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環境素養重要性及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環境素養重要性及相關研究

一、環境素養的重要性

在 1975 年貝爾格勒國際環境教育會議中強調,環境教育不僅要提供學生知 識,而且要發展學生積極的環境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為學生對周遭生活環境的認 知並接受維護環境品質的責任,採取行動以解決環境問題。貝爾格勒憲章中更明 確訂定環境教育的目標在促使認識並關切環境及其相關問題,具備是當的知識、

技術、態度、動機及承諾,個別或整體的致力於現今問題的解決及預防心問題的 發生(楊冠政,1997)。

Iozzi 在環境教育的啟示中,提到想要有效的實施環境教育,建立學生積極的 環境態度和價值觀是非常重要的(余興全,1990)。這顯示在教育上建立學生積極 環境素養的重要性,因為建立學生正向積極的環境素養,將有助於環境問題的解 決及環境品質的提昇。

由貝爾格勒憲章和 Tbilisi 環境教育會議可知,環境教育除包含環境知識以 外,也包含觀念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以及環境行為的參 與,以解決現今的環境問題。因此,Orr(1994)認為所有的教育都是環境教育,而 環境教育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培養一個人具有環境素養,在面對環境問題時能採取

環境行動。

Shamos(1993)認為,社會的每一個階層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中能夠合理地且有 效地解決隱含知識的複雜問題,那麼一般大眾必須具有一定水準的素養。學者 (Medved&Oatley,2000; McBeth et al. ,2008; 張子超,2003; 高翠霞,2005)則認為 提昇全民素養是教育的一個主要目的。由此可見,素養調查重要性及意義,不管 是在教育改革,政策制訂,或研究趨勢方面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王鑫(1999)認為藉由教育過程培育具有環境素養之公民,使全民獲得保護及 改善環境所需的倫理、態度、知識、技能及價值觀。由此可知,環境教育不僅只 是其相關知識的傳授給予,尚包括價值觀的澄清、態度的建立以及改善環境技能 的學習。

張子超(2003)在徵詢二十八位專家(含政府部門環境教育執行人員、研究學 者、與民間團體人士)的意見,歸納環境教育指標的概念和指標內涵,以及重要性。

其研究結果從輸入、過程與輸出的指標模式,建構政府部門環境教育指標系統,

含括十一個指標:人力資源、資源投入、行政組織、組織運作、教育訓練、教材 與媒體、宣導策略、研究與國際合作、考核與獎勵、環境素養、及具體環境行動。

在此研究模式下,其中學生環境素養的重要性高達 4.58,標準差也僅有 0.58,此 說明了學生環境素養主要指標在環境教育檢測評量中具有優先執行的排序。

綜合上述文獻可歸納出:培養學生的環境素養是環境教育的最終目的,透過 環境教育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環境素養有所提升。所以環境素養是環境教育 的成果,而環境教育是提昇環境素養的方法。

二、國內環境素養研究

(一)張子超(2003)提出五個環境教育目標

張子超(2003)認為環境教育必須完整地包含五個教育目標,才能落實環境教 育的理念。這五個目標分別是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perceptual awareness)、環 境知識概念內涵(knowledge)環境倫理價值觀(environmental ethics)、環境行動技 能(environmental action skills)與環境行動經驗(environmental action experiences)。

1.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經由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論、預 測、分析與詮釋),培養學生對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與對自然環境與人 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2.環境知識概念內涵

教導學生瞭解生態學基本概念、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石流、河川污染、

和空氣污染等)及其對人類社會文化的影響、與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 動(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生態設計…)

3.環境倫理價值觀

藉由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使學生 能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進而 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4.環境行動技能

教導學生具辨認環境問題、研究環境問題、收集資料、建議可能解決方法、

評估可能解決方法、環境行動分析與採取環境行動的能力。

5.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融入於學習活動中,使教學內容生活化,培養學生處理生 活周遭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社區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

配合上述的五個環境教育目標,環境教育的內涵闡述如下:

1.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

環境覺知與環境敏感度是環境教育的根本,使學生具有環境敏感度和覺知 的教學內容可以包括:

(1)感官覺知能力的訓練(觀察、分類、排序、空間關係、測量、推論、預測、

分析與詮釋)。

(2) 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美的欣賞與敏感性。

(3)各種環境破壞及污染的覺知。

(4)覺知環境的變遷(含自然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

(5)覺知人類行為對自然與人文社會環境造成的衝擊。

(6)覺知人類與環境、自然資源與社會文化都息息相關。

(7)覺知人類應負起的相關環境責任。

(8)覺知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行是來自於自然資源的供給。

2.環境知識概念內涵

環境知識概念內涵應包含下列幾項:

(1)生態學基本概念:

個體與群體。

互動與互依。

環境影響因子與限制因子。

能量流動與物質。

生態系統恆定性、與消長。

人為生態系成員之一。

人類活動及其社區之生態意義。

(2)瞭解環境問題(如溫室效應、土石流、河川污染、和空氣污染等)及其對人 類社會文化的影響。

(3)瞭解人類行為(如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如何影響環境。

(4)瞭解我國與國際的環境保護與管理的基本法律與規定。

(5)瞭解環境與健康的關係(如公共衛生:水、空氣、土壤、垃圾、野生動植 物)。

(6)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環保機會與行動(資源節約與再利用、簡樸生活、生態 設計…)。

(7)瞭解環境正義與弱勢族群的議題。

(8)瞭解國際環境保護的伙伴關係與發展。

(9)瞭解永續發展的涵義,關懷人類世代發展。

(10)瞭解自然資源需要長期性的明智規劃與管理。

3.環境倫理價值觀

環境倫理價值觀的教學與重視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環境態度,是環境教育 與其他學科最不同之處,環境教育均衡重視認知、情意與行動的教學與學習。

(1)能關懷、珍惜環境及各類生物。

(2)欣賞和感激自然及其運作系統。

(3)欣賞並接納不同文化,關懷弱勢族群。

(4)關懷未來世代的生存與發展。

(5)積極關切環境、文化、兩性、族群的議題。

(6)尊重與澄清環境議題後的不同價值立場。

(7)與其他生命的互動過程產生衝突時選擇具有良善的環境倫道德的 判準。

4.環境行動技能

依據聯合國 UNESCO 的環境教育計畫,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包括以下七 項。

(1)辨認環境問題。

(2)研究環境問題。

(3)收集資料。

(4)建議可能解決方法。

(5)評估可能解決方法。

(6)環境行動分析基準。

(7)採取環境行動 5.環境行動經驗

將環境行動經驗此一要素用於學習領域中,是符合教育改革的理念,能 使教學內容生活化,能培養學生處理生活周遭問題的能力,更能使學生對社區 產生歸屬感與參與感。環境行動的內涵與教學,已有相當多的研究。其型態大

概有下列五種:生態管理、說服、消費者主義、政治行動和法律行動。

(1)瞭解校園內與地區性之環境議題,對個人、家庭、學校與社區的影響,並 經由簡單的觀察、資料收集、實驗、提出解決方案及採取適當行動。

(2)瞭解全國性與國際性之環境議題,對個人、家庭、學校與社區的影響,並 經由觀察(或上網)、資料收集、實驗、提出解決方案及採取適當行動。

(二)王順美等(2000)環教通識課程內涵架構的規劃

台灣自民國 80 年起『教育部加強推行環境教育計畫』實施要領中,將環境 教育列入大學『通識教育』的課程中。此計劃已明文提出大專推行環境教育的綱 領,並促進日後大學環境通識課程的積極開設。因此主持「通識教育專案研究計 畫」的研究小組,王順美等(2000)則針對國內大專環境教育通識課程內涵架構做 了初步規劃(如附錄 1)。他們參考了國內外文獻、邀請不同領域的環境教育課程 的教授擔任顧問指正,發展一套課程架構與內涵,供老師參考,使大專環境教育 通識課程在多樣化中而不失其基本精神。此計畫的研究結果顯示了環境教育的精 神,並提供具體的內涵。其以環境教育的五個目標-覺知、知識、態度、技能和 行動,為四個主要領域,各領域下包含數個架構,各架構下擁有數個內涵,並提 供例子或解釋來闡述各內涵,使其更明確清楚其意涵。

(三) 高翠霞(2005) 環境素養的概念與內涵實證研究

高翠霞(2005) 研究影響環境素養指標內涵時發現現階段九年一貫課程各 領域所含涉之環境素養內涵,依照環境教育課程目標整理出環境素養概念與內涵 總表,共計 69 條目(如附錄 2)。此 69 條目為本研究參考來源之ㄧ,進行適合每 個年級層對環境素養指標之確認,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在校老師針對環 境素養指標進行溝通討論,並蒐集專家老師們的相關經驗,建構國小高年級學生 的環境素養指標。

(四)兒童環境素養之相關研究

影響學童環境素養之因素,國內從事較多的研究以性別、年級、學校所在地 區、資訊來源、父母親教育程度、家長職業、環境知識等因素影響所致。

Greg(1995)認為發展環境教育課程,最基本的就是必須先了解學生的環境態度;

了解學生的態度,才能設計出有效改變學生負面環境行為的課程。Pooley &

O'Connor(2000)也建議環境教育者應該把教學重心放在改變學生的環境態度或信 念上,而不是注重在知識的傳授。Greg(1995)認為環境態度是培養一位願意採取 環保行為學生的課程的重要因素,第一項工作就是讓學生對已存在的環境問題

O'Connor(2000)也建議環境教育者應該把教學重心放在改變學生的環境態度或信 念上,而不是注重在知識的傳授。Greg(1995)認為環境態度是培養一位願意採取 環保行為學生的課程的重要因素,第一項工作就是讓學生對已存在的環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