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4. 文化景觀與形塑要素的分析(1961 年~1989 年)

4.2. 文化景觀要素的分析(1961 年~1989 年)

4.2.3. 人口:其他族群的加入

1958年增江新村的人口數為16,700人,1970年增江新村的人口數為27,436人,1980 年的人口數為29,191人62。1958年到1970年的成長率為54%63,1970年到1980年的成長率 為6%。由此看來,新村本身的人口是持續的成長中。新村的住宅面積的大小是固定的,

因人口不斷的成長造成住宅擁擠的現象。新村除了本身的自然成長外,因為地方政府與 私人公司聯營建設的花園住宅和聯邦政府開闢地方給「五一三」事件的受害災民居住,

都是造成增江區人口持續增加的原因。

花園住宅的居民來源較廣,只要任何有經濟能力的人民就能夠買花園房子,且屋地 就屬於購買人所有,換言之擁有99年的永久地契。最早在增江北區建立的花園住宅就是 南洋公園住宅區。田野觀察發現,此住宅區的居民以印度人為主,華人只占少數的比例。

接下來是1980年後興建的巴吉林花園住宅區,其位置在南洋公園旁邊,主要以馬來人為        

61三尺磚屋:意識是房子圍牆從地上算起蓋有三尺高的磚,磚的上面全部是木板。

62林廷輝、宋婉瑩,2002,附表一。

63(27,436-16,700)/12/16,700*1000。十年以上的人口資料採用此算式。

81 

主,印度人和華人占少數。此區內擁有一間小小的回教祈禱所和宗教小學,反映出此區 以馬來人為主的現象。花園住宅融入了住宅社區規劃的概念,就是住宅區需具有商業中 心和娛樂場所等規劃原則。房屋本身的規劃具備設計概念,其形式依據發展商的規劃圖 建構而成。人民可以先看房屋架構和區位性,再決定是否要購買房子。

北區花園住宅的居民移入增江區後,與增江北區的村民有著怎樣的人際網絡?增江 北區的居民以華人族群為主,而花園住宅的居民以印度人和馬來人為主。兩區的族群性 的不同,其本身的文化、語言、宗教和風俗習慣的差異性,都可能影響他們之間人際網 絡的互動。以地理的角度來看,道路的隔閡也就是增江新村東路(East Road)的阻隔,

也可能影響兩區之間的互動關係。依據村民的說明,此階段相較於旦巴安的居民,與花 園住宅的居民少有互動。

 

圖 4‐6:花園住宅與增江北區的隔閡  

「五一三」事件的受害災民,主要以華人為主,因此遷入增江南北區旦巴安的居民,

也是以華人為主,印度人次之。因為同樣是華人,所以在文化、宗教和風俗習慣上與新 村村民的性質一樣,所以他們之間的人際網絡比起花園住宅的居民還要密切。加上,旦 巴安的居民與新村居民的經歷是相似的,皆是因為戒嚴的關係才被迫離開自己原本的地 方,而遷入聯邦政府安排的地方。唯一不同的是同樣有戒嚴經驗的旦巴安居民不曾經歷

82 

新村集中管理的策略,但這樣的差異並不影響他們之間的人際網絡,他們的人際網絡是 密切且融洽的。

以地理位置的角度進一步分析增江南北區旦巴安居民與村民之間的人際關係。因增 江南北區的地理位置有所差異,也造成兩區居民之間的人際網絡是有所差異的。增江北 區的地理位置非常之封閉,村民與外界的聯繫必須依靠甲洞路。而增江南區通往外界的 道路眾多,不是單一性質的。增江北區旦巴安的居民通往外界必須經過增江北區才能出 去,所以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是比較密切的(圖4-6)。至於增江南區的地理位置因是 開放性,道路呈放射狀,對外聯繫不是單一選擇,所以居民可以選擇最短的距離與外界 聯繫,相較於北區的居民,互動關係就會降低(圖4-7)。

 

圖4-7:增江南區與增江南區旦巴安的範圍圖

增江新村除本身的人口自然成長外,在解嚴後因區位的優越吸引鄉村移民。吉隆坡 是馬來西亞的首都,其就業機會吸引鄉村人民的移入,但因市區的房價昂貴,鄉村人民 是無法負擔的,所以他們會選擇較外圍但靠近市區的地方居住。然而,房價便宜外距離 市區非常近的增江新村就是最好的地方。七十年代末開始,鄉村移民大量移入增江新村

83 

租房居住。田野訪談發現鄉村移民的人民,當鄰近的花園住宅開發後,已移出增江新村。

定居在增江新村的鄉村移民,一是透過與當地村民通婚,才能擁有定居在新村內的權 力。二是擁有新村地契的屋主轉賣他人,但是這方法的程序上非常困難,而且可能需要 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轉賣,有時是完全無法轉賣。

增江新村的村民以福建人為多,1981 年 11 月 5 日一間位於增江北區增江路(Jalan Jinjang)的甲洞福建會館成為合法社團(照片 4-9)。

「當中大多數為福建人,次為客家人及廣東人,其餘的包括海南人、潮州人 等,……。」[南洋商報—雪隆版(村光四射),20060509(星期二)]

「……而增江新村,99%華人中,福建人就占 40%,因此,甲洞福建會館的會 所便設立在增江北區,因為,增江會員最多。」(甲洞區註冊社團聯合會,1999,

頁30)

此方言群社團組織成立的目的,除了舉辦一些慶典活動作為聯繫甲洞區福建方言群 的社群外,也提供獎助學金給福建方言群的子女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