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技術:第三級產業的維生方式

5. 文化景觀與形塑要素的分析(1990 年迄今)

5.2. 文化景觀要素的分析(1990 年迄今)

5.2.4. 技術:第三級產業的維生方式

七、八十年代增江新村的維生方式主要是家庭工業,隨著新村住宅地契的期限已 滿,新村居民需向政府重新申請地契。但是早期很多新村住宅改建成小型工廠,所以 在申請地契上面臨困難。為了取得地契,經濟能力好的工廠已搬遷至其他地方生產。

104 

「雖然新村於一九九三年,成功為當地住家爭取代地契,但僅有八十巴仙而 已,其餘廿巴仙的住家,因為私自將住家改為工廠用途而無法得到地契。」(中 國報,19980518)

聯邦政府新發展的經濟政策是希望國家邁向先進的工業國,吉隆坡是馬來西亞的 首都,因此金融、商業、公務人員等服務業在吉隆坡開始興起,提供人民更多的就業 機會。年輕一輩的村民因為教育程度的提升,大部分從事服務業,也有一些村民仍是 以製造業為主例如建築工人、工廠工人等。增江新村土地面積有限,已沒有土地讓村 民從事第一級產業的工作。加上,國家的發展計畫和地理位置的優越,讓村民能從事 更高薪資的服務業。

5.3. 小結

經由上述的說明,了解到九十年代起,聯邦政府提出的國家發展計畫和吉隆坡市 政府的都市發展計畫,讓增江這個區域再次的改變新面貌。為了響應中央政府和吉隆 坡市政府的都市發展計畫,選擇增江新村附近的廢礦湖地改建成長屋住宅區和後期的 廉價組屋。長屋住宅只是暫時性住所,等廉價組屋興建完畢,長屋居民可以優先和以 低價購買房屋。經濟能力較好的居民,如果不喜歡廉價組屋狹小的空間格局,可以選 擇購買花園住宅,只是沒有折扣優惠。

不管是長屋住宅或是廉價組屋的興建,一個地方要發展勢必會造成環境的改變,

增江區也不例外。因為都市發展計畫和綜合屋業發展計畫,使得原本的廢礦湖地改變 成長屋住宅、廉價組屋和花園住宅。同樣的環境提供了廣大的空間讓政府能進行它們 所推行的計畫。在人口結構上,當環境改變成住宅用地時,人就開始遷入居住,使得 增江區的人口激增。由政府安排移入的移民,造成增江區的族群結構有所改變。新村 不再是單一族群的形態,而是三大族群的形態,即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聯邦政府推行的國產車計畫,加上增江新村的公共交通的不便 利,村民都會購買自己的汽車或是摩托車作為工作的代步工具。交通工具的增多,人 口不斷的激增,使得增江新村面臨了擁擠的社會現象。除此之外,也帶來了休閒場所、

停車場所的不足和犯罪率的提高等社會問題。

105 

藉由政府所推行的都市發展計畫,加上環境區位的優越性和村民教育程度的提 升,使得國家的就業機會增加。工業生產需要大量的勞力資源,間接的也帶給人民就 業機會。同時,九十年代開始國家漸漸朝向資訊科技發展,第三級產業產生。以上都 是提供村民維生的方式,特別是服務業、建築業和中小型工業。

除了長屋住宅和廉價組屋的發展使得增江區人口遽增外,就業機會的增加吸引了 鄉村移民,同時工業的發展也引進了許多的外籍勞工。新村本身的人口相對減少,原 因在於新村附近建設了許多的花園住宅和新村屋地面積的擁擠,經濟能力較好的村民 都往外購買房子居住。七十年代新村許多住家改建成工廠,而新村地契於八十年代末 到九十年代初已到期,所以需要更新屋地地契。但是住宅法令規定,改建成工廠的住 宅面臨無法更新地契的問題。所以透過「增江中小型工業聯合會」向政府申請空地作 為建蓋工廠的用途,解決當地家庭工業的問題。現今新村只剩 20%的住家還未領到地 契,其他住家已經拿到99 年的永久地契。許多家庭工業已遷到新的空間安頓,再次恢 復住宅景觀。

圖5-7:景觀要素分析的架構圖(1990 年迄今)

透過上述的說明發現因新文化(聯邦政府和市政府)的再次介入,環境再次受到 改變,使得新村形塑出新的形態與變化例如:維生方式的改變、人口外流、空間的不 足等。再次呈現的新文化景觀,結合新村與周遭區域的發展,形成了衛星城市的文化 景觀。

106 

           

 

照片5-1:增江北區 A 區長屋住宅 照片5-2:增江北區 B 區長屋住宅

照片5-3:已搬遷的長屋居民 照片5-4:增江南區長屋住宅

照片5-5:增江南區組屋 照片5-6:FATASON 公司建設的廉價組屋

照片5-7:市政府的廉價組屋 照片5-8:2007 啟用的廉價組屋

107 

照片5-9:新建的增江政府診所 照片5-10:花園住宅

照片5-11:華人新年巴殺的景觀 照片5-12:華人傳統文化的保留

照片5-13:50 年代新村房子面貌 照片5-14:70-80 年代新村房子面貌

照片5-15:現今新村房子的面貌 照片5-16:現今新村房子的面貌(二)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