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參與對象

研究者任職之學校為臺中市某中型之市區小學,規模為 58 班,每個學年約有 10 班,屬 於新成立學校,創校至今 11 年,校園建築閩南式建築風格,學校參與教育部所推展的教師專 業評鑑活動已有 8 年之久,故學校行政主管皆鼓勵教師教學專業自主。在教學安排方面,先 以徵求教師之意願與專長來安排職務與教授科目為原則,樂見教師從事個人專業之相關教學 活動,並給予支持和鼓勵。研究者本身具有自然科教學之相關背景,因此研究者除了擔任高 年級級任導師一職,並教授該班級之自然與生活科技與綜合活動領域之課程。

學校雖為臺中市中型學校,但屬於郊區環境,學生來源除了本學區學童之外,鄰近之學 童常越區到本校就讀,學校附近為大廈與農田並鄰、工業與商業緊鄰之過渡環境,也因此許 多耕地陸陸續續轉變為建築用地;且學校附近有一公立污水處理廠(水資源處理廠),學生在 如此新舊價值變化快速與過渡的環境中,常對事物與環境的改變有不同的想法與主張,故研 究者藉由三個社會性科學議題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中,用以培養學生溝通表達能力 與價值判斷之能力,並提升高層次的思考能力,教師亦從對學生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學習 成效中,不斷的省思,藉此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自我探討在活動歷程中的收穫與改變,

29

並以行動研究的方式來改善與增進自己的教學內容,進而增進自己在「社會性科學議題」教 學上之專業成長。

貳、研究參與對象 一、教學者

本研究為一教學行動研究,因此教學者即研究者本人,教學者本身擔任國小高年級的級 任導師並教授該班自然與生活科技與綜合活動領域之課程。

教學者本身畢業於某大學農學院森林學系,並於大學畢業之後修畢國民小學教師教育學 程,並取得合格教師證,目前於研究所進修科學教育碩士學位中,本身熱愛參與自然科學教 育相關活動或研習課程,藉以充實自身教師專業知能。研究者教學年資合計十三年,其中有 七年的時間為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專任教師,教授年段以中、高年級為主;其餘六年擔任級 任導師,在六年當中,兼任該班自然科教師者四年,因此對高年級的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 學內容並不陌生。

而教學者對「社會性科學議題」的教學動機,是認為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可提高學 生主動學習的意願,並增加學生的科學知識理解,亦可提昇學生的資料搜集分析、做決定、

價值判斷、非制式推理與問題解決的各項能力,進而能更關心生活環境,同時師生在課室活 動有較多的分享與互動,除此之外,也可以「促進教師在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上的專業成長」。

教學者認為在「社會性科學議題」的選擇,應符合當地性、本土性並且貼近生活與時事 的議題,同時亦需考慮學生的心智年齡與認知發展、能否引起學生興趣、在原課程內容中是 否相關、學校的設備能否配合,以及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目標等因素來考量。

而教學者亦瞭解在進行「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面臨的困難,可能會有教學者對於議題 的內容知識瞭解、課程設計、教學內容的安排能力不足,亦需擔心教學時無意間帶入個人的 價值觀,以及原課程的教學進度與家長對於紙筆成績的壓力,除此之外,還有對於學生的相 關先備知識與能力不足等因素。

而研究者擔任教師職務迄今已有十三年的時間,從學生的課堂表現,觀察出國小學童不

30

管學業成就低或高的學生,大都不善於在課堂上陳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然而表達能力 卻會影響個人的人際關係與問題解決能力,並且一般的企業都會將員工的語言表達與溝通列 入重要的核心能力,因此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將「如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培養與 人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及和諧相處的能力」列入的課程目標之一。

故研究者以自身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教學經驗為基礎,對第一批學生(六年級)於 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中,進行第一單元「基因改造食品」循環教學活動,之後對於同一批學生 在期末考後到畢業典禮之前七天,進行第二單元「核電廠蓋不蓋」循環教學活動,再相隔一 個暑假之後,再對第二批學生(五年級)於綜合活動領域課程中,實施第三單元「臺中企鵝 館」循環教學活動於學生之綜合領域課程中實施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是期望能與自然 與生活科技領域之課程相互結合,將課程加深加廣,並作課程的橫向聯繫,來探討學生在社 會性科學議題學習時所面臨的問題,也對學生平時容易接觸到的社會性科學議題做教學設計 與規劃。

本研究希望藉由社會性科學議題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來檢視自身的專業成長,並希望能 對學生的學習歷程產生正向的改變。

二、教學對象

此次行動研究參與的教學對象因教學時程關係分為兩梯次:

1.第一梯次教學對象:

為教學者擔任該班導師之六年級學生,班級學童有男生 19 位、女生 14 位,共 33 名,但 一名男學生為特殊學童無法進行各項資料收集,故該名學童不列入資料蒐集對象。其餘 32 名 學生於四升五年級時進行常態編班,故學生之學業成績為一常態分佈現象。

2.第二梯次教學對象:

因第一梯次學生已在實施第二單元「核電廠蓋不蓋」循環教學活動後即畢業離校。故需 另擇第二梯次教學對象,此梯次學生為隔年度教學者擔任該班導師之五年級學生,班級學童 有男生 15 位、女生 15 位,共 30 名,於四升五年級時進行常態編班,學生之學業成績為常態 分佈。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