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緒論

1.2. 研究區的選擇和概況

1.2.1. 研究區的選擇

根據2005 年的資料可知馬來西亞新村數總共為 450 個,說明新村聚落的數目在馬 來西亞依然佔龐大的現象。新村雖然在同樣背景下所產生,但是因為影響的要素不同,

新村會發展出不同的文化景觀,所以每個新村除了有共同性外,也具有差異性,形塑出 獨特的聚落景觀。在眾多新村中,筆者選擇增江新村(Kampung Baru Jinjang)為本研究 的個案新村,除經費與時間的限制,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因為增江新村是馬來西亞新村中最大的新村,本研究區成立之初人口數有13,000 人(林廷輝、宋婉瑩,2002,頁 181),是當時新村人口數最多的新村且族群以 華人為主,直到今天新村人口數最多的新村依然是增江新村,它會形塑怎樣的文 化景觀?

第二、增江新村的人口眾多,且墾民也來自不同地方的方言群8被英殖民政府強迫遷移 至一個空間上居住。因為方言群的不同例如客家、海南、福建和潮州人等,在技 術、文化、語言上皆有差異性,把他們聚集在一個空間上,內部結構會呈現怎樣 的文化景觀?

第三、增江新村已經歷五十多年的歷史,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又有著怎樣的變化?

第四、增江新村因道路的隔閡分成兩區即增江北區(Jinjang Utara)和增江南區(Jinjang Selatan),從一個空間分成兩個空間,聚落形態上有著怎樣的改變,是否造成文 化景觀也有所變化?

       

8方言群:方言群可以被界定為操相近方言的社群。(麥留芳,1985,頁 15)。

第五、1969 年馬來西亞的第二次大選,在野黨的票數比執政黨多,引發種族衝突的「五 一三」事件,國家再次宣佈進入戒嚴狀態。且吉隆坡災情嚴重,政府把部分災民 遷入甲洞(Kepong)區,而這些居民居住在增江新村附近新開闢的土地上。外部 力量再次影響增江新村的社會網絡,新居民與村民又有著怎樣的社會網絡?

第六、2000 年起增江新村周圍的空地被政府利用興建廉價組屋9,廉價組屋的興建帶給 增江新村另一波的衝擊,移入的族群結構多元化。此現象又會讓增江新村變成怎 樣的文化景觀?

以上皆是引起筆者選擇增江新村為本研究區的原因。

1.2.2. 研究區的概況

        圖1-3:增江新村位置圖

增江新村位於吉隆坡市中心的西北方向(圖 1-3),緯度為北緯 3∘,經度為東經 101∘。增江新村總面積為 186.81 公頃,距離吉隆坡市中心僅僅 8.5 公里。吉隆坡現今 的行政區共劃分為11 區10,至於增江新村則隸屬於甲洞行政區。

       

9馬來西亞的廉價組屋類似台灣的國民住宅。

圖1-4:增江新村範圍圖11

增江新村因為甲洞路的關係,分為增江北區和增江南區。增江新村的北邊是雪蘭莪 州的士拉央區(Selayang)、東邊是峇都區、南邊泗岩末區、西邊是甲洞,此三區都隸 屬於吉隆坡的行政體系。

甲洞區四週由山脈所環繞,根據陳財和說明「甲洞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它被眾山所包 圍,根據馬來文的原意「Kepong」具有被山包圍的意識,甲洞乃被高武山(Kabusan)

       

10吉隆坡行政區劃分為11 區,即甲洞(Kepong)、泗岩末(Segambut)、班底谷(Lembah Pantai)、士 布爹(Seputeh)、敦拉薩鎮(Bandar Tun Razak)、峇都(Batu)、武吉免登(Bukit Bintang)、旺沙 馬朱(Wangsa Maju)、斯迪亞旺沙(Setiawangsa)、帝帝皇沙(Titiwangsa)、蕉賴(Cheras)。

11資料來源:Jabatan Pelan Induk,2005。

所環繞」12。Kepong 在馬來文詞典之意是抱(小孩)在腰間13,換言之「甲洞」是有受 保護的意義。它被山脈所包圍,地勢高低起伏和擁有豐富的水源,說明甲洞區的地理位 置之優越。田野觀察與地圖名稱的對比,發現甲洞區確實是被山所環繞。以甲洞為中心 點的位置說明,西北邊是馬來西亞森林局(FRIM),東北邊有黑風洞(Batu Caves)、

雲頂高原(Genting Highland)、登普勒公園(Templer Park)等地,還保留了一些原始 森林,南邊是泗岩末山丘(Bukit Segambut),如同上述所說的甲洞區是被眾山所圍繞。

十九世紀末甲洞區因豐富的錫礦資源,吸引華人來到此地居住。除了開採錫礦外,

也有橡膠的種植,帶動甲洞區的發展,並引進許多的人潮遷居於此。

增江新村是甲洞區裡其中的一個聚落,成立於 1950 年,此聚落類型有別於甲洞區 的其他聚落。因為增江新村成立的目的是為了斷絕墾民與馬來亞共產黨的關係,它跟其 他分布在馬來半島上的449 個新村是一樣的目的,當時甲洞區只有一個為開採錫礦而設 立的老舊聚落,一直到六十年代後因屋業發展計畫才興建更多的新聚落於此行政區。在 緊急法令時期,政府原想把居住在甲洞老聚落的居民遷入增江新村,但是當地居民不希 望住在集中營式的新村。原因在於住在新村沒有行動自由的權力,於是甲洞老聚落的居 民自組成輔警團,協助政府抵抗馬共及維持治安,因此早期的甲洞居民沒有被迫遷入增 江新村居住。

增江新村原名為「增江園」(Estate Jinjang),緊急法令前增江新村的土地利用主 要是種植橡膠。

「早在 1949 年的幾十年前,已有英國人與猶太人及少數的華裔同胞開墾這塊 土地,附近的居民稱之為「增江園」(Estate Jinjang),種植橡膠……。」

(陳財和,1994,頁 123)

依據橡膠的生長條件,橡膠最適合種植在波狀起伏,排水良好的丘陵地上。走訪增 江新村的南北區,發現確實土地是有起伏的形態,從甲洞路開始算起北區有三個起伏 點,南區有兩個起伏點。經由受訪者的說明此地以前是種植橡膠,且有遺跡遺留下來,

就位在增江北區泉珍醬油廠的對面,近幾年橡膠樹的遺跡才被砍除。

除了橡膠的種植,增江新村和其周圍的地方蘊藏著豐富的錫礦資源,甲洞區於五十 年代仍有錫礦的開採。

       

12陳財和,1994,頁 13。

13鍾松發、黎煜才,1997,頁 737。

「據說「增江園」這塊園坵,蘊藏豐富的錫礦。」(陳財和,1994,頁 123)

圖1-5:增江新村及其周圍資源圖

1949 年英殖民政府向橡膠園主徵收土地改為移殖區,並動用大批勞力和財力,開闢 成今日的增江新村(Jinjang New Village)。

「在 1949 年,英殖民地政府,動員大批勞工,出動幾十輛推泥機、挖泥機、

剷平機等機械,進行開闢工程,砍掉所有的膠樹,剷平地面,建造道路,開通 溝渠,劃分住屋……。」(陳財和,1994,頁 124)

1960 年 7 月 31 日,首任最高元首宣佈結束緊急法令,新村脫離集中營式的管理方 式,不再是集中營式的聚落景觀,新村居民也恢復了行動自由的權力。

10  Secretary

1952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Concerning New Villages in the

Federation of Malaya

統計資料 Villages

(官方資料) 簡單的把新村分成三個類 型。

3 Malayan Christian Council

1958 調查報 告書

A Survey of The New Villages in Malaya

(非官方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