

二、質性資料分析

任何資料、方法和研究均有各自的偏差,只有融合各種資料、方法及研究,

以三角檢核法的方式,方可獲致「中立」的結果(胡幼慧,1996)。三角檢核法是 指蒐集不同的資料來源(報章、官方文件、會議紀錄)、訪談不同人員(如教師、

行政人員或學者專家),及採用不同資料蒐集的方法(如訪談、觀察、非正式討論), 同時將所得資料交叉相互檢核印證(林佩璇,2000)。

研究者以三角檢核法來交叉檢視各方資料,研究者將所得的資料蒐集包括:

觀察教學紀錄、教學省思札記、觀察員觀察教學紀錄表、專家觀察教學紀錄表、

學生課堂回饋表、學生學習單、課堂影像紀錄等匯整後,按資料分析步驟,轉譯、

歸類及分析,並將資料編碼呈現,再以學生回饋、研究者的反思、專家觀察員建 議等,共同討論、解釋觀察到的事件,達到三方面的聯合監控,使得資料的蒐集、

分析更具真實性、可靠性、說服性和完整性,更提高研究者論點的效度,形成有 力的資料證據,減低或避免研究者的偏見,增進其研究判斷的正確性(吳明隆,

2002),來增加本研究的可信任度。三角檢核法架構如下圖 3-2: 續下頁

70

承上頁

圖 3-2 三角檢核法架構圖

研究者為了使資料的整理與分析更加便利,將研究期間所蒐集的每份資料加 以編碼和分類,編寫可代表資料原出處的標題與代號,並將資料種類、課程日期、

學生座號逐一編碼,作為有效的資料管理方式,其資料編碼範例說明:第一碼代 表身份或姓氏,「S」代表學生,以其按照班級與座號排列順序為 S01、S02、S03、

S04 等,「H」代表黃姓觀察員,「C」代表鍾姓觀察員;第二碼中文代表資料來源,

如:「札」代表省思札記,「錄」代表課堂錄影,「影」代表觀察課堂影片紀錄,「單」

代表學生課堂心得回饋表,「專」代表專家觀察員觀察紀錄,「照」代表課程照片;

第三碼為日期,例如「0315」代表 3 月 15 日教學、回饋所紀錄之事例,詳見下表 3-2:

續下頁

研究者

觀察員

三角檢核法 專 家

老 師

承上頁

2002)。效度( validity )和可靠性( trustworthiness )是常被用來作為判斷量 化和質性研究品質的規準( quality criteria)(林素卿,2012)。就教育研究的 效度而言,是指教育研究過程中,研究歷程與結果的正確性、真實性的程度、研

72

2005)。吳明隆(2002)認為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可從三個向度宣稱其建構知識具 有效度,有效研究結果,是「我知道我已經為學生改善教育情境與教育過程」。三 個檢核效度的面向為:「自我效度」、「同儕效度」、「學習者效度」(吳明隆,2002)。

Cuba 在「評估自然探究的可信賴性規準」(1981)的論文,直接向質的研究者提 出觀點,探討質的研究具有的特質中確立:可信性(credibility)、可遷移性 (transferability)、可依賴性(dependability)以及可確認性( confirmability)

(Cuba,1981),如下表 3-3。

表 3-3

Cuba 質的研究效度規準表

規準 定義 策略

一 可信性 (credibility)

研究者能考量在研究 (transferability)

研究者的信念,即每

承上頁

規準 定義 策略

三 可依賴性

(dependability) 資料的穩定性。

1.重疊法:使一種弱的方法由 另一種強的方法所補償。

2.建立一種「檢查途徑」。

四 可確認性 ( confirmability)

已蒐集資料的中立性 或客觀性。

1.執行三角交叉法,交叉查 核。

2.作執行反思。

資料來源:蔡美華(譯)(2008)。行動研究法:教師研究者的指引(原作者:Geoffrey E. Mills)(106-108 頁)。台北:學富。研究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