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腳踏車也曾經陪伴著我度過多年的生命旅程:退休的阿公每天騎著黑色的鐵 馬載我上托兒所,是我對腳踏車最初的記憶;上小學後,在爸爸的鼓勵下,我終 於在跌跌撞撞中學會騎腳踏車,這一刻是童年裡最令人難忘的記憶,第一次可以 獨自駕馭的成就感,讓我有了成長的喜悅,陪我完成這第一個成長儀式的是一部 黃色捷安特;接著是藍色淑女車陪我度過小學至高中的求學生活,高中畢業後,

隨著我離開家鄉到外地求學,它也正式功成身退,雖然對它有著深深的愧疚,但 它終究也只能在我的記憶裡逐漸凋零。到了屏東念大學後,一輛二手車取代淑女 車帶領我騎向下一段人生旅程,遺憾的是,大二時有了可以上山下海的摩托車後,

便又漸漸忘記它的存在,再一次,我遺失了一輛腳踏車。大學畢業後來到台北工 作,擁擠的街道讓我和腳踏車暫時斷了線,每每看到在車陣裡辛苦穿梭的腳踏車 騎士,都忍不住為他們捏把冷汗,在城市裡要自在的騎腳踏車竟是這樣困難的事;

直到來台東進修,琵琶湖的湖光山色又重新喚起我對騎腳踏車的想望,於是,我 又擁有了一輛腳踏車,這一次,我終於可以體會在大自然裡騎車的舒暢,在鳥語 花香裡享受每一次迎風而行的時光。

這是我和腳踏車之間的五段情誼,對我而言,腳踏車不僅代表了童年回憶,

更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它載著學生時代的我穿梭在不同城鄉的大 街小巷,也載著我穿越時光的長廊,承載著我每個階段的成長。當我回顧童年往 事,彷彿又看見腳踏車在我每一段生命軌跡裡,都留下鮮明的足印。每個人的成 長過程大都和我相似,有著腳踏車在一旁安靜的陪伴,擁有一輛腳踏車也是大部 分人這一生的第一個願望,然而,隨著年紀漸長,只擁有腳踏車已經不能滿足我 們日漸壯大的慾望,於是,我們的願望開始更改為擁有一輛摩托車,然後是汽車,

最後可能是一架飛機。一路陪伴我們成長的腳踏車最後卻只能留在褪色的童年回 憶裡,令人惋惜。

不過,腳踏車是最特殊也最經得起時代考驗的交通工具,因為當機械文明剛 起步的時候,它曾是工業化的起點,而在科技昌明的時代,它一度因為汽車的快 速進展而黯然失色淪為貧窮的象徵。然而,自從工業革命後,全球的科技文明快 速發展,開始對「速度」的追求,人們開始過著匆忙、充滿壓力的生活,卻也帶 來更多污染及疾病。直到二十世紀的七O年代,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等問題開始衝 擊地球,使得不浪費能源、不造成污染的腳踏車又再度風行起來。

近年來,強調愛地球、重視環保與身心健康的樂活族,喜愛腳踏車沒有噪音、

空氣污染,能讓身心健康的優點,重新帶動起騎腳踏車的休閒風潮,讓腳踏車進 入休閒、運動的時代。台灣開始有眾多的單車俱樂部,騎車環島、海外單車旅遊

也成了熱門的休閒活動;台灣的中小學也在 2007 年起開始實施「自行車教學計 畫」,由各校自行調配時間教學生騎腳踏車1;英國人更認為腳踏車讓個人交通方 式改變,拉近了社交距離,改變了社會。英國 BBC 電台在 2005 年做了「1800 年以 來最佳發明」的問卷調查,結果得票率佔 59%的腳踏車榮登榜首,大幅領先僅佔 8%位居第二名的電晶體高達 51%2。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腳踏車已不再代表窮 困,而是一種生活品味的象徵,知名時尚品牌打造一款擁有自己 Logo 的腳踏車已 成為趨勢,高級房車 BMW、Audi、Infiniti,以及 HERMES、CHANEL、ARMINI 等 精品業者也都積極投入精品自行車銷售3

腳踏車從童年的回憶搖身一變為現代成人的休閒、時尚指標,另一項原本也 象徵童年的物品,近年來同樣成為成人世界裡熱門的商品,這項出版界的新寵兒 就是圖畫書,它的另一個名字是「繪本」。圖畫書具有輕鬆易懂的特質,所以創 作者長期以來多鎖定兒童為主要讀者進行創作,但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成人開始 接觸圖畫書,從幾米的作品深受成人讀者的喜愛後,國內書商更紛紛推出一系列 以成人為訴求的繪本創作,甚至還出現了「成人繪本」這個專有名詞。幾米的成 功連帶使繪本這個一向只專屬於兒童的出版品受到關注,同時也創造出更多新的 可能。繪本不僅在台灣持續發燒,日本的報導文學作家——柳田邦男更積極推廣 大人也應該看繪本的活動,他呼籲成人應該在「人生後半讀繪本」、以及「在人生 中三讀繪本4」,從日本引進的這些概念,同時也加速兒童繪本進入成人的生活。

當腳踏車與圖畫書這兩位命運相似且老少咸宜的物品碰撞在一起時,會迸裂 出什麼樣的火花?身世多變的腳踏車在豐富多元的圖畫書裡會扮演著什麼樣的角 色?具有哪些功能?在圖畫書裡,腳踏車又有什麼樣的象徵意義?我決定騎上單 車,上路去找尋這些問題的答案。

1 參自楊惠芳,〈自行車教材近日分送國中小〉,《國語日報》,96 年 1 月 6 日。

2 參自 BBC News http://news.bbc.co.uk/1/hi/technology/4513929.stm (2007/3/20)

3 參自 聯合新聞網發燒車訊 http://mag.udn.com/mag/car/ (2008/7/4)

4 參自河合隼雄、松居直、柳田邦男 著,《繪本之力》,林真美譯,(台北:遠流,2005 年 9 月),

頁 10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二百多年前,剛發明出來的腳踏車只是上流社會拿來炫耀的新奇物品,後來 逐漸演變成民間普遍的交通工具,一度還成為貧窮落後的象徵,但在經歷一世紀 的起伏後,腳踏車再度成為重要的休閒運動工具,這時的腳踏車已不再是代步的 交通工具,而是彰顯身份地位的時尚配件。在這兩百年裡,腳踏車呈現出多種面 貌,它不僅沒有被日新月異的科技所淘汰,反而再度躍升為代表身份地位的象徵 物,腳踏車的韌性不得不令人折服,它可說是最有生命力、也最經得起時代考驗 的交通工具。

腳踏車不僅身世不凡,我們還可以透過騎車時見到的景致體驗生命。雖然腳 踏車只是有著簡單構造的機械,但當腳踏車與人體相遇的那一刻,卻會產生微妙 的變化;圖畫書中的圖與文,像是腳踏車的兩個輪子互相合作,在圖畫書中可以 發掘出一個豐富燦爛的世界,它以最少的字和最少的圖,就能把關於生命的重要 事物,逐一表現出來。腳踏車與圖畫書這兩項看似簡單的物品,卻都蘊含著不凡 的力量,不僅老少咸宜,而且人們從中獲得的樂趣難以計數。古老又時髦的腳踏 車走過二個世紀的風華,當它走進圖畫書裡,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

本研究除了欲探究腳踏車的起源與演變,更想探討的是在兼併文字與圖畫兩 種符號系統的圖畫書中,腳踏車除了扮演交通工具這項主要的功能外,還有其他 功能存在嗎?在這些功能的背後,外型簡樸的腳踏車是否還隱藏著更深層的象徵 意義?腳踏車和圖畫書裡的主角又會有哪些互動?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探討腳踏車的起源與演變。

二、瞭解腳踏車的外在功能在圖畫書中的呈現類型。

三、分析腳踏車在圖畫書中的象徵意涵。

第三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文本分析法」,分析近年來出版的圖畫書中腳踏車呈現的功 能與意涵。藉由逐本分析檢視文字與圖畫傳達的符號訊息,結合歷史上關於腳 踏車的演變,嘗試用歸納、分析的方式,探討腳踏車在圖畫中的功能與象徵意 涵。

二、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本研究在文類上是以圖畫書為主要探討對象,在文本的蒐集上,限於時 間,筆者主要以國內出版年代在1980~2008年間,且台灣有翻譯之作品為 樣本,文本中有提及腳踏車或圖畫中有出現腳踏車者為研究對象,共蒐 集到138本(附錄),樣本主要來自書店、兒童圖書館、親朋好友推薦,

但文本的蒐集仍恐有遺漏及不周全之處。

(二)英文圖畫書中所描繪的腳踏車,應與西方社會、歷史、文化、童年觀有 密不可分的關係。欲研究其文化中腳踏車的象徵意義,不可避免要熟悉 當地的背景知識。而筆者雖已盡力,恐仍有疏漏之處。

(三)目前國內以腳踏車為主題的論文多為機械工程或體育相關學系的研究,

例如:黃家祚5、廖國權6、林俊宏7、林金泉8、周峻忠9等人的碩士論文。

然而,這些論文與筆者欲探討腳踏車在圖畫書中的意義並無相關性,因 此不予以討論。截至目前為止,國內圖畫書的相關研究中,尚未發現以 腳踏車為主題的論文研究,因此筆者沒有較明確的比較與文獻資料,文 中所作之分析多為研究者的歸納發現,恐有不完備之處。

5黃家祚,《組裝理論在腳踏車之應用》,大葉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論文,1998 年。

6廖國權,《腳踏車坐墊之分析與設計》,國立清華大學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碩士論文,1999 年。

7林俊宏,《捷運車站腳踏車停車需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8林金泉,《從腳踏車個案論歐體反傾銷措施》,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

9周峻忠,《不同騎乘姿勢對原地腳踏車運動之生理反應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 士論文,2001年。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腳踏車(bicycle)

「腳踏車」一詞亦稱兩輪車、自行車、自由車,臺灣話另稱「孔明車」、「鐵 馬」、「武車」,在香港、澳門、廣東等粵語區則通常稱為「單車」;在日本,腳踏 車被稱為「自轉車」或「茶輪子」;英文 bicycle 的 bi-意指「二」而 cycle 意指「輪」。

「腳踏車」一詞亦稱兩輪車、自行車、自由車,臺灣話另稱「孔明車」、「鐵 馬」、「武車」,在香港、澳門、廣東等粵語區則通常稱為「單車」;在日本,腳踏 車被稱為「自轉車」或「茶輪子」;英文 bicycle 的 bi-意指「二」而 cycle 意指「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