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交通工具指一切人造的、用於人類代步或運輸的工具或裝置69。腳踏車是世界 上最被廣泛使用的交通工具,以全世界統計,腳踏車數量遠超過汽車,幾乎是二 比一的比例,而產量更是汽車的三倍70。腳踏車不僅是最多人使用的交通工具,也 是和人類最親近友善的交通工具,它的結構簡單,高度也可依照騎乘者的需求做 調整,不論是兒童還是老人,都能輕鬆騎乘。就筆者的觀察,在圖畫書中純粹把 腳踏車當作交通工具的角色以老人和兒童居多,雖然也有青壯年騎乘腳踏車出現 在圖畫書中,但他們騎乘腳踏車,多是另有工作的需要,這部份留待下一節再討 論。此外,傅林統提出:「兒童文學中以人為主角和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比重是不 分上下的。71」這麼多的動物故事中,動物常被擬人化成兒童,代替兒童經歷故事 中的情節,在圖畫書裡,兒童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因此,圖畫書中也 有許多擬人化的動物騎著腳踏車出現。本節將分別就腳踏車作為老人、兒童和動 物的交通工具分別探討。

一、老人的交通工具

老年人因年紀漸長,體力漸衰,反應也變慢,無法再像年輕時開著汽車四處 遊山玩水、或騎摩托車在路上馳騁,老人的年紀與體力往往也限制了他們的行動。

腳踏車是一 種輕便、安全 的短程交通工 具,非 常適合老人 騎乘

腳 踏車能讓 他們 超越生理的限 制,帶領老人重新上路。腳踏車雖然無法再帶著老人走遍全世 界,卻能讓他們重新體驗生命,在一踩一踏間回想已走過的人生路程,生命反而 漸漸明朗清晰。

69 參自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 (2008/5/27)

70 參自約翰‧雷恩(John Ryan),《七個環保綠點子》,楊永鈺譯,(台北:新自然主義,2001 年),

頁 48。

71引自傅林統著,《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1998 年),頁 389。

青林國際出版公司在 2000 年與文建會共同企劃出版十本以台灣本土為出發 點的《台灣兒童圖畫書》,其中有三本圖畫書中的老人是以腳踏車為交通工具。《奉 茶》(圖 3-2-1)裡的土地公騎腳踏車去村莊查訪;《三角湧的梅樹阿公》裡(圖 3-2-2),

腳踏車是梅樹阿公出門去畫畫的交通工具。這二本圖畫書的背景均約為民國五十 年代,書中的二位老人騎的都是那時用來載送貨物的「武車」。在物資貧乏的民國 四、五十年代,腳踏車不僅是代步

工具,有極大部分的家庭,是靠這 台「武車」支撐家中的經濟,「武車」

也是當時家庭的重要財產。另外在

《走,去迪化街買年貨》裡也有個 阿公辛苦的騎著武車來到迪化街,

站在路旁擦汗。

除了台灣的阿公會騎著腳踏車外出,腳踏車也是日本老人的交通工具。日本 畫家田中仲介用鉛筆素描呈現出的動人故事 —《當天使飛過人間》(圖 3-2-3),故 事中老爺爺到田裡工作的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對照書中被飛過的狗兒驚嚇到的 郵差所騎的腳踏車,老爺爺的腳踏車是後座寬大的農用腳踏車,不同造型的腳踏 車也顯現出不同的用途。另外,移居美國的日本畫家艾倫‧賽伊(Allen Say)以其獨 特的繪畫風格,詮釋出《紙戲人》這則扣人心弦的懷舊故事,非但將日本彌足珍 貴的紙戲技藝再次呈現,也復甦說故事的文化傳統。爺爺騎的黑色腳踏車不僅載 著爺爺下山重溫演紙戲的舊夢,還是爺爺演紙戲時的重要舞台(圖 3-2-4)。爺爺從純 樸的鄉間騎著腳踏車前往熱鬧的都市,途中經過搖搖晃晃的老爺橋,橋是過渡、

轉換的象徵,老爺橋連接著爺爺受歡迎的過去和被遺忘的現在,騎過老爺橋爺爺 彷彿回到過去演紙戲的時光,腳踏車在這裡成為連結兩個不同時空的交通工具。

由上述兩本圖畫書看來,老人騎乘的腳踏車不僅僅是交通工具,有時也扮演著與 工作息息相關的角色。

圖 3-2-1 圖 3-2-2

圖 3-2-3 圖 3-2-4

同樣都是將腳踏車當作交通工具,但是《和爺爺一起騎單車》、《魯拉魯先生 的腳踏車》、《花婆婆》這三本圖畫書中爺爺、婆婆騎腳踏車的目的,和上述二位 爺爺不同。《和爺爺一起騎單車》的爺爺是載著孫兒去兜風;魯拉魯先生騎車帶著 動物們出遊;花婆婆則是騎車穿梭在種滿魯冰花的城鎮間,他們騎上腳踏車沒有 工作目的,只是為了享受乘風前行的樂趣。腳踏車除了是爺爺奶奶們在陸上的交 通工具,也可以成為空中的交通工具,在作者史提凡‧查吾爾(Stepan Zavrel)

的創意下,《湯 姆 爺 爺 》裡的腳踏車裝上孩子們帶來的飛行裝備後,竟然成為帶 領爺爺從空中逃離老人院時的交通工具。

Taylor 於 1980 年使用文獻分析法,以瞭解兒童讀物中對老人形象與特性的描 繪,Taylor 發現:一般讀物與兒童讀物有一個雷同處,就是女性老人在一般讀物 中的地位與在兒童讀物中一樣,較不具重要性及代表性。或許是因為社會上普遍 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觀念,而導致在圖畫書中,即使是老年人,也被 性別劃分了他們所該扮演的角色,因此,不論在兒童讀物或是一般讀物中,在描 寫老人角色與老人生活時,皆以男性老人為主72。Taylor 這段話或許可以解釋為什 麼在這些老人外出的圖畫書中,只有花婆婆一位女性。腳踏車在剛問世之時與女 性絕緣,但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圖畫書中似乎還是保持著「男主外,女主內」

的刻板觀念,少有騎腳踏車的女性老人。

72 Taylor, G.,〈Images of the elderly in children's literature.〉,《Reading Teacher》, 34(3),(1980),p.344-347.

二、兒童的交通工具

電影「ET」裡,男孩奮力踩著腳踏車避開壞蛋的追捕,欲送 ET 去坐太空船 回家,男孩騎著腳踏車凌空飛越夜空中一輪滿月的畫面,已成為眾人記憶裡一幅 經典的畫面。腳踏車是兒童的第一個交通工具,大部分人的童年,都是在某一個 時間點學會了騎腳踏車,然後意氣風發地開始探索鄰近範圍,接著活動區域也跟 著越拉越遠,似乎只要有一輛腳踏車,就沒有到不了的地方。學會了騎腳踏車就 是兒童成長獨立的開始。

腳踏車讓原本只能以雙腳步行或依靠大人的帶領才能見識外面世界的兒童,

有了自行外出的機會。《琪莉和琪莉莉》中可愛的雙胞胎姐妹,就是一起騎著腳踏 車出門,拜訪了森林裡的咖啡店、麵包店、也欣賞了美妙的音樂會,透過兩人的 想像帶領讀者進入森林裡,感受這份寧靜的美好。零污染的腳踏車沒有引擎聲,

也不會帶來烏煙瘴氣,是唯一適合靜謐森林的交通工具,作者土井香彌特意安排 姊妹倆以腳踏車代步,用腳踏車悠閒的節奏調配出這趟旅行的幸福氛圍。另一本 姊姊和妹妹相親相愛的故事,是夏洛特‧佐羅托(Charlotte Zolotow)的作品《大姊姊 和小妹妹》,這位大姊姊時時刻刻照顧著小妹妹,她會騎腳踏車載小妹妹兜風,她 會牽著小妹妹的手,帶她過馬路,一起去上學。大姊姊騎車載妹妹兜風時,小妹 妹坐在腳踏車的把手上,雙腳放在腳踏車的籃子裡,顯示她正享受著兜風的暢快,

和對姊姊完全的信任。

除了姊妹一起騎腳踏車出遊,也有許多活潑好動的男孩把腳踏車當交通工具 出外遊玩,《讓路給小鴨子》(圖 3-2-5)的魯莽男孩騎著車在波士頓公園裡橫衝直撞,

嚇跑了野鴨馬拉太太;《祝你生日快樂》(圖 3-2-6)裡的小丁子就是騎著腳踏車遇到 了樹下的小姊姊,展開了一段感人也令人感傷的友誼;《敵人派》(圖 3-2-7)裡的小 男孩騎腳踏車去敵人小傑家,希望他可以吃下消滅敵人的必勝絕招--敵人派;

《我們是好朋友》裡的康康和小威一人騎著一台騎腳踏車去田野間抓青蛙,因此

成為好朋友;《你看我有什麼》的皮皮騎了一輛新的紅色腳踏車到安安面前炫耀;

《門鈴又響了》來了許多小朋友要和維多利亞一起吃餅乾,其中喬喬就是騎著腳 踏車來到維多利亞的家。

圖 3-2-5 圖 3-2-6 圖 3-2-7

另外,《五月木棉飛》這則故事裡,因為有人對木棉樹的棉絮過敏,所以主 張把木棉樹砍掉。但是砍一棵樹,只要幾秒鐘,一棵樹的長成卻至少要近十年!

於是小男孩騎著腳踏車到街上,仰望高大的木棉樹想著:除了砍樹,有沒有更好 的方法?或許大人也該騎上腳踏車以不疾不徐的速度,去發現並欣賞樹的美好。

《這是誰的腳踏車》裡小男孩騎著自己的腳踏車,高興的在草原上馳騁,發現前 方有一台造型奇特的腳踏車,接下來,各式各樣奇異的腳踏車一一出現。不同的 動物因著體型和習性的差異,而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腳踏車。最後,小女孩出現 了,她讓沒有腳踏車的蝸牛坐在自己腳踏車的後座,為全書帶來溫馨的結尾。除 了上述圖畫書,《我有友情要出租》、《貓兒在月亮上》、《祖母的妙法》、《快 樂單車遊》、《騎車到岸邊》等圖畫書裡的兒童也都是把腳踏車當作交通工具。

上述故事中的兒童所騎乘的腳踏車是專為兒童設計的車,但在半個世紀前的 台灣,大部分兒童礙於家中的經濟,只能騎著大人的車四處闖蕩,雖然對他們來 說騎大車是很不方便的事,但跨上車以後就可以獨自駕馭的快感,和對自由的渴 望,終究還是讓兒童克服了身高上的困難呼嘯前進。以下是三位台灣本土作家對 於當時的台灣兒童「騎大車」的描繪:

王蘭、張哲銘一起合作完成的《鐵馬》,是以民國五十年代為背景架構,以真 實故事改編而來的故事。「鐵馬」,是當時台灣人對腳踏車的稱呼,顧名思義是用 鐵做的馬,顯示這項交通工具的可靠與堅固。在那個貧困的年代,鐵馬都是製造 給大人騎的,沒有兒童專屬的腳踏車,鐵馬又高又重,小朋友個子小,騎鐵馬時

王蘭、張哲銘一起合作完成的《鐵馬》,是以民國五十年代為背景架構,以真 實故事改編而來的故事。「鐵馬」,是當時台灣人對腳踏車的稱呼,顧名思義是用 鐵做的馬,顯示這項交通工具的可靠與堅固。在那個貧困的年代,鐵馬都是製造 給大人騎的,沒有兒童專屬的腳踏車,鐵馬又高又重,小朋友個子小,騎鐵馬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