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性科學議題之意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依據研究目的,本章共分三節,針對「社會性科學議題之意涵」、「社會性科學議題與其 教學的相關性」與「教師專業成長」等相關文獻進行探討。

第一節 社會性科學議題之意涵

科技的應用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往往因不同的角色或立場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產生 爭議,這是因涉及判斷爭議的證據和資料尚不完整,而讓結果的取捨呈現出兩難的局面,而 形成難以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Sadler, 2004)。本節將依「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定義」、「社會 性科學議題的特性」、「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範圍」等三部分加以說明。

壹、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定義

科技不斷的進步,科技產品已經廣泛融入人類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成為不可或缺的必需 品。然而由科技引起的相關問題,如複製人、基因改造食品、全球氣候變化等,因為個人的 生長環境、文化背景、立場、態度的不同,導致解決的方式也有所差異,無法達成共識,於 是產生爭議,問題因而無法解決,就演變成為具爭議性的社會議題,諸如此類的議題且就被 稱為「社會性科學議題(socioscientific issues, SSI)」(Lee & Witz, 2009; Kolstø, 2006; Sadler, 2006; 林樹聲,2006)。

社會性科學的議題本質上是關係到社會的整體利益,由於每個社會群體與個人都根據自 己的立場、態度、道德與利益,來作議題解決的價值判斷(Acar et al., 2010),因此爭議性問 題通常蘊含二個以上不同的觀點,而探討議題時所使用的知識是豐富多元的,具有「跨學科 領域」與「複雜、開放和不確定」的特質,因為沒有明確的答案與解決方式,而經常會陷入 兩難的困境(Klosterman & Sadler, 2010)。換言之社會性科學議題通常是有「爭議性」、「結 構不良」的特質,這意味這些議題是開放式的問題,受到各種不同的多重觀點以及有各種不 同的解決方案(King & Kitchener, 2004) 。

然而近年來社會性科學議題逐漸引起國際間的注意,這些議題經常是源自於科技發展和

7

環境之間的問題,像是基因工程、全球氣候變遷等議題。故「社會性科學議題」是連結社會 與科學之間的通道,也因科技發展所衍生的社會議題,必須提出討論,並作出對議題的決定 方案(Sadler & Donnelly, 2006)

綜合以上所述,可知社會性科學議題源自於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所產生的社會議題,是一 種複雜且開放的問題,因為包含著許多不同層面與角度的觀點,並且對他人所提出的看法,

會因人而異而有不同的解讀與認知,因此沒有絕對的解決方案或結論,但社會性科學議題關 係到社會的整體利益與未來發展,社會大眾有必要去瞭解這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對議 題進行各項評估,並作出適合的選擇方案。

貳、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特性

社會性科學議題本身因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無法單純依靠科學方法來解決,而社會大 眾面對資訊不充足,且需做決定時,除了理性的運用自己的認知加上客觀的分析之外,也會 考慮自己本身與該議題的關聯性,故皆涉及情意方面的推理與判斷(林宗進、林樹聲、陳映 均,2010)。換言之,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特點是複雜的,同時也缺乏正確的答案,各種意見 也涉及到道德價值判斷、各項風險評估和成本效益分析(Ideland, Malmberg & Winberg, 2011)。

同時 Kolstø(2006)就指出不管是社會大眾或者是專家學者,對於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看 法不一致時,就會出現爭議,這也是爭議性議題存在的主要原因。故無論社會大眾所採取的 是積極的處理或者是消極的面對,社會性科學議題對科學與社會的影響無庸置疑將會持續出 現和發展,這主要是因為這幾年來醫學科學與分子遺傳學不斷的蓬勃發展所影響(Sadler, 2004)。

社會性科學議題是典型的結構不良的議題(Levinson, 2006),當對議題作理性的判斷時,

所需的資料是複雜、多元的,且往往是沒有定論的(劉湘瑤、李麗菁、蔡今中,2007; King &

Kitchene, 2004)。也因對於爭議的解決方法各有不同的主張、理由和論述,而這些理由和證據 彼此之間是不相容或沒有交集的,所以形成可討論的空間,也因此具有「開放、兩難、結構 不佳」等特色(Sadler, 2004)。由於這些議題在本質上難以界定,因此往往沒有一定或明確的

8

答案或解決方式(Acar et al., 2010; Eggert & Bogeholz, 2010)。

以下針對上述國內外學者對社會性科學議題特性之看法,整理如下(Sadler, 2004; 林樹 聲、黃柏鴻,2009; 劉湘瑤、李麗菁、蔡今中,2007):

1.是受到大眾關切的公共議題,影響人類的生活品質與社會大眾利益的。

2.結構不良的、複雜的、開放的、多元的。

3.涉及的層面相當廣泛,與個人價值、倫理道德、及社會文化等因素環環相扣。

4.不同的個人或團體有不同的立場,彼此之間缺乏共識,故往往是沒有定論的。

5.涉及判斷爭議的證據和資料仍不完整。

6.實際應用的結果和預測皆以機率做出發,並非絕對的肯定。

從上述可得知,一個議題之所以會有爭議,主因是涉及問題解決的社會團體,往往會以 自身的立場、觀點和利益做出發,各自提出解決爭議的方案。由於支持這些方案背後的價值 觀不同,因而導致問題解決上不僅缺乏交集,而且會因為無從比較而形成對立,結果造成人 們在抉擇解決方案上的兩難(Oulton et al., 2004)。然而問題又必須被解決,就會引發彼此的 衝突,社會爭議因而跟著浮現(Eggert & Bogeholz, 2010 ; Sadler & Zeidler, 2004) 。

参、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範圍

民主化發展過程中,社會存在許多的議題,其中最引起人們注意的莫過於現代科技衝擊 社會所引起的科技發展議題,其對人類影響已經由經濟生活層面擴展到倫理價值理念層面(王 鼎銘,2001)。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議題或事件可以是地方性的,如工業區的開發;或是全國性 的,如核能發電廠的興建;或是全球性的,如臭氧層破壞與溫室效應及酸雨環境議題(Gayford, 2002; 靳知勤,2002)。

林樹聲(2004)依據議題內容的屬性分類為:

1.環境生態:如核廢料、熱帶雨林的破壞。

2.倫理道德:如動物實驗、基因複製技術等。

3.人類健康:如基因食品的食用、電磁輻射的危害等。

9

4.資源利用方式的選擇:各種能源利用的利與弊、自然資源的使用與枯竭等。

而劉湘瑤等人(2007)對以社會性科學議題為主題的實徵研究分類為:

1. 地方性環境問題,如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管理等人類行為對自然的影響。

2.環境價值與正義,如實驗動物的動物權。

3.全球性環境問題,如能源開發使用、氣候變遷、臭氧層破壞。

4.與醫學和生物科技有關的基因倫理等題材。

綜觀所述,這些議題同時兼具科學與社會中各個層面的爭議,影響的區域可能是地方性、

全國性或是全球性,涉及整體的社會層面,故爭議性議題的題材不僅多元且豐富,幾乎所有 的議題,皆起因於科技發展所造成的爭議(林樹聲,2004)。而這些爭議性議題若要能具體及 有效的實踐,最終仍須落實在公眾對於相關議題的理解及認識程度上(黃俊儒,200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