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電子業尚未成為台灣市場主體之前,腳踏車工業一直是台灣出口主流之 一。腳踏車不僅伴隨台灣走過一個世紀的時光,更為台灣成就「腳踏車王國」的 美名。腳踏車在台灣的發展歷程必須追溯至清末時期,那時的交通工具多賴木舟 與轎輿,由歐洲輸入的新奇腳踏車已在台流行,當時可稱為天之驕子,但由於零 件缺乏,修補不易,損壞率極高,第一次大戰後,遠洋航運更形困難,鄰近的日 本才開始製造腳踏車40。以下就腳踏車在台灣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簡述之。

一、仰賴日本進口

日據時代,牛車是台灣農村社會的主要交通工 具,日本人改良的三輪車在1942年引進台灣,稱為「自 轉車」。當時男車伕一天的工資只有1.5元,女車伕8 角。光復前,台灣尚無腳踏車工業,台灣的腳踏車以 進口日本的人力車來台內銷為主,價格非常昂貴,當 時一分地100 元,一輛腳踏車要30元,擁有者都是警 察、政府官吏、醫師、大地主及接生婆,身價宛如現 在的進口名車。日治時期的腳踏車有男女之分,女性 騎的為「文車」,男性載貨用的稱「武車」,前者為淑 女車,後者是有大置物架可載貨的腳踏車,當時因生 活需要,腳踏車以「武車」居多,市面上著名的日本 進口車牌,以「富士霸王車」最出名(圖2-2-1)。早 期機車尚未普遍的時候,都用「武車」來載重稻米、

40參自陳柏如,〈回首來時路 台灣自行車懷舊篇〉,《中文自行車市場快訊》,第 77 期,2001 年 4-5 月,頁 22-27。

圖 2-2-2

《第一次上街買東西》

圖 2-2-1 富士霸王車

穀物或是甘蔗、香蕉等經濟農作物,「武車」其實是台灣經濟奇蹟幕後的最大推手

41。《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圖2-2-2)、《鐵馬》、《奉茶》、《春雨》等圖畫書中出現 的腳踏車就是這款「武車」。

在那個腳踏車零件十分貧乏的年代,沒有零件製造技術加上貧窮,一切都很 克難,外胎要靠配給,沒有外胎只好綑草繩湊合著騎,腳踏壞了,只能用木頭代 替。直到光復後,才逐漸有人從日本進口部份零件販賣,當時買一輛腳踏車在農 村是一件大事,到鄉公所辦理牌照登記時,公所人員都跑來看,比現在買保時捷 轎車還拉風。當時街上幾乎看不到汽、機車,只有少數當官的人坐「黑頭車」,腳 踏車是當時的奢侈品,不僅要申請牌照,還要繳納牌照稅,一直到 1973年之後,

汽機車越來越多,才取消腳踏車需要牌照的規定42。腳踏車自日本引進台灣開始,

與民眾的關係就是工作,但是腳踏車在歐洲的起源卻是中上階層的休閒工具,顯 示出腳踏車的用途會因年代或區域而有所變化。

二、自立更生

台灣腳踏車產業是從 1950 年代初期開始起步的。早期台灣腳踏車以內銷為 主,光復初期,進口舶來腳踏車最多曾高達年 40 萬輛,消耗外匯甚鉅,政府為扶 植國內腳踏車業,鼓勵國內業者自行製造, 1950 年先管制腳踏車與零件進口,1952 年起,國內腳踏車製造廠相繼成立,由於經營不善、產品品質在政府的保護下無 法有效地提升,使得腳踏車工業處於低潮。1954 年政府更全面禁止腳踏車進口,

因而造就了四大中心組車廠的崛起。

在 40 年代、50 年代初期,腳踏車是台灣人最倚賴的交通工具,當時理髮只要

41同上註。

42參自自由電子報〈骨 董 牛 車 牌 小 如 名 片 〉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jan/10/today-so15.htm (2008/7/22);

河港快樂頌電子報〈復古腳踏車達人〉http://epublication.kcg.gov.tw/happysong

(2008/7/10)

7 元,但自產的腳踏車要 900 多元,進口的腳踏車則要 1700 多元。當時是台灣腳 踏車業最興盛的黃金時期。然而,好景不常,1968 年台灣經濟快速起飛,開始從 日本輸入大量不需掛牌的 49cc 機車銷售,機車數量不斷增加,正逐漸取代眾多家 庭中的腳踏車,成為重要的交通工具。腳踏車一下子變成落伍的交通工具,因此 開始走下坡,榮景不再,許多車店紛紛結束營業43

直到 1973 年,因第一次能源危機造成全球腳踏車市場需求大增,加上當時的 國際醫療報告指出,騎腳踏車有益身體健康,因此歐美開始風行騎腳踏車,美國 更將 5 月訂為腳踏車月,連美國總統都親自騎車推廣,使得美國市場的腳踏車供 應不足。美國人原本寄望從日本進口,但日本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對於外銷市場 興趣缺缺,於是美國轉而尋求台灣外銷,才使得台灣腳踏車工業步入成長茁壯期44

三、揚眉吐氣

在 80 年代,台灣腳踏車業者基於市場擴增的需求,不斷努力提升品質及技術,

使台灣腳踏車的出口量驟增,逐漸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台灣腳踏車出口量在 1980 年突破三百萬台,取代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腳踏車出口地,主要外銷市場包 括美國、歐洲、日本等。1986 年,台灣腳踏車的出口量衝破一千萬大關。 1991 年 起,台灣腳踏車邁入另一個里程碑,出口值始突破 US$10 億,在全球的腳踏車業 佔舉足輕重的地位;1995 年出口值更突破 US$10.6 億,再創歷史高峰。由於兩岸 分工的模式日益明顯,台灣也逐漸由低價量產的 OEM 角色轉型為研發、行銷基地,

產量雖逐年下滑,單價卻日益攀升,隨著研發創新與附加價值的提升,台灣的腳

43參自陳柏如,〈回首來時路 台灣自行車懷舊篇〉,《中文自行車市場快訊》第 77 期,2001 年 4-5 月,頁 22-27 。

44參自劉金標口述 藍麗娟採訪整理,《我的環台夢-劉金標的 73 歲自行車環島日記》,(台北:

天下雜誌,2007 年),頁 8。

踏車產業幾乎已經全面性的以生產高技術與創造性的產品為主,可以說是國內獲 利最佳、產業規模最大且發展前景看好的「傳統產業」45

四、騎上峰頂

從 1980 年代迄今,台灣都是腳踏車重要生產基地之一,在國際間舉足輕重,

台灣始終以「腳踏車王國」傲視全球,直至今日,台商企業仍執全球腳踏車生產 之牛耳,只是隨著經濟起飛,汽車、摩托車大量進佔街頭,台灣人似乎忘了騎乘 鐵馬的悠遊歲月。台灣曾是世界最大的腳踏車出口王國,我們將有益身心的腳踏 車賣到國外,卻從國外購入有害身體的汽、機車,所幸近幾年在能源耗竭、溫室 效應等環保議題的衝擊下,許多民眾決定一改以往貪求舒適迅捷的慣性,重拾腳 踏車這項老玩意,不管上班通勤、假日休閒,悠閒緩慢或者奮力往前,一踩一踏 間,都是在為地球盡心力。2002 年秋天,腳踏車業界更積極設計、包裝產業形象,

推出「腳踏車就是台灣:Think Bicycle,Think Taiwan」的標語及標誌,把台灣定位 為世界的腳踏車島,讓消費者想到腳踏車就想

到台灣。2004 年夏天,美國福斯公司賣座的

《 機 械 公 敵 》 電影,是以 2035 年的芝加哥 為背景,描述人與機械人生活的科幻世界。片 中出現來自台灣巨大機械(捷安特)生產的 Revive(圖 2-2-3)、Prodigy 兩款自行車,讓 全球觀眾印象深刻46

台灣已經從腳踏車製造出口王國(最高紀錄一年出口 1000 萬台),轉型為享 受單車休閒生活的國家,根據巨大機械(捷安特)統計,2001 年台灣市場一年只 銷售 60 萬台單車,2005 年銷高達 80 萬台,平均售價更從 15 年前 90 美元躍升到

45參自陳柏如,〈回首來時路 台灣自行車懷舊篇〉,《中文自行車市場快訊》第 77 期,2001 年 4-5 月,頁 22-27 ;魏錫鈴,《騎上峰頂-捷安特與劉金標傳奇》,(台北:聯經,2004 年),頁 33。

46 參自魏錫鈴,《騎上峰頂-捷安特與劉金標傳奇》,(台北:聯經,2004 年),序頁 3。

圖 2-2-3 Revive

2005 年的 345 美元。台灣在 2005 年平均 4.73 人擁有一台單車的比例,雖然遠低 於單車風潮盛行的荷蘭、德國與日本,卻超過法國。相對於整體騎單車人口,台 灣騎專業運動休閒車的比例高達五成,超越美國、日本、澳洲等高單車人口比例 的國家。巨大機械總管理處特別助理許立忠分析,日本的單車族多半以通勤為主,

台灣擁有高專業運動休閒單車的人口比例,不在於通勤,而是跟運動休閒風氣逐 漸興起有關47

這股風潮主要導自社會價值觀的改變,以前民眾總是認為,腳踏車都是買不 起汽機車的窮人所用的代步工具,當時腳踏車主要的功能是代步的交通工具;而 現在,腳踏車卻是休閒運動的良伴,騎腳踏車是時尚生活的表徵;此外,政府和 民間合作推動騎車風氣、改善台灣的自行車騎乘環境,在各地陸續增設腳踏車活 動區域,也是這波腳踏車熱潮的重要推手48

47 參自洪震宇.林慧淳,〈單車悠遊風 現在最流行〉,《康健》,第 89 期,2006 年 4 月,頁 41、42。

48 參自謝正寬著,《單車學校教你的 52 堂課》,(台北:蘋果屋出版社,2008 年),劉金標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