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循環之教學活動歷程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第二循環之教學活動歷程

本節以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行動研究的第二循環「核電廠蓋不蓋」進行討論,討論 內容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我在第二循環教學前行動策略的修改內容,即社會性科學議 題教學活動之設計規劃,分別針對教材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流程做說明。第二 部分為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我的反省與問題解決或教學改善方式,為實施教學過程對於教學 內容或行動策略的檢視與調整;最後第三部分則是完成整個循環教學活動後,我對於社會性 科學議題教學的信念、教學活動與課程設計理念與教學實務之反思與成長進行說明。

壹、第二循環教學前行動策略的修改

此次循環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在學生的期末考完後立即進行,因學生在考完期末考之 後,再過七天的上課日,就即將畢業,而這一段時間,學生已經沒有課業壓力,完全不影 響學生的課業學習,此時也是學生心情最放鬆的時刻,故我選擇這時段進行社會性科學議 題教學應是最佳的時間。在此循環教學活動前,我本身仍認為透過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 動,學生可以培養多元能力、拓展學習與生活經驗。此時我依據第一循環教學活動後之省 思檢討,以及此次行動研究前發現之問題,對教學活動設計加以重新規劃與修正(詳見附 錄二~1)。我將此次行動研究中教材內容之選擇、教學目標之設定、教學策略之運用、教 學流程之編排等進行調整,分述如下:

一、教材內容的選擇

此循環教學活動之社會性科學議題為「核電廠蓋不蓋」,我為何選擇此議題為教學活動 之討論主題,原因如下:

(一)貼近生活的議題

電能的使用已經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舉凡食、衣、住、行、育樂,在 啟動電源的開關下,同時也啟動一天的開始,電能帶來的種種便利已經讓現在人類無 法割捨,然而電力的來源除了由核能發電產生之外,對我所教導的對象而言,部分學 生在其學習過程與生活旅遊經驗中,知道位於臺中港附近有火力發電廠、西部沿海附

73

近有風力發電之風車,以及大甲溪上的德基水庫水利發電廠,加上學生在六下的自然 與生活科技領域中有一單元有詳細介紹臺灣目前的發電方式與發電量。因此關於電的 來源,學生並不陌生,但在這之前他們從未深入瞭解目前適合臺灣的發電方式以及其 優缺點,因此這是一個值得讓學生深入探討的社會性科學議題。

(二)符應時事議題

在我確定選擇以核能發電做為教學活動討論之主題前,除了有蘭嶼之核廢料處理 與存放問題之抗爭活動,以及日本 311 大地震之福島核災屆滿一週年相關之報導,還 有一些藝文界人士所發起的「我是人,我反核」的反核活動後,並延續報導各先進國 家對核能發電廠的政策態度新聞,如准予建造、運轉或停用等事件;此外,節能減碳 更是近幾年政府極力推廣、大聲疾呼的宣導政令,甚至有購買具有節能標章之電器產 品補助方案,引發民眾對能源的使用、核能發電廠之存廢議題的重視,故此時空背景 正是進行核能發電相關之議題討論之最佳的學習情境。

(三)配合學習課程

在選擇社會性科學議題做為循環教學主題時,希望能結合既有課程也是我主要考 量因素之一,正巧學生在社會領域課程有「永續經營地球村」單元(翰林版六下),以 及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中有「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單元(南一版六下)簡 介臺灣各類型發電方式的發電量與發電情形。於是以上述課程內容作為此循環教學之 活動鋪陳,此外也利用學生在資訊課程中所學習的 Power Point(ppt)簡報製作能力,

作為此次教學策略之一(教學省思札記 2­0­1)。在綜合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與 資訊課程的配合下,補足或延伸進行此社會性科學議題之所需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

讓學習活動在各領域課程中作橫向的連接。

綜合活動與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剛好都有與電力有關的教學內容,故將此做為議題循環教 學的鋪陳與課程的延伸,同時教學時間和學習內容都能兼顧。

(教學省思札記 2-0-1)

二、教材內容的來源

在進行教學活動前,我盡可能的蒐羅網路上的資源,比如說「資源利用」相關教學活

74

動設計、「節能省碳」教育活動……等教材,也搜索與觀看一些能源與核能相關的影片。除 此之外也到圖書館借閱了許多關於核能發電議題的書籍,然而這書籍不僅讓我瞭解各種發 電方式優缺點,也是我個人更深入瞭解各立場人士對核能議題所提出的觀點與看法。同時,

我也將某一部分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放置在班級圖書櫃供學生閱讀以及製作 ppt 時參考。

三、教學目標之設定

我對於第二循環教學學習成效雖然重視學科內容知識的理解,因為各種發電類型的過 程皆與科學知識有關,但我選擇不安排介紹學科內容知識之教學活動課程,因教學者個人 在與科學教育專家討論過後(見專家建議 2-1、教學省思札記 2-0-2),應把學習的主權歸 還給學生,讓學生從學習過程中建立自己的學科知識內容,故在課程教案設計上也將這一 部分略去,讓學生能自我學習,也知道不該再讓自己受限於自己所設計的教案之中。

另外針對學生在非制式推理思考相關能力改變情形之探討,依舊是我進行社會性科學 議題教學之關鍵所在,期望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能提升對學生非制式推理能力的教學品質。

◎ 我:上一次的循環教學過程中,因只安排三節課的時間,又要介紹議題的學科知識內容,故相對的 壓縮其他的教學時間,也因而造成教學品質不佳,學習成效達不到預期所設定的教學目標。

◎ 科學教育專家:學生的學科知識會在資料搜尋、彙整以及報告時就會自我吸收並建構自己對此議 題的基本學科內容知識,故應該把學習的主權與時間還給學生,不需要在課堂上特 別安排太多的時間來教導學生相關的學科知識。

(見專家建議 2-1)

如果在課堂上傳授太多的學科知識給予學生,上課方式會流於和之前上課的講述方式一樣,學生會成 被動的知識接受,而不是主動的學習者,如此也失去自己想要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原先的動機了。

(教學省思札記 2-0-2)

(一)學科內容知識

學生可從他們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中的「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單元(南 一版六下)得知在臺灣近年來各種發電方式的發電量及其所佔的比例,故知道電力的 產生方式不單只是靠核能發電,主要來自於火力發電、風力、水力以及太陽能等發電 方式。

雖然所有的電能皆是由發電機之運轉所產生,但是利用不同的能源推動發電機轉

75

動,在其安全性、發電效率、成本、可行性……等因素的考量下,學生必須對發電方 式更加了解才能做較佳的評估與判斷。因此,我希望學生可以多去了解各類型的發電 裝置以及臺灣目前適合發展的發電方式。

(二)非制式推理思考與做決定能力

增進學生在非制式推理思考與做決定能力是我進行此教學行動研究的目的,尤其 在前次循環教學活動後,我希望藉由這次的教學過程能讓學生在此方面的能力有所提 升,培養獨當一面的能力與主動學習的習慣,並加強學生的資料蒐集、整理與他人討 論的能力以建立多元觀點。

(三)態度、價值與道德觀

我覺得學生對於資源的使用態度,不該讓「節能減碳」流於口號而已,應真正落 實於生活中。此外,各種發電廠之建造、營運也一定會造成當地的生態環境的改變,

故人類不應只顧及自己的生活品質與經濟發展,而忽略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環境;或是 只想到自我的便利性而不顧電廠附近居民所承受的「惡鄰」困擾,以及政府政策如將 工業用電與發展視為較民生用電為重是否正確?因此,哪些因素是能源發展該重視 的,都是值得學生思考的方向。故期望學生在經過此循環教學活動後,能培養在生活 中正確使用資源的態度,重新思索自己對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責任。

四、教學策略之運用

在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中如能運用適當的教學策略就能使教學成效事半功倍,而我 在第一次循環教學活動中,因教學流程沒有掌握好,而使得某部份教學策略並未完全落實,

但我心中認為那些未完全落實之教學策略,應能帶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成效。因此,我希望 在第二循環教學活動裡,能妥善運用與調整上個循環之教學策略,能讓師生、同儕之間有更 多互動討論的時間。除此之外,此次上台的報告方式是結合學生在資訊課程所學習到的 Power Point(ppt)製作能力來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2-0-3)。

藉由學生所製作的 ppt 共同討論核能發電廠的存廢議題之教學活動,增進學生對核能發電的相關學科內 容知識,也藉由學童繪製心智圖、非制式推理思考學習單(如附錄五)與學習回饋單、訪談記錄內容以理 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察覺科學認識觀與科學態度的改變情況。

76

(教學活動設計 2-0-3)

(教學活動設計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