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基本資料分析

在文檔中 -以新竹地區為例 (頁 93-105)

第四章 定住空間變遷的另一隱含面

第二節 基本資料分析

表4-2-1 樣本之人口統計變數表

人口統計變數 基本資料 人數 百分比 人口統計變數 基本資料 人數 百分比 男 125 53.4% 400萬以下 84 35.9%

性別

女 109 46.6% 401-800萬 87 37.2%

25歲以下 15 6.4% 801-1200萬 56 23.9%

26-30歲 69 29.5%

居住房子的購 買價格

1201萬以上 7 3.0%

31-35歲 105 44.9% 新竹市東區 64 27.4%

36-40歲 38 16.2% 新竹市北區 40 17.1%

41-45歲 5 2.1% 新竹市香山區 17 7.3%

46-50歲 2 0.9% 竹北市 44 18.8%

年齡

51歲以上 0 0.0% 竹東鎮 20 8.5%

已婚 168 71.8% 湖口鄉 3 1.3%

婚姻

未婚 66 28.2% 新豐鄉 5 2.1%

高中(職) 28 12.0% 寶山鄉 17 7.3%

大學(專) 128 54.7% 竹南鎮 13 5.6%

碩士 67 28.6% 頭份鎮 11 4.7%

教育程度:

博士 11 4.7%

目前居住地區

其他 0 0.0%

積體電路 136 58.1% 新竹市東區 65 27.8%

電腦及周邊 26 11.1% 新竹市北區 33 14.1%

通訊 55 23.5% 新竹市香山區 19 8.1%

光電 12 5.1% 竹北市 26 11.1%

精密機械 3 1.3% 竹東鎮 11 4.7%

服務公司類別

生物 2 0.9% 湖口鄉 4 1.7%

管理部門 19 8.1% 新豐鄉 3 1.3%

行政部門 48 20.5% 寶山鄉 17 1.3%

研發技術部門 105 44.9% 竹南鎮 3 7.3%

職位

操作部門 62 26.5% 頭份鎮 5 2.1%

50萬以下 15 6.4%

購買房子前的 居住地點

其他 48 20.5%

51-90萬 44 18.8% 單身 70 28.2%

91-130萬 51 21.8% 夫婦 46 29.9%

131-170萬 61 26.0% 夫婦及小孩 50 29.9%

171-210萬 57 24.3% 夫婦及父母 10 5.1%

年收入

210萬以上 6 2.5%

家庭型態

三代同堂 14 6.8%

有 23 9.8%

國外留學或工

作的經驗 無 211 90.2%

資料來源:本研究分析整理

二、建立定住區位變遷集群

依據第三章部份研究分析結果得知,新竹地區的住居空間演化主要從園區周

集群分析的方法,首先將蒐集所得之科技社群的性別、年齡、婚姻、教育程度、

公司產業類別、部門類別、年收入、家庭型態、居住房子的購買價格、購屋動機、

資訊來源、外部鄰近性、內部鄰近性、居住區位決策屬性等十四項變數資料先做 相關檢定,剔除了相關程度太高者(0.7 以上)避免使用該項變數的代表性相同,

及相關程度太低者(0.3 以下)避免分群後的結果群組間南轅北轍難以衡量,以這 個方法所選擇得變數最後為年齡、部門類別、家庭型態、居住房子的購買價格、

資訊來源、外部鄰近性、內部鄰近性、以及居住區位決策屬性等八項,利用SPSS 軟體將此11×11 的遷移型態進行集群分析。

表4-2-2 科技社群定住區位變遷交叉分析表

購買房子前的居住地區

東區 14 5 9 5 5 0 2 6 0 1 1 63 北區 3 6 6 0 3 1 1 5 1 3 11 40 香山區 9 5 0 2 0 0 0 0 0 0 0 16 竹北市 8 0 4 9 3 3 0 6 2 1 8 44 竹東鎮 9 6 0 0 0 0 0 0 0 0 5 20 湖口鄉 2 1 0 0 0 0 0 0 0 0 0 3 新豐鄉 3 0 0 2 0 0 0 0 0 0 0 5 寶山鄉 6 5 0 1 0 0 0 0 0 0 5 17 竹南鎮 5 2 0 3 1 0 0 0 0 0 3 13 頭份鎮 4 3 0 4 0 0 0 0 1 0 0 12 外地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目前居住地區

總計 63 33 19 26 11 4 3 17 4 5 48 234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一)集群分析的運用與說明

集群分析的方法可分為階層式(hierarchical)與非階層式兩大類。階層式 分析方法的特性在集群過程中形成一樹狀或階層狀之結構,該法是先計算出觀 察體間距離,然後將最為接近的兩個觀察體合併成一集群,接著再計算合併後 之觀察體間距離,並重複以上程序,直到所有觀察體合併同一集群;而非階層 式集群方法是將在各階段分群過程中,將原有的集群予以打散並重新形成新的

集群,並且集群個數需預先決定,而後進行分群(陳正昌 等, 2003)。然而,

無論是階層式或非階層式集群分析在應用上皆有其缺點。階層式集群方法未考 慮誤差和變異的來源,所以集群的結果容易受到異常事物點的影響;同時集群 一旦形成便不再打散,因此必須檢查形成集群之後的集群構形是否合理。相對 而言,非階層式集群方法則在各階段分群過程中,將原有的集群予以打散並重 新形成新的集群;但由於集群數目與集群中心點須事先決定,一般是依據研究 者之經驗判斷或經由重複測試幾個不同的集群數,來找出最後的集群數目,故 顯得較不客觀。

因而有學者建議可用兩階段式的集群分析,先用階層法決定集群數,再用 非階層法進行分群(Hair et al., 1995),修正了階層法中對於集群一旦形成,

就無法對被併入不適當集群的樣本進行重新分群的缺點。同時,也克服非階層 法須事先決定集群數目與集群中心點的問題。因此,本研究為使集群分析結果 更為理想,將集群分析分為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以Ward 法4決定集群數,並 以歐幾里德距離(Euclidean distance)5計算距離矩陣;第二階段再以K 平均數 法6進行分群。

4 Ward 法又稱為最小變異數法,將每個觀察體視為單獨一個集群,計算其組內變異量(用離均差 平方和代表,

∑∑

= =

= p

i m j

i

ij x

x SS

1 1

)2

( ,其中i 代表變項,j 代表觀察體)達到最小,即合併為一集群。

5 歐幾里德距離係指,若有 n 個觀察體,每個觀察體有 m 個屬性,則令 x 是 n×m 的資料矩陣,點 與點的歐幾里德距離為:

2 / 1

)2

( ⎥

⎢ ⎤

⎡ −

=

m ip jp

ij x x

d

(二)集群分析結果

第一階段以Ward 法進行分群,並以樹狀圖、判定係數(R-Square, RS)、

以及半偏判定係數(Semi-partial R-Square, SPR)判斷集群數量;第二階段利用 Ward 法決定集群數目後,再利用經由 K 平均數法針對樣本進行分群。

1. 樹狀圖:由 Ward 法得出的樹狀圖顯示(圖 4-2-1),切點設為距離 10 的地 方可將科技社群定住區位變遷社群分為4~5 集群頗為合適。

2. 判定係數:判定係數的增量越大,表示其損失群間的相異性越大。如本研究 中,由五群凝聚成四群時其RS 的增量最大,即表示由五群凝聚成四群時其 群間的相異性將有最大的損失,而使得群間的相異性降低,也因而使得分群 的效果不理想。

3. 半偏判定係數7:偏判定係數的遞減量越大,表示其損失群內的相似性越大。

如本研究中,由五群凝聚成四群時其 SPR 的減量最大,即表示由五群凝聚 成四群時其群內的相似性將有最大的損失,而使得群內的相似性降低,也因 而使得分群的效果不理想。

因此,綜合上述三種的判定方式顯示,科技社群定住區位變遷社群適當的 分群數應為五群。

圖4-2-1 Ward 法集群分析樹狀圖

7 SPR=(新結合集群之群內變異平方和-原本未結合前群內變異平方和)/所有樣本之組內變異平方 0

5 10 15 20 25

Rescaled Distance Cluster Combine

CASE

Dendrogram using Ward Method

圖4-2-2 各集群數 RS 與 SPR 判定圖

第二階段集群分析以第一階段的五個集群重心為種子(seed)、以K-means 演 算法進行非階層集群分析。為了進一步檢驗集群分析之分群有效性,本研究採用 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建構區別函數,並以 Wilks’ Λ 作為篩選的原則

(Wilks’ Λ 主要是考量群組間的異質性和群組內的同質性),用以檢視分群之準確 度。由表 4-2-3 可知,藉由卡方檢定的結果,此一區別函數有顯著的區別效果

(χ2=144.04, P=0.000)。再進一步利用實際分群與理論分群所產生的預測組來衡量 整體的區別率(hit ratio)達 90.9%,表示此區別函數具有相當高的區別能力,故 本研究之策略群組分群穩定性極佳。

表4-2-3 集群分析結果與分群平均差異檢定

區別函數 特徵值 Wilks’ Λ χ2 自由度 P 值

1 2.095 0.323 144.047 3 0.000

區別分析之理論分群 集群分析實際分群

G1 G2 G3 G4 G5 總和 區別率

G1 46 0 1 2 0 49 93.8%

G2 0 22 3 2 0 27 81.4%

G3 1 1 43 0 0 45 95.5%

G4 0 3 0 54 4 61 88.5%

0 0.2 0.4 0.6 0.8 1

0 1 2 3 4 5 6 7

集群數目 RS

SPR

(三)集群命名

本研究經由集群分析法後,挑選了觀察值為五個族群的集群組員,並進一 步檢視每一空間遷移樣本在各集群中的分佈情況(表4-2-4),而在居住社區的 分類上依據第三章的結果定義東區、北區與竹北市為核心社區,香山區、寶山 鄉為近郊社區,竹東鎮、湖口鄉、新豐鄉、竹南鎮與頭份鎮為外圍社區。從表 發現到這五組集群定經由定住區位轉化後,在空間遷移分佈上分別有各自不同 方向性的趨勢,像是第一組集群以核心社區往核心社區之科技社群為佔絕大多 數,同樣地第二組集群則為核心社區往近郊社區。故此,住居空間的變化共分 為五個群組,分別為:

„集群一(G1):核心社區往核心社區

„集群二(G2):核心社區往近郊社區

„集群三(G3):核心社區往外圍社區

„集群四(G4):近郊與外圍社區往核心社區

„集群五(G5):外地往新竹地區

各集群定住空間遷移路徑如圖4-2-3 所示,而其在定住區位選擇上之特性如下:

G1

G5

G3

G4

G2

G4

外圍社區

核心社區

近郊社區

圖4-2-3 科技社群定住空間遷移路徑

表4-2-4 五組定住區位遷移樣本區域轉化表

組別 定住區位遷移樣本 定住區域轉化

第一組集群 東區-東區(13)、北區-北區(6)、竹北-竹北(8)、

東區-北區(3)、北區-東區(5)、東區-竹北(8)、

竹北-東區(5)、北區-竹東(1)

核心-核心社區(48)

核心-外圍社區(1)

第二組集群 東區-香山(8)、北區-香山(5)、竹北-香山(2)、

東區-寶山(6)、北區-寶山(5)、竹北-寶山(1)

核心-近郊社區(27)

第三組集群 東區-東區(1)、東區-竹東(9)、東區-湖口(2)、

東區-新豐(3)、東區-竹南(5)、東區-頭份(4)、

北區-竹東(5)、北區-湖口(1)、北區-竹南(2)、

北區-頭份(3)、竹北-新豐(2)、竹北-竹南(3)、

竹北-頭份(4)、香山-北區(1)

核心-核心社區(1)

核心-外圍社區(43)

近郊-核心社區(1)

第四組集群 香山-東區(9)、寶山-東區(6)、香山-北區(5)、

寶山-北區(5)、香山-竹北(4)、寶山-竹北(6)、

竹東-東區(5)、新豐-東區(2)、頭份-東區(1)、

竹東-北區(3)、湖口-北區 1)、新豐-北區(1)、

竹南-北區(1)、頭份-北區(3)、竹東-竹北(3)、

湖口-竹北(3)、竹南-竹北(2)、頭份-竹北(1)

北區-竹東(1)

近郊-核心社區(35)

外圍-核心社區(26)

第五組集群 外地-東區(16)、外地-北區(11)、外地-竹北(8)、

外地-竹東(5)、外地-寶山(5)、外地-竹南(3)、

竹北-竹北(1)、東區-香山(1)

外地-核心社區(35)

外地-近郊社區(5)

外地-外圍社區(8)

核心-核心社區(1)

核心-近郊社區(1)

1. 核心社區往核心社區(G1)

此集群在年齡上多為26-35 歲之間(91.9%),年薪以 50 萬以下與 51-90 萬為主(77.5%),家庭型態分佈的範圍較為廣泛以單身(27.6%)、夫婦(32.3

%)、夫婦與小孩(29.2%)所組成,對於定住區位的需求為住宅靠近工作地 點、住宅靠近學校。

2. 核心社區往近郊社區(G2)

採光及通風、私人庭院,在其日常生活中認為平時生活難得有清靜,嚮往鄉 野田間的恬淡閒適,購屋型態偏好獨棟大戶的別墅。這個集群多半有國外留 學或工作的經驗(68.5%),因此在定住區位搜尋上會與美式近郊住宅的意象 相連結,但是對於新竹地區地方情感的維繫相當的薄弱,對於地方的依附建 立在園區工作知識的交流上。

3. 核心社區往外圍社區(G3)

此類集群的科技社群之年齡為26-35 歲(77.4%),年薪大多分佈在 51-90 萬之間(39.0%),家庭型態以夫婦(47.1%)及單身(20.6%)為主,在教 育程度與職位上則是屬於高知識與技術密集的科技人,因此他們生活的重心 多半放在工作上,雖然他們亦偏好居住環境品質較佳的住宅,不過面對位於 近郊的千萬別墅只能卻步不前,因而轉向「30 分鐘等距時圈」內的地區,如 新豐、湖口、竹東台三線、竹南、頭份地區等透天別墅擁有平易近人的房價、

清幽 怡人的自然環境,自然也就吸引眾多喜愛,因此在交通考量上相當注意 交通動線的重要性。在定住區位搜尋上,主要透過園區工作伙伴與親朋好友 提供資訊。

4. 近郊與外圍社區往核心社區(G4)

此集群有兩個主要的遷移方向,一是近郊往核心社區,另一為外圍往核 心社區,其在年齡上多為30-40 歲之間(73.9%),家庭型態則以夫婦與小孩 為主(39.1%),在定住區位選擇上一來無法負擔高額的房價,二來考慮到小 孩就學的問題,會以較好的學區為主要購屋考量。在教育與職位上大多為低 知識密集的操作部門與行政部行,因此在定住區位資訊搜尋上多以傳統的方 式經由父母家人的意見、建設公司的諮詢為主,而不像「核心往外圍社區」

與「外地往新竹地區」的科技社群會善用網路的方式蒐集相關資訊。此類群 主要大多數是新竹地區當地居民,因此對於地方他們的生活和新竹地區緊密 結合,對他們來說,這裡是他們生活的好地方,不管是日常的生活活動或是 消費,有很多都是在當地進行。這亦顯示了在過去的居住經驗中,近郊與外 圍社區的商業活動機能較為不足,因此在選擇定住區位上則會偏向與過去居 住經驗相反的地方購買住宅。

在文檔中 -以新竹地區為例 (頁 9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