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九年一貫課程之環境教育

素養是人格的一種能力,環境教育在促使這環境素養的能力提升,因此在教 育的力量上,將達成環境素養的過程細步化、明確化是必要的。貝爾格勒憲章中 具體的環境目標涵蓋了覺醒、知識、態度、技能、評鑑能力與參與等項目(張子超,

2000)。環境教育之課程目標,希望教學者能透過各種教學活動引發學生對環境覺 知與敏感度,能充實學生環境永續相關的知識,能讓學生對人與環境的互動有正 確的價值觀,並在面對地區或全球性環境議題時,能具備改善或解決環境問題的 認知與技能,以建立學習者的環境行動經驗,使之成為一具有環境素養之公民。

以下分列五點更具體描述環境教育課程目標,分別為:

(1)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論、

預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以及對自然環 境和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2)環境概念知識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全球暖化、河川污染、

核污染、空氣污染、土石流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永續發展、生物 多樣性);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如:溫室氣體減量、資源節約 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綠色消費等)。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

學生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

進而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4)環境行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蒐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 法、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5)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 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學校及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立基於以上環境教育五大目標相關其具體的能力指標,則僅以國小階段部份 羅列以資參考。在指標項目查詢中,環境教育分段能力指標「a-b-c」的編號中,

a 代表核心能力序號,b 代表階段序號,c 代表流水號。第一階段為國小一至二年 級,第二階段為國小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國小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國中 一至三年級。因此國小階段的環境教育能力指標應落入 b 的第 1~3 階段,茲將其 對應的項目條列如下:

(1)環境覺知與敏感度

1-1-1 能運用五官觀察體驗、探究環境中的事物。

1-2-1 覺知環境與個人身心健康的關係。

1-2-2 能藉由感官接觸環境中的動、植物和景觀,欣賞自然之美,並能以多元的方 式表達內心感受。

1-2-3 察覺生活周遭人文歷史與生態環境的變遷。

1-2-4 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1-3-1 能藉由觀察與體驗自然,以創作文章、美勞、音樂、戲劇表演等形式表現自 然環境之美與對環境的關懷。

(2)環境概念知識

2-1-1 認識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以及常見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彼此 之間的互動關係。

2-2-1 瞭解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及其對個人、學校與社區的影響。

2-2-2 認識生活周遭的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並探究可能的改善方法。

2-3-1 瞭解基本的生態原則,以及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

2-3-2 能比較國內不同區域性環境議題的特徵。

2-3-3 認識全球性的環境議題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並瞭解相關的解決對策。

(3)環境價值觀與態度

3-1-1 能經由親近生物而懂得愛護與尊重生命,並瞭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3-1-2 能具有好奇心,體認人類在生態中的角色,以及自然環境與人的相互關係。

3-2-1 思考生物與非生物在環境中存在的價值。

3-2-2 培養對自然環境的熱愛與對戶外活動的興趣,建立個人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3-2-3 尊重不同族群與文化背景對環境的態度及行為。

3-3-1 關切人類行為對環境的衝擊,進而建立環境友善的生活與消費觀念。

3-3-2 能主動親近並關懷學校與社區的環境,並透過對於相關環境議題的瞭解,體 會環境權的重要。

(4)環境行動技能

4-1-1 能以語言、文字或圖畫等表達自己對自然體驗或環境保護的想法。

4-1-2 能經由家人與師長指導,以文字、圖畫等方式記錄校園與住家環境問題。

4-2-1 能操作基本科學技能與運用網路資訊蒐集環境資料。

4-2-2 能具體提出改善周遭環境問題的措施。

4-2-3 能表達自己對生活環境的意見,並傾聽他人對環境的想法。

4-2-4 能辨識與執行符合環境保護概念之綠色消費行為。

4-3-1 能藉由各種媒介探究國內外環境問題,並歸納其發生的可能原因。

4-3-2 能分析各國之環境保護策略,並與我國之相關做法做比較。

4-3-3 能對環境議題相關報導提出評論,並爭取認同與支持。

4-3-4 能建立伙伴關係,尋求適切的資源與協助,以設法解決環境問題。

4-3-5 能以各種管道向行政機關、民意代表或非政府組織發聲,以表達自己對環境 問題的看法。

(5)環境行動經驗

5-1-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社區環境保護的活動經驗。

5-1-2 能做到簡單的校園環保行動,並落實到家庭生活中。

5-2-1 具有跟隨家人或師長參與關懷弱勢族群等永續發展相關議題之活動經驗。

內涵 學習目標 學習主題 建議融入之學

內涵 學習目標 學習主題 建議融入之學

習領域 內容說明 立社區意識,培

養學生地方感與 參與感

境問題經驗

建立基本的公民參 與機制和落實伙伴 合作經驗

瞭解國際性或全球性的 環境議題,並能合作、

分享、參與、調查、研 究與環境行動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0

由九年一貫課程的環境教育目標敘述可窺知其目標包括人與自己,強調個 體身心發展;人與社會,強調社會與文化;人與自然,強調自然與環境等三個 層面。環境教育的內涵也包含人與自己、社會及自然三個層面。環境教育藉由 個人對環境問題所應負責任的覺知,積極正面環境態度的養成,然後主動的參 與環境行動,以瞭解並促進自我的發展;環境教育不僅侷限在自然生態保育,

人文社會與自然環境的互動也屬於環境教育的範疇,尤其是最近國際所關切的 社會正義與環境正義的議題,更將環境教育的目標導向社會層面;至於人與自 然的層面,自然環境的資源保育、污染防治與維護管理更是環境教育根本的關 切。

此外,就教學的內涵而言,環境保護議題是國內外所關注的焦點,九年一 貫課程中保留環境教育融入的空間與彈性,正可以表現此課程的國際觀與現代 性;對學生的認知學習而言,環境教育除了具獨特的概念架構,更具跨科際連 結的知識體系,擁有一個整體性與豐富性的內涵;對學生的情意學習而言,藉 由對環境的關心,關懷社會中的弱勢族群與自然環境中的弱勢物種,進而關懷 整個地球環境生態,可成全高尚的人格情操;對學生的行為學習而言,環境教 育重視日常生活中具體呈現的現象或問題,經由生活中議題的探討與解決,達 成生活能力的落實與實踐。

總結來說,由於人類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因此環境教育的內容 包括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整合,所以環境教育是屬於科際整合的 教育,也就是採取各學習領域課程中融入環境教育之學習。

此外,威斯康辛州的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引自周儒等譯,2003)特別提到環境 教育委員會的責任在於協同各學科領與委員會,設計課程的細部內容,也就是透

過教學而達成環境教育具體目的或獲致學習結果。而環境教育委員會也必須注意 不能完全以知識目標為基礎,必須涵括不是知識基礎的知覺意識、環境倫理、市 民行動技能及市民行動經驗等目標,而這些目標必須在每一個分項目標中加以描 述,否則單以學童的知識為建構的學習,是很難會有學習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