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第一循環之教學活動歷程

本節以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行動研究的第一循環「基因改造食品」議題進行討論,

討論內容包含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教學者即研究者對此行動研究準備之階段,先呈現個人 對研究情境之分析,並說明進行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之準備,包含:探討社會性科學議 題教學活動、教學前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信念、挑選社會性科學議題之過程、編寫社會性 科學議題教學活動。第二部分為我對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的反省與問題解決或教學改善方 式,為實施教學過程的概況描述與教學內容或策略的改變;最後的第三部分則是完成整個循 環教學活動後,我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的信念、教學活動與課程設計理念與教學實務之反 思與成長。

壹、行動研究之準備階段 一、研究情境

身為此行動研究之教學者也是研究者的我,在科學教育研究所修業學習的過程中,因 為在課堂上老師與同學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的心得分享以及課業上的需求,有機會 重新認識與深入的接觸這塊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教學領域—社會性科學議題。在之前我 個人的教學經驗中,對於某些攸關社會的科學議題,如核能發電、複製人……等,只知這 些議題是會因個人的立場不同而有不同的看法,不知科學教育者將這些議題統稱為社會性

46

科學議題。

故先前我對於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方式是採取在課程中,將議題的基本內容知識與 概念對學生作初步的講解,並告知此議題的爭議點後,就請學生立即作出依個人的立場的 抉擇與判斷(贊成或反對),如此教學課程一結束,之後再也沒有任何的後續相關的教學 活動或引導,然而在研究所的課堂中經過老師的講解與說明,過去的我太過於簡化社會性 科學議題的教學活動,尤其是在課餘時間參與「社會性科學議題工作坊」之後,我發覺教 學者藉由透過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可以推展自我專業成長,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多 元能力的教學方式。特別的是這類教學活動之進行,常透過活潑多變的教學策略來達成各 項學習成效,因此,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的特殊性讓我產生濃厚的興趣,希望透過教 學活動的實施,讓班上的教學活動跳脫出僵化的方式,讓幾乎每天生活在學校與安親班盲 目追求分數的學生,做出一些學習上的變化,帶領他們做出更深層的思考。

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期許與要求,而觀點與說法會因個人或 團體的立場不同而有所差異,是社會性科學議題具爭議的特性,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在此 特殊性下,充份的支持個人立場、充裕的討論時間,都是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中不可 或缺的關鍵。因此,我設定出預計達到的教學目標後,並規劃出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計畫,

期望學生能獲得社會性科學議題的各項學習成效。

二、探討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

儘管在修業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接觸社會性科學議題的相關資訊,其強調社會性科 學議題教學活動能夠帶給學生多元的學習成效,也因這樣的特點讓我對此教學活動躍躍欲 試,期待藉由進行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活動來改變自己目前的教學方式與策略,進而改 變有時學生毫無生氣的學習現況。然而,要真正落實於課堂中,毫不諱言的對我來說是個 非常艱鉅的挑戰,因之前從沒有真正實施過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尤其要如何踏出社 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的第一步,我不太有把握,甚至有許多的顧忌。

從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中體會出,如果要在正式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堂中,實施社會性科學議 題教學活動是不太可能的,因為有課程進度的壓力、有課業評量的壓力,也有家長質疑的壓力,所以要 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的話,可能要另外尋找非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正式課堂的時間並可結合該

47

領域的教學單元,如綜合活動、社團時間、晨間活動……等等。

(工作坊省思札記 1-1)

此外也擔心我個人在課程設計與教學之後會面對的各種問題,如在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後學生 的 Learning Outcomes 是否會符合自己的預期,畢竟自己有一段時間不曾寫過教案了,尤其是自己之前不 曾寫過的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教案,另外也擔心學生會把這非正式教材(非課本教材)的教學活動不當 做一回事,因為有些孩子連平常的功課都不交了,他們哪肯花時間或者有能力去完成這樣的一個學習活 動課業。

(工作坊省思札記 1-2)

目前的各領域教學教材課程單元中並沒有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的相關教學單元,因而擔心自己是否 具備了設計此教學活動教案、蒐集與製作教材、以及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的能力。

(工作坊省思札記 1-3)

不過,我在參加為期二十二週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工作坊」時,對不同的社會性科學 議題教學活動的探討,以及科學教育專家學者、工作坊成員之間的討論與分享,讓我對於 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較能更務實的準備進行教學活動。在工作坊 第一階段的「SSI 及 SSI 教學理論」探討活動中,逐漸了解社會性科學議題及其本質,也知 道生活中哪些議題被視為社會性科學議題,並嘗試著在目前教學教材中找出符合社會性科 學議題特性的內容,將之作為延伸或者融入的教學題材,之後的教學題材有較明確的概念 與方向(見工作坊省思札記 1-4、1-5)。

在這幾週的工作坊 22 堂課程中,我們幾個學員要主動搜尋社會性科學議題資料、討論教學策略、

嘗試設計教案,並由科學教育專家帶領我們幾個學員試著去模擬教學情況並探討在實際教學可能遇到問 題的過程,使得我對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本質、特性與教學有更明確的了解。

(工作坊省思札記 1-4)

社會性科學議題涵蓋社會與科學(科技)之間相互影響的議題,論證過程是一種非理性的推理模式,

也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也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全靠當事者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而做一個當下的判斷

(贊成或反對)。或許今天的贊成會變成明日的反對,也可能在經過與他人對話之後,而立場有了改變。

(工作坊省思札記 1-5)

然而我在工作坊與科學教育專家、其他學員間討論社會性科學議題與全民科學素養的 過程中,發現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在科學教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且具多元的學習 成 效— 概念 理解 、科 學本質 、非 制式 推理 思考( informal reasoning )、 做決 策能力

(decision-making)、論證能力(argumentation)、道德觀念……等,這是實施社會性科學

48

議題教學後,所帶來的各項學習成效,也因此使得我對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能獲得正面的 效益充滿期待,也希望激發出孩子更多的潛能。

在這幾週的工作坊之中瞭解到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各種能力的提升與培養有許多的 助益,而這些有關於科學的知識、技能、觀念與態度統稱為科學素養。然而科學知識浩瀚無窮,身為科 學教育者並不是要將所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學習是在學習者主動學習,如此 學習才有意義。所以科學教育者可藉由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過程,期望培養學習者的科學素養。

所以我認為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非常重要,可說是科學教育最迫切也是最精華的區塊,因為這 樣的一個教學過程中,可以一魚數吃,如科學知識的學習與概念理解、對訊息的批判思考、論證能力

(argumentation)、做決策能力 decision-making、非制式推理思考(informal reasoning)……等等。所以我 覺得這是一個值得實施的教學活動。

(工作坊省思札記 1-6)

之後,在工作坊第二階段的「SSI 教學相關策略」探討活動中,我與工作坊的學員開 始嘗試從國小中、高年級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中,尋找有哪些單元適合將社會性科 學議題融入教學中,經由學員之間的分析與討論,並衡量在實際教學上的可行性後,制定 出明確教學議題與教學目標,而在與科學教育專家和其他學員的討論過程中,自己對社會 性科學議題融入教學的看法,從原本的簡易想法轉變為更明確、更具體的構想,對於融入 的方式也比較有概念(見工作坊省思札記 2-1、2-2)。

在這之前一直認為要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必須要有一段較長時間的教學課程活動,才能達到 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目摽,而經由這一次的工作坊討論之後,發現即使只是一張照片,或者只是幾句 話,也可拋下一個社會性科學議題後,觸發孩子的思考與判斷能力。

(工作坊省思札記 2-1)

在這次討論中,我提出了我在上週工作坊課堂討論結束之後,提出自己對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 的心得與看法,來和科學教育專家與學員之間討論,發現自己的觀念與想法並沒有釐清社會性科學議題 教學的意涵,有些看法甚至是錯誤的,例如覺得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好像可以單純的只利用教材中的一

在這次討論中,我提出了我在上週工作坊課堂討論結束之後,提出自己對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 的心得與看法,來和科學教育專家與學員之間討論,發現自己的觀念與想法並沒有釐清社會性科學議題 教學的意涵,有些看法甚至是錯誤的,例如覺得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好像可以單純的只利用教材中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