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區域與地方人口成長分析

在文檔中 -以新竹地區為例 (頁 55-63)

第三章 園區與地方的空間結構變遷

第一節 區域與地方人口成長分析

一、北部區域人口分析

統計1986 到 2004 年台灣地區、北部區域及新竹地區的人口資料(表 3-1-1)。

台灣地區自1986 年的 1,945 萬人緩增至 2004 年的 2,261 萬人,總成長率為 16.24

%,18 年間平均年成長率為 0.90%,而北部區域(台北縣市、宜蘭縣、基隆市、

桃園縣及新竹縣市)的人口數則由1986 年的 800 萬人增至 2004 年的 989 萬,總 成長率為 23.62%,高出台灣整體至為明顯,且在 1996、1997 年時成長率有明顯 提高的情形。若就台北縣、桃園縣及新竹縣市人口成長情況觀之,則四縣市均高 出北部區域許多,且幾乎各縣每年的人口成長率都高過於臺灣地區該年的人口成 長率,可見其人口集中北部區域的情形及其快速增加的現象在這段期間特別明 顯。將各縣市歷年人口成長率、人口自然增加率與社會增加率的變化畫成曲線圖

(圖3-1-1、圖 3-1-2、圖 3-1-3)進行比較,即可進一步看出,各縣市的人口自然 增加率皆同步緩慢持續下降,而人口成長率的變化曲線與社會增加率的變化曲線 走勢相當一致,尤其是台北市、台北縣最為明顯。由此可見,主導北部區域人口 成長的主因應是「社會增加」。

在1987 年以前,北部區域中台北縣、桃園縣人口成長最為顯著,而新竹縣市 人口成長則相對低於整個台灣地區;但到了1987 年以後新竹市人口成長開始持續 超越台灣地區,甚至是整個北部區域,而新竹縣則是隨後四年才開始超越。隨著 台北市所佔的人口比例逐年下降向周圍郊區遷移,使得台北縣、桃園縣人口成長 更為顯著。其中,台北縣人口為持續穩定的成長,桃園縣人口則成長快速,尤其 在1995-97 年間最為明顯,雖然在 2001 年之後,成長率有漸趨緩和的情形,但其 由1986 年至 2004 年間之總成長率仍高達 42.31%,為北部區域之中最高者。

-2.00 -1.00 0.00 1.00 2.00 3.00 4.00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台北市 基隆市 新竹市 台北縣 桃園縣 新竹縣 宜蘭縣

圖3-1-1 北部區域各縣市歷年人口成長率

0.00 0.20 0.40 0.60 0.80 1.00 1.20 1.40 1.60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台北市 基隆市 新竹市 台北縣 桃園縣 新竹縣 宜蘭縣

圖3-1-2 北部區域各縣市歷年人口自然增加率

-3.00 -2.50 -2.00 -1.50 -1.00 -0.50 0.00 0.50 1.00 1.50 2.00

台北市 基隆市 新竹市 台北縣 桃園縣 新竹縣 宜蘭縣

表3-1-1 台灣、北部區域、新竹地區人口成長比較表(1986-04) 單位%

地區 年度

項目 1986 1991 1996 2001 2002 2003 2004 1986-04 平均成長率 人口總成長率 1.11 1.00 0.78 0.56 0.51 0.36 0.36 0.85 自然增加率 1.10 1.05 0.95 0.59 0.53 0.43 0.36 0.88 台灣地區

社會增加率 -0.08 -0.06 -0.17 -0.04 -0.02 -0.06 0.00 -0.03 人口總成長率 1.91 1.18 0.95 0.77 0.82 0.62 0.70 1.16 自然增加率 1.14 1.13 1.00 0.66 0.59 0.49 0.44 0.94 北部區域

社會增加率 0.77 0.05 -0.05 0.12 0.23 0.13 0.26 0.27 人口總成長率 2.66 -0.06 -1.05 -0.48 0.31 -0.56 -0.18 0.23 自然增加率 1.04 0.95 0.84 0.52 0.46 0.36 0.31 0.80 台北市

社會增加率 1.60 -1.01 -1.89 -1.00 -0.15 -0.92 -0.49 -0.57 人口總成長率 -0.54 0.84 1.46 0.65 0.12 0.20 0.02 0.60 自然增加率 0.93 1.03 0.91 0.42 0.34 0.23 0.16 0.77 基隆市

社會增加率 -1.47 -0.19 0.55 0.23 -0.21 -0.02 -0.14 -0.18 人口總成長率 0.68 1.37 1.66 1.31 1.46 1.08 1.05 1.27 自然增加率 1.03 1.16 1.04 0.77 0.80 0.67 0.71 0.98 新竹市

社會增加率 -0.35 0.21 0.62 0.54 0.66 0.41 0.35 0.29 人口總成長率 2.36 1.92 1.49 1.18 0.86 0.96 0.85 1.70 自然增加率 1.26 1.24 1.02 0.67 0.59 0.50 0.46 0.99 台北縣

社會增加率 1.10 0.68 0.47 0.51 0.27 0.46 0.40 0.71 人口總成長率 1.72 2.19 2.99 1.74 1.67 1.63 1.68 2.24 自然增加率 1.18 1.21 1.21 0.85 0.77 0.66 0.58 1.08 桃園縣

社會增加率 0.54 0.98 1.78 0.89 0.90 0.97 1.10 1.16 人口總成長率 0.12 1.31 1.54 1.49 1.42 1.45 0.72 1.22 自然增加率 1.24 1.32 1.25 0.88 0.85 0.72 0.65 1.13 新竹縣

社會增加率 -1.12 -0.01 0.29 0.60 0.57 0.72 1.07 0.15 人口總成長率 -0.35 0.62 0.02 0.13 -0.36 -0.18 -0.22 0.14 自然增加率 1.08 1.09 0.95 0.50 0.39 0.34 0.27 0.84 宜蘭縣

社會增加率 -1.43 -0.47 -0.93 -0.37 -0.75 -0.52 -0.49 -0.70 資料來源:都市及區域發展統計彙編(1986-04)

以推拉(push-pull)的觀點來看,台灣人口的遷徙仍以短距離為主,而因為北 部地區提供較優渥的工資所得(李朝賢, 1995),因此人口有向北集中的趨勢,故 人口分佈是以大都市為目的地,經濟動機實為其遷移的主因。而台北市自1951 年 開始受到都市化的影響,有較高的人口規模並且淨遷移率位居全台第一;而到了

1988 年以後出現核心都市的擴散效應,便開始出現持續移出的現象,人口不斷往 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移入(戴安蕙, 2003; 謝高橋, 1981)。

二、新竹地區人口分析

新竹地區受到區域內地形以湖口台地、新竹平原及丘陵地帶為主的影響,新 竹地區主要的發展以現今的新竹市北區、新豐、湖口等位於台地、平原的市鎮,

為較早發展之區域,而周圍的寶山、峨眉、尖石、五峰等城鎮則因受山地地形限 制,導致整體的發展相對緩慢。因此,主要人口分佈於新竹市的東區、北區、香 山區,以及新竹縣竹北、竹東、湖口、新豐,佔新竹地區總面積僅有20.18%,然 而佔總人口比率達82.74%(新竹縣、市統計要覽, 2004)。

在1990 年之前,新竹地區的人口成長並沒有太大的變遷,大多維持在每年 1

%左右,並且低於台灣地區和北部區域(表3-1-1)。就新竹都會區之中心都市新 竹市而言,人口成長率介於0.62~1.77%之間(表 3-1-2),新竹市於 1982 年脫離 新竹縣升格為省轄市,當時人口約 28.8 萬人,歷經十餘年之發展歷程,新竹科學 園區蓬勃發展創造數萬就業機會,並吸引外來就業人口進駐,新竹市增加了4.9 萬 多人。在此時期竹北、竹東、竹南和頭份人口聚集主要鄉鎮,與次級城市湖口和 新豐在人口規模排序上差異不大。

然而,直到1990 年以後開始發生轉變,新竹市周邊地區之竹北、湖口、新豐、

寶山與香山人口平均成長率約達2.5%,其中新竹市人口成長最迅速的地區是香山 區,尤其 1990-04 這十五年間,人口成長率都在 2.25%左右,發展相當快速。而 新竹縣則是以竹北市人口成長最為快速,人口成長率一直維持在 3.55%以上,這 是由於1982 年新竹市升格後,新竹縣治所在地移至竹北,使竹北市成為行政中心 所致,良好而便利的居住環境,吸引新竹科學園區及湖口工業區等新移民移入的 關係。

總體而言,新竹市的成長 1990 年前較為快速,一般也都維持在 1.4%以上。

然而到了1990 年以後,新竹市的人口總成長率雖維持正成長率,由歷年資料顯示 人口成長速度已趨緩(表3-1-2),尤其到了 1990-94 年時成長率僅只有 1.16%。

表3-1-2 新竹都會區各鄉鎮人口成長率(1975-04) 單位%

1975-79 1980-84 1985-89 1990-94 1995-99 2000-04 1975-04 新竹市 1.42 1.48 1.43 1.16 1.37 1.34 1.37

東區 0.71 1.34 1.51 1.19 北區 0.52 0.67 1.11 0.77 香山區 2.53 2.98 1.35 2.29 新竹縣 0.28 0.34 0.31 1.54 1.57 1.50 0.92

竹北市 2.34 1.63 1.61 3.00 3.40 3.73 2.62 竹東鎮 1.41 1.01 0.66 1.44 1.43 1.65 1.27 新埔鎮 -0.31 0.21 0.06 0.51 -0.01 -0.18 0.05 關西鎮 -2.00 -1.78 -1.28 -0.10 -0.46 0.28 -0.89 湖口鄉 1.60 1.69 1.01 2.63 2.21 1.61 1.79 新豐鄉 2.00 1.88 1.29 2.44 2.58 1.41 1.93

芎林鄉 -0.24 -0.08 -0.39 0.82 1.82 0.18 0.35

橫山鄉 -2.63 -2.32 -2.20 -0.52 -0.73 -0.55 -1.49 北埔鄉 -2.39 -0.88 -1.37 0.38 -0.47 -0.12 -0.81

寶山鄉 -2.85 -3.04 -1.23 2.56 2.49 0.48 -0.27

峨眉鄉 -3.97 -2.68 -1.22 -0.54 -1.01 -0.87 -1.72 尖石鄉 0.03 0.04 0.73 -1.75 -0.60 -0.00 -0.26

五峰鄉 0.01 -0.91 -1.79 1.20 -0.83 -0.83 -0.53

竹南鎮 2.75 1.95 1.04 1.28 1.04 1.03 1.52 頭份鎮 1.99 2.02 1.34 1.44 1.25 0.96 1.50 資料來源:新竹市、新竹縣與苗栗縣統計要覽(1975-04)

註:1990 年前新竹市之行政區尚未劃分為東區、北區與香山區

竹南、頭份鎮雖屬中部地區,但因兩鎮鄰近新竹市且加上南北交通便利,無 形中實際社經生活活動成為新竹生活圈的一部份。竹南、頭份早期發展以中港港 口之便,其原來之發展以農業經濟為基礎不但成為竹南平原商業中心,且與大陸 貿易亦盛極一時。台灣光復後政府積極建設,竹南、頭份地區因具交通便利、資 源豐富、電力充足與地下水取汲不困難等發展工業之優越條件,吸引紡織、塑膠、

玻璃、造紙、化學等各項工廠紛紛設立商業亦隨之繁榮,遂使竹南、頭份蛻變為 工商重鎮。因此在工商條件發達下,1975-04 年人口平均成長亦有 1.5%,依據苗 栗縣政府民政局統計,頭份鎮於2004 年 3 月底的人口數已超越苗栗市躍升為第一 大市鎮,成為全縣人口最多的鄉鎮市。

三、新竹地區各村里之人口分析

由於人口聚集的地區往往呈現社會、經濟及土地等高強度使用之現象,也就 是說人口成長可以反映出一個地區發展程度之強弱。而在本研究以村里為單位較 能符合分析上的需求。

新竹市目前有 121 里(至 2004 年之統計資料為止),分屬東區、北區、香山 區,其中東區下轄53 里、北區下轄 44 里、香山區下轄 24 里;而新竹縣之竹北市 下轄26 里、竹東鎮下轄 25 里、寶山鄉下轄 9 村、新豐鄉下轄 13 村、湖口鄉下轄 20 村;至於苗栗縣之竹南鎮下轄 25 里、頭份鎮下轄 29 里(各鄉鎮市村里行政界 線圖詳見附錄五)。本研究將1980 至 2004 年之人口資料以每五年分為五個時期,

將此五個時期各村里人口資料,作一成長與衰退的統計,來分析各時期人口成長 的空間差異(見圖3-1-4~3-1-8)。然而,由於新竹市於 1982 年改制,脫離新竹縣 管轄,並將香山鄉納入新竹市,因此在第一時期1980-84 年並無新竹市各里人口統 計資料。

(一)第一時期:1980-1984 年

此時期中山高速公路於1978 年完工通車,隨後兩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時,

新竹地區人口以新竹市為發展核心,依據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1999)的《新 竹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規劃報告》提出,人口主要分佈在在新竹市北區與東區 交界一帶,台鐵兩側西北到中央路、東南到南大路之間地區人口最為集中,其 聚集狀況以城隍廟為圓心,在 1980 年時形成半徑約一公里之發展規模。新竹 市以外人口成長率最快速的地區包括竹北、竹東、新豐、竹南與頭份。

表3-1-3 新竹地區第一時期成長快速地區

鄉鎮市 成長快速地區

竹北市 聯興(3.8%)、竹仁(3.7%)泰和(3.3%)、新社(3.1%)、白地(2.8

%)、大眉(2.3%)

竹東鎮 三重(5.1%)、雞林(4.8%)、二重(4.1%)、上館(3.8%)

新豐鄉 松林(10.3%)、重興(5.5%)、員山(3.4%),

營盤(7.0%)、山佳(5.1%)、大埔(4.2%)、頂埔(4.1%)、中美(3.7

其人口成長率呈現較高的各村里均分佈在火車站前及市區周邊,並且人口 有朝向市郊擴增之趨勢,像是竹北、竹南火車站地區已呈飽和狀態,竹北漸漸 移往六家聚落所在之十興里、中興里,而竹南鎮則是竹南里由東邊之營盤里與 北邊的山佳里移動,並與頭份鎮之忠孝里、蟠桃里結合成為一新興成長地區。

竹東鎮在此時期,沿著科學園區主要聯絡道路縣122 沿線之頭重、二重及三重 均呈現人口成長趨勢,亦是有人口遷出往外擴散之現象。至於寶山鄉此時期全 鄉人口年平均成長率為-3.0%,受到寶山水庫興建之影響,使得山湖村(-9.2

%)、寶山村(-4.0%)與油田村(-6.1%)產生大量人口外移,僅鄉公所所在 之雙溪村呈現正成長(0.4%),這顯示在園區設立初期,鄰近園區之雙溪村已 有人口慢慢遷入之現象。此外,位於湖口的新竹工業區 1977 年開發完成,並 於三年後在高速公路另一側擴增第二期,新豐鄉與湖口鄉的主要成長人口大都 環繞於工業區周邊地區。

(二)第二時期:1985-1989 年

此時期新竹市適逢改制,全市人口年平均成長率為 1.4%,人口成長最迅 速之地區為東區之柴橋里(17.5%)、北區之湳雅里(9.0%)、舊社里(7.2%)、

香山區之內湖里。柴橋里因鄰近新竹科學園區,並且位於山坡地區環境極佳,

吸引大批房地產建商前來投資。而湳雅里、舊社里則是因為市區外環道路(經 國路)開闢所帶來的交通便利因素。而在人口下降方面則是以舊市區之南門 里、石坊里、中山里、中央里、崇禮里最為迅速,顯示此時期人口成長往郊區 遷徙的趨勢較上一期更為顯著。

竹北市亦受到改制的影響,1988 年將縣治所在地移至於斗崙地區,因此周 邊之新國里(5.0%)、竹仁里(3.4%)、新社里(2.7%)、鹿場里(2.7%)、竹 義里(2.5%)成長迅速。同時,竹北市、竹東鎮仍持續上一時期郊區化的現象,

像是竹北市之中興里、鹿場里維持正成長的趨勢,顯示六家聚落有快速發展的 現象;而竹東鎮之柯湖里,因臨接縣122 道路並且鄰近新竹科學園區,故有顯 著的成長現象。相較於竹北市與竹東鎮的持續郊區化現象,竹南鎮與頭份鎮則 是有明顯減緩的趨勢,這時期人口持續高升的里為竹南之龍鳳里(6.0%)、營 盤里(3.0%)、中英里(4.9%),與頭份為蟠桃里(12.1%)、後庄里(4.0%)、

忠孝里(3.2%)。至於寶山鄉此時期全鄉人口仍是負成長,不過受到科學園區

在文檔中 -以新竹地區為例 (頁 55-63)