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口與定住空間結構變遷

在文檔中 -以新竹地區為例 (頁 84-89)

SCALE=1/50000

第四節 人口與定住空間結構變遷

本研究乃從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設置至今,對其周邊地區的空間結構作歷程性 的研究,在時間面向上本具有空間發展的延伸性特質,因此隨著像片基本圖等相 關資料的更新與補足的過程裡,就認知主體的基礎上,有助於更進一步地瞭解到 關於其都市空間結構之發展軌跡和變遷。本節綜合以上分析結果得知人口成長、

住宅社區、交通路網、以及都市空間變遷等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以下就其 發展歷程作整合性地探討。

一、新竹地區定住空間發展歷程

在人口成長變遷所依據的統計資料中,得知地區發展在不同時期有成長與衰 退現象,且園區對於周邊地區人口已呈現出強烈吸引聚集之影響。而從建築物分 佈像片基本圖中,可以獲知人口成長快速地區與建築物間之關係,即在人口成長 快速的地區,亦是建築物成長快速之地區。從圖3-1-4~3-1-8 中指出,園區設置在 影響定住空間上的分佈主要可分為五個地區,一為以園區周邊為主社區,包括龍 山、柴橋、高峰、關東、湳雅及舊社各里;二為竹北市之斗崙、十興里及寶山鄉 之雙溪村等;三為竹東鎮之三重、五豐兩里;四為湖口、新豐鄉之中崙、波羅、

松林等村,五為頭份和竹南鎮之蟠桃、忠孝、山佳等里。

在時序的發展歷程中發現到,園區一開始影響住宅社區發展之地區為靠近新 竹母都市附近,但由於交通改善、對居住條件的要求不斷提高,使得區域人口成 長與住宅興建逐漸往近郊移動,以追求更寬敞的居住空間、優美的居住環境與便 利的交通設施;到了中後期發展,由於園區發展用地趨於飽和,並且在第三期用 地無法順利取得徵收之下,於是往苗栗竹南、銅鑼等地區找尋新的開發土地;另 一方面園區廠商擴廠、周邊衛星工廠或是新增投資案,都轉移目標前往周邊工業 區買地設廠(解鴻年 等, 2005),再加上交通路網呈面狀緊密交織,更促使外圍區 域可及性大為提升,使得湖口、新豐、竹南與頭份地區開始受到園區的影響(圖 3-4-1)。

圖3-4-1 園區設置對周邊社區影響分佈

縱貫鐵路

新竹 科學 母都市

縱貫鐵路

光復路

國道1 湳雅、舊社

新竹 科學 母都市

縱貫鐵路

香山

寶 竹北 斗崙地區

國道1 國道3

竹東二、

三重地區

新竹市母都市

都市中心 新竹科學園區

主要交通道路 鐵路

新竹科 學園區

母都市 竹東二、

三重地區

香山

寶山 竹北 斗崙地區

國道3 新豐

台68 台61

湖口

竹南 頭份

核心社區

近郊社區

外圍社區 園區成長期

園區成熟期

園區穩定期

擴散運動的結果,就新竹地區整體空間發展而言,由於核心、近郊、外圍地區的 發展,帶動區域中心至外圍地區之間的大片區域的發展,形成一批由高科技產業 園區構成的都市連綿帶(megalopolis),成為具有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文化氛 圍、經濟技術水準和社會功能的新型區域。以下針對核心、近郊與外圍社區分述 如下:

(一)核心社區

為新竹市東區、北區。在園區設立初期,核心社區由於科技人員大多往返 台北區域,居住在新竹地區的人數相當少,使得新建住宅社區分佈情形較為平 均;但從 1985 年後人口持續增加,因園區人力需求大量增加致使人口遷入,

人口慢慢往外擴散至園區周邊之高峰、柴橋,與北區之湳雅、舊社一帶社區,

配合像片基本圖中此兩大區域地區的演變過程,建築物成長變化情況甚為快 速。其中在此時交通與房價成本的考量,仍以交通因素為主。在後期由於房地 產、交通成本均已達到極限,人口往外尋找更佳的居住地點,導致人口外移現 象。

(二)近郊社區

為新竹市香山區、竹北、寶山。1990 年後園區以高成長速度逐漸進入飽和,

相對於傳統產業已無法與高科技產業抗衡,以致傳統產業相繼退出新竹地區,

轉往其他土地成本較低的地區設置,而科學園區本身近年來廠商擴展迅速,導 致土地面臨嚴重不足,因而在新竹工業區外設置關聯廠房或委外加工比率逐漸 增加,影響周邊生產空間的結構調整,進而促使人口遷移。

因受到湳雅、柴橋等社區房地產影響,促使人口遷入至區位較佳、房價不 高之竹北市,此時竹北因交流道設立與新竹工業區關連廠房的設置,加速十 興、泰和等社區的成長;此外,有良好居住環境品質之寶山雙溪村所受到的影 響也相當顯著,除了持續大批集合住宅的出現外,園區廠商所開發的社區住宅 不僅帶動寶山房地產的活絡,更提升了人口遷入的意願。

(三)外圍社區

為竹東、湖口、新豐、頭份與竹南。這些外圍社區在園區設立初期並無明

竹南、頭份地區因高速公路頭份交流道,交通便捷縮短運輸所花費之成 本,故在 1990 年後人口遷入情況甚多,當地並無產業設置,所遷入人口均屬 園區所需高知識勞力,雖然離園區的距離較長,但由於交通可及性較佳、房價 因素便宜等因素,故仍受園區之影響。

湖口、新豐地區初期時受到新竹工業區成立之影響,因此人口即有顯著的 成長,但到了後期由於園區廠商擴充廠房分散化政策,逐漸從化工和機械等傳 統產業轉型電力及電子業和運輸工具等產業,此時人口與住宅才逐漸受到園區 影響。

二、交通路網與空間發展之關係

對於園區影響新建社區分佈之原因,主要以區位為主要考量,其中又以交通 可及性與價格影響較大。台灣高科技產業人員(特別是技術密集人力)為高移動 性人口群,相當比率在新竹及台北擁有住所,他們的住宅傾向內圍性的中庭集合 住宅或有警衛的社區,在城市中選擇良好地段的高級公寓(陳朝興、蕭慧瑩, 1999)。雖然科學園區周邊土地在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房價高漲,但相對於交通 所帶來的時間成本卻是微乎其微,而園區員工在面對國際性競爭對手時,時間往 往扮演著極為重要的關鍵。因此一方面在園區周邊開發大量的住宅,解決園區員 工居住及往返公司的時間問題;但另一方面當房價太高而負擔不起的同時,員工 就把交通問題置於次要,而選擇價格適中、居住環境品質佳的地區。因而湳雅、

舊社一帶、甚至竹北與香山一帶的住宅社區即依此特性,以園區員工為主要訴求,

將人口引入匯聚於此。

交通基礎設施帶來的影響效應在時間向度上,愈接近園區周邊的地區,其受 影響的期間愈早,甚至在所謂的預期心理下,在建設尚未完成前,就已有部分地 區人口開始聚集,之後順著時間的推移,發展效應會沿交通路網波及到距園區較 外圍地區,造成各地方發展時間上的落差。

三、小結

回顧高科技地區空間發展理論,Friedman(1966)的「核心-邊陲」模式主張 中,主要成長極的持續擴張,對外圍區域帶來催化性的衝擊,園區提供的就業機 會對周邊地區產生吸引作用使人口開始大量集中。因此,在新竹科學園區成長同

時,也將對周圍地區產生影響並使其改變,而新竹地區居民的居住型態亦從首要 型(primacy)逐漸轉變成中地階層型的常態化。此外,在傳統區位理論中相當強 調距離的重要性,在技術方面的突破下提升了運輸方式,克服距離所需要的時間 花費大為減少而產生了「時空收斂」的現象(Janelle, 1969)。從土地開發者進行新 建住宅的開發行為可知,新竹地區的發展已經由原始的園區周邊為主的核心社區 逐漸向中心外圍近郊發展,並且有蛙躍式(leapfrog)發展的情形。

然而,空間的發展並非無限制的擴張蔓延下去,科學園區進入到成熟階段時,

新竹地區人口仍維持 1.5%~2%的成長,不過定住空間擴展的現象已逐漸趨於減 緩,其空間範圍僅止於在竹南、頭份、新豐與湖口等外圍地區。雖然新竹科學園 區第四期基地的竹南、銅鑼已進入營運生產,但周邊地區尚無相關技術基礎設施 以及成熟的生產網絡,因此技術支援與人才提供仍必須依賴新竹科學園區。而這 似乎透露出新竹地區空間成長的範圍受到園區創新網絡知識外溢的「拉力」作用。

藉由社會經濟面向探究並分析瞭解到新竹科學園區與周邊地區的空間發展架 構。基此,下一章節利用問卷調查分析方式,分析科技社群個體鄰近性對於空間 鄰近性之關聯,進一步深入探討在此空間發展趨勢之隱含面下,所浮現出的實質 意涵。

在文檔中 -以新竹地區為例 (頁 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