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口統計變項衝突知覺的差異分析

表4-25 性別對遊憩知覺同意程度之獨立樣本t檢定分析表 接上表

衝突知覺 性別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t值 顯著性 男 357 2.94 1.228

野 狗 出 沒 發 生 追 車 、

吠叫或攻擊行為 女 224 2.79 1.342 1.407 .005 男 357 3.24 .719

衝突知覺平均分

女 224 3.13 .774 1.838 .137

*p<.05

(二)年齡

在不同年齡對衝突知覺各問項的ANOVA分析中(如表4-26),因為「50-59歲」

與「60歲及以上」及「20-29歲」與「19歲以下」兩者之樣本數較少,故合併為「50 歲及以上」及「29歲及以下」,結果顯示不同年齡層的參與者對於衝突知覺中部份問 項的認同程度有顯著差異,其餘詳盡數據見附錄3。

衝突知覺問項共計13題,在13題中僅「坡度及路線彎曲過大干擾騎乘」、「遊客 吵雜喧囂干擾騎乘」、「其他騎乘者從後方超車而感到不舒服」、「其他車輛的鈴聲煞 車聲驚嚇」及「野狗出沒發生追車、吠叫或攻擊行為」等五項在年齡上達顯著差異。

表示參與者會因本身年齡層的不同,而對衝突知覺部份問項造成影響。其中進一步 觀察各平均數,發現「29歲及以下」的年輕參與者對於「坡度及路線彎曲過大干擾 騎乘」、「遊客吵雜喧囂干擾騎乘」、「其他騎乘者從後方超車而感到不舒服」、「其他 車輛的鈴聲煞車聲驚嚇」、「野狗出沒發生追車、吠叫或攻擊行為」以及「干擾係數 總分」之平均數最低,表示「29歲及以下」的參與者對於腳踏車道所產生的衝突知 覺同意程度最高。經事後儉定後發現不同年齡層之參與者在「坡度及路線彎曲過大 干擾騎乘」、「遊客吵雜喧囂干擾騎乘」及「野狗出沒發生追車、吠叫或攻擊行為」

問項的認同程度上,「29歲及以下」>「50歲及以上」,達顯著差異;在「其他騎乘 者從後方超車而感到不舒服」及「其他車輛的鈴聲煞車聲驚嚇」問項的認同程度上,

「29歲及以下」>「30至39歲」、「29歲及以下」>「40至49歲」以及「29歲及以下」

>「50歲以上」,達顯著差異。

表4-26 年齡對衝突知覺之ANOVA差異分析表

「沒有充足的夜間照明設備」上,「臺北市」>「其他縣市」、「臺北縣」>「其他縣 市」;在「其他騎乘者從後方超車而感到不舒服」上「臺北縣」>「臺北市」;在「野 狗出沒發生追車、吠叫或攻擊行為」上「臺北縣」>「其他縣市」,都達顯著差異。

表4-27 居住地對衝突知覺之ANOVA差異分析表

問項 組別 分項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檢定 事後檢定

1 臺北市 222 3.44 1.10 2 臺北縣 325 3.50 1.08 沒有充足的夜間

照明設備

3 其他縣市 34 2.94 1.17

3.986* 1>3 2>3 1 臺北市 222 2.68 1.09

2 臺北縣 325 2.96 1.15 其他騎乘者從後

方超車而感到不

舒服 3 其他縣市 34 2.65 1.39

4.262* 2>1

1 臺北市 222 2.77 1.25 2 臺北縣 325 3.01 1.26 野狗出沒發生追

車、吠叫或攻擊

行為 3 其他縣市 34 2.35 1.43

5.338*

1 臺北市 222 41.14 9.52 2 臺北縣 325 42.23 9.60 干擾係數總分

3 其他縣市 34 38.09 10.30

3.225* -- 2>3

P<.05

(四)職業

在不同職業對衝突知覺各問項的ANOVA分析中(如表4-28),結果顯示不同職業 的參與者在「坡度及路線彎曲過大干擾騎乘」、「其他騎乘者從後方超車而感到不 舒服」及「野狗出沒發生追車、吠叫或攻擊行為」三個問項的認同程度上有顯著差 異。表示參與者對於上述三點問項的認同程度,會因參與者本身職業的不同而有所 差異。經事後檢定後發現不同職業類別的參與者在「其他騎乘者從後方超車而感到 不舒服」的問項上,「自由業」>「上班族」,達顯著差異。

表4-28 職業對衝突知覺之ANOVA差異分析表

婚姻狀況的參與者在「坡度及路線彎曲過大干擾騎乘」及「野狗出沒發生追車、吠

表4-30 收入對衝突知覺之ANOVA差異分析表

二、參與行為對衝突知覺的差異分析

表4-32 騎乘頻率對衝突知覺之ANOVA差異分析表

及「1~3年」>「3年及以上」;在「干擾整體總分」上為「1~3年」>「3年及以

4-34 平、假日對衝突知覺之獨立 t 檢定分析表

驚嚇」的問項上,均是「13點至16點」>「8點至11點」及「16點至18點」>「8點

(六)活動地段

在不同的活動地段對衝突知覺各問項的ANOVA差異分析中(如表4-36),結果顯 示於不同地段的參與者在「需注意行車安全」、「沒有充足的夜間照明設備」、「遊 客隨意穿越干擾騎乘活動」、「容易發生擦撞」、「坡度及路線彎曲過大干擾騎乘」、

「遊客吵雜喧囂干擾騎乘」、「其他車輛太寬或車速太慢阻礙騎乘」、「其他騎乘 者從後方超車而感到不舒服」、「其他車輛的鈴聲煞車聲驚嚇」、「騎乘者逆向行 駛干擾騎乘」、「野狗出沒發生追車、吠叫或攻擊行為」及「干擾係數總分」問項 的認同程度上有顯著差異。表示參與者會因活動地段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產生,也顯 示出哪一路段在環境或設施上特殊狀況,即反映在參與者衝突知覺上。舉例而言,

在大稻埕路段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環河快數道路旁,進出時車輛頗多,由問卷檢定顯 示參與者在「需注意行車安全」上為參與者所擔憂的。

經事後檢定發現在「需注意行車安全」問項上,「大稻埕」>「社子島」達顯 著差異;在「沒有充足的夜間照明設備」問項上,「雙溪士林橋」>「社子島」及

「大稻埕」>「社子島」達顯著差異;在「容易發生擦撞」問項上,「雙溪士林橋」

>「社子島」達顯著差異;在「坡度及路線彎曲過大干擾騎乘」及「遊客吵雜喧囂 干擾騎乘」問項上,「關渡公園」>「社子島」、「景美溪木柵橋」>「社子島」、

「雙溪士林橋」>「大佳公園」及「雙溪士林橋」>「社子島」,達顯著差異;在

「其他騎乘者從後方超車而感到不舒服」問項上,「關渡公園」>「大佳公園」、

「關渡公園」>「社子島」、「關渡公園」>「大稻埕」、「景美溪木柵橋」>「大 佳公園」、「景美溪木柵橋」>「社子島」、「景美溪木柵橋」>「大稻埕」及「雙 溪士林橋」>「社子島」,達顯著差異;在「其他車輛的鈴聲煞車聲驚嚇」及「野 狗出沒發生追車、吠叫或攻擊行為」的問項上,「關渡公園」>「大佳公園」、「關 渡公園」>「社子島」、「關渡公園」>「大稻埕」、「景美溪木柵橋」>「大佳 公園」、「景美溪木柵橋」>「社子島」、「景美溪木柵橋」>「大稻埕」、「雙 溪士林橋」>「大佳公園」、「雙溪士林橋」>「社子島」及「雙溪士林橋」>「大 稻埕」,達顯著差異;在「衝突知覺總分」上,「關渡公園」>「社子島」、「景 美溪木柵橋」>「社子島」、「雙溪士林橋」>「大佳公園」及「雙溪士林橋」>

「社子島」,達顯著差異。

表 4-36 騎乘地段對衝突知覺之 ANOVA 差異分析表

問項 組 地段 個數 平均數 標準差 F 檢定 事後檢定

三、比較分析

(一)背景變項與衝突知覺的差異

整理背景變項與衝突知覺的差異結果,在年齡、居住地與月收入在衝突知覺總 分上達顯著差異,如表4-37,其餘各變項在衝突知覺個別問項上,部份達到顯著差 異,其中僅教育程度上各問項均未達顯著差異。

表4-37 背景變項與衝突知覺差異結果表 背 景

變 項 衝突

知覺

性別 年齡 居住地 職業 教育 程度

婚姻

狀況 月收入 沒有充足的夜

間照明設備

坡 度 及 彎 曲 過

大干擾騎乘

* * * *

遊 客 吵 雜 喧 囂

干擾騎乘

* *

從 後 方 超 車 而

感到不舒服

* * * *

其 他 車 輛 的 鈴

聲煞車聲驚嚇

* *

野狗追車、吠叫

或攻擊行為

* * * * * *

衝突知覺總分

* * *

P<.05

相較於文獻探討中有關腳踏車道相關研究,有關背景變項與環境衝突知覺的總 分比較。

1. 在性別上本研究是沒有顯著差異,與楊舒雯(2006)、涂哲豪(2007)的研究結 果相同。

2. 在年齡上本研究顯示有顯著差異,且年紀越大差異性愈大,與林建堯(1998)、

陳心怡(2004)、陳冠璋(2007)、賴允荃(2008)研究結果年齡有差異的結果相 同。

3. 在居住地方面本研究有顯著差異,與林建堯(1998)、廖明豊(2003)、楊舒雯

(2006)、陳心怡(2004)、顏妙珊(2006)、陳冠璋(2007)、涂哲豪(2007)等 人研究認為居住地與腳踏車道運用有差異結論相同。

4. 在職業上雖然與部份衝突知覺問項有其差異性,但衝突知覺總體呈現為無差異,

與陳心怡(2004)研究結果無差異相同。

5. 在教育程度上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教育程度的參與者對於衝突知覺的認同程度 無顯著差異,與楊舒雯(2006)、陳心怡(2004)研究結果相同。

6. 在婚姻狀況方面本研究結果顯示無顯著差異,與廖明豊(2003)、賴允荃(2008)

研究結果為婚狀況與腳踏車道環境知覺沒有差異相同。

7. 在每月收入(零用錢)方面本研究顯示有顯著差異,與林建堯(1998)、陳心怡

(2004)研究認為月收入與腳踏車道運用有差異的結論相同。

(二)參與行為與衝突知覺差異

整理河濱腳踏車道參與者之參與行為與衝突知覺的差異結果,所有參與者之參 與行為與衝突知覺總分均達顯著差異,如表4-38。參與行為中尤以騎乘地段與衝突 知覺差異最為顯著,顯示臺北市河濱腳踏車道各路段,因地勢、設施、環境與腳踏 車道上互動的參與者,與衝突知覺感受有相當大的影響,如何因地制宜使所有參與 者對環境設施感受趨於一致,是管理單位應加強注重之處。

表4-38 參與行為與衝突知覺差異結果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