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處理分析

本節分別針對「資料收集」以及「資料處理分析」等部分依序說明。

壹、資料收集

教學者在本行動研究中所收集的資料,是教學者在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前後,對自 己的教學信念、教學知能與課程設計能力進行檢討與反思的依據,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實務 經驗,以增進教學者本身對於社會性科學議題課程設計與教學的專業能力成長。

在本研究中資料收集依取得之來源分為「學生資料」、「教學者資料」與「其他資料」三 個部分,以下就資料內容,以及資料收集時所使用的工具、方法與目的詳加敘述:

一、學生

(一)非制式推理思考學習單

在實施每一個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前,讓學生填寫非制式推理思考學習單-「學習 單-1」(詳見附錄一~2);教學活動結束後填寫學習單-「學習單-3」(如附錄一~4),共二次。

其內容為開放性問題,呈現於下:

1. 我( 贊成 / 不贊成)某社會性科學議題,為什麼?

2. 如果有人和你的看法不一樣,你認為對方的看法是什麼呢?

3. 你會用哪些理由來說服和你看法不一樣的人認同你的看法呢?

收集學生的非制式推理思考學習單目的是在用以瞭解學生經過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後,

其非制式推理思考能力的品質與變化狀況。

(二)心智圖

學生在每一單元教學活動前、後,進行對此社會性科學議題單元之心智圖(如附錄四)

繪製,用以得知單元教學前後對學科內容知識改變的情形。

(三)訪談記錄

在每單元教學活動結束後,邀請學生學習成就低、中、高各組中,隨機抽取兩人,接受 個別訪談 (訪談大綱詳見附錄一~6),詢問他們對上課方式、內容、過程的想法、獲得科學

40

知識內容以及對科學的態度,並以錄音方式加以記錄,做為教學者調整教學活動之參考。

本研究每次所收集的訪談記錄資料,其目的是欲瞭解學生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的 看法,能給予教學者回饋,做為下次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改進的依據。

二、教學者資料

(一)教學活動教案設計

在進行第一次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單元前,教學者先與專業教師和科學教育學者討論教 材內容之編選與設計、教學目標、學習單內容與訪談內容等項目,開始編寫第一次的教學活 動教案設計,而第二、三次教學活動教案設計除了上述之流程外,也依據前一次社會性科學 議題教學後的訪談內容作為編寫與改進之方向,同時亦可做為日後資料分析時的佐證(如附 錄一~1)。

(二)教學省思札記

教學者記錄歷次教學前之準備工作與想法、在教學過程中發生的事件和處理方式,以及 教學結束後的自我檢討與專家學者建議後的省思內容,從上述教學者一方收集的各項省思紀 錄,其目的在於教學者可以瞭解自我在進行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過程中面臨的瓶頸,進而思 考並採取解決方法。

三、其他資料

(一)課室教學影音紀錄

為了解參與本行動研究的教學者與學生,在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歷程中的對話與互 動情形,教學活動全程進行錄音錄影,並將可用於教學者改進教學之錄音內容轉成「逐字稿」,

以利初步分析,以做為資料分析時的佐證。同時教學者從中觀察學生上課情形與教學者自我 在教學活動過程中需要注意或改進的資訊,做為下一次教學循環活動設計改進的參考依據。

(二)專家建議

教學者在設計與進行教學活動單元時,分別與專業教師、科學教育學者針對社會性科學 議題之教學進行討論,建議內容即作為教學者設計教學活動以及自我省思之依據。

茲將上述三大部分(七項資料)收集之時間點,整理如表 3-4-1 所示。

41

42

43

表 3-4-3 本研究資料處理的代碼及意義

代碼 意義

工作坊省思札記 1-1 前碼代表 SSI 工作坊第一階段,末碼為工作坊省思札 記的流水號

課室教學影音紀錄 1-1-2 前兩碼代表第一循環中第一節教學活動,最後一碼為 課室教學影音紀錄的流水號

教學省思札記 1-2-1

教學活動設計 1-1

學生訪談 1­2-1

學習回饋單 3­2-1

專家建議 2-1

科學教育教師建議 3-1

S1-1

T

前兩碼代表第一循環中第二節教學活動,最後一碼為 教學省思札記的流水號

前兩碼代表第一循環教學活動前,最後一碼為教學活 動設計的流水號

前兩碼代表第一循環後的 2 號學生受訪,最後一碼為 學生訪談回答的流水號

前兩碼代表由第三循環的 2 號學生填寫,最後一碼為 教學回饋內容的流水號

前碼代表第二循環中教學活動,最後一碼為專家建議 的流水號

前兩碼代表第三循環,最後一碼為科學教育教師建議 的流水號

代表第一循環後編號 1 號的學生 代表教師

二、分析

在各資料編碼完成後,本研究接著將各資料內容分析、歸納,並進行反覆交叉比對。

三、資料分析的可信度

44

本研究的質性資料分析,為降低本研究的偏見,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採取以下方式 進行:

(一)不同資料來源間的三角校正

本研究採用各種方式收集相關資料,包括:學生的訪談記錄、非制式推理思考學習單、

心智圖,以及教者學的課後省思札記與教學活動設計內容,再加上課室教學影音紀錄與專家、

科學教育教師討論錄音記錄。將由不同時間、不同方式及不同管道的研究資料多次閱讀後,

進行分類、比對,以期降低本研究的偏見,進而提高研究結果的可信度。

(二)不同分析者間的三角校正

因本研究資料多屬質性資料,因此,本研究將上述資料反覆閱讀、分類並分析、比較後,

形成暫時性的研究結果,再與專家共同討論,以增進分析結果的可信度。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