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組織:國家與地方政府的策略

4. 文化景觀與形塑要素的分析(1961 年~1989 年)

4.2. 文化景觀要素的分析(1961 年~1989 年)

4.2.2. 組織:國家與地方政府的策略

五十年代,因為對抗馬共的關係,所以政府著重在新村的發展,而忽略馬來鄉村的 發展。早期的馬來人大部分居住在鄉村地帶,經濟上主要是從事農業活動(種植稻米)

為主;華人大部分居住在城鎮,主要從事農礦業(園丘工人和礦工)和商業活動,使得 馬來人與華人貧富差距太大。獨立以後的馬來亞計畫和第一個馬來西亞計畫,主要是提 高農業的發展和鄉村地區的生活水平,同時改善鄉村地方的基本設施。六十年代,政府 注意到馬來鄉村的落後和經濟上的懸殊。聯邦政府推行的鄉村發展計畫,都偏重在馬來 鄉村,發展基金主要是注入馬來鄉村。因此,新村被遺棄在國家及鄉村發展主流外,且 也沒有設立任何一個部門專門管理新村的發展。

此階段的馬來西亞經濟發展分兩個時期說明,一個是1970 年以前的「舊經濟政策」

和七十年代以後的「新經濟政策」。六十年代起,農業發展上政府推行農業多元化政策,

除了種植橡膠外,也提升其他經濟作物的發展例如油棕、可可、胡椒等。工業發展上以 採用「進口替代工業化」的政策,其政策內容是實施保護關稅、進口數量的管制等。

69 

4.2.2.1. 花園住宅的建立

因為國家推行工商業的發展,政府與私人發展商聯營建設花園住宅區作為帶動國家 經濟發展的策略。這類的花園住宅,約1965 年以後在甲洞區開始發展起來,至今仍持 續的在馬來西亞各地發展中。

「至今已完成的屋業發展計畫包括:甲洞衛星市、甲洞花園、蒂沙再也、甲洞 八打靈花園、宜信花園、達雅花園及武吉馬魯里花園等,……」(陳財和,1994,

頁17-18)

「南區新花園計畫是在 90 年開始進行,當時是由市政府與私人公司聯營發展 這塊佔地約39 英畝的地區,……。」(甲洞區註冊社團聯合會,1999,頁 28)

增江新村附近還有一處橡膠園地段,政府於是撥給私人公司作為發展花園住宅區。

最早在增江新村成立的花園住宅是在增江北區的南洋公園(Taman Nanyang)和巴吉林 花園(Taman Beringin)住宅區,接下來是位在增江南區的增江新花園(Taman Jinjang Baru)住宅區。

「增江北區南洋公園是增江新村首個花園住宅區,至今約有 40 餘年歷史,而 第二個花園住宅則是增江南區新花園,……。」[南洋商報—雪隆版(村光四 射),20060509(星期二)]

「增江南區新花園的出現,不僅改變了南區舊式木屋林立的景象,也使增江新 村展現了另一種新風貌,這個具有工商、住宅的綜合屋業發展計畫,……。」

(甲洞區註冊社團聯合會,1999,頁 28)

「該處原是雜亂的木屋區,由政府及私人發展商聯營,打造成今天現代花園住 宅區。」[南洋商報—雪隆版(村光四射),20060509(星期二)]

花園住宅的計畫類型眾多,例如有單層排屋、雙層排屋、獨立式排屋、半獨立式 排屋、組屋、公寓等,花園住宅區都設有商業中心和娛樂場所。花園住宅的設計概念,

就像是現代式的住宅社區。

70 

花園住宅房屋的建築材料比早期新村的房屋還要來得好,也比較美觀和牢固。其道 路是由柏油路鋪成,不像增江新村的紅泥路。房屋內部設備也比新村房屋好很多,例如 具備有自來水電、現代式廁所等基本設施。房屋的結構是採用磚和石灰泥,都設有房間 數、客廳和飯廳等房屋規格。任何人只要有足夠的資金,都可以向發展商購買花園住宅 的房屋,沒有任何的限制條件,且擁有永久地契52的權力。

除了南洋公園早期是橡膠園改建成花園住宅外,其他的花園住宅都是錫礦地改建而 成。事實上,增江北區的花園住宅(南洋公園和巴吉林公園)的行政劃分不屬於甲洞區,

它們是隸屬於峇都區。但是因為此兩個花園住宅區的出入口,都在增江北區裡面,所以 一併納入本論文中分析。

4.2.2.2. 增江南北區旦巴安(Tambahan)的建立

1969年為馬來西亞成立後的第二次大選,大選結果聯盟政黨的馬華公會全數敗戰,

一個議席(包含州議席和國會議席)都沒有取得,華基的反對黨取得完全的勝利。高興 之餘反對黨黨員為這次大選慶祝勝利並在市中心遊行,官方文獻表示反對黨的遊行是一 個導火線,使馬來人積壓已久的情緒因而爆發,發生了「五一三」事件。此事件的爆發,

肇因於二戰後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緊張關係,主要原因是貧富差距的懸殊。

「幫派囉,好像你馬來人跟我華人,將就殺囉。看到華人就殺。」(蔡先生口 述,20060801)

「513發生的時候,……,應該是1969年。其實勒,事情已經在吉隆坡白天已 經發生了的,那傳到增江來已經是傍晚七、八點。那時候每個人啊在亂囉,家 裡每個人說哇外面馬來人砍華人囉,趕快去買食物啊,……,買到一大堆在家 裡。然後那些雜貨店就很熱鬧喔,因為我伯伯開雜貨店的嗎,……。」(鄒太 太口述,20060801)

「513搬來的是從那些Kampung Baru,Kampung Baru搬很多人來這邊,因為那 個時候Kampung Baru很亂嘛,他們講就是說……,就是從Kampung Baru開始 的,……。」(鄒太太口述,20060801)

       

52馬來西亞的土地全是蘇丹或是州政府擁有,人民是沒有土地擁有權利。永久地契也稱為99 年地契,人 民只能擁有 99 年的土地權利,期滿將歸政府。只要擁有地契就能把房屋轉賣給任何人。

71 

事實上,「五一三」事件的發生,主要是巫統的巫青團策畫所發生的。戒嚴時期,

聯邦政府委派馬來軍團執行任務,他們存有很深的種族歧視。馬來人殺華人,軍隊不會 逮捕馬來人,相反的華人卻遭到逮捕,此外他們也嚴重看管華人社區。後來聯邦後備隊 取代保安隊,軍事策略的立場才轉為中立53

全國大選因為吉隆坡的暴動,最高元首於1969年5月15日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並設立一個「國家行動理事會」(National Operation Council,NOC),由副首相敦拉薩

(Tun Abdul Razak)執行此次的任務54。1971年2月20日首相敦拉薩宣布國家解嚴,馬來 西亞恢復民主制度55。官方資料顯示,因此事件而傷亡的人數共為645人,死亡人數是196 人(143華人,24馬來人,13印度人,15人無法辨認),受傷人數是439人,其中有753 棟房屋被毀56

在此事件華人的死傷人數最多,房屋也遭受嚴重破壞,於是政府開闢了一些地 方,作為收留無家可歸的災民之用;其中增江新村南北區的附近政府各開闢新的區 域,即增江北區旦巴安(Jinjang Utara Tambahan)和增江南區旦巴安(Jinjang Selatan Tambahan)收留部分受影響的災民。

在當時收留災民的新開闢區,住宅的環境條件很差。七十年代增江南北區旦巴安還 沒有自來水的供應,採用的是公共水喉、道路是紅泥路、非現代式的廁所。到了八十年 代才開始有自來水的供應和抽水式的廁所。但在電力供應上仍然缺乏,住家夜間所使用 的照明燈仍是大光燈、臭電、煤油燈或是蠟燭。燒飯的燃料以炭和木材為主,熨衣服 使用炭的熨斗。房屋的圍牆是以木板建蓋,屋頂是以鋅片為主。

「我記得小時候,要到外面的公共水喉提水回來。」(姚太太口述,20060801)

「增江木屋區迅速獲得政府公共工程局裝置公共水喉,給予木屋居民受惠不 淺,……。」(中國報,Bb3 5.5.2.01422)

另外,增江北區新村與增江北區旦巴安的邊界,位在增江北區旦巴安的西路(West Fence Road)設有兩間印度廟。印度廟的設立代表增江北區旦巴安也有印度人的遷入,

而早期的增江新村是完全沒有印度廟的設立。

       

53楊培根,2007,頁 46-49。

54「國家行動理事會」的成立,為全國決策單位,國家暫時凍結民主制度。(林嬡婷,2007,頁 99)。

55韓方明,2002,頁 247。

56林嬡婷,2007,頁 102。

72 

「五一三」事件對增江新村居民的影響如何?受訪者對當時的情況如此說明:

「怕而已,沒有什麼,很平安。」(吳太太口述,20060713)

「影響沒有,影響人家呱呱叫就有,……。下午就513 囉,513 得空囉,我去 剪頭髮。剪到一半,人家跟我講 “哇殺人,殺人,馬來人殺人,排華,排華”。」

(黃先生口述,20060714)

「沒。最太平是增江喔,它爸爸在孟加蘭做工,一聽到飛回來增江囉,看注我 們,看屋囉。」(林太太口述,20060721)

「戒嚴我們Kopi(咖啡)店那些,那些兵就有進來,紅頭兵有進來,……,露 營在La  Salle那個草場。La  Salle  那個草場他們就紮一個兵營,這個草場也有紮 一個兵營,……,他真的(Piang)的,連你從窗口偷偷看他,他從那個(Piang)

上去的,將囉。」(鄒太太口述,20060801)

「513過後,搬來很多,馬來人也搬來很多,以前我做小孩子的時候看不到馬 來人,很少馬來人,馬來人你看到的那些是做警察的,那麼他在他家住,而我 們這些住家都是華人,沒有馬來人喔,印度人也很少。」(鄒太太口述,20060801)

「好像戒嚴的時候他有派兵來囉,那個時候啊我們全新村的人什麼叫做戒嚴都 不知道,等到他開槍的時候啊,才知道戒嚴的時候不可以出來,不可以開門。

我們的大門不可以開,一開啊那個槍就(Pong),……,後來就出來緊告囉,

戒嚴的時候請你們不要,我們有一個華人軍官那時候,戒嚴的時候請不要出 來,因為你出來的就會有危險,遇到兵他可以開槍什麼,那個時候才教育我們 啦,不然我們還是不懂的,什麼叫作戒嚴。」(蘇先生口述,20060803)

「513很平常,沒有什麼。」(蘇先生口述,20060803)

雖然「五一三」事件最嚴重的災區是在吉隆坡,事件發生的地點也非常靠近增江新 村,但是增江新村的影響卻不是那麼的嚴重。村民還存有日戰的陰影,所以心理上產生

73 

害怕,老前輩們還輪流守夜與巡邏作為防備。幸運的,災情沒有深入到增江新村,所以 村民的回憶裡覺得兩次的戒嚴,新村都是處在安寧的狀況。

4.2.2.3.  增江新村的內部結構 

六十年代起,雖然聯邦政府著重馬來鄉村的發展,新村被排除在發展主流外。但是 有些新村是地方政府管轄的範圍,故這些受地方政府管轄的新村,所以地方政府會幫助 它們在地方上的發展。但是非地方政府管轄的新村,就無法得到適當的發展,十年後將

六十年代起,雖然聯邦政府著重馬來鄉村的發展,新村被排除在發展主流外。但是 有些新村是地方政府管轄的範圍,故這些受地方政府管轄的新村,所以地方政府會幫助 它們在地方上的發展。但是非地方政府管轄的新村,就無法得到適當的發展,十年後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