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arnes 在 1967 年受 Osborn 的著作影響下,發展出 CPS 五階段,發現事實 (fact-finding , FF) 、 發 現 問 題 (problem-finding , PF) 、 發 現 點 子 (idea-

finding , IF) 、 發 現 解 答 (solution-finding , SF) 、 尋 求 接 受 (acceptance- finding,AF);同時他更強調發散思考及收斂思考並重的訓練方式。Osborn 在 1967 年,進一步將 CPS 五階段修正為三階段:發現事實(fact-finding,FF)、發現點子 (idea-finding,IF)、發現解答(solution- finding,SF),以使 CPS 歷程可同時 兼顧事實與想像更容易理解(湯偉君,1999)。

Treffinger 和 Isaksen 於 1985 年為了讓模式更易學習及運用做以下修訂,新 增發現挑戰困境(mess-finding,MF) 階段,並重新將發現事實(fact-finding,

FF)定義為發現資料(data-finding,DF),主張有效的解題不僅要考量簡單的事 實,更要想到在解題過程中相關的資訊,他們認為感覺、印象,觀察、問題也同 樣重要(湯偉君,1999) 。Isaksen 與 Treffinger 在 1985 年更進一步以此理論架 構,編製一系列的 CPS 基本課程,茲將此課程中的思考歷程圖示如圖 2-5(引自陳 淑绢,1991)。Isaksen 於 1987 年認為 CPS 解題情境應自然非順序地操作配成組,

於是將 CPS 六階段合成為三成分:整理問題(getting the problem ready)、激發 點子(generating ideas),行動計畫(planning for taking action)。1992 年 Isaksen 與 Dorval 以瞭解問題(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替代整理問題 (getting the problem ready)。最後,Treffinger、Isaksen 與 Dorval 於 1994 年綜合先前學者之 CPS 解題歷程,提出所謂 CPS 三成分:瞭解問題 (understanding the problem)、激發點子(generating ideas)、行動計畫(planning for taking action)與六階段:發現困境(mess-finding)、發現資料(data-finding)、發現問 題(problem-finding)、發現點子(idea-finding)、發現解答(solution-finding)

,尋求接受(acceptance-finding)(程上修,2000;湯偉君,1999)。

圖 2-5 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步驟(Scott & Donald,1985;引自陳淑絹,1991)

綜合上述,Treffinger 和 Isaksen 於 1985 年修訂 CPS 模式,新增發現挑戰困 境(mess-finding,MF) 階段,並重新將發現事實(fact-finding,FF)定義為發現 資料(data-finding,DF),但 Parnes(1977)認為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的五個步 驟對於學習者來說是完整的解決問題歷程。故研究者支持並採用 Parnes 的創造性 問題解決模式為如下的步驟。

(一) 發現事實(Fact Finding ,FF)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產生了一些問題,想要去解決。此時,儘量從過去的經驗、

情境中,去發現問題的癥結所在。並且面對問題,有系統的分析資料,從現有的 許多資料中,分析後理出頭緒,找出造成困惑的原因有哪些。

(二) 發現問題(Problem Finding ,PF)

將問題分成許多的次要問題,儘量對主要問題及次要問題加以陳述,並從中 找出關鍵性的問題,最後要能明確的陳述問題的所在。這就好比學記上所云:「善 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發現問題時,應該由淺入深,並注意問 題的連貫性。一般學生剛開始所發現的問題也許是比較偏向知識性的問題,但是,

學生如果常常發問,久而久之,就能問出較富有創造性的問題,也較能出激發想 像力。事實上,在科學研究上的許多重大發現,當初的動機都只是發現了某一個 問題極待解決,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靈感往往就會慢慢浮現出來。

所以發現問題是問題解決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步驟,而且所發現的問題必 須是真正的關鍵性問題,因為如果發現的問題不是關鍵性的問題,那就算之後這 個發現的問題被解決了,最早之前的困惑將依然存在。

(三) 產生想法(Idea Finding ,IF)

針對在上述步驟所發現的每個問題,儘量想出可能的解決方案,方法愈多愈 好,對問題陳述列出很多可能性的構想並加以列表。此時可參考採用如下所列的 創造思考教學策略:

1.擴散性的思考策略。例如,腦力激盪術(Brainstorming)、分合法(Synectics method)、聯想技(Association technique)… … 等。

2.聚斂性的思考策略。例如:屬性列舉法(Attribute listing)、形態分析法 (Morphological analysis) 、 目 錄 檢 查 法 (Catalog technique) 、 檢 核 表 技 術 (Checklist technique)、六W 檢討法、分類法… … 等。

(四) 發現解決方法(Solution Finding ,SF)

在有了解決方法之後,接下來應列出許多的評鑑標準來評估各種意見,並就 解決方法發展評鑑準則。在找出評鑑準則的時候,可以列出可用於聚斂性或擴散 性思考過程的評估準則,建立一個評估表。客觀地應用準則於每一個可能選擇的 解決方法,根據已發展的準則評估可能選擇的解決方法。

(五) 尋求接納(Acceptance Finding ,AF)

有了上一個步驟評估出來的最佳解決方案,考慮所有對於此解決方案可能給 予協助或支持的所有主客觀條件。擬定詳細的計畫,採取行動,並評鑑結果,問 題是否完美的解決。

在創造性問題解決的策略方面,Parnes認為創造性問題解決,應採用下列策 略,以提高其成效(Parnes,1977)。

1.去除創造力內在的障礙:為使兒童準備創造性的生產力,須協助他們具有安全 的感覺,即使思想非常的奇特,也不必憂慮他們思想被接受性的問題。

2.創造一種潛在意識的角色認知:即使問題表面的注意被消除,潛意識仍在進行,

而關於解決問題的可能想法和狂想僅是表面上消逝,重要的是,說下這些思想,

留待最後的澄清和組織。

3.延緩判斷:如此,可讓兒童花大部分時間在許多知覺的認知,而增加思想的流 暢,導致可能的解決。

4.創造一種產生新連接,隱喻關係和類推能力的認知:如果有足夠時間運用檢索

表與其它工具的協助,則將有助於處理類推和隱喻。

5.提供延伸心靈經驗的作業:迫使心靈,對於不舒適問題產生許多可能的解決,

但是當兒童感到舒適時,更易於思想的流暢。

6.保持奇想:奇想不僅有助於兒童心理的成長和調適,同時亦是創造力不可缺少 的成分。

7.去除心理的障礙:鼓勵自由運作 (Encourage freewheel) ,確使兒童感覺他們 的思想並非荒謬的,任何思想都值得表達,以及與他人分享。

8.訓練想像力。

9.增進敏感力:形式上的認知訓練、藝術,以及文學的深度討論,可以協助兒童 增進對他人和物理環境敏感性,也可使他們認知新的關係和不一致。

10.增加知識:創造力依據所吸收的知識,增加思想和資料的精熟,可協助學生瞭 解形成新思想基礎的關係。因而,學習思考解決問題和使用知識應成為學校經 驗必要的部份。

11.協助兒童了解他們為什麼從事不同的創造思考作業:兒童、父母和教育人員必 須瞭解創造思考,以及促進創造思考作業,在於達到擴大充實效果的重要性。

大部分的創造力方案,均強調擴散思考作業,他們提供兒童較之傳統教學,更 要求思考和大範圍改革的教育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